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
2020-09-24抒情散文王九峰
酒令王九峰“酒令如同军令”。这是在我们男人世界中很流行的一句话。大抵是因为有些喝酒人好扯皮,特为约束一下他们的喧嚣而设。酒令更是活跃酒席氛围,张扬多层面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因此很多脍炙人口的酒令便在群体创作和大众推动下应运而生了。因我国地
酒令
王九峰
“酒令如同军令”。这是在我们男人世界中很流行的一句话。大抵是因为有些喝酒人好扯皮,特为约束一下他们的喧嚣而设。酒令更是活跃酒席氛围,张扬多层面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因此很多脍炙人口的酒令便在群体创作和大众推动下应运而生了。因我国地域风俗与地域文化的不同,酒令也各异。再加上每个人文化素质的不等,所行酒令的雅俗也就有所区别。例如《红楼梦》中大观园“女儿国”里那些香粉腻脂们的诗联征逐,打诗钟,和击鼓传花等。还有用一句俚语配一句诗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者,如贾宝玉的“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候。”俗的便似书中薛蟠那“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一类,虽然突兀,却也别出心裁,惹人捧腹,达到劝饮和娱乐的目的。因此在人们欢笑声中,酒令也就有了“大众酒令和文化人酒令”之分。
而吾乡所流行的酒令,一般都是大众通俗的。河南人的爱喝酒,是举世皆知,而今全国许多家酒厂,不分大小,都把销售目光紧盯着河南,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换言之,一旦打开河南市场,企业的存活也就可以无虞。由此可见,河南人对酒的喜爱程度有多深了。当然,酒的故乡应该也在河南,史传中杜康酿酒故事就发生在河南西部。其实在淮河源头还有一说,舜驭时期,大禹治水,三到桐柏,当疏通了天下所有河道,水患基本消除后,为了庆贺胜利,他率领臣民在淮渎大醉了一回。因此有人考证,禹是个爱喝酒的君子。而在诗人邹狄帆的《醉猿》一诗中,把酒的历史又上溯到人猿揖别时。勿庸置言,酒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该是怎样的繁花似锦,摇曳多姿。长期以来,人们为了争取酒的发明权和发轫地,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各求佐证,言人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从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饮食习惯发生革命以来,酒与酒文化也就随之而兴,从此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且不说历史上那些文人骚客对酒的情有独钟,每当月白风清,或邀友朋于酒肆歌台,分韵吟诵永夜,或独酌于花前月下,举杯对影低回,也勿需说古往今来无数个英雄豪杰对酒当歌,醉卧沙场,更不要说山林隐士,湖海钓叟那擎杯寄怀,啸傲风云。单就不可以数计的凡夫俗子和贩夫走卒之间的喝五吆六,猜枚划拳,就足以蔚蔚大观。 朋友小聚,必定饮酒,每当三杯过后,大家便不思沉闷,会有人提出猜枚(既拳令),举座如响斯应。猜枚要先立规矩,有轮流打通关的,有自由结合的,有分班打团体的。形式上还有敲杠子虫的,和三个人一组,比指头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总之还是以猜枚最为普遍。这时就需要推举出一位有威望的人当酒司令,待大家一致通过后,他首先满饮三杯,取得酒司令资格,再拿支筷子,在盘沿上敲击几下,然后把筷子平放盘面上是为上令,此时满场肃然。他便煞有介事地开腔宣布规则:“今天凡在座的,每人都要打圈通关,打通关者在每个应关者面前以喝六杯酒为限,上要封顶,应关者输酒无算,喊枚吐字要清晰,含糊蒙混者罚酒。每逢枚成,酒司令必需报出酒令名和二人的输赢数字,报错了自罚一杯。输者非等酒司令报出酒令名和数字后才能喝,否则也罚酒一杯。若发现本司令裁判不公,应先要求酒司令下令,待征得本司令同意,并拿下筷子说声下令后,持异议者才能开腔,不然算作犯规亦要罚酒一杯。