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与老旧同在
2020-09-24叙事散文潇湘渔父
这是本人欧洲纪行的最后一篇,也是本人关于欧洲之行的一点思考。认识或许有点偏颇,还请网友们批评。 发达与老旧同在——欧洲游的一点感受这次欧洲之行,前后二十一天,一共游览了六个国家,即: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行程数千公里,既有驱车
这是本人欧洲纪行的最后一篇,也是本人关于欧洲之行的一点思考。认识或许有点偏颇,还请网友们批评。
发达与老旧同在
——欧洲游的一点感受
这次欧洲之行,前后二十一天,一共游览了六个国家,即: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行程数千公里,既有驱车游览的走马观花式,也有一步一停留的细细观赏。一路看来,既感受到这六个西方国家的发达、富有,可也隐隐感觉到这发达、富有后面的陈旧与老迈。
的确,这六个欧洲国家远比中国发达、富有。放眼看去,天上不时有飞机飞过,地上有疾速奔驰的火车、汽车,河流、海面上汽笛长鸣;虽然是严冬季节,却遍地绿草如茵,牛羊满山。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虽不如北京多,但那多为五、六层的欧式建筑却显得典雅、厚重,更具有审美价值,也往往让游客留连忘返。伦敦、巴黎、阿姆司特丹、布鲁塞尔、波恩(未去柏林)、卢森堡的街道也远不及北京长安街、前门大街、四环、五环的宽阔、气派,可它们因有地上、地下高效、密集的交通网络,因而也就没有北京的交通拥堵。再看看欧洲六国人的穿戴,显得整齐、干净而有档次,既没有让人惊诧的花里胡哨,更没有让人伤感的衣裳褴褛。即使在小城镇和农村,也显得街道干净,道路平整,小车穿行不绝,绝无中国偏远农村的道路泥泞,到处是土堆和垃圾。说到他们的人均收入,更是让中国人咋舌,都在三万欧元以上。虽然这六个国家也有他们的社会问题,可平心而论,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优游自在。
可任何问题总有它的两面。还在赴欧洲之前,我一个同事的女儿从巴黎回来看我,就说到她对巴黎与上海的不同感受:巴黎年年一个样,毫无变化;上海一年一个样,变化极快。当时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可到巴黎一看,我开始有点相信了。香榭里舍大街是巴黎的窗口,也是巴黎人的骄傲。可这条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实在难以让人恭维:宽度大概不到北京长安街的一半,中间连个隔离带也没有,路面铺的是青砖,因年久失修,早已磨损,显得凹凸不平,人走在上面,明显地感觉到脚板不舒服;如果是坐在小车上,则难免有颠簸之感。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古香古色,虽然干净、整洁,可已经弄不清到底是哪一年建的。高大的凯旋门耸立在香榭里舍大街的一端,位于戴高乐广场的中央,虽然不乏雄伟之感,可我去的那一天,正赶上天下大雪,结果周围人影寥寥,竟然是中国人比法国人还多。我在巴黎的两天,坐着旅游大巴跑了好几条大街,走了好几个街区,竟然没有看到一台塔吊,一个施工场地。又正赶上大雪天,昔日的繁华和喧嚣都不复存在,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肃然。我想,这样的城市过日子倒不错,只是少了点现代都市的气息,也感受不到岁月流逝带来的变化。
后来在西欧五国四日游时,导游王亚也感叹说:“巴黎好是好,就是年年一个样,这与我回北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在欧洲期间,先后到了五国的首都,还到了前西德的首都波恩,既感受到欧洲人生活得很自在,很适意,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很高;但同时也感到欧洲人很念旧,特别是对于建筑,似乎对中世纪的建筑尤为钟爱。除了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见了几幢新盖的大楼之外,其他的地方几乎是清一色的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虽然小有区别,但大体都是中世纪以前的风格。人们在欧洲游览,导游往往引导游客去看教堂和城堡,诸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温莎城堡、爱丁古城堡之类,而很少带游客去看现代建筑。大概欧洲人自己也认为他们最值得外人观赏的还是这些中世纪或更早的物质遗产。这些建筑当然比中国现代都市的火柴盒式的建筑美观、精巧得多,也很富于观赏价值。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毕竟不是中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可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处在今天的人们还是少点恋旧情怀好,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这二十多天中,我很少看到建筑工地,也很少看到塔吊。欧洲人似乎最满足于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按部就班的工作,不紧不慢,悠哉悠哉。我与老伴曾登上世界第一的伦敦摩天轮俯看整个伦敦,但能看到的建筑塔吊也不过十几部,还不及站在我女儿居住的北京某一小区的九楼看到的塔吊多。难怪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数字,我国现在每年的建筑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我想,只怕很多去欧洲游览的人都会与我有着同一感受,那就是欧洲人对建筑的偏好,欧洲人的生活情调、生活节奏都很有点中世纪的味道。难怪美国人要讥剌欧洲是“老欧洲”。
