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平遥
2020-09-24抒情散文绝版蔷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8 编辑
(一)平遥细雨,沐浴着太平……这场雨该是早秋的吧,它忽然而至,除了寥寥几个游客显得慌乱,措手不及,它的主人们平淡不惊地换上了长裤长衫,撑着伞,推着自行车
(一)平遥细雨,沐浴着太平……这场雨该是早秋的吧,它忽然而至,除了寥寥几个游客显得慌乱,措手不及,它的主人们平淡不惊地换上了长裤长衫,撑着伞,推着自行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8 编辑 <br /><br />
(一)
平遥细雨,沐浴着太平……
这场雨该是早秋的吧,它忽然而至,除了寥寥几个游客显得慌乱,措手不及,它的主人们平淡不惊地换上了长裤长衫,撑着伞,推着自行车,埋着头,从密如蛛网的小巷里穿行而过。
站在观景楼楼顶观望平遥,细雨中街道,瓦顶,阴沉细密的天空,我久久地凝望这张照片,希望从中找到他们说的“古朴、厚重”或其他的表情,但是,没有……。我找不到其他的神情,那些传说中的商号、店铺、人群,在今天,我的眼中,相机的取景框里,看起来没有特别的神情。它们于我不陌生,也不熟悉,我就在其中,我是其中的一名,走过平遥的旅人。
那些错落苍黑的瓦片,木楼上红漆剥落的檐柱,停歇在屋顶的鸽子,我的目光触及它们时,它们的沉默与我的波澜不惊如出一辙。越过了千山万水,从湖北,到山西,一式的翘檐粉墙,青石板路,空阔的田野,大片大片的意杨树,沉默地排列着。我们之间从没有过断层,我们只在其中,正在其中。
(二)
有自行车出租。十元钱一辆,双人仨人座的十五元一辆。
租了三辆,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街巷里,我们像存心逃学的孩子,惘然四顾,神情是纳罕的,却又是平静的。我从一个不大的小城来,这些,斑驳的瓦房、砖墙、电线杆子,路口,小巷,穿白衬衣骑自行车的人,无一不是我熟悉的。
很多年前,牵着妈妈的衣角,摇摇晃晃地走到街角的公用水池,看她就着水龙头,蹲在水泥池子旁洗净一棵棵白菜,青绿的叶,透明,冰凉的水喷溅了几滴在我脸上,那种甘洌清纯的旧年印象,奔行了千里高速,就这么一转弯,大刺刺地出现在眼前。
街角有座天主教堂,中式的墙院,西式的十字。门楣上贴着去年的对联福字,已经色彩衰褪,被风雨撕去了大半,斑驳得无法辨认。它亦深深地铭刻在这片民居里,像是游着泳渡河的人,顽强地昂着头,竖立在水面,却把身子狠狠地扎在水底。这些来自中世纪末的传教者,我总是觉得钦服不已。总有些人,为了理想也好,为了好奇也好,为了利益也好,总是不畏艰苦,做些无畏的事。一旦成功,就是福祉,不成功,就是传奇,在后人嘴里,演变成一个离奇的故事。而世人,总是一定需要故事的。
几户庭院里搁着一些久备不用的木材,一些青砖,也许将要垒只鸡窝。孩子下了学,站在门口静静地回头瞥我一眼继续玩去。他们衣着平常,神情淡淡,不是乡间孩子的愚蒙,亦不是豪华都市孩子的骄傲活泼,这神情,亦是惯熟的。
一扇墙头,伸出几枝结满了枣的枣树来,支起车子,踏在后车座上,伸手揪了几颗扔进嘴里,脆甜的。有妇人臂弯里抱着婴孩从巷子里出来,转头望见了我们,笑笑,也不见怪。