猜枚时满场禁声,窃窃私语和大声喧哗者每人各罚酒一杯。”宣布完规则,接下来是抻指头用大压小的方法来决定由谁第一个先打通关。等人选定后,随着司令一声令下,打通关与应关者便声嘶力竭地大战起来。“一定嬴你、哥俩好呀、三鼎甲了、四季财发、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巧关了、八抬大轿、九九归一、满堂红啊”等等,不一而足。第一枚是一比零,酒司令便说“日出东方一点红,喝者是个酒英雄”。二比零时“崔莺莺仰面向天,二目观空”。三比零是“天边一行雁,喝者已过半”。“四比零是“首都北京,红城一座。”五比零时,“梅开空山,点点皆红”。六比零时,如对应关者而言,就是“枚不封顶,恭喜状元出在他府了”还要继续与打通关者猜下去。如果应关者点背,那就不断恭喜他荣中榜眼,荣中探花,荣中进士等等,不一而足,一直恭喜到应关者讨饶为止。那么如果是打通关者输到第六杯时,枚便封顶了,这一局也就结束了,打通关者接着与下一个应关者猜。若二人猜到一比一,则是“太阳对月亮,二者枚相当”。一比二是“嫦娥奔月,羿郎怅望”。一比三是“燕青射雁,梁山星散”。一比四是“日照红城,天地清明”。一比五是“早春一枝梅,乾坤望春回”。就这样一直叫到二比二,三比三。或者三比五,二比四不等。反正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如遇着打通关与应关者旗鼓相当,很可能猜到“一榜双状元”。那就意味着两厢猜平了,酒司令便发话再增加三枚或六枚不等。还有一种酒令甚是吓人,称作上楼和下楼。令官先斟满十二杯酒,算是一局,然后猜拳人开始出手,一般以三局二胜决输赢,愿意多猜者不限。先输第一枚者只饮一杯,第二个输枚者要一次饮两杯,接下来无论二者谁输第三枚,都要一下子饮三杯。依次类推,一直猜到第十二枚,最后那个输者要一次饮十二杯,此轮便算结束,这叫做上楼。接下来猜第二轮是为下楼,首个输枚者要一次饮十二杯,次输者饮十一杯。依次递减,直至猜到第十二枚时,最后的输者只饮一杯。这种酒令无论对谁都还算公平,惟看你猜拳的技巧如何了。有些脑子反映快的人就可以占点便宜。比如他们先喊数字,后抻指头,有些先抻指头后喊数字,迟钝者往往拼命努力都不可能取胜,唯有闷饮而已。而以酒令为规则的席面肯定是要劝醉几个人的。拳精者心中自然有数,酒司令也往往曲意维护。如此一场酒下来,既有了轰轰烈烈,莺歌燕舞,满座皆欢的场景。又不乏趔趔趄趄,醉眼相向,飞瀑泻地的噜嗦。虽此,总算达到了每个人皆都尽兴的目的。 古往今来,酒令无算,而酒与酒令一旦与文人结缘,将文化置入宴席上,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从而使其趣味盎然。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类。今人何叔衡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虫鱼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无论是哪种令,都脱不掉通俗和高雅的窠臼。而文人酒令往往充满了文化气息,道出来韵味十足。如果说上述所举吾乡酒令属于“下里巴人”的话,那么文人酒令明显系“阳春白雪”则无疑。比如词令,诗语令,筹令等形式。
汉语言独特的字型结构为文人们在字词令上争奇斗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也就有了“八字词令”,“拆字令”,“双声迭韵令”等等。例如“八字词令”,要求每人说出一个带有数字八的词,如八仙,八卦,唐宋八大家等。双声迭韵则要求每人至少说出一个双声词和迭韵词,否则罚酒。例::鸳鸯-----窈窕,参差-----老少,恼怒-----高傲,当为此类。当然还有“山水令”,第一句必须以“山”字开头,第二句则非“水”字肇始不可。例:山清水秀,水天一色。山南海北,水性杨花。无不如此。更有一种酒筹令,需提前制作,临席摇扯,对上即饮,此令多从前人诗词中取句。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须多者饮)。独看松上雪纷纷(发白者饮)。情多最恨花无语(不言者饮)。玉颜不及寒鸦色(面黑者饮)等等等等,举不枚举。此类文人酒令,既倡扬了人文精神,又检点了座中每个人的腹笥之厚薄,更起到了知识互动,共同提高之效应。因欠通俗,似不为大众所喜,仅仅在象牙塔中徘徊。
