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有华章
2020-09-24叙事散文范廷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在淄博市淄川城东的黉山南麓,有一个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朴村落,这里青石铺地,小巷弯曲,白墙灰瓦,清幽雅静,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
在淄博市淄川城东的黉山南麓,有一个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朴村落,这里青石铺地,小巷弯曲,白墙灰瓦,清幽雅静,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br /><br /> 在淄博市淄川城东的黉山南麓,有一个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朴村落,这里青石铺地,小巷弯曲,白墙灰瓦,清幽雅静,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被人们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先生诞生地——蒲家庄。三年前,我曾陪同年逾七旬的老家伯父伯母等人来此游览,由于急于赶车而步履匆匆,加之阴雨连绵,一直未能尽兴;九月五日,因为送侄女到位于淄川区的淄博师专上学,这让我有了细品蒲公故里无限魅力的绝佳机会。
沿着青石铺就的古老村街向前走去,路北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青砖门楼,位于村子中间的这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座北朝南,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右侧是沈雁冰题写的“蒲松龄纪念馆”六个大字。院落座北朝南,穿过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蒲松龄老先生的半身塑像,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巨匠,正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院内既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先生的身后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海棠树和几丛茂密的修竹,枝繁叶绿,绿意盎然,仿佛象征其《聊斋志异》定成千古绝唱,其人格魅力必将万年流芳。蒲松龄故居建筑多为砖坯结构,草顶具有典型的明清农家风格,正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西厢房是先生生平展室,展板分为前言、出游、设帐、棘闱、著述、交游、德行、暮年、去世九个部分。蒲松龄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读书。文章深受当时山东学者施愚山先生和同时代文坛领袖王渔洋的赏识,为了求取功名,曾到江苏宝应为其好友、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的痛苦,由于思乡心切,次年便辞幕还乡。在家乡教书、著书的同时,屡试不及,偃蹇一生中,却仍然没有放弃考取功名的欲望,直到古稀之年,才授例成为“岁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所以后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进小院,八个展室,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展览面积两千平方米,是在原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建国后陆续征进毗邻的民居建成,庭院绿化注重与整体陈列风格的统一,青砖灰瓦,披荔攀萝,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处处洋溢着人妖鬼狐的神秘气氛。北院的东厢房是蒲松龄著述展室,里面陈列着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以及骈文、诗词、俚曲、散文等,可见蒲松龄先生一生作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三十余种近百册。墙面上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名文化界人士来参观聊斋的大幅照片资料,还有根据聊斋故事和聊斋俚曲等改编的大量电影、电视剧、戏曲照片等。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因其秉性耿直,愤世嫉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的腐败现象进行有力谐谑,文章诡诙块垒,独具一格。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册、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洋洋二百万言。蒲松龄生前家而贫无力付梓,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一直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他在晚年还创作了一种崭新的文学题材——俚曲,作品使用的是当地方言,代表作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墙头记》等。蒲松龄去世近六十年后,《聊斋志异》才得以刊印,后来被人们改编成了诸多的戏曲和影视作品,其中改编为京剧的就有三十多个故事。影响比较大的有电影《精变》、《胭脂》、《画皮》、《十五贯》,以及吕剧《姊妹易嫁》、评剧《花为媒》、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
院中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房前各有一棵茁壮茂密的石榴树,春夏时节榴花似火,游人如织。蒲松龄一生遭遇坎坷,生活贫困,使他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搜集到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走进正房,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游人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的画像,这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雪许的悲愤感慨,画像上有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词:“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后补曰:“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旁是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一九六二年题写道破《聊斋志异》精髓的绝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侧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用过的一张坐榻、三个帽架以及一衣架,简朴而平凡的物品,却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据正在休息的导游跟我介绍,这些物品均为蒲老先生前在绰然堂设帐时用过的,连同八仙桌后案几上的文石,都是解放后从西铺村毕家征来。如灵壁石又称海月石,是毕家八宝之一;三星石因文石上缀有黑色的圆点,故喻三星高照;木楹炉是个香炉,是用千年黄杨木根部的病瘤制成;蛙鸣石则是毕家石隐园里的奇石珍品。东侧是蒲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炕头上摆放的一盏锡台灯,是后来蒲翁墓里出土的。