进入平遥,我变成一个怀旧而忧伤的人。眼前的一切,无不勾起我重重的回忆,伴随它们一重重涌上来的,还有厚厚的伤感。我应该很幸运,旧人旧事里,离开我的多半是事,是物,是那些永不再复制的老式建筑,街道,时光。
和我所在的平遥一样,过去那么鲜活,亮丽,扑啦啦地响亮地出现在我眼前。
那个梳着羊角辫,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背带裙子的小女孩,从远远的巷口跑来。弄堂的风把她的裙子吹起来,像只撑开的小伞。阳光被头顶的屋檐、电线,割成了碎片,这些金色的碎片哗地倾泻在她的头上,身上,追着她小小的身影,跑啊,跑啊,她向着街角尽头跑去。那里,一群小伙伴密密地围着一个人,一个奇怪的,是这个小镇上从没见过的,一个稀罕的人。
她终于跑到了跟前,孩子们纷纷让开,让她顺利地无阻碍地走进去,指点让她看。一个一身绿军装的胡子拉渣的男青年坐在青石板地上,身边搁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一只盛水的大号搪瓷缸子。他墨绿色的画夹上,雪白的纸上,有个奔跑的孩子,白衣黑裙,她的身后,头顶,是大片片灿烂到让人眩晕的柠檬黄、金黄……
我的记忆在错落,乡村小镇、城里的小巷,它们重叠交错,那个奔跑的小女孩,她黑色的裙裾,白色的衬衫,金黄的阳光……呵,黑、白、金……它们从此反复地在我梦中出现,那是我最美好的时光,简单,黑白分明,金色的。这就是童年。
(三)
往西街再转,远远地望去,就是黄土垒就的古城墙。墙下拐角一箭之地,就又是一座高大门楼,往里就是商业街了,用几根铁管阻隔着路口,行人进出得搬起自行车,抬过去。站在挂满红灯笼的商业街口,回望,繁华千丈,映衬着一派苍凉,镇定。
岁月果然静好,终将沉淀。是、非、生、死、嫁、娶,总要从哪座门楼底下穿行而过,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一一甩着水袖,贴着满头花翠,在马灯摇曳的一片昏黄里,敲着细碎的锣鼓镲锤,画着青红黛粉的面具,五光十色,在阳光抖起的尘土里一样灿烂,而模糊,一一地了了,又尽了;复再开始,生生循环,乐而不已。
几个老人座在一户墙边下棋,没事的就站一旁看。车铃丁零丁零,几只黄毛土狗摇着尾巴,从街头跑到西街尾,寻一个路断人稀的角落,亲昵地嘶咬,打着滚,旁若无人地做着狗儿们快乐的事。
站在古老的城墙边,我从没想过我会想些什么。
我什么也没想,只是仰望着它,高大,巍峨,一副坚不可摧的傲慢面孔。从排水沟那处看上去,它的皮表曾经覆盖着一层光滑的搓洗板形腻子,如今泥土剥落,大片大片城墙裸露原始的土黄,生长出野草,有的高高的,开出粉红粉白的小花。
风无遮无拦地从远方吹来,微微带着一丝湿漉漉的腥气,城墙下的黄狗仰起脖子,掀动潮湿的鼻子,耸了耸,它大约听到了什么,突地汪汪地大叫几声,声音顺着长长的城墙甬道,逆着风的方向飘过去。糅合在一起,这犬吠,这风声,组成一支奇异的声嚣,宏大而苍凉。瞬即从耳边掠过,拂起人们的衣衫,发丝。也吹动墙上的花草,簌簌地抖动,抖出一点浓浓的时光惨淡,白云苍狗的意思。
良久,我的视线移向苍白的天空,黑夜即将来临,几片乌云低低地覆盖在头顶,也许会下场雨。这时的风,有了些秋的凉意。身边走过的人们,脚步变得匆匆,他们分头从几个城门骑着电动车,挑着担子,牵携着孩子、老人,荷锄归耕而来。
