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斤少两说宽容
2020-09-24抒情散文叶浅韵
每一次去菜市场买菜,总不会去过于讨价还价,问价多少,少些否?少不少都一样的买了,更不会计较找补的一毛两毛零钱。久而久之,菜街的脸孔都熟悉了,倒是人家厚道的非要多给我些菜,笑脸盈盈的打招呼。不认识我的名字,就叫我“大治(儿子的小名)家妈”,菜
每一次去菜市场买菜,总不会去过于讨价还价,问价多少,少些否?少不少都一样的买了,更不会计较找补的一毛两毛零钱。久而久之,菜街的脸孔都熟悉了,倒是人家厚道的非要多给我些菜,笑脸盈盈的打招呼。不认识我的名字,就叫我“大治(儿子的小名)家妈”,菜市拥挤,我的心确是宽敞明亮的。
母亲不满于我这种习惯,她节俭成性了,但绝不是抠门的那种,亲戚们对母亲的大方为人一直赞许有加。她认为应该节俭的地方是一定要言行的,劝说无效后,总是用她嘲讽带不满的情绪渲泄于我,诘问我是不是很有钱?我确实没有余钱,但我一直拥有相对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一颗高贵的心灵,我想这比我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只为一座华丽的墓碑价值高多了。
我悲悯着穷苦的人们,所以我愿意善良去对待她们。这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有人一直艰辛的活着,只为了全家的温饱而忙碌,他们象一只辛勤劳动的蚂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幸福,我们不屑的一粒米,足够他们忙活半天了。蚂蚁在不断的搬运中实现了价值也得到了快乐,没有谁可以去鄙视它们的存在,掠夺它们的幸福。
母亲是做过烟农菜农,为了养家糊口,在鸡们猪们地里山里想尽了办法。我们从小跟着母亲,目睹了她的聪明才智。养的鸡猪总是比别人家的先出栏,母亲在种着六亩旱地,三亩菜地的情况下,一年还卖了十多头生猪。哪怕是地里的庄稼和小白菜也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来,她成了村里长辈们教训晚辈时的榜样。尤其是对我们四姐弟的教育,甚至推崇着她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模式。我一想起她用细条子抽到我们身上的痛,至今都都还心有余悸。母亲是值得骄傲的,她的儿女们都一个个从山里飞了出来。我有一邻居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她说你老娘真是太能干了,种出的黄瓜茄子个儿大得与众不同,养出的姑娘儿子站在哪里都是醒目的。
母亲种菜方圆几十里有名,最新品种,最早下市,最卖得价钱。我常说她是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总是引领着潮流,她相信科技,愿意去尝试。母亲是从艰苦的生活一步步走来的,所以她珍惜着来之不易的钱,不允许我们乱花。可上帝象是与她开玩笑,姐妹兄弟竟没有一个是听她节俭的。个个象父亲那样花钱大手大脚,待人热情诚恳。属于那种如果有人给自己借钱,自己实在没法借,心里还感到异常难过的那种。
我们那个小村庄离集市有十里路程,不知哪年哪月起,她开始种菜,先是小搞搞,后来成规模化了,也带动了村里的乡亲们,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菜农的传统。乡亲们一直用篮子和双腿作为运输工具,母亲学了自行车,从城里托人买来永久牌自行车。后架上放着两个父亲用竹子编制的大箩筐,筐里装满了菜,母亲的背上还背着一篮子菜。假期的时候我每天都在摘西红柿摘辣椒,同学总是羡慕我田园的生活。其实那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每天在太阳下劳作的感觉会丧失了所有的浪漫想法的。更何况有时还伴着母亲的喝斥声音,所以并不全部是快乐的感受,但必须去做那一切的。回头去想想母亲当年的不容易,心里感慨万千。
每次与母亲一同买菜回来,她就常感叹她卖菜的时候为什么遇不上我这样大方的人,人们总是要跟她讨价还价半天,还要两两计较,末了非要连说带拿的多弄走一点东西。这是母亲的体会。而我的体会也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有我如今的心态。我十三岁那一年,上初中二年级。母亲骑着她的永久牌大自行车,筐里背上载满了菜,足有三百多斤。忽然从高高的河梗上摔了下去,双手先着地,两只手臂的严重骨折。听到这一噩耗,全家伤心不止,所幸没有性命之忧。去医院找骨科大夫复位时,坚强的母亲楞是忍住没哼一声,大夫说很多大男人就是才有一处骨折早疼痛的大叫了,倒是罕见母亲这样的坚强的女性。