在聊斋正房的后面,有六间书画展室。东面三间展室里陈列出了中外蒲公研究专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名人书画家为蒲松龄故居所作的书画和题词。蒲松龄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与蒲松龄先生有关的字画收藏,现已收藏文化名人及著名书画家的各类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的景仰之情,以及《聊斋志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中既有大师刘海粟的“聊斋声名震四海,一代文宗昭遗爱;”也有启功先生的“聊斋数仞攀崔巍,千古雄文日月辉;”既有叶圣陶先生的“幼年颇读聊斋垂老犹能不怕鬼,译本遍传异域奇文共赏固宜然;”也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等等。虽然都是短短的对联题词,却精辟地概括了蒲松龄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此不同的是,西面三间的展室,展出的多是与聊斋故事有关的奇石、根雕和剪纸艺术品。聊斋人物剪纸展,展出的剪纸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妩媚动人,墙壁的四周都是用剪纸形式张贴出来的聊斋故事,包括花姑子、宦娘、温姬、细柳等等这些美貌与才德兼具的人物。剪纸贴画的一侧,用四言绝句形式,简单明了地将聊斋故事融入其中,令人赏心悦目。单是用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表现人物本身观赏性就很高,因了这些绝句诗的珠联壁合,说展室内蓬壁生辉也许更恰当一些。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些造型别致的根雕、奇石,将一些聊斋故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许多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竟然以天然奇石的形式出现在了游人面前:狐仙情、情侣、婴宁、狐缘、楼兰遗韵、苍龙吟月、千层叠翠等等,如此精美绝妙的艺术品,真的犹如蒲公故里奉献出来的一场精神盛宴。
在蒲松龄先生作品的外文展室,陈列着《聊斋志异》的各种外国版本,我们平时经常听到人们说音乐无国界,其实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没有国界的。据外文展室中的资料显示,《聊斋志异》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文字六十多种版本,最早的译本在英国伦敦出版,译本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该书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作品本身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精神丰碑,蒲松龄先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研究蒲松龄先生的热潮,并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学科——蒲学。书法家刘炳森说蒲老先生的《聊斋志异》是寓诸襄贬,别有善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马瑞芳教授,以蒲松龄先生研究而闻名中外,并在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想,外文展室前小院中两棵丁香和那攀援旁逸的紫藤,一如丰硕醇雅的蒲学研究成果,每到雪润新芽、燕衔柳絮的春末夏初,定是花发清香,风韵骄人,芬芳萦怀,霞晖微醺。故居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与外文展咫尺相对的泥塑展室,则是借用了古老的民间泥塑工艺,从《聊斋志异》中近五百个故事中选取了十组人物,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地、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例如《翩翩》、《促织》、《红玉》、《田七郎》、《阿霞》、《连锁》、《小翠》、《连城》、《青凤》、《王六郎》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泥塑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更生动地将游客带入一个神奇且妙不可言的狐鬼仙妖世界……每一个人物都用泥塑形象地展现了故事中的场景,再心中默读一旁的解说词,这十组人物的感人故事便大致了解。
文弱的书生与柔美的狐仙,宁静的旷野宅院里,树影凝动,月光如水,蒲老先生善于让人沉浸在他所营造的唯美浪漫和阴森恐怖的氛围中。他一生虽然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但是坎坷的遭遇和艰辛的生活,令他看透了封建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他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作品文笔简练,叙次井然,堪称是我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所以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为其《聊斋志异》以诗代跋:“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沿着青石铺就的古老村街向前走去,路北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青砖门楼,位于村子中间的这座古朴的农家小院,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座北朝南,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右侧是沈雁冰题写的“蒲松龄纪念馆”六个大字。院落座北朝南,穿过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蒲松龄老先生的半身塑像,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巨匠,正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院内既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先生的身后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海棠树和几丛茂密的修竹,枝繁叶绿,绿意盎然,仿佛象征其《聊斋志异》定成千古绝唱,其人格魅力必将万年流芳。蒲松龄故居建筑多为砖坯结构,草顶具有典型的明清农家风格,正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西厢房是先生生平展室,展板分为前言、出游、设帐、棘闱、著述、交游、德行、暮年、去世九个部分。蒲松龄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读书。文章深受当时山东学者施愚山先生和同时代文坛领袖王渔洋的赏识,为了求取功名,曾到江苏宝应为其好友、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的痛苦,由于思乡心切,次年便辞幕还乡。在家乡教书、著书的同时,屡试不及,偃蹇一生中,却仍然没有放弃考取功名的欲望,直到古稀之年,才授例成为“岁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所以后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进小院,八个展室,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展览面积两千平方米,是在原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建国后陆续征进毗邻的民居建成,庭院绿化注重与整体陈列风格的统一,青砖灰瓦,披荔攀萝,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处处洋溢着人妖鬼狐的神秘气氛。北院的东厢房是蒲松龄著述展室,里面陈列着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以及骈文、诗词、俚曲、散文等,可见蒲松龄先生一生作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三十余种近百册。墙面上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名文化界人士来参观聊斋的大幅照片资料,还有根据聊斋故事和聊斋俚曲等改编的大量电影、电视剧、戏曲照片等。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因其秉性耿直,愤世嫉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的腐败现象进行有力谐谑,文章诡诙块垒,独具一格。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册、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洋洋二百万言。蒲松龄生前家而贫无力付梓,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一直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他在晚年还创作了一种崭新的文学题材——俚曲,作品使用的是当地方言,代表作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墙头记》等。蒲松龄去世近六十年后,《聊斋志异》才得以刊印,后来被人们改编成了诸多的戏曲和影视作品,其中改编为京剧的就有三十多个故事。影响比较大的有电影《精变》、《胭脂》、《画皮》、《十五贯》,以及吕剧《姊妹易嫁》、评剧《花为媒》、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
