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沉默不语的庄稼们之:棉花
2020-09-24抒情散文扁舟一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2 编辑
唐诗宋词里有许多美的句子,是写杨花、桃花、杏花、梅花的,像“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绿杨烟外晓寒轻,
唐诗宋词里有许多美的句子,是写杨花、桃花、杏花、梅花的,像“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绿杨烟外晓寒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32 编辑 <br /><br /> 唐诗宋词里有许多美的句子,是写杨花、桃花、杏花、梅花的,像“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我查找半天也没有找到写棉花的。怎么可能?不说棉花对人类何等重要,但是棉花开放的花朵的美,比桃花、梅花哪点逊色?浅白或者深红,一朵连着一朵,在碧绿的叶子中掩映着。纯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整齐的棉花在微风中摇摆。在棉花地里掐花杈的姑娘们、媳妇们,戴着各色头巾或草帽,忙碌着,说笑着,多动人心扉的画面,那些诗人骚客们都干什么去了。哪怕是赏菊也误不了赏棉花的心情嘛。
很喜欢读到《诗经》中关于采摘的诗,想象着穿着麻衣的人们采摘时热闹开阔的画面,像《芣苡》。其实,车前子有什么好采摘的,最多就是喂羊,可是羊不太喜欢吃车前子。小时候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心情是愉悦的,不同收麦那么紧张、忙碌、辛苦。割麦是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大了劳动的强度。其实,这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区别是,那时候收割后的麦子几乎都不舍得买,也就是刚刚够全家人吃饱肚子吧。哪里有余粮卖钱呢?棉花就不一样。收了棉花就可以卖钱,就可以买件漂亮的花衣服了。我的第一件红色的棉衣,就是棉花换来的,还有第一本《宋词鉴赏词典》,也是一年棉花喜丰收,老爸一高兴,答应了我奢求。当我手捧着厚厚的书时,那份喜悦,令我至今回味无穷。
在金黄色的麦陇里播下棉花的种子,麦子收割完了,棉花就齐齐地长出来了。嫩绿的小小的叶子,笑盈盈地怯怯地探出头,打量着眼前的世界。这时候,通常是几棵棉花苗长在一起,等长到手掌大小时,总是留下一棵高大、健壮的棉花苗,其余的拔去。然后是浇水、打药、掐花杈,待棉花开花、结桃、再开花,摘棉花,一系列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记得李白一首《子夜吴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看到书后的解释,才知道,诗中所说的“絮征袍”不是我现在所认为棉花袍,是丝絮。三千年前的中国,衣料主要以丝麻为主。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偶尔记得在什么书上看到吉贝布,心中一直纳闷,什么是吉贝布。后来才知道,吉贝布就是棉布。《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可见,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中国北方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被欣赏的。无意查到网上有关棉花一些资料: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等等。想不到关于棉花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历史和说法。
现在我仍不知道丝麻是怎样造成布的。可是,棉花怎么一步一步地织成布,我却特别熟悉。小时候,偎着奶奶住着。每到初冬,村中几乎家家都在纺棉花。洁白的软软的棉花团,在纺车的牵引下,成了一圈圈细长的线。那吱吱的纺车声,打破了小村寂静的夜。给多少人家带来了希望。无论生活多么清苦,寒冷的冬日,终于有了暖暖的棉被,有了厚厚的棉衣,有了生的温暖。像我这个年龄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于织布,也不是特别熟悉。那时候,只有少数的人在家按有织布机织布,大多数都在买布做衣服了。我之所以对织布特别熟悉,在于我初一时认识的同学——合玲。