欧洲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很高,衣食无忧早不在话下,工作也不紧不慢,生活节奏慢慢悠悠,也不愁丢了饭碗,反正有优厚的失业保证金、养老金,在家里睡睡懒觉,上班迟到点,或干脆说我身子不舒服今天不来了,那多好啊。如果再象外来游客所总结的法国人那样“春天旅游,夏天上班,秋天罢工,冬天休闲”,那岂不是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设想的桃源世界还要理想!但人们千万不要忘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看,“变”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变就意味着停滞,甚至是倒退。二战以前,西欧的整体发展水平都要高于美国,可如今欧洲已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
在欧洲期间,我与老伴参加了两次团体旅游,可不知怎的,两次导游都不经意地说在欧洲办什么事都急不得,人家是慢节奏,什么事都慢慢来,你一旦求快就坏了别人的节奏,到时惹得人家不高兴。我原先以为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是中国人的专利,那知道还有比中国人更不着急的,这真让我始料不及了。
在英国五日游时,有一位在剑桥搞联合研究的北京学者,姓赵。他在英国已经呆了半年,这次也出来与我们这些闲人一起旅游,他与我还谈得来。我问他联合研究搞完以后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在剑桥工作,没想到他毅然决毅地说:“不,我还是要回北京的!”我问他为什么,没想到他竟然说:“英国太老气横秋,太缺少活力,长期呆在这里没意思。”还有一位在约克大学读研究生的青年,与母亲一起参加五日游。这是一个很孝顺的后生,对母亲百依百顺。我问他硕士毕业后是否留在英国工作,他笑笑说:“只有女生才考虑留在英国,男生百分之九十五都要回国的。”我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在英国工作悠闲,女生当然愿意留在这里。男孩子嘛,总要干点事业,自然要回国去。”没想到,他们两个年龄相差十来岁,说话的口气却那样相近。大概在他们看来,在英国这样的环境里是不利于年青人创业的。一次我与导游闲谈,问他是否考虑长期留在英国工作,没想到他也说:“再稿一两年吧,然后回中国去,就不再回来。”我听了不觉默然。
在欧洲期间,我将自己的感受同其他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西欧六国人的性格也大体有了印象,这就是:英国人富于绅士气,法国人富于浪漫气,德国人具有严谨精神,荷兰人特别开放,比利时人为人通达,卢森堡人办事精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绅士显得优雅,浪漫给人以想像,严谨则一丝不苟,开放显得心胸豁达,通达好打交道,精细好做生意。可如果过了头,那也会有损民族精神和国民形象的:绅士过了头就变成了陈腐老旧,浪漫过了头就会出轨,严谨过了头就会变成死板,开放过了头免不了无法无天,通达过了头就变成了圆滑事故,精细过了头则难免小肚鸡肠。因此,英国人象个头戴礼帽、手持拐杖的老人,法国人象个风情无限的妙龄女郎,德国人象个成天“子曰诗云”的私塾学究,荷兰人象个无法无天的坏小子(荷兰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国度,这里法律允许同性恋者结婚,法律允许安乐死,首都阿姆司特丹不仅有红灯区,还有公开的性表演),比利时人象个八面玲珑的公关能手,卢森堡人则象个斤斤计较的生意人。难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的总部都设在小小的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而第一任欧盟总统也由比利时人担任。这里既有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大国互不卖账的因素,更有比利时人办事通达圆滑的原因。你想,比利时首相出席议会讲话时都要讲三种语言,那一定是很善于处理方面面的关系,由比利时人出面担当第一届欧盟总统,自然会圆通地处理各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将成为世界超级邦联制国家,现在货币已经统一(英国除外),都使用盟元,按说将成为世界最有话语权的国家实体。但欧盟内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一必将影响到步调的不一致,而民族习性的各具特点也将生出杂音。此外,欧洲的福利化社会政策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惰性。人一旦生活过于悠闲,那他的进取心也就会慢慢消失。我想,欧盟想当世界的头只怕是不容易呢。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2-6 13:25 编辑 ]