院中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房前各有一棵茁壮茂密的石榴树,春夏时节榴花似火,游人如织。蒲松龄一生遭遇坎坷,生活贫困,使他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搜集到的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走进正房,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游人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的画像,这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雪许的悲愤感慨,画像上有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词:“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后补曰:“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旁是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一九六二年题写道破《聊斋志异》精髓的绝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侧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用过的一张坐榻、三个帽架以及一衣架,简朴而平凡的物品,却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据正在休息的导游跟我介绍,这些物品均为蒲老先生前在绰然堂设帐时用过的,连同八仙桌后案几上的文石,都是解放后从西铺村毕家征来。如灵壁石又称海月石,是毕家八宝之一;三星石因文石上缀有黑色的圆点,故喻三星高照;木楹炉是个香炉,是用千年黄杨木根部的病瘤制成;蛙鸣石则是毕家石隐园里的奇石珍品。东侧是蒲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炕头上摆放的一盏锡台灯,是后来蒲翁墓里出土的。
在聊斋正房的后面,有六间书画展室。东面三间展室里陈列出了中外蒲公研究专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名人书画家为蒲松龄故居所作的书画和题词。蒲松龄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与蒲松龄先生有关的字画收藏,现已收藏文化名人及著名书画家的各类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的景仰之情,以及《聊斋志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中既有大师刘海粟的“聊斋声名震四海,一代文宗昭遗爱;”也有启功先生的“聊斋数仞攀崔巍,千古雄文日月辉;”既有叶圣陶先生的“幼年颇读聊斋垂老犹能不怕鬼,译本遍传异域奇文共赏固宜然;”也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等等。虽然都是短短的对联题词,却精辟地概括了蒲松龄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此不同的是,西面三间的展室,展出的多是与聊斋故事有关的奇石、根雕和剪纸艺术品。聊斋人物剪纸展,展出的剪纸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妩媚动人,墙壁的四周都是用剪纸形式张贴出来的聊斋故事,包括花姑子、宦娘、温姬、细柳等等这些美貌与才德兼具的人物。剪纸贴画的一侧,用四言绝句形式,简单明了地将聊斋故事融入其中,令人赏心悦目。单是用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表现人物本身观赏性就很高,因了这些绝句诗的珠联壁合,说展室内蓬壁生辉也许更恰当一些。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些造型别致的根雕、奇石,将一些聊斋故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许多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竟然以天然奇石的形式出现在了游人面前:狐仙情、情侣、婴宁、狐缘、楼兰遗韵、苍龙吟月、千层叠翠等等,如此精美绝妙的艺术品,真的犹如蒲公故里奉献出来的一场精神盛宴。
在蒲松龄先生作品的外文展室,陈列着《聊斋志异》的各种外国版本,我们平时经常听到人们说音乐无国界,其实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没有国界的。据外文展室中的资料显示,《聊斋志异》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文字六十多种版本,最早的译本在英国伦敦出版,译本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该书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作品本身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精神丰碑,蒲松龄先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研究蒲松龄先生的热潮,并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学科——蒲学。书法家刘炳森说蒲老先生的《聊斋志异》是寓诸襄贬,别有善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马瑞芳教授,以蒲松龄先生研究而闻名中外,并在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想,外文展室前小院中两棵丁香和那攀援旁逸的紫藤,一如丰硕醇雅的蒲学研究成果,每到雪润新芽、燕衔柳絮的春末夏初,定是花发清香,风韵骄人,芬芳萦怀,霞晖微醺。故居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与外文展咫尺相对的泥塑展室,则是借用了古老的民间泥塑工艺,从《聊斋志异》中近五百个故事中选取了十组人物,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地、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例如《翩翩》、《促织》、《红玉》、《田七郎》、《阿霞》、《连锁》、《小翠》、《连城》、《青凤》、《王六郎》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泥塑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能更生动地将游客带入一个神奇且妙不可言的狐鬼仙妖世界……每一个人物都用泥塑形象地展现了故事中的场景,再心中默读一旁的解说词,这十组人物的感人故事便大致了解。
文弱的书生与柔美的狐仙,宁静的旷野宅院里,树影凝动,月光如水,蒲老先生善于让人沉浸在他所营造的唯美浪漫和阴森恐怖的氛围中。他一生虽然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但是坎坷的遭遇和艰辛的生活,令他看透了封建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他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作品文笔简练,叙次井然,堪称是我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所以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为其《聊斋志异》以诗代跋:“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