朋友在远处犄角招呼我快走,我忽然感到一阵寒意。天已向晚,归去,不如归去。
(四)
入夜,雨果然下了,蓝灰的砖石瓦墙,黄土裸露,长着瑟瑟发抖的野草,牵牛花的老城墙,青石板路,雕花的石头栏板、门廊、木头的老窗,老楼照壁,土布的店招巾旗幡子全湿了。倒觉得这样才是适合平遥的,假如他是花,本来也该是朵生长在土墙路畔的牵牛,看似羸弱,实则不得了的皮实。进入老城时沿路见到的意杨就知道了,极普遍的树,好生,好长。路边不时有驴拉的车走过,我们放低车速时便跟我们一样并肩行走,不紧不慢,目不斜视地走着自己的道。倒是我们,不时纳罕地慢下车,放下窗子望他们一眼。
等到捱了一天的密密实实的灰色云层终于落了雨下来,觉得心里担忧的事终于落了定,好从容不迫地找家小饭馆,坐在雨地的棚子里,吃饭。
路上行人果然少了。游人大概惧这忽然的冷,没来得及准备,大都躲在住宿地里休息。这里毕竟不如丽江的繁华猗丽,一天嘈杂下来,更似不曾旅游推广地似地宁静。原居民们也各自推门进院吃饭歇息去了。一时,路断人稀。想来我这样心地是颇不纯良的,一头是看了旅行的招引,特地摸索了来,一头是止不住的埋怨,恨不能这里再没有外人来,就留了我----亦是外人。
(五)
冷雨秋凉,吃即上瘾。
平遥街上,几家小饭铺支起大遮阳伞,在底下排出几张桌子椅子,搁在路旁,见了过往的人便招呼进来吃饭。挑了这一家,不为别的,喜欢她家桌子上铺的蓝印花布,搭在一方大桌子上,旁边顺着一溜大大小小的椅子,塑胶凳、木头长凳,还有两把坐得皮光水滑的旧竹椅。店门口的两张桌子旁坐了人,只得择台阶下摆开的一张,却发现更有意趣,旁边是个门洞,里面熄了灯,黢黑的,也看不清里面是什么,只隐约望见里面门缝里透出一线灯光,照着院子四下杂物影影绰绰的痕迹,靠门洞旁倚着两辆自行车,一大一小,油漆黯沉,灰土头面。有人低了头提着物什从我们桌旁穿行而入,门吱呀一声开了,照见一地琐碎,生活皮屑。
山西面食著名,点了拔烂则、莜面栲栳栳、猫耳朵、烧茄子,一瓶汾酒,一人一碗刀削面。
雨停了,只略略几滴应了应景,略显萧瑟秋威便止。却也足够了,山西的气候比湖北低上五、六度,冷风从门洞里灌过来,人便冷得有点畏缩,皆沉默不语,在这般耐心中,愈发充满对美食的期待。门洞顶上,店主牵来电线,悬着一盏白炽灯,暗黄的灯泡,被油污、菜色熏染得满面风尘。缩着脖子坐在廊下,偎着铺蓝印花布的桌子等吃饭,忽然想起小时候的情形,也是这样,昏黄的灯泡,蛛网缭绕,黑的烟尘油垢沾在顶上,底下黄黄的一圈光里,摆开一张小方桌,摆上几个菜,也不过是清炒上海青、雪里蕻炒肉丝、油煎小鱼、丝瓜蛋汤之类,夏天有时会有一人一只咸鸭蛋,母亲把蛋一剖两半,露出橙红油腻的蛋黄来,叫我们拿勺子挖着吃。还有时,保险丝烧断了,家里一片黑洞洞的,等大人回家的时间,便拿张大凳子,一张小凳子,坐在门口,借着走廊里那圈昏黄写作业。
旧年的记忆在此刻很适宜复活。只知道那时的物品虽不丰足,人心却是极易满足的。有盏昏黄的白炽灯,一方木桌,一碟盐水煮花生,便是极好的夏夜消暑。
