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那缕声音之二胡
2020-09-24抒情散文李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4 编辑
二胡文/李雷二胡,我国拉弦乐之一。有人说是嵇康发明的,故名“嵇琴”。也有人考证认为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源自古代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写“
二胡文/李雷二胡,我国拉弦乐之一。有人说是嵇康发明的,故名“嵇琴”。也有人考证认为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源自古代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写“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4 编辑 <br /><br />
二胡
文/李雷
二胡,我国拉弦乐之一。有人说是嵇康发明的,故名“嵇琴”。也有人考证认为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源自古代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写“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这种乐器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总之,过去二胡又叫胡琴、奚琴、二弦或南胡等。一把好二胡以份量重、音色纯正为佳,所以做二胡多用乌木、红木,琴皮多用蟒皮。如果用紫檀木做琴杆、琴筒,琴皮以蟒蛇后背皮为之,弓子选用纯白马尾,这样的二胡就贵了,普通爱好者只是望望而已,是断然爱不起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二胡,是因为它的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强。比如闵惠芬用二胡演奏的《江河水.》,仿佛人在哭诉,悲悯、幽婉,以至于这样的名曲,一般大众很少去欣赏。到了近代,二胡得以走出国门,三下两下,令外国艺术家大饱耳福,不断夸赞其为“东方小提琴”。在西洋乐器中,钢琴被人们誉为“王子”,小提琴被人们誉为“公主”。如此说来,二胡自然就成了颇具东方风韵的公主了。家乡人喜欢二胡,昵称之为胡胡,进而把喜欢拉二胡的人也称为胡胡,如张胡胡、王胡胡等。上学时,我和我的同学们戏称二胡为绾了两根铁丝的榔头(农具的一种,从汤碗口粗,质地坚硬的木头上锯一尺左右,在中间凿个洞,安细长的把,用来砸碎农田里的土块或粪块)。细想真是玷污了二胡,亵渎了音乐艺术的神圣。
提起二胡,很多人立刻想到阿炳,想到《二泉映月》。月光下,一个满脸沧桑,黑瘦的老者,身穿一长袍破褂子,头戴一顶破礼帽,挂一副只有躺在床上才摘下的墨镜,坐在一块石头上,轻轻的拉动琴弦:人生的艰辛便缓缓从指端流出,委婉哽咽而又倔强。与生活顽强拼搏,坚持生活下去,向往美好生活及对未来的憧憬,隐含其中。据说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感动得潸然泪下,表示“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进而有人就会想起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在斑斓色彩灯光的灼照下,一群衣着鲜亮,纤细的腰身上挂着着了白漆的新式二胡的美女,演奏着《喜洋洋》、《金蛇狂舞》之类欢快的曲子。拉着,笑着,幸福的声音从丝弦琴筒里清越传出,她们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魅力,演绎生命的光华和生活的丰富多彩。遥想阿炳老先生一生贫寒,却对二胡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美女们动感的表演,无疑的二胡演奏史上的一大飞跃。先生泉下知之,欣慰!
