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里的杳渺温情
2020-09-24叙事散文凌云昕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4 编辑
当音乐渐止,帷幕落下,伴随着那句略带伤感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我知道那曾经执着善感的青春已一去不返,而麻木荒凉的中年已袭上眉梢发际
当音乐渐止,帷幕落下,伴随着那句略带伤感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我知道那曾经执着善感的青春已一去不返,而麻木荒凉的中年已袭上眉梢发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4 编辑 <br /><br />
当音乐渐止,帷幕落下,伴随着那句略带伤感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我知道那曾经执着善感的青春已一去不返,而麻木荒凉的中年已袭上眉梢发际。
这是我看《花样年华》时的最初感受,影片描述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纯属机缘巧合,苏丽珍外出租房时,与同样的租房者周慕云不期而遇,想不到这短暂的红尘一瞥,却是情缘一生的开始。他们成了邻居,在狭窄的楼道里相遇时,也只不过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忙碌着各自的工作。日子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过着,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地走到了一起,于是一段欲说还休的情感便开始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一起吃西餐,一起写武侠小说,一起在雨夜昏黄的路灯下默然站立,甚至一起琢磨演绎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他们坚信彼此“不会像他们一样”,可不知道“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但最终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周慕云独自离开香港,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土封在吴哥窟的石洞里,苏丽珍则重新回到曾经租赁的窗前无声哭泣。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平淡,既不曲折跌宕也不扣人心弦,内蕴的情感却复杂异常,既细腻温婉又真挚热烈,既杳渺无尽又莫知其然,这种形式简单和内涵丰富的矛盾,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表达难度。即便如此,它仍被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以及梁朝伟、张曼玉两位天王天后级的演员演绎得含蓄唯美、动人心魄,一举一动都极有分寸,一颦一笑都富有深味,象一首简约朦胧的婉约词,每一个字眼隐含喻意,也像是一幅意境淡远的水墨画,每一个线条饱蕴深情,更像一杯清澈淡远的龙井茶,每一丝袅袅烟雾都氤氲着陌生而又熟悉的气息。
与一般电影力求人物繁富和情节曲折不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却追求高度的简洁凝练,使得整部作品含蓄内敛,韵味无穷。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只有男女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其他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不到十人,其中诸如顾太太、搬运工、新加坡房东等人只有一句台词,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从而造成了虚幻模糊的情境。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形象虽然反复出现,但他们的对白却非常简练,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相遇时只不过简单的四个字“这么巧啊”便侧身而过,当周慕云让苏丽珍模访着质问丈夫为什么背弃自己时,苏丽珍只有淡淡的一句“我真的说不出口”,当周慕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而向苏丽珍表白时,苏丽珍回答的也只是一句话“不会像他们一样”,当苏丽珍和周慕云见最后一面时苏丽珍说的也只是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当周慕云离开时,所说的也只是那句经典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所有的这一切,配上苍老得已经泛黄的背景音乐,似乎可以引领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重新回到那个已经悄然逝去的花样年华、冰雪时代。
在情节设计上,《花样年华》同样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情节内容,使得整个故事衔接紧密,没有赘余。影片并没有详细交待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只是通过反复出现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从而暗示反衬另一对已经开始了彼此的生活。同样被简化的还有何老板情感生活,只是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妻子何太太和情人余小姐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暗示了何老板在情人和妻子之间的往来周旋,让人感受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有闲阶层真实的情感生活。