拔烂则端上来了。口感很像湖北的炒米粉,看起来也像。炒得焦黄喷香,只是这要是湖北的炒米粉的话,一盘12元太不划算了。一盘上来了,下一盘就快了,顷刻,莜面栲栳栳来了,一只小蒸屉,齐齐整整排列着一圈儿面皮,像前朝奢靡大少拇指上套的绿玉扳指。蘸着酱料吃,入口筋道,有嚼头,真的很香。我把我在路上买的一塑料提袋装的肉杂碎也放在桌上,他们叫刀削肉,大概说是熬煮好的牛骨头上的肉丝肉沫,用刀削下来,整成一大盘子摊开卖。我见着很多当地妇孺围着买,似乎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便挤进去买了半斤,很便宜,八块钱一斤。入口略粉,咸香,不知道怎么做的,但除了我,旁人尝了几口便不肯吃了,说是不筋道,非肉。
等了良久,不再有菜端上来,大家便一心一意消灭盘中餐,吃得盘尽碗干,酒足饭饱。几番叫店主人来结帐时,烧茄子、猫耳朵却端了上来,全是我点的,好奇。大家便只得跟着我继续勤勉努力地吃。
猫耳朵却让人失望。这道著名的山西面食,原来就是跟栲栳栳差不多的擀成薄面片状的面食,用手指揪成小喇叭状。跟了肉丝、大蒜、黄豆芽、干红椒一锅杂烩,吃起来失了面的筋道清香,一锅糊涂面,味蕾没有任何印象。
茄子是我坚持要加的,因为平遥巷道里骑着车一路东奔西顾时,早看到路边小菜档里有着那种紫莹莹,滚圆如小篮球的茄子出售。我对新鲜菜蔬总有异样的喜欢,哪怕是异地,经过菜市场,看到新鲜的蔬菜,总是心痒痒地,恨不得购之烹之为快。这种圆茄子我买过白的,在武汉姑母家。那次我掌勺,切了成片,茄瓤白皙,自然不会光洁如玉,但像肌肤若雪的小姑娘脸上长着几颗俏丽的麻子,更添俏皮。入油,爆香蒜瓣,倒茄片入锅,翻炒几下,点入老抽料酒,盖上锅盖烹煮片刻,再起锅时洒盐,略搁勺醋。用筷子掂一片入喉,香酥润滑,实在觉得贾府杀了几十只鸡去配这般天生丽质好滋味的茄子是暴殄天物。
只是平遥的烧茄子令我傻眼了。偌大如儿臀的它被切成滚刀块,沾了面粉,下油锅炸,炸得焦黄再淋些番茄酱汁、白糖、黑醋红烧。入口甜糯有余,茄子的味儿,却是一点没了。
秋雨薄愁,清冷街头,借一席桌椅,最能快慰人心的,莫过眼前这样一桌热腾腾,香气袭人的食物。我是一贯喜爱游走的,故乡意识淡漠得很。但如此搛一筷子异乡美食却总要情不自禁与故乡来比,想来于我,故乡不在某个地域所指,而在舌尖上。走到哪里,故乡便随着一碗面汤,一只白馍,哪怕一根葱蒜,也翻江倒海地摇曳出来。
(一)
平遥细雨,沐浴着太平……
这场雨该是早秋的吧,它忽然而至,除了寥寥几个游客显得慌乱,措手不及,它的主人们平淡不惊地换上了长裤长衫,撑着伞,推着自行车,埋着头,从密如蛛网的小巷里穿行而过。
站在观景楼楼顶观望平遥,细雨中街道,瓦顶,阴沉细密的天空,我久久地凝望这张照片,希望从中找到他们说的“古朴、厚重”或其他的表情,但是,没有……。我找不到其他的神情,那些传说中的商号、店铺、人群,在今天,我的眼中,相机的取景框里,看起来没有特别的神情。它们于我不陌生,也不熟悉,我就在其中,我是其中的一名,走过平遥的旅人。
那些错落苍黑的瓦片,木楼上红漆剥落的檐柱,停歇在屋顶的鸽子,我的目光触及它们时,它们的沉默与我的波澜不惊如出一辙。越过了千山万水,从湖北,到山西,一式的翘檐粉墙,青石板路,空阔的田野,大片大片的意杨树,沉默地排列着。我们之间从没有过断层,我们只在其中,正在其中。
(二)
有自行车出租。十元钱一辆,双人仨人座的十五元一辆。
租了三辆,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街巷里,我们像存心逃学的孩子,惘然四顾,神情是纳罕的,却又是平静的。我从一个不大的小城来,这些,斑驳的瓦房、砖墙、电线杆子,路口,小巷,穿白衬衣骑自行车的人,无一不是我熟悉的。
