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砍 柴

2020-09-24抒情散文苏忠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0 编辑

 砍柴是我孩提时代的重要劳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都是大家庭,少则有六七人,人多的家庭有十多人。因为家大人口多,做饭用木甑子蒸,又吃包谷等杂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0 编辑 <br /><br />  砍柴是我孩提时代的重要劳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都是大家庭,少则有六七人,人多的家庭有十多人。因为家大人口多,做饭用木甑子蒸,又吃包谷等杂粮,又要煮猪食,冬天晚上还有烤火取暖的习惯,这样一来,用柴量也就很大,每家都要在干天砍下大量的木柴。那时农家的灶是土灶,灶洞很大,烧柴很费,人们常说:烧一次火要放一大抱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柴禾。哪家的院里放的柴多,就说明主人的勤劳,没有柴烧是当时让人害羞的事情。

  记得我第一次砍柴,是到村子附近一个叫“白胡子坟”的小山堆上,同伴干桃与我同去,只砍了一个一人多高的有钵头口粗的松树桩,在根端钉上钉牛,用索子拖着回家,当时我大约有五六岁,从此便开始了砍柴劳动,上小学后,砍柴就成了我经常干的家活之一。放学后,同学们便相约上山砍柴,家里一年的烧柴,大部分是由孩子们砍回来的。背柴的工具是背架,这种工具用一根顶弯的木料解成两半再加三块横料做成,中间用竹篾编成一个十字状,叫“背搪”,后边绑两个树岔,叫“背架小须”,柴就横放在背岔上。大人用背架背柴,一背柴能背一两百斤。

  另一种运柴的方法,是将树枝条修砍掉,只留主干,拴上绳子,在山坡上拖着走,这样,在下山的坡路上,要比用背架背柴省很多力气。孩子们上山砍柴,多数用这种方法,拖柴的路在地面上形成一个沟槽,叫“溜槽”。每到冬季放学后,我们便相约起来,三五成群地上山砍柴。赖石头窝、马鹿塘、邓家坟、石地板、梅子树岭岗、三队火山沟、大麦地、罗家坟、小花园等地,都是我们经常砍柴的地方。有一天早上,天刚微亮,我在赖石头窝的山坡上砍一棵水冬瓜树,斧子口划到了右脚的踝关节上,顿时鲜血直流,仍然带伤将一背柴背回家,舍不得休息,第二天还是坚持干活,不料经劳动的力挣,使得伤口发炎:几天后出现红肿化脓,疼得脚落不得地,一连两个星期都干不成活,上学只好拄拐棍。心里很后悔没有及时休养,后来一想,是勤快造成的过错。从此以后,在砍柴时总是想起这次受伤的疼痛,心里多了一些小心。

  有一次,我在大麦地的山坡上抬了一根很重的松柴,脚踩滑了,一头栽倒下去,柴就架在肩膀与脖子之间,惊吓之余,发现还未爱伤,真是惊险万分!如果柴撞在头上,轻则受伤,重则没命了。将树干或枝砍成三四尺长的小段,叫“桶桶柴”或“刀把柴”,再将较粗的段用斧子劈开,就是块子柴。这两种柴各有优劣:前者耐烧但不易燃,后者虽易燃而不经烧,孩子们都爱砍块子柴,背在路上看着好看,会受到大人的表扬。砍柴容易受伤,有一次我在路口么砍柴时,由于使刀用力过猛,树枝砍断后,刀子砍在膝盖上,膝关节顿时动弹不得。到青年结束砍柴劳动时,我的双膝关节已经被刀子砍伤过五次,膝盖骨上留下了多处伤痕。