发达与老旧同在
——欧洲游的一点感受
这次欧洲之行,前后二十一天,一共游览了六个国家,即: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行程数千公里,既有驱车游览的走马观花式,也有一步一停留的细细观赏。一路看来,既感受到这六个西方国家的发达、富有,可也隐隐感觉到这发达、富有后面的陈旧与老迈。
的确,这六个欧洲国家远比中国发达、富有。放眼看去,天上不时有飞机飞过,地上有疾速奔驰的火车、汽车,河流、海面上汽笛长鸣;虽然是严冬季节,却遍地绿草如茵,牛羊满山。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虽不如北京多,但那多为五、六层的欧式建筑却显得典雅、厚重,更具有审美价值,也往往让游客留连忘返。伦敦、巴黎、阿姆司特丹、布鲁塞尔、波恩(未去柏林)、卢森堡的街道也远不及北京长安街、前门大街、四环、五环的宽阔、气派,可它们因有地上、地下高效、密集的交通网络,因而也就没有北京的交通拥堵。再看看欧洲六国人的穿戴,显得整齐、干净而有档次,既没有让人惊诧的花里胡哨,更没有让人伤感的衣裳褴褛。即使在小城镇和农村,也显得街道干净,道路平整,小车穿行不绝,绝无中国偏远农村的道路泥泞,到处是土堆和垃圾。说到他们的人均收入,更是让中国人咋舌,都在三万欧元以上。虽然这六个国家也有他们的社会问题,可平心而论,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优游自在。
可任何问题总有它的两面。还在赴欧洲之前,我一个同事的女儿从巴黎回来看我,就说到她对巴黎与上海的不同感受:巴黎年年一个样,毫无变化;上海一年一个样,变化极快。当时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可到巴黎一看,我开始有点相信了。香榭里舍大街是巴黎的窗口,也是巴黎人的骄傲。可这条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实在难以让人恭维:宽度大概不到北京长安街的一半,中间连个隔离带也没有,路面铺的是青砖,因年久失修,早已磨损,显得凹凸不平,人走在上面,明显地感觉到脚板不舒服;如果是坐在小车上,则难免有颠簸之感。两边的建筑物都是古香古色,虽然干净、整洁,可已经弄不清到底是哪一年建的。高大的凯旋门耸立在香榭里舍大街的一端,位于戴高乐广场的中央,虽然不乏雄伟之感,可我去的那一天,正赶上天下大雪,结果周围人影寥寥,竟然是中国人比法国人还多。我在巴黎的两天,坐着旅游大巴跑了好几条大街,走了好几个街区,竟然没有看到一台塔吊,一个施工场地。又正赶上大雪天,昔日的繁华和喧嚣都不复存在,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肃然。我想,这样的城市过日子倒不错,只是少了点现代都市的气息,也感受不到岁月流逝带来的变化。
后来在西欧五国四日游时,导游王亚也感叹说:“巴黎好是好,就是年年一个样,这与我回北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在欧洲期间,先后到了五国的首都,还到了前西德的首都波恩,既感受到欧洲人生活得很自在,很适意,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很高;但同时也感到欧洲人很念旧,特别是对于建筑,似乎对中世纪的建筑尤为钟爱。除了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见了几幢新盖的大楼之外,其他的地方几乎是清一色的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虽然小有区别,但大体都是中世纪以前的风格。人们在欧洲游览,导游往往引导游客去看教堂和城堡,诸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温莎城堡、爱丁古城堡之类,而很少带游客去看现代建筑。大概欧洲人自己也认为他们最值得外人观赏的还是这些中世纪或更早的物质遗产。这些建筑当然比中国现代都市的火柴盒式的建筑美观、精巧得多,也很富于观赏价值。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毕竟不是中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可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处在今天的人们还是少点恋旧情怀好,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这二十多天中,我很少看到建筑工地,也很少看到塔吊。欧洲人似乎最满足于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按部就班的工作,不紧不慢,悠哉悠哉。我与老伴曾登上世界第一的伦敦摩天轮俯看整个伦敦,但能看到的建筑塔吊也不过十几部,还不及站在我女儿居住的北京某一小区的九楼看到的塔吊多。难怪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数字,我国现在每年的建筑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我想,只怕很多去欧洲游览的人都会与我有着同一感受,那就是欧洲人对建筑的偏好,欧洲人的生活情调、生活节奏都很有点中世纪的味道。难怪美国人要讥剌欧洲是“老欧洲”。