华夏泱泱大国,拥有五千余年文明史,文化名目异彩纷呈,璀灿夺目,单就酒文化方面,其华丽雍容,有如山阴道上,目不暇给。再以酒令言之,追根溯源,似从上古酒礼中蜕变而来。据说酒礼几乎与酒同步诞生。到了西周,酒礼的规定已经非常严格具体,不但按时,更为有序。饮酒时必须遵守等级秩序,按天、地、鬼、(祖)神、长、幼、尊、卑的秩序来饮酒,否则即是违礼。其次是“数”------必须严格控制饮酒的数量,每饮不超过三爵,否则亦是违礼。最后是“令”-----饮者必须服从酒官的指挥,否则也算违礼。后来至战国时代,朝政日非,礼崩乐坏,周失其鹿,天下共逐,魏阙之上,天子礼数也就名存实亡,一些予废予弃的繁文缛节便自然消失,易于接受的也就流落于野,经过民间的不断改造和更新,在潜移默化中,种种酒礼逐步演变为酒令,进而成为文人和民众皆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而流传。 可以说,酒令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是植根在民间的玉树琼花,不但绚烂多姿,而且丰富多彩。因此酒令在社会无论哪个层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这种有利于酒令生存和成长的肥土沃壤,才使得酒令文化具有了强大生命力!因此,自有史以来,在中华林林总总的文化宝库中,酒令不失为一朵争艳奇葩。正因为酒令固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外延,兼以具备规则明确,雅俗并蓄,简捷明快,号令如山之功能。故而在各类宴席上,可以起到规范行为,令行禁止的作用。所以易为大多数饮中君子所乐与。由于酒令烘托出的气氛浓烈,文化底蕴厚重,娱乐形式多样,友谊链接简捷,大大丰富了华夏酒文化的内容,使酒文化越发丰腴瑰丽,百花缤纷。至此,每当清风明月,一灯独对,反复品藻奇妙的酒文化兼沉吟赏析锦绣照眼的条条酒令时,真如身临蒹葭秋水之畔,面对遗世独立之佳人,不知不觉中被她们那吹气如兰的郁郁香氲所陶醉。由此使我想到了盛唐那骊山高处,蓦的回眸,嫣然一笑,不胜娇羞的摄魂夺魄。更使我看到了扬州那春风十里,婀娜娉婷,玉树临风,摇曳古今的千娇百媚。
2010/2/5/立春翌日于百拙斋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2-11 09:25 编辑 ]
王九峰
“酒令如同军令”。这是在我们男人世界中很流行的一句话。大抵是因为有些喝酒人好扯皮,特为约束一下他们的喧嚣而设。酒令更是活跃酒席氛围,张扬多层面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因此很多脍炙人口的酒令便在群体创作和大众推动下应运而生了。因我国地域风俗与地域文化的不同,酒令也各异。再加上每个人文化素质的不等,所行酒令的雅俗也就有所区别。例如《红楼梦》中大观园“女儿国”里那些香粉腻脂们的诗联征逐,打诗钟,和击鼓传花等。还有用一句俚语配一句诗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者,如贾宝玉的“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候。”俗的便似书中薛蟠那“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一类,虽然突兀,却也别出心裁,惹人捧腹,达到劝饮和娱乐的目的。因此在人们欢笑声中,酒令也就有了“大众酒令和文化人酒令”之分。
而吾乡所流行的酒令,一般都是大众通俗的。河南人的爱喝酒,是举世皆知,而今全国许多家酒厂,不分大小,都把销售目光紧盯着河南,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换言之,一旦打开河南市场,企业的存活也就可以无虞。由此可见,河南人对酒的喜爱程度有多深了。当然,酒的故乡应该也在河南,史传中杜康酿酒故事就发生在河南西部。其实在淮河源头还有一说,舜驭时期,大禹治水,三到桐柏,当疏通了天下所有河道,水患基本消除后,为了庆贺胜利,他率领臣民在淮渎大醉了一回。因此有人考证,禹是个爱喝酒的君子。而在诗人邹狄帆的《醉猿》一诗中,把酒的历史又上溯到人猿揖别时。勿庸置言,酒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该是怎样的繁花似锦,摇曳多姿。