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者百态录
2020-09-24叙事散文武俊岭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2 编辑
饮者百态录
武俊岭当今社会,吃喝之风可谓盛矣。吃者自然是菜,喝者当然为酒。若无美酒,七碟子八个碗满满腾腾一桌子,数人围而坐之,即便嘴流涎水眼露饥色,还是
饮者百态录
武俊岭当今社会,吃喝之风可谓盛矣。吃者自然是菜,喝者当然为酒。若无美酒,七碟子八个碗满满腾腾一桌子,数人围而坐之,即便嘴流涎水眼露饥色,还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2 编辑 <br /><br />饮者百态录
武俊岭
当今社会,吃喝之风可谓盛矣。吃者自然是菜,喝者当然为酒。若无美酒,七碟子八个碗满满腾腾一桌子,数人围而坐之,即便嘴流涎水眼露饥色,还是不好意思呱唧呱唧地狼吞虎咽吧。但是,酒壶置于盘间,酒盅放于胸前,众人操盅在手,相互举着说来来来,滋的一声喝进去;然后拿起筷子,一边指点佳肴一边客气地说吃菜吃菜;那海参鲍鱼美美地放入口里大嚼起来。立时,酒客们说话音也正了,身子也活泛了,一扫刚入席时的忸怩——这都是酒,那一杯小酒创造出来的氛围。
酒的作用可说是功过参半。英雄们十碗八碗地喝了它,胆气更加雄壮,或杀贪官或抗强敌,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自然,酒又可壮淫夫的色胆、昏暴君的头脑,以至于或做花下之鬼、或者败政为虏,留天大的笑柄予世人。
既然世上有酒,人们还是要喝。知其有功要喝,知其有过也要喝。这样,酒入人的肚后,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笑话;此外,还产生出许多名词,给华夏文明增添不少熠熠的光辉:酒徒、酒鬼、酒缸、酒晕子、酒漏子等等不一而足(倘有女子好饮,我看可以称之为酒狐。狐化美女,脸庞嫩白,被酒一浇,如涂胭脂,笑脸迎人,尤物是也)。上述名词,大都不解自明;唯有酒漏子不妨解释几句。所谓酒漏子,是指这样一类人,面对十斤八斤的高度白酒,一碗一碗地喝下去;不多时,腋下便如夏雨在檐前滴沥;如果再撒两泡尿的话,酒意便会顿消。窃以为梁山好汉中的武松就是一个酒漏子,不然何以能喝十八碗呢?
且说各种各样的饮者:
我心目中的“美酒家”,应推故乡的“二老头”。他是个鳏夫,年近五十,刚刚给大儿盖屋娶了媳妇;还有个二儿子。二老头在砖窑出砖挣钱。干一天累活,回家时经过代销点,便花三角钱买半斤“六毛辣”;在一只大碗里盛了,兑上些许温水,端起来低着头咕嘟咕嘟牛饮而尽;末了用手背抹一抹嘴唇,叫一声痛快,回家倒头呼呼而睡。天天如是,最少喝一次。有时喝一斤也没事,一边极贪婪地喝,一边说:“喝得越多越能歇过来!”神情之间,对酒是那的亲切,好像酒便是娘,是女人了——简直是渴饮了。看来,他漫长的苦力生涯会一直让白酒浸泡着了。