老百姓大多能听辨出二胡的声音。逢年过节来个秦剧团、戏班子之类的,只要台上悲悯、缠绵的二胡声音响起,总有人解释给旁边的人:听!这个胡胡拉得好啊!旁人就说:这是胡胡拉出来的声音?嗯!好听!还有人会补充:胡胡难学着呢!千日的胡胡,当日的琴,三弦子弹断你的筋……我就是这样听到二胡的声音,并认识了二胡的。农闲时节,乡村里常有唱瞎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用三弦伴奏,表演者自弹自唱。从业者大多患有眼疾,所以乡人惯称瞎弦),如若瞎弦再领一个会拉二胡的给他伴奏,那么就更吸引人了。前面走着,后面准会跟一大群小孩子,还有老爷爷、老奶奶,到了东家串西家,自然得到的盘资也就多了。
一个人,只要有基本乐感,手指不至于太短、且过于僵硬,便可学拉二胡。我有幸学习二胡。
二胡老师三十岁左右,除专门教授我们十多人二胡外,还兼其他年级的乐理。我们认为他的艺术水准可能不太高。影响中,有两把刷子的“家”都是络腮胡、头扎马尾松或留披肩发。他一个典型的奶油小生,指头细长,像个女人。且不苟言笑,总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或和谁怄气似的。我们常猜想,他们两口子上床睡觉时,主动权握在谁的手里呢?谁都会投他老婆的票!不仅如此,他的情商我们认为也很低——他从来不夸赞或表扬我们,他可能不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涵。而且他还是一个齐泯王式的人,每次上课总要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拉奏他布置的练习曲。本来课余练习时拉得颇为熟练的练习曲,一到他面前,仿佛指僵、脚发软,甚至连气都出不来,完了便是一顿狠批:音按得不准,全音按到半音的位置上;揉弦动作不灵活,过于生硬……总之,不用心,不下苦功!后面这两句话是他每次训导我们必说的话。偶尔还会说些俗语,说二胡弓子的运用,判断依据是“会拉一条线,不会拉一大片”;说练琴要坚持不断,否则“三日不练手生,三天不吹口生”;还能听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类的高雅话语。有一点,我们很佩服他——那手指灵活得在那两根铁丝上想按几就是几——这是我们的谐语。最终令我们佩服的是——他被兰州一家高校相中,调去专门教二胡了——因为他的二胡演奏水平达到了国一级。
他走了,似乎带走了我们学习二胡的动力和激情,甚至将教给我们的知识一并带走,以至于我的二胡也在某一个时刻跟某个好之者走了。
我拥有过二胡,且侍弄过两把二胡。
第一把二胡是学校配发的,最晚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到我们手上时,已是弦断、弓残。老师买来弦、弓子,手把手教我们穿弓、绑千斤、放竹码、定音。这把风华已失的二胡尽管破旧,余韵犹存。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倾心传授我们保养、使用二胡的直接经验:琴筒上贴橡皮膏;琴弦上夹海绵,吸杂音;今天换个竹音码,明天换个木头音码……记忆中,它没有发过脾气,没有断弦之类的事出现,总是很无私、很温馨的感觉。这把琴用了一年多,学校搞文艺汇报演出,它难登大雅之堂,只好静静的站在一旁,像年迈的父母,注视、祈祷我们的成长。
第二把琴是产权百分之百属于我的。新样式:紧弦用铜罗钮,还有琴托。虽然声音、份量较之旧琴的浑厚、沉重差许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定期在琴皮上涂抹些劳动油;该贴橡皮膏的地方都贴上;弓毛上的松香擦得毛毛的,像雪花落在树枝上一样;甚至于琴弦都是被布擦细的!——这都是那位二胡老师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习惯。然而随着他的调走,这些习惯也渐失。刚开始,一两日不摸琴,后来发展到几个一两日不摸琴,就连考试用的曲子也是原来的二胡老师要求拉会的。等二胡课考试完,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像大夏天那样,坐在树下,迷迷瞪瞪练琴;也不用在数九寒天,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扶着琴杆搓手或发呆。让二胡也躺下好好休息吧!等工作顺心了,生活安逸了,再把它请出来,重温旧梦,拉个《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之类的欢快曲子,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吧!可能它认为我不再喜欢它,冷落了它,便在某一时刻,悄悄的随别人走了,仿佛是追随二胡老师而去,只留下一沓厚厚的琴谱和一份沉重的记忆。
其实,想起这些,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失去二胡或不再坚持练习二胡的惋惜,而是要对今天真实生活的珍惜。我是一个平庸、且俗不可耐之人,承蒙命运的安排有幸接触了二胡,认识了二胡,且拥有过二胡。那种学习二胡并拥有它的幸福感觉只到失去它已经很久的今天想起,真正才体味到拥有过的珍贵。这种感觉远比唐长老和猪八戒合伙逼走悟空,又被妖精掳去,得知真相之后,思念大圣更要深切几分。遥想那时,有知识渊博、演奏技艺高超的老师,尽心为我教授、讲解、示范,当今社会那里能碰上这等好事!师兄妹们相互切磋,你追我赶,鲜活、浓烈的学习氛围,何处可寻!即使现在我能买到比过去的二胡档次更高的,但又能做到那样精心保养和呵护吗!
我很欣赏因纽特人“把每一天当做人生最后一天来对待”的那种生活的从容、坦然和实在。帮朋友做事,给父母洗衣服,辅导孩子学习,买菜、做饭……我应该珍惜拥有的这些,认真做好这些,生活就充实、幸福!