很多年前,牵着妈妈的衣角,摇摇晃晃地走到街角的公用水池,看她就着水龙头,蹲在水泥池子旁洗净一棵棵白菜,青绿的叶,透明,冰凉的水喷溅了几滴在我脸上,那种甘洌清纯的旧年印象,奔行了千里高速,就这么一转弯,大刺刺地出现在眼前。
街角有座天主教堂,中式的墙院,西式的十字。门楣上贴着去年的对联福字,已经色彩衰褪,被风雨撕去了大半,斑驳得无法辨认。它亦深深地铭刻在这片民居里,像是游着泳渡河的人,顽强地昂着头,竖立在水面,却把身子狠狠地扎在水底。这些来自中世纪末的传教者,我总是觉得钦服不已。总有些人,为了理想也好,为了好奇也好,为了利益也好,总是不畏艰苦,做些无畏的事。一旦成功,就是福祉,不成功,就是传奇,在后人嘴里,演变成一个离奇的故事。而世人,总是一定需要故事的。
几户庭院里搁着一些久备不用的木材,一些青砖,也许将要垒只鸡窝。孩子下了学,站在门口静静地回头瞥我一眼继续玩去。他们衣着平常,神情淡淡,不是乡间孩子的愚蒙,亦不是豪华都市孩子的骄傲活泼,这神情,亦是惯熟的。
一扇墙头,伸出几枝结满了枣的枣树来,支起车子,踏在后车座上,伸手揪了几颗扔进嘴里,脆甜的。有妇人臂弯里抱着婴孩从巷子里出来,转头望见了我们,笑笑,也不见怪。
进入平遥,我变成一个怀旧而忧伤的人。眼前的一切,无不勾起我重重的回忆,伴随它们一重重涌上来的,还有厚厚的伤感。我应该很幸运,旧人旧事里,离开我的多半是事,是物,是那些永不再复制的老式建筑,街道,时光。
和我所在的平遥一样,过去那么鲜活,亮丽,扑啦啦地响亮地出现在我眼前。
那个梳着羊角辫,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背带裙子的小女孩,从远远的巷口跑来。弄堂的风把她的裙子吹起来,像只撑开的小伞。阳光被头顶的屋檐、电线,割成了碎片,这些金色的碎片哗地倾泻在她的头上,身上,追着她小小的身影,跑啊,跑啊,她向着街角尽头跑去。那里,一群小伙伴密密地围着一个人,一个奇怪的,是这个小镇上从没见过的,一个稀罕的人。
她终于跑到了跟前,孩子们纷纷让开,让她顺利地无阻碍地走进去,指点让她看。一个一身绿军装的胡子拉渣的男青年坐在青石板地上,身边搁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一只盛水的大号搪瓷缸子。他墨绿色的画夹上,雪白的纸上,有个奔跑的孩子,白衣黑裙,她的身后,头顶,是大片片灿烂到让人眩晕的柠檬黄、金黄……
我的记忆在错落,乡村小镇、城里的小巷,它们重叠交错,那个奔跑的小女孩,她黑色的裙裾,白色的衬衫,金黄的阳光……呵,黑、白、金……它们从此反复地在我梦中出现,那是我最美好的时光,简单,黑白分明,金色的。这就是童年。
(三)
往西街再转,远远地望去,就是黄土垒就的古城墙。墙下拐角一箭之地,就又是一座高大门楼,往里就是商业街了,用几根铁管阻隔着路口,行人进出得搬起自行车,抬过去。站在挂满红灯笼的商业街口,回望,繁华千丈,映衬着一派苍凉,镇定。
岁月果然静好,终将沉淀。是、非、生、死、嫁、娶,总要从哪座门楼底下穿行而过,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一一甩着水袖,贴着满头花翠,在马灯摇曳的一片昏黄里,敲着细碎的锣鼓镲锤,画着青红黛粉的面具,五光十色,在阳光抖起的尘土里一样灿烂,而模糊,一一地了了,又尽了;复再开始,生生循环,乐而不已。
