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小城感怀

2020-09-24抒情散文jiangjianming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9 编辑

小城感怀
江剑鸣星期天,在小城走了一圈,看看小城的楼房,看看小城的街道,看看街上的路灯和树木,看看小城的人。看着看着,我心中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怀来。小城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9 编辑 <br /><br />小城感怀
江剑鸣

  星期天,在小城走了一圈,看看小城的楼房,看看小城的街道,看看街上的路灯和树木,看看小城的人。看着看着,我心中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怀来。
  小城四周都是山,正南山、大北山、西有老团山、东有龙凤山。小城背依北山,面临涪江,倒也有几分安详。我于三十多年前就来到这座小城,开始我艰苦的人生历练,开始奔忙我简单的生活,像一尾孤单的小鱼,在小城的街巷里游弋,在炎凉的红尘里扑腾。于是,我亲历了小城这三十几年的生活,也见证了小城三十几年的变迁。
  如今,我看这小城已经不小了。
  三十五年前,我刚进城那会儿,人们说小城是“西门上摔跟头,东门上捡帽子”。西门到东门,七百来米,伸脚就到。白天,街上稀稀拉拉几个人行走。到了傍晚,黑灯瞎火,街上就没人出门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就着手拓宽街道,改造旧城。上世纪90年代,就新修河堤,拓宽城区。2000年以后,又再次改造河道,加宽河堤,将城区再次扩大。“5.12”特大地震后,政府又把东皋湾与对岸的汇口坝的郊地全辟作了新城区。如今的龙安城,已经扩大了十倍。我供职的单位,原先在小城西街,占地十多亩,后来搬迁到老城区外小春坝,占地四十来亩,明年灾后重建完成后,我们又将搬到距离老城区五里路外的东皋湾去,新址占地百来亩。
  小城本是座古城,但如今古城不古了。
  这原本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历史上设州设府,辖如今的川西北数县。城周一圈明代的城墙,现在只有北山上还有残存的遗迹。城里的报恩寺还有点古,它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历经近六百年风雨,却还风姿依旧。它目前仍是小城一道壮美的旅游景观,也是政府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除此之外,整个小城的面貌,已经被时代的大手刷新了好几遍了。我三十多年前进城那时,满街的小青瓦平房,青石板街道,如今只留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躺进地方志书的史册里了。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城中心最热闹的东风路口,建了一座两楼一底砖木结构的邮政大楼,就成了全城最为宏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了。上世纪80年代后,城里陆续新建高楼。现在,老城区新城区,六七层的楼房比比皆是——地震原因,不能建更高的楼房罢了。商店、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都是大楼房;西苑小区、南苑小区、龙源小区,东街、南街、飞龙干道,到处有楼房。水泥楼如雨后的庄稼,拔地而起,如人心的欲望,一座比一座高大宏伟。目前,灾后重建时期,小城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整天的灰烟四起,如同走进了斯巴达克古战场。隆隆的机器声,汽车声,商家促销的喇叭声,分明就是现代文明的时代之音。在这时代之音的伴奏下,还将有许许多多的楼房从小城的土地上陆续生长起来。
  过去的小城,窄窄的街道上,却有三条坡道。后来街道拓宽了,坡道铲平坦些了,先铺上了柏油,后来又改成了水泥路面,现在,河北援建的人马,已经和正在铺浇着新材料的油渣路面。过去,全城就一条正街,几个小巷子。现在,城中间有横贯东西的飞龙大干道,几十米宽,两边绿化带草木葱茏,街灯通明。城外有宽宽绰绰的临江河堤路,清一色花岗石路面,花岗石栏杆,古香古色,是小城人下班后最好的散步场所。城后有一条连接县外的九寨黄龙环线公路,每天有数千辆汽车穿梭在上面,是小城与外面世界的链接。
  说到道路,小城的交通如今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过去的小城,涪江上仅一条小木船连接南岸。现在,涪江上已经有三座桥梁,还在新建一座大桥,南北两岸基本连成了整体。1959年修通了平武至江油的公路,但最初二十年里,没有正常的汽车运输。江油每天派出一辆老解放牌的长途小客车,颠颠簸簸八九个小时开往平武,次日再颠颠簸簸八九个小时开回江油。县内倒也有一辆短途客运汽车,每天只从县城开往120里路外的响岩。那是一辆什么样的车啊,如今说起来,许多人都不会相信——在一辆老嘎斯的车厢里钉两排木板,车厢上面蒙一张篷布而已。那篷布脏得辨不出颜色,那木板粗糙得常常划破裤子,那车常常在路上熄火。就是这样的车,人们常常是买不到票的。我从老家到小城,常常要摔近百里路的火腿。我当时把乘上汽车看着是非常非常奢望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起,县内的公路运输大为改善,小城与江油绵阳的交通,每天有几十辆班车往返。现在到江油,乘上豪华大巴车,也就两个多小时。上世纪90年代,又修通了连接九寨沟和松潘县的公路。到童话世界九寨沟和到人间仙境黄龙寺,也就花几小时功夫而已。那时,小城里有了人力三轮车。刚有人力三轮的时候,我说,巴掌大个城,伸脚就到,谁会去坐那玩意儿?不久,又有了机动三轮,老百姓叫做火三轮,单缸发动机发出蹦蹦蹦的声响,使小城倒是热闹了几分。火三轮爬坡比人力三轮有力,生意出奇地火爆。后来,政府取缔机动三轮,小城里又有了出租汽车。现在,连我出门都经常赶出租车。地震后,小城里居然有了两路公交车。贴满花花绿绿广告的公交车在小城里穿梭,是小城一道特有的风景。刚开通公交车时,车里的人游览街景,街上的人,免费参观车里的人,双方带着高温的目光在车窗玻璃上碰得噼里啪啦地响,弄得许多人尴尬,不好意思去坐公交车。但公交车却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把自行车往墙角里一丢,宁肯等上半小时,甚至宁肯节约早饭钱,也要挤公交车在小城里兜一圈风。
  如今,小城的汽车多了,多得不好找停车位了。小城的人口也多了。三十年前老城人口仅万余点。现在,加上新城区的,人口可能五万左右了吧——不算每天流动的。秋冬时节,每逢周末出太阳,人们喝点坝坝茶休闲,飞龙桥下、报恩寺旁、北山公园,所有的露天茶摊,座无虚席。有汉族人,有羌族人,有头戴小白帽的回族人,也有穿着彩色袍子戴着鸡毛翎子的白马藏族人。小城不古了,但小城的民风仍然质朴而淳厚。虽然经过了“5.12”特大地震的折腾,但小城人很快恢复过来了,并且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重建着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生活,物质的,精神的。
  我在小城生活了三十多年,并且还将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将与小城一样,与小城的人们一样,张开双臂,迎接每一天新的一轮太阳。

2009.12.16于龙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