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暖雪

2020-09-16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暖雪三月的雪是软的,黏的,暖的。像是漫天飞舞的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树木白了头,枯草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棉絮。裸露的泥土与柏油公路,那些轻柔的雪,落地便融化,了无踪迹。三月的暖雪,选择了与那些树木、杂草缠绵。用羽毛般轻柔,用唇吻般温润,用无
  暖雪
  三月的雪是软的,黏的,暖的。
  像是漫天飞舞的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树木白了头,枯草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棉絮。裸露的泥土与柏油公路,那些轻柔的雪,落地便融化,了无踪迹。三月的暖雪,选择了与那些树木、杂草缠绵。用羽毛般轻柔,用唇吻般温润,用无微不至的呵护,在那些残存的枯枝败叶中间,体贴、温暖,或者唤醒。
  春雨贵如油。这场暖雪,或许比春雨更加宝贵吧。
  园林工人已经开始挖掉去年的枯树,从山里林场移栽新的树木,一场暖雪,给了公园除旧换新最好的时机。田野里,农民开始春耕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我们塞外,一场春雪,就是最好的春耕季节,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一场春雪一场暖。经过漫长等待,在一场暖雪中,泥土松了,树枝软了,空中掠过的风也暖了。枯萎的野草底下,堤坝的乱石堆中,扒开积雪,就会看到,有嫩嫩的绿芽,萌生了。
  雪是雨的精魂,雨是雪的泪水。的确,如果没有这样一场雪,雨是不会到来的。无论是因为暂时的离开而落泪,还是因为看见草木萌发而滴下欣喜的泪水。一场雪之后,就是雨的天下了。春寒料峭的时候,人们不要畏惧早春的寒意,更不要期望一场春雨突然而至。暖是漫漫寒冬孕育出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也是纷纷飞雪滋养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无不由艰难而来。没有哪一个春天不是从冬天里走过来的。
  泥土已经很松软了,踩上去,感觉到一种柔和的弹性。农民们开着农机,在田野里慢慢行走,划开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泥土,将黑黑的泥土挑翻过来,把那些尚未融化的积雪覆盖在泥土底下。然后,播种机跟在后面,将种子一粒粒种下。剩下,就由泥土与积雪共同谋划,怎样让种子发芽、生根、出苗、茁壮成长。
  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了过去那种春耕时的热闹与忙碌。一片片平整的土地,空旷而辽阔,只有三三两两的人与机器,来来往往。就连覆盖塑料膜这样精细的活,也都被机械替代了。古诗里那:“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的情景,也成了一种文学作品里面的记忆了。几匹马,还有几头牛,却在田边的树林里悠闲地啃食着刚刚钻出嫩芽的青草,恰如童谣里唱的那样:“青草拔芽,老牛喝茶。”如今的老牛,还有马也好,果真走进了童话里去了。马和牛的缰绳被放得长长的,拴在树干上,限制了它们的自由。啃食一会儿,它们抬起头,看着在田野里耕作的农机具,然后,默默低下头,将目光看向远方。不知道它们心里作何感想,是有些庆幸呢?还是有些失落。
  那头老牛卧在田边,不再去吃草,而是慢慢咀嚼起来。
  十几年前,在这样的春忙季节,它们才是田里的主角。拉梨翻地,播种,耘地,一直到春耕完成,哪一样能少得了它们?如今,却成为了看客,成了无关紧要的角色。想一想,它们禁不住有一种悲从心来感伤。那时候,在农民的眼里,什么才是最大的财产。谁家有几头大牲畜,马、牛、驴、骡子之类,或者有一圈羊,那才是殷实人家。家里的儿子要娶媳妇,姑娘家都要到家里来看看。看看你家里有没有羊圈牛圈或是马圈,圈里有几头牲畜。牛、马或者羊的数量关乎一家人的生活,关乎儿女的前程。谁知道,才十几年的光景,世界变化竟然如此之快,快得有些不知所措。那头老牛抬起头,冲着旷野,发出一声长哞,悠悠的,似乎带着几分惆怅,无奈,忧伤。
  从古代起,牛就是人类的朋友,伴随着人类从古代一直走到现代。在人类特别是农民的眼里,牛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亲人。以至于衍生出许多牛与人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的动人故事来。有时候,一头牛就是一家人生活的保障。田里,家里,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牛的存在。虽然不至于像印度人那样把牛当作神圣一样供养,但在农民的心目中,牛早已经脱离了牲畜的范畴了。如今,牛们已经失去了与人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基础。牛也好,马也好,命运将会如何呢?听见了老牛那悠长的哞声,那个开着农机的人,目光也充满了迷茫之情。
  农业机械化,闲下来的不只有牛马,还有女人和孩子们。
  一场春雪过后,女人就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间地头,山间的沟沟岔岔,挖野菜了。一场暖雪过后,泥土松软了,湿润了。埋伏在泥土里的野菜,似乎一夜之间,就拱出来。嫩嫩的,柔柔的,新鲜可口,正是采摘的好时机。
