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忆曹植墓砖铭的发现经过

2020-09-24抒情散文平芜尽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6 编辑

忆曹植墓砖铭的发现经过
张维芳三国时代 “才高八斗”的建安文学俊杰、一代诗魂、曾任东阿王的曹植英年早逝1700余年以来,他到底葬于何处?一直争议不休,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36 编辑 <br /><br />忆曹植墓砖铭的发现经过
张维芳

  三国时代 “才高八斗”的建安文学俊杰、一代诗魂、曾任东阿王的曹植英年早逝1700余年以来,他到底葬于何处?一直争议不休,各执一辞,但均因无真凭实据而难以断定。毛泽东主席50年代初视察黄河时,当时的省委书记舒同曾指着黄河对岸的鱼山对毛主席说,那座小山是东阿的鱼山,山下有曹植的墓,但曹植墓现在全国有几处,何处为真,争议较大。毛主席回答:可能鱼山这座曹植墓是真的。直到1977年,在东阿鱼山曹植墓壁发现了曹植墓砖铭一块,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底。我是发现这块曹植墓砖铭的亲历者之一,在2001年4月间,于东阿县举行的曹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我详细讲了这个鲜为人知的重大发现的全过程,与会学者们听了,无不感到振奋,认为曹植葬于鱼山脚下,这确是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今以小文述之――

  在我记忆的心匣里,始终珍藏着发现曹植墓砖铭的那段经过。曹植墓砖铭的有幸发现,是考证曹植确系葬于鱼山西麓的重要依据,这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这块砖记载着曹植遗骸迁葬时间及修建陵墓的具体过程,它为一块长方形又厚又重的青色铭文砖,是1977年3月间,由东阿县文物普查小组发现的,我是这一重大发现者之一,发现该砖的全过程,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人们都还会记得,时间的脚步走到197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正处于刚刚结束了十年动乱,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历史时期,那时我们东阿的文化和文物工作,也还是刚恢复了生机、刚刚起步不久。时任东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我,自然对我县的文化、文物工作参与得多些。我记得那时,在对鱼山和曹植墓这一重要文物景点的保护与管理上,遇到了令人十分痛惜的麻烦。由于当地某些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低下,出现了非法炸山采石和扒窃曹植陵墓、偷拿墓砖私用的现象,且屡禁不止。县里为此感到情况严峻,决定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制止住这一不良现象,以确保鱼山和曹植陵墓的安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1977年3月的一天,我随县文物普查小组的同志一行四五人,乘坐县电影公司的一辆机动三轮车,由文物干部李灿章同志带路到了鱼山,对鱼山和曹植墓的损坏程度进行实地查看。展现在面前的情况,确实令人吃惊:鱼山东部已被削去大半,曹植墓砖已被盗走不少,有的墓砖脱落在地,有的已离开墓壁,悬吊在墓壁半空。目睹此情此景,我心情十分沉重,非常不安。我当时想,这种情况如果再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使这一历经千年留存于今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毁坏殆尽,由此,我们这些做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就会成为不可饶恕的历史罪人。我正这样想着,突然有人喊道:“看!这里有一块带字的砖!”我们在场的同志循声一齐走过去,看到曹植墓门高约三米许的右上方,正悬吊着一块将要坠地的带字的大青砖,我忙让人把它取下来,一齐辨认砖上的文字。这块砖的三面刻有文字,共六行,刻着不规范的汉字56个。我们虽不能全部辨认其内容,但其中的“太和七年三月”、“兖州刺史”、“朱周等二百人作”等字样,却还是清晰可认的。我在辨认这些文字时,发现砖上的这些字,全是在烧制前,划写在砖坯子上的。这就充分证明,此砖确实与墓同龄,绝不是后来的补制品。

  这的确是一个重大发现,大家为此无不喜出望外,我更是激动不已。我想到,这个偶然的收获,将对曹植墓址属地这一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划上句号了,给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随即吩嘱李灿章同志从速将墓砖铭文拓片送往北京,请求文物权威性专家进行考释、鉴定。经过北京等地有关专家的考释、鉴定和补释,证明该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它如实地记述了曹植墓的整个修建过程,其真实性是确凿无疑的。现将其考释和补释并由刘玉新同志加上标点后的墓砖铭全文,记录如下:

  太和七年(应为青龙元年)三月壬戌戌―-―十五日丙午(子),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
我很欣赏刘玉新同志的才华,很喜爱他为曹植和其墓写的文章,现将他译读的砖铭写在这里,以供参考:

  魏明帝青龙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至十五日丙子,兖州剌史侯王昶,派遣了朱、周两姓氏的二百人从事修建陈王陵的工作。凡参加修建工程者,竣工后,每人准许放二百天的假,不再去服其他的劳役。

  督修:郎中王纳

  主持:司徒从掾位张顺

  由于发现墓砖铭的时间,距今已达二十余年之久,所说的一些情况难免出现某些差错,敬祈批评指教。


  注:太和,为三国时期魏国魏明帝曹睿年号。魏明帝自太和六年后改年号为“青龙”。所以,砖铭中的“太和七年”,实际应为青龙元年,公历为公元233年,时在曹植去世的次年。因当时信息不畅,下层和民间尚不知年号已改,故此墓砖铭上仍延用太和年号。
  
  (此文系2001年曹植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此前,许多学者,尤其是外国部分学者,对曹植墓是不是在山东东阿的鱼山还有置疑,听到此发言并看到墓砖铭的照片后,方才确信无疑。)
作者简介:张维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人,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现为山东省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聊城市诗人协会会长。
通讯地址:山东聊城市文联
电话:13508931008
0635-8439019

编:25200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