长期以来,人们为了争取酒的发明权和发轫地,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各求佐证,言人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从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饮食习惯发生革命以来,酒与酒文化也就随之而兴,从此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且不说历史上那些文人骚客对酒的情有独钟,每当月白风清,或邀友朋于酒肆歌台,分韵吟诵永夜,或独酌于花前月下,举杯对影低回,也勿需说古往今来无数个英雄豪杰对酒当歌,醉卧沙场,更不要说山林隐士,湖海钓叟那擎杯寄怀,啸傲风云。单就不可以数计的凡夫俗子和贩夫走卒之间的喝五吆六,猜枚划拳,就足以蔚蔚大观。 朋友小聚,必定饮酒,每当三杯过后,大家便不思沉闷,会有人提出猜枚(既拳令),举座如响斯应。猜枚要先立规矩,有轮流打通关的,有自由结合的,有分班打团体的。形式上还有敲杠子虫的,和三个人一组,比指头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总之还是以猜枚最为普遍。这时就需要推举出一位有威望的人当酒司令,待大家一致通过后,他首先满饮三杯,取得酒司令资格,再拿支筷子,在盘沿上敲击几下,然后把筷子平放盘面上是为上令,此时满场肃然。他便煞有介事地开腔宣布规则:“今天凡在座的,每人都要打圈通关,打通关者在每个应关者面前以喝六杯酒为限,上要封顶,应关者输酒无算,喊枚吐字要清晰,含糊蒙混者罚酒。每逢枚成,酒司令必需报出酒令名和二人的输赢数字,报错了自罚一杯。输者非等酒司令报出酒令名和数字后才能喝,否则也罚酒一杯。若发现本司令裁判不公,应先要求酒司令下令,待征得本司令同意,并拿下筷子说声下令后,持异议者才能开腔,不然算作犯规亦要罚酒一杯。猜枚时满场禁声,窃窃私语和大声喧哗者每人各罚酒一杯。”宣布完规则,接下来是抻指头用大压小的方法来决定由谁第一个先打通关。等人选定后,随着司令一声令下,打通关与应关者便声嘶力竭地大战起来。“一定嬴你、哥俩好呀、三鼎甲了、四季财发、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巧关了、八抬大轿、九九归一、满堂红啊”等等,不一而足。第一枚是一比零,酒司令便说“日出东方一点红,喝者是个酒英雄”。二比零时“崔莺莺仰面向天,二目观空”。三比零是“天边一行雁,喝者已过半”。“四比零是“首都北京,红城一座。”五比零时,“梅开空山,点点皆红”。六比零时,如对应关者而言,就是“枚不封顶,恭喜状元出在他府了”还要继续与打通关者猜下去。如果应关者点背,那就不断恭喜他荣中榜眼,荣中探花,荣中进士等等,不一而足,一直恭喜到应关者讨饶为止。那么如果是打通关者输到第六杯时,枚便封顶了,这一局也就结束了,打通关者接着与下一个应关者猜。若二人猜到一比一,则是“太阳对月亮,二者枚相当”。一比二是“嫦娥奔月,羿郎怅望”。一比三是“燕青射雁,梁山星散”。一比四是“日照红城,天地清明”。一比五是“早春一枝梅,乾坤望春回”。就这样一直叫到二比二,三比三。或者三比五,二比四不等。反正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如遇着打通关与应关者旗鼓相当,很可能猜到“一榜双状元”。那就意味着两厢猜平了,酒司令便发话再增加三枚或六枚不等。还有一种酒令甚是吓人,称作上楼和下楼。令官先斟满十二杯酒,算是一局,然后猜拳人开始出手,一般以三局二胜决输赢,愿意多猜者不限。先输第一枚者只饮一杯,第二个输枚者要一次饮两杯,接下来无论二者谁输第三枚,都要一下子饮三杯。依次类推,一直猜到第十二枚,最后那个输者要一次饮十二杯,此轮便算结束,这叫做上楼。接下来猜第二轮是为下楼,首个输枚者要一次饮十二杯,次输者饮十一杯。依次递减,直至猜到第十二枚时,最后的输者只饮一杯。这种酒令无论对谁都还算公平,惟看你猜拳的技巧如何了。有些脑子反映快的人就可以占点便宜。比如他们先喊数字,后抻指头,有些先抻指头后喊数字,迟钝者往往拼命努力都不可能取胜,唯有闷饮而已。而以酒令为规则的席面肯定是要劝醉几个人的。拳精者心中自然有数,酒司令也往往曲意维护。如此一场酒下来,既有了轰轰烈烈,莺歌燕舞,满座皆欢的场景。又不乏趔趔趄趄,醉眼相向,飞瀑泻地的噜嗦。虽此,总算达到了每个人皆都尽兴的目的。 