地里还有三亩多的菜园,都是可以下市的菜,时逢放暑假。卖菜的重担就落在我的头上,父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把菜背到街上,有时舅舅们也来帮忙背。父亲去忙他乡政府的工作,弟妹们每人给五毛钱去玩了。我打着伞羞答答的坐在那里,心里十二分的胆怯,好在有大妈大婶们的帮助,慢慢就适应了。只是遇见老师们远远走来时,赶紧把伞一遮,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生怕老师看见自己。我们乡里有一个部队的驻地,那里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我眼里富裕的人。每次他们来买菜时,我记住了那些大方不计较的人,也记住那些抠门小气的人,这是他们在一个孩子身上投下的影子,影响至一辈子。那时对好人与不好的人有了初浅的认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就算是抠门的人其实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没错的。只是那时我太小了,从心理太需要有人同情我的处境的缘故。所以我现在不愿意去计较这些,是因为我心里有深深的情结,解不开的情结。
很多同事们说起小贩们的缺斤少两,心里就愤愤不平,我对这种欺骗行为也是不齿的。可怜着也可恨着,同时也想着他们家里老小活口的钱,心就生了一份宽容出来。武则天在位时一百姓丢了一头猪,不知如何传到她那里,她立即重视有加,下令全城搜找。她说一个普通家庭丢了一头猪这是天大的事,如一个国家丢了一座城池。足见她悲悯睿智的一面。
祖辈父辈们一路艰苦的走来,我们如今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下。祖辈们计较着来之不易的分分钱,父辈们讲究着一毛两毛的积攒,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很少有人计较着这些了,几块几十块甚至上百元也不在话下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这些鲜明烙印,我一路的感受着也理解着。那天去邮局寄东西给在外地上大学的表弟,有一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因工作人员少补她一毛钱而索要,那工作人员一脸的不屑说下次来多给她几角都可以,老太赶紧说不要不要。我是理解她们的,双方都能理解,两代人观念的分歧。祖母就曾说过一句我笑了半天的话,我让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别省钱来着,如果我们不在母亲也不去赶集,就请别人买好了。她说某某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上次帮她买东西的钱还差她五分钱呢?我笑倒在她怀里,眼泪也笑出来,告诉她说早就不用五分钱了,她恍然茫然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就象八十年代我们家买彩电回来,只收得到一个台,电视里的人在哭,善良的奶奶说要是可以进去哄哄她就好了。后来她去了大理她的弟弟家回来,看到新闻联播里的播音员,她说怪了怎么这两人会到处都在呢?忙得过来吗?常逗我们大笑,解释半天她也没弄清楚。这世界变化真是太快了。我一直记得这些细节,所以我对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每一种境况的人都愿意设身去想,我就能宽容了很多的事情。
凭自己劳动所得的人们,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只是当乞讨也成了一种职业的时候,同情变得廉价起来。一颗颗心灵在欺骗里麻木着漠然着,这世界慢慢在降温着在冷漠。不知谁在谁的心里建起来一道道火墙,阻隔了很多的关爱与善良。我每次面对向我伸手的乞讨的人,不管是残疾的还是身手健全的,我总是恨不了心来拒绝。不知我这种行为是纵容了他们的欺骗,还是确实帮助了他们的苦难,不得而知,但舍的时候我是乐意的。说来也是奇怪,无论是化缘而来的和尚还是讨斋的尼姑甚至是算命的江湖婆婆,我们一群人里,我总是第一个人选。
很多东西不能以数量来计量的,就如对灾难面前人们的表现那样,一个穷人与一个富人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从情感上来说性质是一样的。力所能及就好!无法去计较这些斤斤两两的差别。换位思考一些问题可以让我宽容起来,宽容可以让我的心灵高贵起来。在舍与得面前,有时候真无法论清因果,如果舍的心态可以让你快乐,为何不去做呢?如果得的心态让你欣喜,那又为何不去多舍呢?