村干部饮酒十分厉害。我幼时的大队干部极少饮酒;当时的公社干部很少到村上来。干部们有事想喝点时,便炒几个鸡蛋,要不便来个羊肉烩白菜。现在则是好酒好菜了;酒肴,哪一次不是十个八个的盘子,盛着牛肉、驴肉、烧鸡、火腿之类,酒多是三十元左右的。一场提留敛完,一次计划生育过去,都会喝上一场。喝得醉醺醺的,自然要惹些笑话:或去跳人家的墙头,或去找村民吵闹。管理区的干部三天两头到各村饮酒。有这么一回,某管区书记在一个村上饮酒。从下午半晌开始,一直饮至昏黑不散,猜拳行令之声响彻半个村子。一位老农有了不平,走近去,见书记的电动车正放在大门洞下,便搬起来扔到了猪圈里。书记饮毕,有八成酒,见没有了车子,便惊讶着寻找,半天方才找到。他探身伸手去捞,不巧一头栽了进去,弄了一身污臭,引来观者一片笑声,平日威仪一扫而尽。更有一位管理区主 任.上过几天学,不饮酒时还有点人样,微醉时则红眼圆睁说:“ 刘邦也不过是个泗水亭长而已,与我一般大!”言罢,顾盼自雄,大有老天爷的二弟弟的气概;饮至半酣时,便容易办些越轨之事。这一日夜,他在某村村长家与几个村干部饮至半夜,然后一起去某超生户家“堵窝”。行至半路,主任先是停下解手,后便溜回村长家,敲开屋门,搂住人家女人无礼。村长为人十分警觉,见没有了主任,顿起疑心,赶回家,见老婆嘴里正咬着主任的耳朵,疼得主任嗷嗷怪叫……那村长若来晚的话,主任的耳朵非被生生地咬下来不可。
乡镇干部饮酒,绝少到村上去.他们知道喝得面红耳赤让村干部送着上路,路边老农那刺眼的目光是如何的让人不自在。他们大半在酒馆大吃大喝。有事喝,没事也喝。一年到底喝多少次,谁也弄不清楚。喝多了,他们之间也会怒目相向,有些意气之争。一乡长与友人同饮,言语之间友人有些不服,质问乡长:“你有什么本事?”那乡长也醉了,说,“我会喝酒,醉了会哭;到爸爸那里一哭,什么事都能办成。”原来乡长之父是县里的主要领导。三国时有刘备之哭,现在有乡长之哭;哭之作用,真是大矣哉啊。
乡镇上喝酒最为猛烈的要数教师与办事员。这类人生活极为灰色。现在教师地位有了提高,家长们为了孩子,常常请他们搓一顿。他们大刺刺前往,饮起酒来,什么话都说,为人师表之类一概不放在心上。一次,我在一家酒馆遇见一位当教师的同学,醉眼朦胧地向我说:“不喝酒,干啥?当个孩子王,日子过得淡出鸟来,不饮点酒,会疯的。”往下,又说酒便是乐,还劝我也要学着点。教师们与税务所、工商所、乡镇机关的办事员过从甚密,三天两头地喝。特别是春节期间,从初一开始一家一家地喝,一直喝到正月底还喝不完。大街上歪歪倒倒而行、沾一身粪土的便是他们。他们把饮酒当成一项本事,“不会喝酒,怎么混?”是他们嘴上常说的。办事员想弄个一官半职,教师又想成为办事员。醉翁之意既在酒又不在酒,在乎官吏之间也。一位曾当过管理区主任的同学慨括其工作:“喝小酒,挖坟头(火葬),扒房子(计划生育),敛提留。喝酒是第一位的!”
