非散文时代的思考
2020-09-24叙事散文茌山石
散文发展至今,其表现手法与表达内容都有所突破与创新,形式上的非理性与内容上的非真实,颇有山雨欲来云满楼之势。 早年上学读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等散文,记得大多是开端欲扬先抑,中间倒叙、插叙,结尾由物由景及人,将主题陡然提
散文发展至今,其表现手法与表达内容都有所突破与创新,形式上的非理性与内容上的非真实,颇有山雨欲来云满楼之势。
早年上学读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等散文,记得大多是开端欲扬先抑,中间倒叙、插叙,结尾由物由景及人,将主题陡然提升,并与幻影幻象中现空灵,且全文皆以描写与抒情烘托,感觉那就是虚实交汇的散文极致之作了。而读今人之作,形式上大多纵横捭阖,类诗类小说,而内容上又以注重故事、强调哲学、挥洒虚无见长。充斥报章杂志的文化散文、非写实散文,大多在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此类散文往往造成一种写者、编者与读者之间的错觉,以为表面看似灵秀、深刻、生动的东西,定会有广泛的市场,特别是在如今文化附庸经济的躁动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存在的确也有其客观实情。但细斟酌,深推敲,其浮华矫情之造作与浅薄,又实在经不住再三玩味,应属那种一时华宠,日久露怯的灌水之作。
特别是某些极度标榜的文化散文,大多因其缺乏生活积淀,便只好躲在狭隘的角落里借尸还魂。采用的方式不外乎读某某“方家”大作之后,引发所谓切肤之感,尔后以自己对生活的偏激认识作为深刻,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竭力展开,其说教与煽情甚是惑人,其引经据典之张扬也颇显其学识之渊博、才思之敏捷,不细究是难知其大肆招摇与买弄的,这绝非是追求一种文学的个性,而只是抒写狭隘的个人情怀。
而那些非写实的散文,因其注重了小说特点的渗透,增强了故事性,虽然冠以了散文之称号,倒更像是小说了。其实这也无可非议,像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在中学课程里就是放在了小说单元里的,人教社的大编辑们也是觉得其散文更像是小说,甚而冰心老人自己也曾承认文中有虚构的成分。但我发现现如今散文之“虚构”,往往更是一个细节、一段情节的“变异”,看似虚构,实则只是写一种模棱两可的痴人说梦般的感觉,实在是仅仅过分雕琢了自己的个人感受,耐不住咀嚼与探究,就像一个美丽而不切实际的童话。
说这些,并非要来否定散文创作的这番探索,甚而我还要大加褒扬其带给散文创作的新鲜血液。其实传统的散文也的确需要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内容上有所拓展。我只想在此指明这番创新中的过激偏狭之处,也就是说发展不能脱离了继承,继承不能照本宣科,应做好两者衔接的辩证统一。如今人们常讲“审美疲劳”,及看重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回归,其实就是因为过分强调创新强调个性而导致了审美观的尴尬。
曾读央视主持人梁艳的非小说之小说,那是一种小说的创新,其实今人的诸多散文,冠之于非散文也许更确切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非散文应是散文的一个变种,是继承与发展的最高境界,只是这里面有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如果完全背离散文的真,走火入魔为虚无缥缈捕风捉影,其必会仅有感染力而绝无震撼力,也就是说真正的非散文佳作理应更加注重“本质”的东西,实入虚出,虚入实出,虚虚实实,相映成趣,方为典范。
应该说散文的非散文时代已经到来,控制好势头,注重事物的延续性,不偏不倚,使其既出神入化,又真真切切,让散文这一千古奇葩,在今日发扬光大,尽放异彩。
2005年8月23日 [ 本帖最后由 茌山石 于 2010-3-23 00:05 编辑 ]
早年上学读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等散文,记得大多是开端欲扬先抑,中间倒叙、插叙,结尾由物由景及人,将主题陡然提升,并与幻影幻象中现空灵,且全文皆以描写与抒情烘托,感觉那就是虚实交汇的散文极致之作了。而读今人之作,形式上大多纵横捭阖,类诗类小说,而内容上又以注重故事、强调哲学、挥洒虚无见长。充斥报章杂志的文化散文、非写实散文,大多在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此类散文往往造成一种写者、编者与读者之间的错觉,以为表面看似灵秀、深刻、生动的东西,定会有广泛的市场,特别是在如今文化附庸经济的躁动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存在的确也有其客观实情。但细斟酌,深推敲,其浮华矫情之造作与浅薄,又实在经不住再三玩味,应属那种一时华宠,日久露怯的灌水之作。
特别是某些极度标榜的文化散文,大多因其缺乏生活积淀,便只好躲在狭隘的角落里借尸还魂。采用的方式不外乎读某某“方家”大作之后,引发所谓切肤之感,尔后以自己对生活的偏激认识作为深刻,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竭力展开,其说教与煽情甚是惑人,其引经据典之张扬也颇显其学识之渊博、才思之敏捷,不细究是难知其大肆招摇与买弄的,这绝非是追求一种文学的个性,而只是抒写狭隘的个人情怀。
而那些非写实的散文,因其注重了小说特点的渗透,增强了故事性,虽然冠以了散文之称号,倒更像是小说了。其实这也无可非议,像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在中学课程里就是放在了小说单元里的,人教社的大编辑们也是觉得其散文更像是小说,甚而冰心老人自己也曾承认文中有虚构的成分。但我发现现如今散文之“虚构”,往往更是一个细节、一段情节的“变异”,看似虚构,实则只是写一种模棱两可的痴人说梦般的感觉,实在是仅仅过分雕琢了自己的个人感受,耐不住咀嚼与探究,就像一个美丽而不切实际的童话。
说这些,并非要来否定散文创作的这番探索,甚而我还要大加褒扬其带给散文创作的新鲜血液。其实传统的散文也的确需要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内容上有所拓展。我只想在此指明这番创新中的过激偏狭之处,也就是说发展不能脱离了继承,继承不能照本宣科,应做好两者衔接的辩证统一。如今人们常讲“审美疲劳”,及看重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回归,其实就是因为过分强调创新强调个性而导致了审美观的尴尬。
曾读央视主持人梁艳的非小说之小说,那是一种小说的创新,其实今人的诸多散文,冠之于非散文也许更确切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非散文应是散文的一个变种,是继承与发展的最高境界,只是这里面有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如果完全背离散文的真,走火入魔为虚无缥缈捕风捉影,其必会仅有感染力而绝无震撼力,也就是说真正的非散文佳作理应更加注重“本质”的东西,实入虚出,虚入实出,虚虚实实,相映成趣,方为典范。
应该说散文的非散文时代已经到来,控制好势头,注重事物的延续性,不偏不倚,使其既出神入化,又真真切切,让散文这一千古奇葩,在今日发扬光大,尽放异彩。
2005年8月23日 [ 本帖最后由 茌山石 于 2010-3-23 00:0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