母亲不满于我这种习惯,她节俭成性了,但绝不是抠门的那种,亲戚们对母亲的大方为人一直赞许有加。她认为应该节俭的地方是一定要言行的,劝说无效后,总是用她嘲讽带不满的情绪渲泄于我,诘问我是不是很有钱?我确实没有余钱,但我一直拥有相对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一颗高贵的心灵,我想这比我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只为一座华丽的墓碑价值高多了。
我悲悯着穷苦的人们,所以我愿意善良去对待她们。这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有人一直艰辛的活着,只为了全家的温饱而忙碌,他们象一只辛勤劳动的蚂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幸福,我们不屑的一粒米,足够他们忙活半天了。蚂蚁在不断的搬运中实现了价值也得到了快乐,没有谁可以去鄙视它们的存在,掠夺它们的幸福。
母亲是做过烟农菜农,为了养家糊口,在鸡们猪们地里山里想尽了办法。我们从小跟着母亲,目睹了她的聪明才智。养的鸡猪总是比别人家的先出栏,母亲在种着六亩旱地,三亩菜地的情况下,一年还卖了十多头生猪。哪怕是地里的庄稼和小白菜也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来,她成了村里长辈们教训晚辈时的榜样。尤其是对我们四姐弟的教育,甚至推崇着她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模式。我一想起她用细条子抽到我们身上的痛,至今都都还心有余悸。母亲是值得骄傲的,她的儿女们都一个个从山里飞了出来。我有一邻居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她说你老娘真是太能干了,种出的黄瓜茄子个儿大得与众不同,养出的姑娘儿子站在哪里都是醒目的。
母亲种菜方圆几十里有名,最新品种,最早下市,最卖得价钱。我常说她是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总是引领着潮流,她相信科技,愿意去尝试。母亲是从艰苦的生活一步步走来的,所以她珍惜着来之不易的钱,不允许我们乱花。可上帝象是与她开玩笑,姐妹兄弟竟没有一个是听她节俭的。个个象父亲那样花钱大手大脚,待人热情诚恳。属于那种如果有人给自己借钱,自己实在没法借,心里还感到异常难过的那种。
我们那个小村庄离集市有十里路程,不知哪年哪月起,她开始种菜,先是小搞搞,后来成规模化了,也带动了村里的乡亲们,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菜农的传统。乡亲们一直用篮子和双腿作为运输工具,母亲学了自行车,从城里托人买来永久牌自行车。后架上放着两个父亲用竹子编制的大箩筐,筐里装满了菜,母亲的背上还背着一篮子菜。假期的时候我每天都在摘西红柿摘辣椒,同学总是羡慕我田园的生活。其实那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每天在太阳下劳作的感觉会丧失了所有的浪漫想法的。更何况有时还伴着母亲的喝斥声音,所以并不全部是快乐的感受,但必须去做那一切的。回头去想想母亲当年的不容易,心里感慨万千。
每次与母亲一同买菜回来,她就常感叹她卖菜的时候为什么遇不上我这样大方的人,人们总是要跟她讨价还价半天,还要两两计较,末了非要连说带拿的多弄走一点东西。这是母亲的体会。而我的体会也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有我如今的心态。我十三岁那一年,上初中二年级。母亲骑着她的永久牌大自行车,筐里背上载满了菜,足有三百多斤。忽然从高高的河梗上摔了下去,双手先着地,两只手臂的严重骨折。听到这一噩耗,全家伤心不止,所幸没有性命之忧。去医院找骨科大夫复位时,坚强的母亲楞是忍住没哼一声,大夫说很多大男人就是才有一处骨折早疼痛的大叫了,倒是罕见母亲这样的坚强的女性。