小镇上的街痞之类人物,在饮酒上可称鬼魅。他们世居小镇,是“坐地虎”,“地头蛇”。他们的品类很杂,有开小商店的,有开小饭馆的,有开电动三轮的,有卖鼠药的……更有如下稀奇来钱门路:有的天天在车站闲走,看见有旅客要装货物上车,便凑上去帮着装,装上便要钱,不给便打;你自己装,也得给钱,不给还是便打,与鲁迅笔下的天津青皮无二。还有的人,扫一片空地出来,散布上十几盒香烟,让人们用小竹圈往烟上套。那竹圈极轻,着地即轻轻跳跃,十有八九套不住。他们收些小钱,积少成多,一天也弄个三十二十的。街痞们有了钱,便极敢花,饮酒更不在话下,狂饮滥饮,一年能喝死好几个。有一个酒鬼,只要酒兴一来,便找酒伴,找着谁是谁。你饮多少他不管,主要是让你看着他喝。遇见旗鼓相当的人物,饮列八成,人家若是不喝了,他会双膝跪倒,双手捧酒,低头一动不动,不由你不喝。喝醉了,便到处乱走,或一头撞列土墙上,或一腚蹲在脏水里;或歌或舞,或笑或哭,成为镇上的一大活宝。这一回醉后爬到房顶上,哇哇痛哭,伊呀乱唱,在房顶边缘晃来晃去,那身影在地上恍如鬼物。一下子从房上摔下,坠地而亡。酒鬼酒鬼,不知真的成鬼后,还能与牛头马面同饮否。
我有一位杜姓同学,本来并不善饮。分到某县一家公司后,听从一位世故老人的玉言:要想适应社会,必先改造自己。用了一年时间,他百练成钢,变成了酒坛新秀。随经理出门,经理不胜杯勺时,他便代为狂饮。即便在一般闲玩场合,也紧挨经理坐着,充当酒缸。因此,极为经理所欣赏,弄了个供销科科长当当。公司里的人们也不喊他真名了,都用“酒缸”呼之。这一回,外地一人来联系业务,中午了,设了个酒场。经理先是大喊酒缸将其唤至跟前,后又向客人介绍道:“这是杜科长!”两人遂握手,豪饮。那客人后来因有业务联系,给杜发一特快专递,写的大名是‘杜九刚”。谁知,那管收发的门卫没有一点联想能力,不知杜九刚就是酒缸杜科长,把专递给退了回去。后来得知,这一退竟退掉了一桩极有把握的买卖。经理恼了,大会上宣布:“以后谁也不能再喊杜科长叫酒缸了!”
美酒在商场上的作用很大。商人们设场待客,往往不醉不散。客人醉了,迷迷糊糊地什么事都行行行,不该办的事就该办了。因为他们深知,客人酒醒后会判若两人的,“那话,我说那话了吗?”商人们说:“酒场上没有真事。最不可信的语言便是醉中的许诺。”这话颇有几分格言的意味,非一般人所能道出。有时,商人们为了让客人多饮些酒,自己便带头多喝。但喝多了也受不了,他们便一边饮酒,一边喝茶。甚至借口小解到外面,用手指猛卡喉头下面的小洼坑,于是哇地一声酒便吐了出来。在他们看来,那吐出的不是酒,而是一场商战的胜利。于是,喜洋洋又返回酒桌边了。
小干部们对于饮酒的爱好甚切,主要根源于一年之中喝不了几次。小单位钱路较少,又没多少社会往来,因此饮酒的机会极少。这样,他们更加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吃这么一次后,下一次不知在牛年马月。这两次之间,是小干部们最为难熬的时光,那滋味与小别老婆数月一样难受。上一次的酒香常常于想象中看见,那馋虫蠢蠢欲动。自己吃点吧,菜又丰盛不了,酒也高档不了。再说也舍不得花钱啊。有一位副科长,为凑一次吃喝,将刚买的羽绒服丢了,回家后先被老婆臭骂,后又被粉指划出几道红印,数日不敢上班。别人问脸上怎么了,他答是描抓的描抓的。