合玲身材不高,是比我还矮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不会不自卑,我就因身高自卑,到现在不够自信。合玲还不够漂亮,暗黄的脸上有着几颗麻子。后来读《金瓶梅》作者描写孟玉楼的美丽,说她天然几颗微麻,我总是想起合玲。在我眼里,合玲脸上的那几颗麻子也是可爱的,可爱的是她做人的善良和对钱财的大气。记得有次我感冒了,头疼欲裂,学校旁的门诊部的人看我疼的样子,不敢给我拿药。是合玲借了辆自行车,一步步推着送我到家的,看到我的母亲,我还没怎么着,她倒心疼哭了。那时候的我们都做着美丽的作家梦,对于金钱是视为粪土的。如今,为了我们曾经视为的粪土,我们在努力、拼搏、挣扎,已经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合玲生在农家,6岁没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是比她大10岁的姐姐把她抚养大的。可是,在我们相视第一眼时,我们就认定了对方,成为好朋友。是把友谊当作生命的那种。
83年,我去合玲家。她家的堂屋放着织布机,比她漂亮的姐姐在织布机上织布。专注的神情,鲜艳的粗布,灵活的双手,脚下的踏板,眼前的情景,把我看呆了。我记得那是初冬的下去,柔和的黄昏洒满她们家小小的干净的院子,院子里有棵弯曲的枣树,叶子几乎落光,树梢挂着几颗红色的干瘪的枣子。枣树下堆着一些棉花秸。她姐姐递给我馒头时,我看到她手指肚上都是裂口,合玲说,是剥没有开的棉花桃剥的。那时候,她们家的生活比较清苦,靠她姐姐织布卖钱过日子。由于洋布的大量上市,粗布的市场很不好,价格很低。一家人就这样相依为命地过着。
有次,我和合玲因一件事观点不同,两个人不再说话。我心安理得地住在她家不肯走,吃她姐姐给我开的小灶,看着合玲在一旁气得掉眼泪。等姐姐出门后,我实在控制不住好奇心,坐在织布机上学织布玩。由于把握不好,布两头留下常常的线,像流苏。等姐姐回来,我吓得不敢言语,是合玲承认自己弄的,被姐姐骂了一顿,我心里很不好意思,我们便和好如初。合玲嫁人的时候,我是伴娘。看着比她高大的男人对她的呵护、关心,我心里特别高兴。婚礼不够隆重,有着缠绵的情爱,再简朴的婚礼都是温馨的。后来她打电话说,她们去新疆种棉花了,收成还行,等见面是给我捎新疆的特产。就是这个女孩子在二十年前一天许诺给我,等我有了钱,给你买一提包的芝麻糖让你吃恶心。想起这句话,眼中竟然有点湿润,真是有点矫情了。
我的衣橱里一直珍藏着一块白底蓝色的粗布,我结婚时合玲的姐姐送我的。就像一首歌代表一份心情,一件实物也代表一段时光一份记忆,是不是人老了都喜欢回忆,我现在就越来越怀念那些远去的岁月。我想,我还有合玲,以及好多一样平凡的人,就像一株普通的棉花吧,引不起世人的注视,可是一样做着自己的梦,开着自己的花。
很喜欢读到《诗经》中关于采摘的诗,想象着穿着麻衣的人们采摘时热闹开阔的画面,像《芣苡》。其实,车前子有什么好采摘的,最多就是喂羊,可是羊不太喜欢吃车前子。小时候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心情是愉悦的,不同收麦那么紧张、忙碌、辛苦。割麦是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大了劳动的强度。其实,这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区别是,那时候收割后的麦子几乎都不舍得买,也就是刚刚够全家人吃饱肚子吧。哪里有余粮卖钱呢?棉花就不一样。收了棉花就可以卖钱,就可以买件漂亮的花衣服了。我的第一件红色的棉衣,就是棉花换来的,还有第一本《宋词鉴赏词典》,也是一年棉花喜丰收,老爸一高兴,答应了我奢求。当我手捧着厚厚的书时,那份喜悦,令我至今回味无穷。