几个老人座在一户墙边下棋,没事的就站一旁看。车铃丁零丁零,几只黄毛土狗摇着尾巴,从街头跑到西街尾,寻一个路断人稀的角落,亲昵地嘶咬,打着滚,旁若无人地做着狗儿们快乐的事。
站在古老的城墙边,我从没想过我会想些什么。
我什么也没想,只是仰望着它,高大,巍峨,一副坚不可摧的傲慢面孔。从排水沟那处看上去,它的皮表曾经覆盖着一层光滑的搓洗板形腻子,如今泥土剥落,大片大片城墙裸露原始的土黄,生长出野草,有的高高的,开出粉红粉白的小花。
风无遮无拦地从远方吹来,微微带着一丝湿漉漉的腥气,城墙下的黄狗仰起脖子,掀动潮湿的鼻子,耸了耸,它大约听到了什么,突地汪汪地大叫几声,声音顺着长长的城墙甬道,逆着风的方向飘过去。糅合在一起,这犬吠,这风声,组成一支奇异的声嚣,宏大而苍凉。瞬即从耳边掠过,拂起人们的衣衫,发丝。也吹动墙上的花草,簌簌地抖动,抖出一点浓浓的时光惨淡,白云苍狗的意思。
良久,我的视线移向苍白的天空,黑夜即将来临,几片乌云低低地覆盖在头顶,也许会下场雨。这时的风,有了些秋的凉意。身边走过的人们,脚步变得匆匆,他们分头从几个城门骑着电动车,挑着担子,牵携着孩子、老人,荷锄归耕而来。
朋友在远处犄角招呼我快走,我忽然感到一阵寒意。天已向晚,归去,不如归去。
(四)
入夜,雨果然下了,蓝灰的砖石瓦墙,黄土裸露,长着瑟瑟发抖的野草,牵牛花的老城墙,青石板路,雕花的石头栏板、门廊、木头的老窗,老楼照壁,土布的店招巾旗幡子全湿了。倒觉得这样才是适合平遥的,假如他是花,本来也该是朵生长在土墙路畔的牵牛,看似羸弱,实则不得了的皮实。进入老城时沿路见到的意杨就知道了,极普遍的树,好生,好长。路边不时有驴拉的车走过,我们放低车速时便跟我们一样并肩行走,不紧不慢,目不斜视地走着自己的道。倒是我们,不时纳罕地慢下车,放下窗子望他们一眼。
等到捱了一天的密密实实的灰色云层终于落了雨下来,觉得心里担忧的事终于落了定,好从容不迫地找家小饭馆,坐在雨地的棚子里,吃饭。
路上行人果然少了。游人大概惧这忽然的冷,没来得及准备,大都躲在住宿地里休息。这里毕竟不如丽江的繁华猗丽,一天嘈杂下来,更似不曾旅游推广地似地宁静。原居民们也各自推门进院吃饭歇息去了。一时,路断人稀。想来我这样心地是颇不纯良的,一头是看了旅行的招引,特地摸索了来,一头是止不住的埋怨,恨不能这里再没有外人来,就留了我----亦是外人。
(五)
冷雨秋凉,吃即上瘾。
平遥街上,几家小饭铺支起大遮阳伞,在底下排出几张桌子椅子,搁在路旁,见了过往的人便招呼进来吃饭。挑了这一家,不为别的,喜欢她家桌子上铺的蓝印花布,搭在一方大桌子上,旁边顺着一溜大大小小的椅子,塑胶凳、木头长凳,还有两把坐得皮光水滑的旧竹椅。店门口的两张桌子旁坐了人,只得择台阶下摆开的一张,却发现更有意趣,旁边是个门洞,里面熄了灯,黢黑的,也看不清里面是什么,只隐约望见里面门缝里透出一线灯光,照着院子四下杂物影影绰绰的痕迹,靠门洞旁倚着两辆自行车,一大一小,油漆黯沉,灰土头面。有人低了头提着物什从我们桌旁穿行而入,门吱呀一声开了,照见一地琐碎,生活皮屑。
山西面食著名,点了拔烂则、莜面栲栳栳、猫耳朵、烧茄子,一瓶汾酒,一人一碗刀削面。