对于级别较高官员的饮酒,我只是隔窗观察过而已。前年冬夜.我散步到一酒家,见前面停有“皇冠”、“奥迪”之类轿车,便站住隔一层窗帘聆听官者之饮了。听清了,那酒喝下时也是滋滋的响,那菜被嚼时也是呱唧呱唧的。我知道那宴席的规格大致有多高,说一桌席值一个牛半个马并不过份。站在那里,我想若是让一位者农出现在席间,向他介绍—下他从没听说过的美酒佳肴,然后再给他换上一个诗人的脑袋,那么,他大概会作出如下诗句吧:吾一年所食之物兮,不如你们一席。望苍天以掩涕兮,吾已知何谓天与地……同时,我好像又看见了故乡的一位汉子,1960年临饿死时不停地呼唤;“窝窝,窝窝。”正冥想呢,忽听里面谈起“满汉全席”来。想象着谈论者飞唾四溅的样子,我不禁生出深深的诅咒:“满汉全席,你这封建统治者极度奢华的产物。焚烧菜谱,坑埋器皿,让千载之下的后代不知有满汉全席这回事吧!”(3830字)
武俊岭
当今社会,吃喝之风可谓盛矣。吃者自然是菜,喝者当然为酒。若无美酒,七碟子八个碗满满腾腾一桌子,数人围而坐之,即便嘴流涎水眼露饥色,还是不好意思呱唧呱唧地狼吞虎咽吧。但是,酒壶置于盘间,酒盅放于胸前,众人操盅在手,相互举着说来来来,滋的一声喝进去;然后拿起筷子,一边指点佳肴一边客气地说吃菜吃菜;那海参鲍鱼美美地放入口里大嚼起来。立时,酒客们说话音也正了,身子也活泛了,一扫刚入席时的忸怩——这都是酒,那一杯小酒创造出来的氛围。
酒的作用可说是功过参半。英雄们十碗八碗地喝了它,胆气更加雄壮,或杀贪官或抗强敌,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自然,酒又可壮淫夫的色胆、昏暴君的头脑,以至于或做花下之鬼、或者败政为虏,留天大的笑柄予世人。
既然世上有酒,人们还是要喝。知其有功要喝,知其有过也要喝。这样,酒入人的肚后,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笑话;此外,还产生出许多名词,给华夏文明增添不少熠熠的光辉:酒徒、酒鬼、酒缸、酒晕子、酒漏子等等不一而足(倘有女子好饮,我看可以称之为酒狐。狐化美女,脸庞嫩白,被酒一浇,如涂胭脂,笑脸迎人,尤物是也)。上述名词,大都不解自明;唯有酒漏子不妨解释几句。所谓酒漏子,是指这样一类人,面对十斤八斤的高度白酒,一碗一碗地喝下去;不多时,腋下便如夏雨在檐前滴沥;如果再撒两泡尿的话,酒意便会顿消。窃以为梁山好汉中的武松就是一个酒漏子,不然何以能喝十八碗呢?
且说各种各样的饮者:
我心目中的“美酒家”,应推故乡的“二老头”。他是个鳏夫,年近五十,刚刚给大儿盖屋娶了媳妇;还有个二儿子。二老头在砖窑出砖挣钱。干一天累活,回家时经过代销点,便花三角钱买半斤“六毛辣”;在一只大碗里盛了,兑上些许温水,端起来低着头咕嘟咕嘟牛饮而尽;末了用手背抹一抹嘴唇,叫一声痛快,回家倒头呼呼而睡。天天如是,最少喝一次。有时喝一斤也没事,一边极贪婪地喝,一边说:“喝得越多越能歇过来!”神情之间,对酒是那的亲切,好像酒便是娘,是女人了——简直是渴饮了。看来,他漫长的苦力生涯会一直让白酒浸泡着了。