在金黄色的麦陇里播下棉花的种子,麦子收割完了,棉花就齐齐地长出来了。嫩绿的小小的叶子,笑盈盈地怯怯地探出头,打量着眼前的世界。这时候,通常是几棵棉花苗长在一起,等长到手掌大小时,总是留下一棵高大、健壮的棉花苗,其余的拔去。然后是浇水、打药、掐花杈,待棉花开花、结桃、再开花,摘棉花,一系列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记得李白一首《子夜吴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看到书后的解释,才知道,诗中所说的“絮征袍”不是我现在所认为棉花袍,是丝絮。三千年前的中国,衣料主要以丝麻为主。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偶尔记得在什么书上看到吉贝布,心中一直纳闷,什么是吉贝布。后来才知道,吉贝布就是棉布。《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可见,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中国北方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被欣赏的。无意查到网上有关棉花一些资料: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等等。想不到关于棉花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历史和说法。
现在我仍不知道丝麻是怎样造成布的。可是,棉花怎么一步一步地织成布,我却特别熟悉。小时候,偎着奶奶住着。每到初冬,村中几乎家家都在纺棉花。洁白的软软的棉花团,在纺车的牵引下,成了一圈圈细长的线。那吱吱的纺车声,打破了小村寂静的夜。给多少人家带来了希望。无论生活多么清苦,寒冷的冬日,终于有了暖暖的棉被,有了厚厚的棉衣,有了生的温暖。像我这个年龄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于织布,也不是特别熟悉。那时候,只有少数的人在家按有织布机织布,大多数都在买布做衣服了。我之所以对织布特别熟悉,在于我初一时认识的同学——合玲。
合玲身材不高,是比我还矮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不会不自卑,我就因身高自卑,到现在不够自信。合玲还不够漂亮,暗黄的脸上有着几颗麻子。后来读《金瓶梅》作者描写孟玉楼的美丽,说她天然几颗微麻,我总是想起合玲。在我眼里,合玲脸上的那几颗麻子也是可爱的,可爱的是她做人的善良和对钱财的大气。记得有次我感冒了,头疼欲裂,学校旁的门诊部的人看我疼的样子,不敢给我拿药。是合玲借了辆自行车,一步步推着送我到家的,看到我的母亲,我还没怎么着,她倒心疼哭了。那时候的我们都做着美丽的作家梦,对于金钱是视为粪土的。如今,为了我们曾经视为的粪土,我们在努力、拼搏、挣扎,已经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合玲生在农家,6岁没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是比她大10岁的姐姐把她抚养大的。可是,在我们相视第一眼时,我们就认定了对方,成为好朋友。是把友谊当作生命的那种。
83年,我去合玲家。她家的堂屋放着织布机,比她漂亮的姐姐在织布机上织布。专注的神情,鲜艳的粗布,灵活的双手,脚下的踏板,眼前的情景,把我看呆了。我记得那是初冬的下去,柔和的黄昏洒满她们家小小的干净的院子,院子里有棵弯曲的枣树,叶子几乎落光,树梢挂着几颗红色的干瘪的枣子。枣树下堆着一些棉花秸。她姐姐递给我馒头时,我看到她手指肚上都是裂口,合玲说,是剥没有开的棉花桃剥的。那时候,她们家的生活比较清苦,靠她姐姐织布卖钱过日子。由于洋布的大量上市,粗布的市场很不好,价格很低。一家人就这样相依为命地过着。
有次,我和合玲因一件事观点不同,两个人不再说话。我心安理得地住在她家不肯走,吃她姐姐给我开的小灶,看着合玲在一旁气得掉眼泪。等姐姐出门后,我实在控制不住好奇心,坐在织布机上学织布玩。由于把握不好,布两头留下常常的线,像流苏。等姐姐回来,我吓得不敢言语,是合玲承认自己弄的,被姐姐骂了一顿,我心里很不好意思,我们便和好如初。合玲嫁人的时候,我是伴娘。看着比她高大的男人对她的呵护、关心,我心里特别高兴。婚礼不够隆重,有着缠绵的情爱,再简朴的婚礼都是温馨的。后来她打电话说,她们去新疆种棉花了,收成还行,等见面是给我捎新疆的特产。就是这个女孩子在二十年前一天许诺给我,等我有了钱,给你买一提包的芝麻糖让你吃恶心。想起这句话,眼中竟然有点湿润,真是有点矫情了。
我的衣橱里一直珍藏着一块白底蓝色的粗布,我结婚时合玲的姐姐送我的。就像一首歌代表一份心情,一件实物也代表一段时光一份记忆,是不是人老了都喜欢回忆,我现在就越来越怀念那些远去的岁月。我想,我还有合玲,以及好多一样平凡的人,就像一株普通的棉花吧,引不起世人的注视,可是一样做着自己的梦,开着自己的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