拾起那缕声音,让幸福的感觉永驻心际,永远,永远……
(全文2950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二胡
文/李雷
二胡,我国拉弦乐之一。有人说是嵇康发明的,故名“嵇琴”。也有人考证认为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源自古代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写“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这种乐器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总之,过去二胡又叫胡琴、奚琴、二弦或南胡等。一把好二胡以份量重、音色纯正为佳,所以做二胡多用乌木、红木,琴皮多用蟒皮。如果用紫檀木做琴杆、琴筒,琴皮以蟒蛇后背皮为之,弓子选用纯白马尾,这样的二胡就贵了,普通爱好者只是望望而已,是断然爱不起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二胡,是因为它的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强。比如闵惠芬用二胡演奏的《江河水.》,仿佛人在哭诉,悲悯、幽婉,以至于这样的名曲,一般大众很少去欣赏。到了近代,二胡得以走出国门,三下两下,令外国艺术家大饱耳福,不断夸赞其为“东方小提琴”。在西洋乐器中,钢琴被人们誉为“王子”,小提琴被人们誉为“公主”。如此说来,二胡自然就成了颇具东方风韵的公主了。家乡人喜欢二胡,昵称之为胡胡,进而把喜欢拉二胡的人也称为胡胡,如张胡胡、王胡胡等。上学时,我和我的同学们戏称二胡为绾了两根铁丝的榔头(农具的一种,从汤碗口粗,质地坚硬的木头上锯一尺左右,在中间凿个洞,安细长的把,用来砸碎农田里的土块或粪块)。细想真是玷污了二胡,亵渎了音乐艺术的神圣。
提起二胡,很多人立刻想到阿炳,想到《二泉映月》。月光下,一个满脸沧桑,黑瘦的老者,身穿一长袍破褂子,头戴一顶破礼帽,挂一副只有躺在床上才摘下的墨镜,坐在一块石头上,轻轻的拉动琴弦:人生的艰辛便缓缓从指端流出,委婉哽咽而又倔强。与生活顽强拼搏,坚持生活下去,向往美好生活及对未来的憧憬,隐含其中。据说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感动得潸然泪下,表示“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进而有人就会想起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在斑斓色彩灯光的灼照下,一群衣着鲜亮,纤细的腰身上挂着着了白漆的新式二胡的美女,演奏着《喜洋洋》、《金蛇狂舞》之类欢快的曲子。拉着,笑着,幸福的声音从丝弦琴筒里清越传出,她们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魅力,演绎生命的光华和生活的丰富多彩。遥想阿炳老先生一生贫寒,却对二胡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美女们动感的表演,无疑的二胡演奏史上的一大飞跃。先生泉下知之,欣慰!
老百姓大多能听辨出二胡的声音。逢年过节来个秦剧团、戏班子之类的,只要台上悲悯、缠绵的二胡声音响起,总有人解释给旁边的人:听!这个胡胡拉得好啊!旁人就说:这是胡胡拉出来的声音?嗯!好听!还有人会补充:胡胡难学着呢!千日的胡胡,当日的琴,三弦子弹断你的筋……我就是这样听到二胡的声音,并认识了二胡的。农闲时节,乡村里常有唱瞎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用三弦伴奏,表演者自弹自唱。从业者大多患有眼疾,所以乡人惯称瞎弦),如若瞎弦再领一个会拉二胡的给他伴奏,那么就更吸引人了。前面走着,后面准会跟一大群小孩子,还有老爷爷、老奶奶,到了东家串西家,自然得到的盘资也就多了。
一个人,只要有基本乐感,手指不至于太短、且过于僵硬,便可学拉二胡。我有幸学习二胡。