村干部饮酒十分厉害。我幼时的大队干部极少饮酒;当时的公社干部很少到村上来。干部们有事想喝点时,便炒几个鸡蛋,要不便来个羊肉烩白菜。现在则是好酒好菜了;酒肴,哪一次不是十个八个的盘子,盛着牛肉、驴肉、烧鸡、火腿之类,酒多是三十元左右的。一场提留敛完,一次计划生育过去,都会喝上一场。喝得醉醺醺的,自然要惹些笑话:或去跳人家的墙头,或去找村民吵闹。管理区的干部三天两头到各村饮酒。有这么一回,某管区书记在一个村上饮酒。从下午半晌开始,一直饮至昏黑不散,猜拳行令之声响彻半个村子。一位老农有了不平,走近去,见书记的电动车正放在大门洞下,便搬起来扔到了猪圈里。书记饮毕,有八成酒,见没有了车子,便惊讶着寻找,半天方才找到。他探身伸手去捞,不巧一头栽了进去,弄了一身污臭,引来观者一片笑声,平日威仪一扫而尽。更有一位管理区主 任.上过几天学,不饮酒时还有点人样,微醉时则红眼圆睁说:“ 刘邦也不过是个泗水亭长而已,与我一般大!”言罢,顾盼自雄,大有老天爷的二弟弟的气概;饮至半酣时,便容易办些越轨之事。这一日夜,他在某村村长家与几个村干部饮至半夜,然后一起去某超生户家“堵窝”。行至半路,主任先是停下解手,后便溜回村长家,敲开屋门,搂住人家女人无礼。村长为人十分警觉,见没有了主任,顿起疑心,赶回家,见老婆嘴里正咬着主任的耳朵,疼得主任嗷嗷怪叫……那村长若来晚的话,主任的耳朵非被生生地咬下来不可。
乡镇干部饮酒,绝少到村上去.他们知道喝得面红耳赤让村干部送着上路,路边老农那刺眼的目光是如何的让人不自在。他们大半在酒馆大吃大喝。有事喝,没事也喝。一年到底喝多少次,谁也弄不清楚。喝多了,他们之间也会怒目相向,有些意气之争。一乡长与友人同饮,言语之间友人有些不服,质问乡长:“你有什么本事?”那乡长也醉了,说,“我会喝酒,醉了会哭;到爸爸那里一哭,什么事都能办成。”原来乡长之父是县里的主要领导。三国时有刘备之哭,现在有乡长之哭;哭之作用,真是大矣哉啊。
乡镇上喝酒最为猛烈的要数教师与办事员。这类人生活极为灰色。现在教师地位有了提高,家长们为了孩子,常常请他们搓一顿。他们大刺刺前往,饮起酒来,什么话都说,为人师表之类一概不放在心上。一次,我在一家酒馆遇见一位当教师的同学,醉眼朦胧地向我说:“不喝酒,干啥?当个孩子王,日子过得淡出鸟来,不饮点酒,会疯的。”往下,又说酒便是乐,还劝我也要学着点。教师们与税务所、工商所、乡镇机关的办事员过从甚密,三天两头地喝。特别是春节期间,从初一开始一家一家地喝,一直喝到正月底还喝不完。大街上歪歪倒倒而行、沾一身粪土的便是他们。他们把饮酒当成一项本事,“不会喝酒,怎么混?”是他们嘴上常说的。办事员想弄个一官半职,教师又想成为办事员。醉翁之意既在酒又不在酒,在乎官吏之间也。一位曾当过管理区主任的同学慨括其工作:“喝小酒,挖坟头(火葬),扒房子(计划生育),敛提留。喝酒是第一位的!”
小镇上的街痞之类人物,在饮酒上可称鬼魅。他们世居小镇,是“坐地虎”,“地头蛇”。他们的品类很杂,有开小商店的,有开小饭馆的,有开电动三轮的,有卖鼠药的……更有如下稀奇来钱门路:有的天天在车站闲走,看见有旅客要装货物上车,便凑上去帮着装,装上便要钱,不给便打;你自己装,也得给钱,不给还是便打,与鲁迅笔下的天津青皮无二。还有的人,扫一片空地出来,散布上十几盒香烟,让人们用小竹圈往烟上套。那竹圈极轻,着地即轻轻跳跃,十有八九套不住。他们收些小钱,积少成多,一天也弄个三十二十的。街痞们有了钱,便极敢花,饮酒更不在话下,狂饮滥饮,一年能喝死好几个。有一个酒鬼,只要酒兴一来,便找酒伴,找着谁是谁。你饮多少他不管,主要是让你看着他喝。遇见旗鼓相当的人物,饮列八成,人家若是不喝了,他会双膝跪倒,双手捧酒,低头一动不动,不由你不喝。喝醉了,便到处乱走,或一头撞列土墙上,或一腚蹲在脏水里;或歌或舞,或笑或哭,成为镇上的一大活宝。这一回醉后爬到房顶上,哇哇痛哭,伊呀乱唱,在房顶边缘晃来晃去,那身影在地上恍如鬼物。一下子从房上摔下,坠地而亡。酒鬼酒鬼,不知真的成鬼后,还能与牛头马面同饮否。