  奶奶说,苦麻子,车轱辘菜,苣荬菜,婆婆丁这些根生植物,不会等到和那些播种的秧苗一块出来,每年的三四月间就破土出来,就可以用来充饥了。那些贫瘠的年代,这些野菜可是用来救命的呢。每年的三四月份,是一年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富裕一点的家庭,都会省吃俭用,稀饭度日或者三餐变成两餐,以待春苗青了,蔬菜瓜果下来,有了新的接济。家境不好的,春节一过,粮仓就见了底,有一顿没一顿地度日如年。大人们前心贴了后心,孩子们早就饿得眼里冒出绿光来,哪怕是见了山里的枯草,似乎都能闻出粮食的味道来。好不容易从一场一场寒冷的冬雪熬过来,眼瞅着春节过了、雨水过了、惊蛰也过了,一场暖雪过后,泥土里的野菜,就拼命往外长。它们是救命来了。奶奶说,皇天后土不会让人饿死。没有粮食,野菜就会出来救命。那不起眼的野菜,怀有菩萨心肠呢。于是,饥肠辘辘的女人领着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挎篮拿铲,田间地头漫山遍野,寻找那些刚刚冒出新芽,或是埋在积雪下面的苦麻子,婆婆丁,车轱辘菜。家家户户的灶里,重又燃起了火苗,忽忽闪闪的,就像是孩子眼里明明暗暗的渴望。村子上空,炊烟不断,丝丝缕缕,像是人们饥饿的目光。
  那种记忆刻骨铭心,是一种饥饿的疼痛。每当偶有饥饿的疼痛袭来,就会想起那苦寻野菜的日子。
  我们一家姐弟四人,在那个年代,孩子不算多也不算少了。三四月的最后一场春雪之后,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出去挖野菜了。一个村子,撒出去的孩子,就是一群饥饿的狼,漫山遍野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能用来充饥的,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早已经被搜刮殆尽,哪里还有什么可吃呢?饥饿的目光只好盯着那些刚刚钻出泥土的野菜。那样的情形,不亚于一场战争。野菜生长的速度,总也赶不上那些空洞肠胃的消化。撒出来的孩子就像一群蝗虫,所到之处,一切绿色植物一扫而光。反应迟缓,或者人手不足的,就落了下风。田间地头的野菜被挖光了,就到山里面去;近处的没有了,就到更远的山谷里面去,一切都为了饥饿,为了度过这青黄不接的日子。同样一场暖雪,松软、湿润了远远近近的土地,野菜都会长出来。婆婆丁长出来,被挖尽了;苦麻子会出来,苣荬菜也会长出来。过几天,天气渐好,更多能够充饥的野菜,会陆陆续续出来。瓜果,蔬菜,水果也慢慢成熟了,人们的目光也一点点柔和、坦然了。孩子们再不用四下里寻找那些野菜了。肚子终于圆了,手脚有了足够的力气,野草野菜挖回来,成了鸭鹅,兔子或者猪羊的美食了。
  早已经远离了那种忍饥挨饿的日子,每一年那青黄不接记忆,都成了我们讲给儿孙们的故事。但每一年春天的一场暖雪,许多的记忆,就像埋在泥土里的嫩芽,捂不住往外拱,总会想起那苦麻子,婆婆丁,苣荬菜的苦涩与艰辛。那些苦涩的日子,总也忘不掉呢。
  昨天,在公园的堤坝上忽然看见一丛丛刚刚破土而出的植物,那样新鲜,柔嫩。妻子就走过去,俯下身,仔细观察。原来是一些小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蒿,从去年的根茎上,重生出来。一年一新绿,一年一萌芽,新鲜的东西,总是会让人惊喜。妻子忍不住用手指去拨那些杂草野蒿,却在杂草野蒿中间,发现了一株纤细的苦麻子。那样柔弱,那样伶仃,在那些粗壮的野蒿中间,显得弱不禁风楚楚可怜。一边叹息一边四下寻找。在不远处,妻子又发现了几棵婆婆丁,车轱辘菜。又惊又喜,妻子赶紧用手机拍下来,惊叹于这些野菜那极强的生命力。妻子并不想采摘这些野菜,之所以对这些野菜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也曾经有过吃野菜的经历。她一定是想起那些童年往事了。那些靠野菜充饥的日子是苦涩的,但并非所以苦涩的日子都不堪回首。有的时候,那些艰难的日子经岁月沉淀,时光熬制,反而愈加温厚而醇香了。
  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经历过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所以就格外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因为了解那些毫不起眼的野菜,会在特定的时候救人性命,所以,在生活中,从来不去蔑视哪怕再微不足道的的生命,一棵野草,或者一只蚂蚁。艰难时,憧憬希望;安闲时,心怀感恩。人的生活,也许就会如你所愿。
  三月的雪早已经没有了冬雪的严苛与韧性。夜来漫天皆白,下午的时候,便了无踪迹了。你站在树下,仔细观察,刚刚还挂着雪花的枝条,竟然挂出了粒粒暗红的“树狗子”。伸手捏一捏,柔软、富有弹性。那一粒粒树狗子绒绒的,有着一种让人心动的温度与湿度。暖雪黏在枝条上,用一种贴心贴肺的亲密,呼唤着那些花的蓓蕾,叶的嫩芽。于是,那些嫩芽花蕾,似乎一夜之间,就从枝条钻出来,在春风里飘来荡去。抬眼看过去,柳头陌上,已经是一种春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了。也许,这就是塞外与江南的不同罢。江南的春天,是从一场雨开始的。而塞外的春天,却是被一场春雪滋润开来。“春雪空濛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唐人焦郁的这首《春雪》所描绘的雪景,竟然与我们塞外此时的情景,有几分相像呢。梅花开了,柳花稍后也会开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