古往今来,酒令无算,而酒与酒令一旦与文人结缘,将文化置入宴席上,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从而使其趣味盎然。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类。今人何叔衡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虫鱼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无论是哪种令,都脱不掉通俗和高雅的窠臼。而文人酒令往往充满了文化气息,道出来韵味十足。如果说上述所举吾乡酒令属于“下里巴人”的话,那么文人酒令明显系“阳春白雪”则无疑。比如词令,诗语令,筹令等形式。
汉语言独特的字型结构为文人们在字词令上争奇斗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也就有了“八字词令”,“拆字令”,“双声迭韵令”等等。例如“八字词令”,要求每人说出一个带有数字八的词,如八仙,八卦,唐宋八大家等。双声迭韵则要求每人至少说出一个双声词和迭韵词,否则罚酒。例::鸳鸯-----窈窕,参差-----老少,恼怒-----高傲,当为此类。当然还有“山水令”,第一句必须以“山”字开头,第二句则非“水”字肇始不可。例:山清水秀,水天一色。山南海北,水性杨花。无不如此。更有一种酒筹令,需提前制作,临席摇扯,对上即饮,此令多从前人诗词中取句。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须多者饮)。独看松上雪纷纷(发白者饮)。情多最恨花无语(不言者饮)。玉颜不及寒鸦色(面黑者饮)等等等等,举不枚举。此类文人酒令,既倡扬了人文精神,又检点了座中每个人的腹笥之厚薄,更起到了知识互动,共同提高之效应。因欠通俗,似不为大众所喜,仅仅在象牙塔中徘徊。
华夏泱泱大国,拥有五千余年文明史,文化名目异彩纷呈,璀灿夺目,单就酒文化方面,其华丽雍容,有如山阴道上,目不暇给。再以酒令言之,追根溯源,似从上古酒礼中蜕变而来。据说酒礼几乎与酒同步诞生。到了西周,酒礼的规定已经非常严格具体,不但按时,更为有序。饮酒时必须遵守等级秩序,按天、地、鬼、(祖)神、长、幼、尊、卑的秩序来饮酒,否则即是违礼。其次是“数”------必须严格控制饮酒的数量,每饮不超过三爵,否则亦是违礼。最后是“令”-----饮者必须服从酒官的指挥,否则也算违礼。后来至战国时代,朝政日非,礼崩乐坏,周失其鹿,天下共逐,魏阙之上,天子礼数也就名存实亡,一些予废予弃的繁文缛节便自然消失,易于接受的也就流落于野,经过民间的不断改造和更新,在潜移默化中,种种酒礼逐步演变为酒令,进而成为文人和民众皆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而流传。 可以说,酒令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是植根在民间的玉树琼花,不但绚烂多姿,而且丰富多彩。因此酒令在社会无论哪个层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这种有利于酒令生存和成长的肥土沃壤,才使得酒令文化具有了强大生命力!因此,自有史以来,在中华林林总总的文化宝库中,酒令不失为一朵争艳奇葩。正因为酒令固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外延,兼以具备规则明确,雅俗并蓄,简捷明快,号令如山之功能。故而在各类宴席上,可以起到规范行为,令行禁止的作用。所以易为大多数饮中君子所乐与。由于酒令烘托出的气氛浓烈,文化底蕴厚重,娱乐形式多样,友谊链接简捷,大大丰富了华夏酒文化的内容,使酒文化越发丰腴瑰丽,百花缤纷。至此,每当清风明月,一灯独对,反复品藻奇妙的酒文化兼沉吟赏析锦绣照眼的条条酒令时,真如身临蒹葭秋水之畔,面对遗世独立之佳人,不知不觉中被她们那吹气如兰的郁郁香氲所陶醉。由此使我想到了盛唐那骊山高处,蓦的回眸,嫣然一笑,不胜娇羞的摄魂夺魄。更使我看到了扬州那春风十里,婀娜娉婷,玉树临风,摇曳古今的千娇百媚。
2010/2/5/立春翌日于百拙斋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2-11 09:2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