我有一位杜姓同学,本来并不善饮。分到某县一家公司后,听从一位世故老人的玉言:要想适应社会,必先改造自己。用了一年时间,他百练成钢,变成了酒坛新秀。随经理出门,经理不胜杯勺时,他便代为狂饮。即便在一般闲玩场合,也紧挨经理坐着,充当酒缸。因此,极为经理所欣赏,弄了个供销科科长当当。公司里的人们也不喊他真名了,都用“酒缸”呼之。这一回,外地一人来联系业务,中午了,设了个酒场。经理先是大喊酒缸将其唤至跟前,后又向客人介绍道:“这是杜科长!”两人遂握手,豪饮。那客人后来因有业务联系,给杜发一特快专递,写的大名是‘杜九刚”。谁知,那管收发的门卫没有一点联想能力,不知杜九刚就是酒缸杜科长,把专递给退了回去。后来得知,这一退竟退掉了一桩极有把握的买卖。经理恼了,大会上宣布:“以后谁也不能再喊杜科长叫酒缸了!”
美酒在商场上的作用很大。商人们设场待客,往往不醉不散。客人醉了,迷迷糊糊地什么事都行行行,不该办的事就该办了。因为他们深知,客人酒醒后会判若两人的,“那话,我说那话了吗?”商人们说:“酒场上没有真事。最不可信的语言便是醉中的许诺。”这话颇有几分格言的意味,非一般人所能道出。有时,商人们为了让客人多饮些酒,自己便带头多喝。但喝多了也受不了,他们便一边饮酒,一边喝茶。甚至借口小解到外面,用手指猛卡喉头下面的小洼坑,于是哇地一声酒便吐了出来。在他们看来,那吐出的不是酒,而是一场商战的胜利。于是,喜洋洋又返回酒桌边了。
小干部们对于饮酒的爱好甚切,主要根源于一年之中喝不了几次。小单位钱路较少,又没多少社会往来,因此饮酒的机会极少。这样,他们更加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吃这么一次后,下一次不知在牛年马月。这两次之间,是小干部们最为难熬的时光,那滋味与小别老婆数月一样难受。上一次的酒香常常于想象中看见,那馋虫蠢蠢欲动。自己吃点吧,菜又丰盛不了,酒也高档不了。再说也舍不得花钱啊。有一位副科长,为凑一次吃喝,将刚买的羽绒服丢了,回家后先被老婆臭骂,后又被粉指划出几道红印,数日不敢上班。别人问脸上怎么了,他答是描抓的描抓的。
对于级别较高官员的饮酒,我只是隔窗观察过而已。前年冬夜.我散步到一酒家,见前面停有“皇冠”、“奥迪”之类轿车,便站住隔一层窗帘聆听官者之饮了。听清了,那酒喝下时也是滋滋的响,那菜被嚼时也是呱唧呱唧的。我知道那宴席的规格大致有多高,说一桌席值一个牛半个马并不过份。站在那里,我想若是让一位者农出现在席间,向他介绍—下他从没听说过的美酒佳肴,然后再给他换上一个诗人的脑袋,那么,他大概会作出如下诗句吧:吾一年所食之物兮,不如你们一席。望苍天以掩涕兮,吾已知何谓天与地……同时,我好像又看见了故乡的一位汉子,1960年临饿死时不停地呼唤;“窝窝,窝窝。”正冥想呢,忽听里面谈起“满汉全席”来。想象着谈论者飞唾四溅的样子,我不禁生出深深的诅咒:“满汉全席,你这封建统治者极度奢华的产物。焚烧菜谱,坑埋器皿,让千载之下的后代不知有满汉全席这回事吧!”(3830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