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我的读书生涯

2020-09-24叙事散文刘芝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7 编辑

刘芝英喜欢读书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上学期跟随父亲在永兴小学上学,下学期要转回大兴小学,教我语文的袁老师与父亲相识,临走,送了我几本配有彩色图画的童话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7 编辑 <br /><br />
  刘芝英

  喜欢读书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

  上学期跟随父亲在永兴小学上学,下学期要转回大兴小学,教我语文的袁老师与父亲相识,临走,送了我几本配有彩色图画的童话书和一本叶圣陶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我翻着那几本色彩鲜艳的童话书,尤其喜欢《自己会开饭的小桌子、会吐金币的驴子、会从袋里跳出来的棍子》那篇故事,里面的小裁逢当学徒时因为学习勤奋,从不偷懒,师傅送了他一张小桌子,只要他肚子饿了,把小桌子放在地上说:“小桌子,开饭吧。”桌子就会摆出丰盛的菜肴,想想吧,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样一张桌子是多么具有诱惑力啊。还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对未来世界的描写:8岁以上儿童就可驾驶,遇到障碍会自动让开,两车相对时,一张会从另一张车上飞过去的高智能水滴形车,一个月可以收一次的苹果,半个月可以收一次的甘蔗,10天可以收一次的白菜、菠菜,红红的苹果比脸盆还大,黄澄澄的橘子像一只只南瓜,西瓜有小面包车那么大,家家都有机器人充当服务员,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等等,让我对未来世界充满了憧憬与遐想,这些书让我知道了很多比现实世界美妙得多的东西,从此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大兴小学后,教语文的耿老师特别喜欢给我们朗读课文。他那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声音,总是轻易就将我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事隔多年,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他为我们朗读《少年闰土》和《金色的鱼钩》时的情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随着他那时而温柔时而调皮的声音,我们眼前浮现出了月夜的沙地上,一个带银项圈的少年顽皮的身影。在读到“那猹却将身一扭”时,他的声音也跟着扭了一下,我好像看见了猹扭身的动作。

  在读《金色的鱼钩》时,耿老师的声音特别低沉,读到老班长把数量少得可怜的一点小鱼汤让给3个生病的战友吃,自己却躲着吃他们剩下的鱼骨头时,老师的声音哽咽了。当老班长终于将3个患肠胃病的战士带出草地,自己却因长期忍饥挨饿而昏倒时,老师带着哭腔读到:“’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课堂上一片唏嘘声,好些女同学都被感染得哭起来。耿老师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他让我知道了文字的魅力,听说后来他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少年大学生,才14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

  那时父亲还是个邮递员,他的房间里总是堆着很多别人订的书籍,因为短时间内就要送出去,而白天我要帮母亲做家务干农活,所以我经常整夜整夜地在父亲那里读那些别人订的杂志。父亲总是叮嘱我不要把书弄脏弄烂,因此读的时候我总是很小心,中途停下的时候总是找一张纸夹在中间作记号从不折叠,这样读完后基本上看不出来被翻阅过的痕迹。

  上初中的时候还没有余钱买书,连书店都没有逛过。学校图书室里有为数不多的几本好书,《月亮宝石》、《约翰·克利斯朵夫》、《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高山下的花环》都被我借阅过了,又翻父亲的藏书。父亲也是一个爱读书之人,《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创业史》他都有,还有一些俄国作家的著作,如《静静的顿河》等,虽然好多书都是竖排且杂有很多繁体字,但我还是读完了。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作文越写越好,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开始做着当作家的梦。

  上中专后,没有了升学压力,更是下课看,上课也看。尤其的金庸的武侠小说,故事情节那么精彩,塑造的人物那么个性鲜明,符合人性,其间夹杂着一些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让你以为他写的都是真有其事。琼瑶的言情小说那么的缠绵绯恻,其中引用的诗词那么优美,上课铃响了还在牵肠挂肚怎么办,只好拿到课堂上压在课本下继续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厚,压在课本下非常明显,看了一会儿就听老师说:“有的同学把课外书放在课本下面看,别以为我看不出来”。这话让我脸一红,就悄悄将书收进课桌,过一会儿忍耐不住又拿出来,好在老师说过一次也就不说了。只可惜那时囊中羞涩,也买不起多少书,学校里藏书也不丰富,像金庸、琼瑶的都是借来看,有限的钱只买世界名著。遇上特别想看又买不起的书,也想像孔已己那样,用“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的理论支撑着偷上几本,但终因胆子太小,只是在脑子里想想而已。

  我的同桌在我的感染下也开始省吃俭用攒钱买书,有一次她买来一本《飘》,我们轮流看完后讨论书中的人物。我对她说我喜欢阿希礼总是做生活中的旁观者,自己躲在幕后,看别人表演。因为他喜欢凡事都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所以,他的眼神总是透过别人,看到了别人不能随去的地方。我这样说过之后,我的同桌再跟我说话就总是要看着远方,让我暗暗发笑。

  工作后,渐渐有了余钱买书。逛书店的时候就买上几本,自己也没感觉买了多少,几年后搬家的时候,竟然装了十几箱,朋友们笑我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我回之一笑,整理的时候才发现,书虽然多,其实好多都没有读过,当时想看就买了,因为太多,反而读不过来,不像书少的时候,每一本都读过,有的还不止读过一遍。

  渐近中年,朋友越来越多,应酬也越来越多,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渐渐地少了。更遭的是读了也记不住,几天后脑袋瓜里就只剩下这本书模糊的轮廓,不像年轻时那样,读过后几年都还记得,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读书的心思也就慢慢地淡了。想起当学生时听参加工作的人讲没心思读书了还觉得不可思议,以为自己读书的兴趣永远都不会淡呢。有些变化是自己都无法察觉,只有在独自回想的时候才会发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