与人物、语言、情节的简约干净截然不同,影片对典型道具、典型情境却反复表现,进行精致深入的雕琢刻画,从而使每一个画面、每一段对白、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了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王家卫把这种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苏丽珍的唯一服装,并且极尽变化,以她身上更换了26次的华丽旗袍,间接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作为六十年代的传统女性,苏丽珍的穿着仍以素色为主,无论是在租房时、搬家时、和孙太太一起试电饭锅时,还是去公司上班时、看丈夫打麻将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都是以干净朴素的白色为主,略加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的搭配,隐喻了她既高贵优雅又孤独寂寞的内心。当苏丽珍趁着房东不在去周慕云家时,换了一身黄色的旗袍,象征她的心情开始变得舒缓愉快;当她抛开顾虑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一反常态地穿了一身红色的旗袍,表明了她内心的激动和欣喜;而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一起远走他乡时,她又换了一身富于生机的绿色的旗袍,暗示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抛弃过去开始新的生活;而当得知周慕云已经离开,失望落寞的她又换上了往常的朴素淡雅的旗袍,又回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的还有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周慕云一直把它作为对苏丽珍真挚情感的象征而随身珍藏,后来苏丽珍去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时,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鞋,象征着他们之间爱情永不会再有结果。影片中,昏黄的路灯、狭窄的楼梯、凌乱的走廊等景象也多次出现,似乎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内心和欲剪还乱的情感,还有一架样式简单色彩单调的木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人世的变幻无常。片中最为经典的还是男女主人公不时在面摊旁相遇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周慕云独自一人在面摊吃着云吞面,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苦闷伤感的面部,这时苏丽珍曼妙忧郁的身姿出现在潮湿漫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提着的精致的保温壶拍起,接着是带着戒指的纤细的手,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的绣花、直至同样忧郁伤感的面部,彼此相见时却又淡淡一笑,带给人无限的落寞。
有的人把《花样年华》称为东方的《廊桥遗梦》,但两部电影在看似相似的情节背后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花样年华》所追求的不是廊剧那样痛快淋漓的七日情缘,而是一种“白墙黑瓦淡淡忧伤”的东方情怀。正如片中何老板所说,情人余小姐送的新领带花了点,还是妻子买的那条旧领带好,这种“人不如旧”的情感回归虽被云淡风清地简笔带过,却是笼罩着整部影片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正是它决定了男女主人公最终的情感抉择。多年之后时过境迁,周慕云仍然旧情难忘将最初的情感秘密封藏,而苏丽珍再次泪光闪闪地坐回旧日的窗前,点燃一根雪茄,一任烟雾盘旋四散。或许“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正如那句流传千古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倘或曾经心动,又何必朝夕拥有晨昏相伴?
当音乐渐止,帷幕落下,伴随着那句略带伤感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我知道那曾经执着善感的青春已一去不返,而麻木荒凉的中年已袭上眉梢发际。
这是我看《花样年华》时的最初感受,影片描述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纯属机缘巧合,苏丽珍外出租房时,与同样的租房者周慕云不期而遇,想不到这短暂的红尘一瞥,却是情缘一生的开始。他们成了邻居,在狭窄的楼道里相遇时,也只不过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忙碌着各自的工作。日子就这么平淡无奇地过着,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地走到了一起,于是一段欲说还休的情感便开始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一起吃西餐,一起写武侠小说,一起在雨夜昏黄的路灯下默然站立,甚至一起琢磨演绎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他们坚信彼此“不会像他们一样”,可不知道“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但最终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周慕云独自离开香港,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土封在吴哥窟的石洞里,苏丽珍则重新回到曾经租赁的窗前无声哭泣。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平淡,既不曲折跌宕也不扣人心弦,内蕴的情感却复杂异常,既细腻温婉又真挚热烈,既杳渺无尽又莫知其然,这种形式简单和内涵丰富的矛盾,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表达难度。即便如此,它仍被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以及梁朝伟、张曼玉两位天王天后级的演员演绎得含蓄唯美、动人心魄,一举一动都极有分寸,一颦一笑都富有深味,象一首简约朦胧的婉约词,每一个字眼隐含喻意,也像是一幅意境淡远的水墨画,每一个线条饱蕴深情,更像一杯清澈淡远的龙井茶,每一丝袅袅烟雾都氤氲着陌生而又熟悉的气息。