二胡老师三十岁左右,除专门教授我们十多人二胡外,还兼其他年级的乐理。我们认为他的艺术水准可能不太高。影响中,有两把刷子的“家”都是络腮胡、头扎马尾松或留披肩发。他一个典型的奶油小生,指头细长,像个女人。且不苟言笑,总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或和谁怄气似的。我们常猜想,他们两口子上床睡觉时,主动权握在谁的手里呢?谁都会投他老婆的票!不仅如此,他的情商我们认为也很低——他从来不夸赞或表扬我们,他可能不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涵。而且他还是一个齐泯王式的人,每次上课总要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拉奏他布置的练习曲。本来课余练习时拉得颇为熟练的练习曲,一到他面前,仿佛指僵、脚发软,甚至连气都出不来,完了便是一顿狠批:音按得不准,全音按到半音的位置上;揉弦动作不灵活,过于生硬……总之,不用心,不下苦功!后面这两句话是他每次训导我们必说的话。偶尔还会说些俗语,说二胡弓子的运用,判断依据是“会拉一条线,不会拉一大片”;说练琴要坚持不断,否则“三日不练手生,三天不吹口生”;还能听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类的高雅话语。有一点,我们很佩服他——那手指灵活得在那两根铁丝上想按几就是几——这是我们的谐语。最终令我们佩服的是——他被兰州一家高校相中,调去专门教二胡了——因为他的二胡演奏水平达到了国一级。
他走了,似乎带走了我们学习二胡的动力和激情,甚至将教给我们的知识一并带走,以至于我的二胡也在某一个时刻跟某个好之者走了。
我拥有过二胡,且侍弄过两把二胡。
第一把二胡是学校配发的,最晚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到我们手上时,已是弦断、弓残。老师买来弦、弓子,手把手教我们穿弓、绑千斤、放竹码、定音。这把风华已失的二胡尽管破旧,余韵犹存。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倾心传授我们保养、使用二胡的直接经验:琴筒上贴橡皮膏;琴弦上夹海绵,吸杂音;今天换个竹音码,明天换个木头音码……记忆中,它没有发过脾气,没有断弦之类的事出现,总是很无私、很温馨的感觉。这把琴用了一年多,学校搞文艺汇报演出,它难登大雅之堂,只好静静的站在一旁,像年迈的父母,注视、祈祷我们的成长。
第二把琴是产权百分之百属于我的。新样式:紧弦用铜罗钮,还有琴托。虽然声音、份量较之旧琴的浑厚、沉重差许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定期在琴皮上涂抹些劳动油;该贴橡皮膏的地方都贴上;弓毛上的松香擦得毛毛的,像雪花落在树枝上一样;甚至于琴弦都是被布擦细的!——这都是那位二胡老师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习惯。然而随着他的调走,这些习惯也渐失。刚开始,一两日不摸琴,后来发展到几个一两日不摸琴,就连考试用的曲子也是原来的二胡老师要求拉会的。等二胡课考试完,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像大夏天那样,坐在树下,迷迷瞪瞪练琴;也不用在数九寒天,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扶着琴杆搓手或发呆。让二胡也躺下好好休息吧!等工作顺心了,生活安逸了,再把它请出来,重温旧梦,拉个《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之类的欢快曲子,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吧!可能它认为我不再喜欢它,冷落了它,便在某一时刻,悄悄的随别人走了,仿佛是追随二胡老师而去,只留下一沓厚厚的琴谱和一份沉重的记忆。
其实,想起这些,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失去二胡或不再坚持练习二胡的惋惜,而是要对今天真实生活的珍惜。我是一个平庸、且俗不可耐之人,承蒙命运的安排有幸接触了二胡,认识了二胡,且拥有过二胡。那种学习二胡并拥有它的幸福感觉只到失去它已经很久的今天想起,真正才体味到拥有过的珍贵。这种感觉远比唐长老和猪八戒合伙逼走悟空,又被妖精掳去,得知真相之后,思念大圣更要深切几分。遥想那时,有知识渊博、演奏技艺高超的老师,尽心为我教授、讲解、示范,当今社会那里能碰上这等好事!师兄妹们相互切磋,你追我赶,鲜活、浓烈的学习氛围,何处可寻!即使现在我能买到比过去的二胡档次更高的,但又能做到那样精心保养和呵护吗!
我很欣赏因纽特人“把每一天当做人生最后一天来对待”的那种生活的从容、坦然和实在。帮朋友做事,给父母洗衣服,辅导孩子学习,买菜、做饭……我应该珍惜拥有的这些,认真做好这些,生活就充实、幸福!
拾起那缕声音,让幸福的感觉永驻心际,永远,永远……
(全文2950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