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仰止高山人亦沉

2020-09-24叙事散文雨潇凌

文/雨潇凌父爱如山。这是我从中学课本里读到的句子,却从来没有认真掂量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一直以来,我都心安理得的沉溺在这份如山般的大爱里——因为无知,而觉得理所当然。父亲出生在文革前。和所有50年代末出生的人一样,童年还没过尽,他就在铺天
文/雨潇凌
  父爱如山。这是我从中学课本里读到的句子,却从来没有认真掂量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一直以来,我都心安理得的沉溺在这份如山般的大爱里——因为无知,而觉得理所当然。
  父亲出生在文革前。和所有50年代末出生的人一样,童年还没过尽,他就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陡然跌入那如同炼狱的阴霾浩劫,整整十年。童年和少年,他的记忆里,除了苦难,还是苦难。文革结束后,爷爷早逝,原本贫困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古语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生活的重担便悉数落在他身上。那年,父亲23,一贫如洗,母亲义无返顾的嫁过来。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长年奔波在外,鲜有住家。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也总是显得静默非常,一切全仰仗母亲主持。那些在同伴那里听到的诸多关于父亲如何凶狠,是怎样打骂他们,和他们的惧怕心理,虽然近在咫尺,我却成了永远的旁观听众。父亲没有骂过我一句,更不论伸手打我,甚至连一句寻常的重话也未曾听他说起,而且,我亦没有目睹在无数家庭里发生过的雷霆大怒,也没有看见他和母亲红过脸。甚或有一次,母亲无故发脾气说要去小姨家,他都急得哭着让我去劝阻母亲留下。这种困难生活磨洗出来的沉厚温良,让我觉得对他生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轻佻,更谈不上儿子之于父亲起码的敬畏和惧意。父亲,在我当时看来,与“山”隔绝,是一件再寻常不过之事;而那时,我真是太过聪明了。
  我一直试图探讨清楚,为何人长大后,与父母的交流会急遽地减少。我从小开始,却带着天生的顽疾被拒在这扇情感的门外。而在中国的农村,情感含蓄更是根深蒂固。待及我在外求学,这种家人间的交流近乎为零。父亲的不善言词,甚至可以说是木呐,在我少年时,在我和他之间象是横穿而过的一道高墙,让我们始终做不得推心置腹,促膝相谈。我在他这种“无语”的牵连里,似是回归到了最初血浓于水的默然之中,藏在心府,不露声色。所以后来母亲笑着说,他从来都没有抱过我,我亦没有惊讶半声。
  临近大学毕业,我从武汉回家,吃晚饭时,父亲让我陪他喝一杯。这是他头一次邀我和他同饮,平时都是劝诫我滴酒不沾的。三杯两盏淡酒,似乎轩敞了情感的屏障,我第一次觉得他是离得如此近。头顶的电风扇幽幽的转着。农村宁静的夜晚,昏黄烂漫的人家灯火,映着沉静的土地。远处稻田里蛙声一片,此起彼伏。父亲话语不多,却一如既往的沉稳。他淡淡地问我关于毕业以后的打算,我不记得当时是如何作答,只低着头听见他钝重如芒的声音,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出门在外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不要你负担太重。如果工作后还想继续深造,别的没有,基本的生活费是没问题的,以后凡事都是看你自己了。盛夏风吹,却是猝不及防的悲怆。
  虽然家里从来都是母亲一手操持,但是遇到大事,母亲还是要寻父亲拿主意。男人,始终是家里的顶梁柱。多年以后我明白,父亲秉持的温和质朴的生活态度,在我面前就是一座大山,一座看不见的大山,一座跨越不过的大山。有很多时候,我想与他真正的对视,却往往都在我的自我形愧和负疚中,以我的躲闪而告终。那仓夷浑浊的眼眸,沧桑历经的容颜,犹如斧削刀砍,刻在时间的流里,让我隐隐生疼。我想试着腾挪一下,虞料那种沉重得让人颤抖的负疚感早已占据着我生活的全部重心,如影随形。
  在父亲面前,我连虔诚而卑微的资格都没有;我把头压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却始终触不着这山的沙一粒。
父亲节, 怀念, 愧疚, 清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