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母亲的鸡食桶

2020-09-24抒情散文螳螂勇士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9 编辑

母亲的鸡食桶我家的储物间里,有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铁桶,我每次说要卖给收购废品的,母亲总是说:“还是留着吧,我舍不得卖掉,毕竟提了它二十多年啊!” 关于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9 编辑 <br /><br />母亲的鸡食桶
我家的储物间里,有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铁桶,我每次说要卖给收购废品的,母亲总是说:“还是留着吧,我舍不得卖掉,毕竟提了它二十多年啊!”
关于母亲对这个老式铁桶的珍稀之情,我是十分了解的。1979年的春天,父亲到城市里卖香椿时,从省家禽研究所买回20只小雏鸡。据说,这是北京家禽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繁育的优质家禽新品种,平均每只鸡能在一年365天内产下288个蛋,成年鸡的颜色是纯白色,所以定名为京白288。母亲望着这些唧唧叫着,像一团黄绒球在地上来回滚动的小雏鸡,眼睛里闪动着惊喜的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她找来小米,放到铁锅里,掺上水,在支着的炉子上熬成小米干饭,冷却后,用手掌搓成粉末,撒在平底的碟子里,口里啧啧的唤着雏鸡,教给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认食。就这样,母亲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养殖生涯,这一年母亲47岁。
第一年的养殖过程非常成功,20只鸡一只没伤(母亲忌讳说鸡死),鸡蛋出售十分顺利。那时的城市人还不太注重健康营养知识,大多不喜欢吃草鸡蛋,而是爱吃洋鸡蛋,说洋鸡蛋卫生、营养成份高。 第二年开春,母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次购进100只京白雏鸡,母亲让父亲从泉城路新华书店买来养鸡的书籍,戴上奶奶留下的花镜认真学习,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花眼。奶奶的花镜有两个小而圆的镜片,我平时是用来在泥土地上把太阳光聚成一个耀眼的斑点,将蚂蚁罩在斑点内玩儿的,母亲透过这两个小而圆的老镜片,知道了育雏、防疫、饲料配比等养鸡常识。母亲本来只是想通过养鸡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毫无出风头的意思,但她的举动恰恰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潮流,并因此惊动了公社和县里,副市长亲自到我家考察母亲的养鸡情况,母亲这位参加过土改的老共产党员,五十年代的章历县人大代表,在经历了漫漫十年的文革之后,又重新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成了全村乃至全公社妇女届令人瞩目的人物。母亲到县上去作报告,稿子是在十瓦的钨丝灯泡散发的昏黄的光下,熬了三个通宵写成的。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归来时,兴奋地讲着会上的事,一同作报告的还有一位“半万爷”,这位“半万爷”靠种植果园,并在果园里散养鸡,年收入超过五千元,他辈分又大,因此在村里得绰号“半万爷”。“半万爷”的故事让童年的我惊叹不已,在此之前我从没听说过钱是用“万”来计算的。因为鸡的数量骤增,这一年母亲喂鸡时,盛饲料的器具不能再用舀子,而是换成了我感觉有点沉的铁水桶。
在以后的岁月里,母亲的养鸡事业又有了新发展,使用的鸡食桶一直还是那个铁水桶,不管有多辛苦,她也从不在我们做晚辈的面前喊累,鸡食桶一直由她自己提,她从不让我们正在上学的学生替她,因为大姐、二姐和哥哥参加劳动早,已经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三姐、四姐和我的学业便成了母亲心中的大事。母亲养鸡的收入不仅使全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为大姐、二姐置办了体面的嫁妆,为哥哥风风光光地娶了嫂子,母亲说,钱来得不容易,是提着一桶一桶的鸡食换来的,但办公事儿(在农村发嫁姑娘娶媳妇称作办公事儿)时花钱是花在刀刃上了,值!所以她总是慷慨大方的。
排行老六的我娶妻生女后,六十多岁的母亲毅然坚持提着沉甸甸的鸡食桶,但显然已经吃力,我心疼母亲,“逼”她“退休”,在姐姐哥哥的一致坚持下,母亲只好被迫同意。但不久,母亲又作了一个令我们意外的决定:去白云湖教二姐养鸭子。理由是二姐从小没受过几天教育,母亲从心里觉得欠她太多,想帮她脱贫。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母亲请人在鱼池台面上建起了宽大的养鸭房,托人从遥远的南国买来五千只绍兴鸭苗,母亲终于又有机会提那只沉甸甸的铁桶了,只是鸡食桶变成了鸭食桶。这一次母亲的养殖事业上了规模,每次喂完食后,篱笆门一开,几千只鸭子争先恐后地飞奔入水中,哨子一吹,环池绕行,完全是一幅流动着的画面,颇有点壮观,也难怪日报的摄影记者喜欢拍摄这组镜头。
又是十年后,七十多岁的母亲因一次病倒,我将她接回家中,让她安度晚年,母亲让二姐将那只已经铆了底的鸡食桶送来,放在储物间里。母亲说,看见这个鸡食桶,心里感觉有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