与一般电影力求人物繁富和情节曲折不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却追求高度的简洁凝练,使得整部作品含蓄内敛,韵味无穷。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只有男女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其他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不到十人,其中诸如顾太太、搬运工、新加坡房东等人只有一句台词,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从而造成了虚幻模糊的情境。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形象虽然反复出现,但他们的对白却非常简练,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相遇时只不过简单的四个字“这么巧啊”便侧身而过,当周慕云让苏丽珍模访着质问丈夫为什么背弃自己时,苏丽珍只有淡淡的一句“我真的说不出口”,当周慕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而向苏丽珍表白时,苏丽珍回答的也只是一句话“不会像他们一样”,当苏丽珍和周慕云见最后一面时苏丽珍说的也只是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当周慕云离开时,所说的也只是那句经典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所有的这一切,配上苍老得已经泛黄的背景音乐,似乎可以引领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重新回到那个已经悄然逝去的花样年华、冰雪时代。
在情节设计上,《花样年华》同样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情节内容,使得整个故事衔接紧密,没有赘余。影片并没有详细交待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只是通过反复出现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从而暗示反衬另一对已经开始了彼此的生活。同样被简化的还有何老板情感生活,只是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妻子何太太和情人余小姐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暗示了何老板在情人和妻子之间的往来周旋,让人感受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有闲阶层真实的情感生活。
与人物、语言、情节的简约干净截然不同,影片对典型道具、典型情境却反复表现,进行精致深入的雕琢刻画,从而使每一个画面、每一段对白、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了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王家卫把这种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苏丽珍的唯一服装,并且极尽变化,以她身上更换了26次的华丽旗袍,间接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作为六十年代的传统女性,苏丽珍的穿着仍以素色为主,无论是在租房时、搬家时、和孙太太一起试电饭锅时,还是去公司上班时、看丈夫打麻将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都是以干净朴素的白色为主,略加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的搭配,隐喻了她既高贵优雅又孤独寂寞的内心。当苏丽珍趁着房东不在去周慕云家时,换了一身黄色的旗袍,象征她的心情开始变得舒缓愉快;当她抛开顾虑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一反常态地穿了一身红色的旗袍,表明了她内心的激动和欣喜;而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一起远走他乡时,她又换了一身富于生机的绿色的旗袍,暗示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抛弃过去开始新的生活;而当得知周慕云已经离开,失望落寞的她又换上了往常的朴素淡雅的旗袍,又回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的还有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周慕云一直把它作为对苏丽珍真挚情感的象征而随身珍藏,后来苏丽珍去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时,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鞋,象征着他们之间爱情永不会再有结果。影片中,昏黄的路灯、狭窄的楼梯、凌乱的走廊等景象也多次出现,似乎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内心和欲剪还乱的情感,还有一架样式简单色彩单调的木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人世的变幻无常。片中最为经典的还是男女主人公不时在面摊旁相遇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周慕云独自一人在面摊吃着云吞面,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苦闷伤感的面部,这时苏丽珍曼妙忧郁的身姿出现在潮湿漫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提着的精致的保温壶拍起,接着是带着戒指的纤细的手,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的绣花、直至同样忧郁伤感的面部,彼此相见时却又淡淡一笑,带给人无限的落寞。
有的人把《花样年华》称为东方的《廊桥遗梦》,但两部电影在看似相似的情节背后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花样年华》所追求的不是廊剧那样痛快淋漓的七日情缘,而是一种“白墙黑瓦淡淡忧伤”的东方情怀。正如片中何老板所说,情人余小姐送的新领带花了点,还是妻子买的那条旧领带好,这种“人不如旧”的情感回归虽被云淡风清地简笔带过,却是笼罩着整部影片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正是它决定了男女主人公最终的情感抉择。多年之后时过境迁,周慕云仍然旧情难忘将最初的情感秘密封藏,而苏丽珍再次泪光闪闪地坐回旧日的窗前,点燃一根雪茄,一任烟雾盘旋四散。或许“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正如那句流传千古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倘或曾经心动,又何必朝夕拥有晨昏相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