雨停了,只略略几滴应了应景,略显萧瑟秋威便止。却也足够了,山西的气候比湖北低上五、六度,冷风从门洞里灌过来,人便冷得有点畏缩,皆沉默不语,在这般耐心中,愈发充满对美食的期待。门洞顶上,店主牵来电线,悬着一盏白炽灯,暗黄的灯泡,被油污、菜色熏染得满面风尘。缩着脖子坐在廊下,偎着铺蓝印花布的桌子等吃饭,忽然想起小时候的情形,也是这样,昏黄的灯泡,蛛网缭绕,黑的烟尘油垢沾在顶上,底下黄黄的一圈光里,摆开一张小方桌,摆上几个菜,也不过是清炒上海青、雪里蕻炒肉丝、油煎小鱼、丝瓜蛋汤之类,夏天有时会有一人一只咸鸭蛋,母亲把蛋一剖两半,露出橙红油腻的蛋黄来,叫我们拿勺子挖着吃。还有时,保险丝烧断了,家里一片黑洞洞的,等大人回家的时间,便拿张大凳子,一张小凳子,坐在门口,借着走廊里那圈昏黄写作业。
旧年的记忆在此刻很适宜复活。只知道那时的物品虽不丰足,人心却是极易满足的。有盏昏黄的白炽灯,一方木桌,一碟盐水煮花生,便是极好的夏夜消暑。
拔烂则端上来了。口感很像湖北的炒米粉,看起来也像。炒得焦黄喷香,只是这要是湖北的炒米粉的话,一盘12元太不划算了。一盘上来了,下一盘就快了,顷刻,莜面栲栳栳来了,一只小蒸屉,齐齐整整排列着一圈儿面皮,像前朝奢靡大少拇指上套的绿玉扳指。蘸着酱料吃,入口筋道,有嚼头,真的很香。我把我在路上买的一塑料提袋装的肉杂碎也放在桌上,他们叫刀削肉,大概说是熬煮好的牛骨头上的肉丝肉沫,用刀削下来,整成一大盘子摊开卖。我见着很多当地妇孺围着买,似乎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便挤进去买了半斤,很便宜,八块钱一斤。入口略粉,咸香,不知道怎么做的,但除了我,旁人尝了几口便不肯吃了,说是不筋道,非肉。
等了良久,不再有菜端上来,大家便一心一意消灭盘中餐,吃得盘尽碗干,酒足饭饱。几番叫店主人来结帐时,烧茄子、猫耳朵却端了上来,全是我点的,好奇。大家便只得跟着我继续勤勉努力地吃。
猫耳朵却让人失望。这道著名的山西面食,原来就是跟栲栳栳差不多的擀成薄面片状的面食,用手指揪成小喇叭状。跟了肉丝、大蒜、黄豆芽、干红椒一锅杂烩,吃起来失了面的筋道清香,一锅糊涂面,味蕾没有任何印象。
茄子是我坚持要加的,因为平遥巷道里骑着车一路东奔西顾时,早看到路边小菜档里有着那种紫莹莹,滚圆如小篮球的茄子出售。我对新鲜菜蔬总有异样的喜欢,哪怕是异地,经过菜市场,看到新鲜的蔬菜,总是心痒痒地,恨不得购之烹之为快。这种圆茄子我买过白的,在武汉姑母家。那次我掌勺,切了成片,茄瓤白皙,自然不会光洁如玉,但像肌肤若雪的小姑娘脸上长着几颗俏丽的麻子,更添俏皮。入油,爆香蒜瓣,倒茄片入锅,翻炒几下,点入老抽料酒,盖上锅盖烹煮片刻,再起锅时洒盐,略搁勺醋。用筷子掂一片入喉,香酥润滑,实在觉得贾府杀了几十只鸡去配这般天生丽质好滋味的茄子是暴殄天物。
只是平遥的烧茄子令我傻眼了。偌大如儿臀的它被切成滚刀块,沾了面粉,下油锅炸,炸得焦黄再淋些番茄酱汁、白糖、黑醋红烧。入口甜糯有余,茄子的味儿,却是一点没了。
秋雨薄愁,清冷街头,借一席桌椅,最能快慰人心的,莫过眼前这样一桌热腾腾,香气袭人的食物。我是一贯喜爱游走的,故乡意识淡漠得很。但如此搛一筷子异乡美食却总要情不自禁与故乡来比,想来于我,故乡不在某个地域所指,而在舌尖上。走到哪里,故乡便随着一碗面汤,一只白馍,哪怕一根葱蒜,也翻江倒海地摇曳出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