地里还有三亩多的菜园,都是可以下市的菜,时逢放暑假。卖菜的重担就落在我的头上,父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把菜背到街上,有时舅舅们也来帮忙背。父亲去忙他乡政府的工作,弟妹们每人给五毛钱去玩了。我打着伞羞答答的坐在那里,心里十二分的胆怯,好在有大妈大婶们的帮助,慢慢就适应了。只是遇见老师们远远走来时,赶紧把伞一遮,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生怕老师看见自己。我们乡里有一个部队的驻地,那里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我眼里富裕的人。每次他们来买菜时,我记住了那些大方不计较的人,也记住那些抠门小气的人,这是他们在一个孩子身上投下的影子,影响至一辈子。那时对好人与不好的人有了初浅的认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就算是抠门的人其实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没错的。只是那时我太小了,从心理太需要有人同情我的处境的缘故。所以我现在不愿意去计较这些,是因为我心里有深深的情结,解不开的情结。
很多同事们说起小贩们的缺斤少两,心里就愤愤不平,我对这种欺骗行为也是不齿的。可怜着也可恨着,同时也想着他们家里老小活口的钱,心就生了一份宽容出来。武则天在位时一百姓丢了一头猪,不知如何传到她那里,她立即重视有加,下令全城搜找。她说一个普通家庭丢了一头猪这是天大的事,如一个国家丢了一座城池。足见她悲悯睿智的一面。
祖辈父辈们一路艰苦的走来,我们如今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下。祖辈们计较着来之不易的分分钱,父辈们讲究着一毛两毛的积攒,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很少有人计较着这些了,几块几十块甚至上百元也不在话下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这些鲜明烙印,我一路的感受着也理解着。那天去邮局寄东西给在外地上大学的表弟,有一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因工作人员少补她一毛钱而索要,那工作人员一脸的不屑说下次来多给她几角都可以,老太赶紧说不要不要。我是理解她们的,双方都能理解,两代人观念的分歧。祖母就曾说过一句我笑了半天的话,我让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别省钱来着,如果我们不在母亲也不去赶集,就请别人买好了。她说某某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上次帮她买东西的钱还差她五分钱呢?我笑倒在她怀里,眼泪也笑出来,告诉她说早就不用五分钱了,她恍然茫然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就象八十年代我们家买彩电回来,只收得到一个台,电视里的人在哭,善良的奶奶说要是可以进去哄哄她就好了。后来她去了大理她的弟弟家回来,看到新闻联播里的播音员,她说怪了怎么这两人会到处都在呢?忙得过来吗?常逗我们大笑,解释半天她也没弄清楚。这世界变化真是太快了。我一直记得这些细节,所以我对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每一种境况的人都愿意设身去想,我就能宽容了很多的事情。
凭自己劳动所得的人们,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只是当乞讨也成了一种职业的时候,同情变得廉价起来。一颗颗心灵在欺骗里麻木着漠然着,这世界慢慢在降温着在冷漠。不知谁在谁的心里建起来一道道火墙,阻隔了很多的关爱与善良。我每次面对向我伸手的乞讨的人,不管是残疾的还是身手健全的,我总是恨不了心来拒绝。不知我这种行为是纵容了他们的欺骗,还是确实帮助了他们的苦难,不得而知,但舍的时候我是乐意的。说来也是奇怪,无论是化缘而来的和尚还是讨斋的尼姑甚至是算命的江湖婆婆,我们一群人里,我总是第一个人选。
很多东西不能以数量来计量的,就如对灾难面前人们的表现那样,一个穷人与一个富人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从情感上来说性质是一样的。力所能及就好!无法去计较这些斤斤两两的差别。换位思考一些问题可以让我宽容起来,宽容可以让我的心灵高贵起来。在舍与得面前,有时候真无法论清因果,如果舍的心态可以让你快乐,为何不去做呢?如果得的心态让你欣喜,那又为何不去多舍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