欧洲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很高,衣食无忧早不在话下,工作也不紧不慢,生活节奏慢慢悠悠,也不愁丢了饭碗,反正有优厚的失业保证金、养老金,在家里睡睡懒觉,上班迟到点,或干脆说我身子不舒服今天不来了,那多好啊。如果再象外来游客所总结的法国人那样“春天旅游,夏天上班,秋天罢工,冬天休闲”,那岂不是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设想的桃源世界还要理想!但人们千万不要忘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看,“变”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变就意味着停滞,甚至是倒退。二战以前,西欧的整体发展水平都要高于美国,可如今欧洲已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
在欧洲期间,我与老伴参加了两次团体旅游,可不知怎的,两次导游都不经意地说在欧洲办什么事都急不得,人家是慢节奏,什么事都慢慢来,你一旦求快就坏了别人的节奏,到时惹得人家不高兴。我原先以为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是中国人的专利,那知道还有比中国人更不着急的,这真让我始料不及了。
在英国五日游时,有一位在剑桥搞联合研究的北京学者,姓赵。他在英国已经呆了半年,这次也出来与我们这些闲人一起旅游,他与我还谈得来。我问他联合研究搞完以后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在剑桥工作,没想到他毅然决毅地说:“不,我还是要回北京的!”我问他为什么,没想到他竟然说:“英国太老气横秋,太缺少活力,长期呆在这里没意思。”还有一位在约克大学读研究生的青年,与母亲一起参加五日游。这是一个很孝顺的后生,对母亲百依百顺。我问他硕士毕业后是否留在英国工作,他笑笑说:“只有女生才考虑留在英国,男生百分之九十五都要回国的。”我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在英国工作悠闲,女生当然愿意留在这里。男孩子嘛,总要干点事业,自然要回国去。”没想到,他们两个年龄相差十来岁,说话的口气却那样相近。大概在他们看来,在英国这样的环境里是不利于年青人创业的。一次我与导游闲谈,问他是否考虑长期留在英国工作,没想到他也说:“再稿一两年吧,然后回中国去,就不再回来。”我听了不觉默然。
在欧洲期间,我将自己的感受同其他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西欧六国人的性格也大体有了印象,这就是:英国人富于绅士气,法国人富于浪漫气,德国人具有严谨精神,荷兰人特别开放,比利时人为人通达,卢森堡人办事精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绅士显得优雅,浪漫给人以想像,严谨则一丝不苟,开放显得心胸豁达,通达好打交道,精细好做生意。可如果过了头,那也会有损民族精神和国民形象的:绅士过了头就变成了陈腐老旧,浪漫过了头就会出轨,严谨过了头就会变成死板,开放过了头免不了无法无天,通达过了头就变成了圆滑事故,精细过了头则难免小肚鸡肠。因此,英国人象个头戴礼帽、手持拐杖的老人,法国人象个风情无限的妙龄女郎,德国人象个成天“子曰诗云”的私塾学究,荷兰人象个无法无天的坏小子(荷兰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国度,这里法律允许同性恋者结婚,法律允许安乐死,首都阿姆司特丹不仅有红灯区,还有公开的性表演),比利时人象个八面玲珑的公关能手,卢森堡人则象个斤斤计较的生意人。难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的总部都设在小小的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而第一任欧盟总统也由比利时人担任。这里既有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大国互不卖账的因素,更有比利时人办事通达圆滑的原因。你想,比利时首相出席议会讲话时都要讲三种语言,那一定是很善于处理方面面的关系,由比利时人出面担当第一届欧盟总统,自然会圆通地处理各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将成为世界超级邦联制国家,现在货币已经统一(英国除外),都使用盟元,按说将成为世界最有话语权的国家实体。但欧盟内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一必将影响到步调的不一致,而民族习性的各具特点也将生出杂音。此外,欧洲的福利化社会政策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惰性。人一旦生活过于悠闲,那他的进取心也就会慢慢消失。我想,欧盟想当世界的头只怕是不容易呢。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2-6 13:2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