  冬季是干季,也是人们集中上山砍柴的季节。生产队时期,人们早上出门上山砍柴,早饭后还要出工干队上的农活,很是辛苦劳累。那时的冬天很冷,地面上到处见有一层白霜,村子附近沟渠里的水常结冰。为使砍柴回来不耽误白天生产队的活计,砍柴的人起得很早:一般是听到鸣叫头遍就出门上山了,有时到了山上天还不亮,只好烧火取暧,等天亮了再干活。从家里走到山上,常常是被冻得手冷脚木,起初只穿草鞋或布鞋,甚至赤脚的都有,后来才有了胶鞋。回家的路上,身上背着一百多斤重的木柴,还要常忍受着冷饿的折磨,是一种饥寒累交加的滋味。

  有一年,人们在歇气磴旁边的山坡上发现一山被砍倒的杂树,树种大多是雀李子树,树干有碗口或钵头口粗,于是我们村里的人就成群结队地到那里砍柴,因为砍倒的树已经晒干,砍到的是干柴,背着要比湿柴省力多了。鸡才叫头遍,人们就约着上山了,一连砍了十多天,才把这些放倒的树砍完,每家都砍到了一大堆干柴。

  有一次,我们四五个小伙伴约好去砍柴,为了起得早,到村里的老二家过夜,由于拿不准时间,大约半夜时分就出发了,到了半路上时,见到在长箐村子的路上有一团火光,顺路移动,而且还听到了几声狗叫,我们细看时,见火光总是在路上空移动,时快时慢,向我们附近移来,像在追我们一样,孩子们突然想起大人说过的“鬼火”的事来,吓得掉头就往回跑,跌跌撞撞地跑到碾房箐,见火团没在追来才放心了,到了鸡叫第三遍时又出发上山。上小学后才知道这是磷火,在空中会随风飘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多见于秋天多雨的季节。

  我已经有十多年未砍柴了。最后一次砍柴,是在一九九五年我家种植药材的山地旁边。地东侧森林里拔根倒了一棵一人合抱不拢的大丝栗树,挡住了林间的小路,过路很不方便,于是我决定将这棵树砍成柴。把树修去了树丫,砍成三四尺长的小段,再破成块,然后背到地边,晒干后用毛驴驮回了家。这棵树砍成的柴,够我家烧了半年,是我砍柴以来砍到的最好的柴。

  生产队时,因为山上树多,森林很茂密,砍柴是选树种的,起初连毛栗树、响叶杨、水麻桑、映山红、白杜鹃树都不要。在山上的所有树木中,除松树外,都称为杂木,在杂木中,砍柴是栗木最好,柴硬经烧,火力旺,温度高。品种有:麻栗(黑白皮两种)、青干栗、刺栗、大丝栗、细叶子栗等,松树是砍木料的树种,受到人们的爱护,除了长得弯扭不成材的外,人们一般是不用来砍柴的。水冬瓜树在近处,虽然木质泡软不经烧,也有人图路近而砍柴。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乡亲们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的困难,一些人家养起了毛驴,砍柴就不用人背了,人们得以从繁重的背柴劳动中解脱出来。八十年代末我在指导山区农民种植食用菌(金耳)时,看到有的农户堆码了几大码黄栗柴时,问主人家:“这些柴够烧几年”?回答是:“半年”。我很吃惊,因为在我们家,足够烧三年的了。一看他们的灶,才是很老式的“老土灶”,因耗柴量大而被当地人称为“老虎灶”。
  如今我们村里多数人家的灶已改成了节能灶,我家的灶与老式灶相比,烧柴节省了八成左右,一些农户已用电饭锅煮饭,有的用上了电磁炉做菜,但砍柴仍未停止,对森林资源仍有破坏。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提出过“以电代柴”保护森林资源的设想,当时全县的装机容量仅有一万零八百千瓦(两座水电站),如今已增至三十二万千瓦,应该说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个条件。几年前我又在报上发表《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的文章,提出用水电、沼气、太阳能取代木柴,这些能源既是可再生资源,又是清洁环保能源,很适宜在农村推广。这一愿望若能实现,将会较大地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到那时,山区人民将彻底告别烧柴做饭的历史,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便能常伴人们。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