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动物,栖息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2020-09-28叙事散文秦时明月

动物,栖息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善良,其实是人心灵被触碰时候的一种颤动,是心灵被激荡时候的一种飞翔,是心灵被刺痛时候的一种呻吟;善良,其实是一种人心灵深处的柔软。善良是水,它用持续的抚摸可以融化一切坚硬,温暖所有寒凉。善良是人性中的至高无
动物,栖息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善良,其实是人心灵被触碰时候的一种颤动,是心灵被激荡时候的一种飞翔,是心灵被刺痛时候的一种呻吟;善良,其实是一种人心灵深处的柔软。善良是水,它用持续的抚摸可以融化一切坚硬,温暖所有寒凉。善良是人性中的至高无上的神,他在抚慰这个世界的时候,往往也被这个世界碰伤;他被这个世界碰伤的时候,却总是忘我地抚慰着别人的伤口。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同院子的玩伴,有不少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生命残忍的本性。他爬上高树从鸟窝里掏出还未长毛的雏鸟,握在手心,肉肉的感觉,当我还没有来得及满足好奇心的时候,已经被他死劲一捏,像气球一样破裂了。抓住青蛙,用细绳子套住一只后脚,放地上做驱赶猪狗一样的游戏,最后必定有把麦秆插入青蛙的屁眼,把青蛙当做气球一样吹得鼓胀的玩法。再大一点,就有了一把拧下鸡的脖子这样骇人的动作,一脚踹死一只从他身边悠然而过的黑猫的举动。再后来,这几个大多以屠夫做了自己终身的职业,在农贸市场挥刀砍肉,也经常看到他提着刀追得别人满街跑,回家把老婆当成仇人往死里揍也就是家常便饭。他们断不会像我这样见了血就发晕,在人格的刚性方面,我似乎从小在别人眼中就属于软弱一类,因此,童年时不多的几次与别人打架,我似乎也从来没有胜过。其实我知道,我不是因为力气不够,是因为缺乏好战的勇气。母亲曾经常常说“从小看大”,我是绝对相信的,我的童年伙伴的人生经历无疑不在验证这样的人生道理。
  父母天性的善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家人。体弱多病的父亲,即使他只有四十三年的人生时光,却在我们乡下赢得了“善人”的名号。在他不长的人生时光里,我不记得他与谁吵过架闹过矛盾,也不记得他什么时候对别人大声粗暴地说过话。我倒是深深地记得,在我家生活都异常拮据的时候,他把从舅舅家借来的一袋白米藏在柜子底,每见一个乞丐来到门前他就给一小碗,而我们四兄妹却只能顿顿吃红苕哽得眼睛发直。父亲对我们家里养的所有的家畜家禽,无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温和慈祥,因此,我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像有的男人那样把圈里的猪打得来越墙而跑,把犁田的牛打得来犟性大发,即使是杀年猪,我的父亲也往往是站在一边看着,不会上前去揪尾按脚的。母亲虽然性子很急却也是个心地柔软的人。我们家曾经养了好几年的兔子,最多的时候有几十只。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灰色的,杂交过后还有些奇怪的杂色的,在家里到处跑,甚至在床下的地上掏了深不可及的洞子,在里面产下幼崽,突然有一天看见一只大兔子带着一群小兔子跑了出来,会给全家人巨大的惊喜。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没有人相信,我们家从来没有吃过兔子肉,更没有杀死过一只兔子。母亲说,看到好乖嘛,哪里舍得杀呢?在我们家也宰过一只兔子,那是母亲为一个即将回重庆的女知青送行,因为拿不出其他好吃的东西,就只好决定用一只兔子来招待。我记得那只大白兔是被那女知青紧紧地摁在水里活活淹死的,之前还看见她用那白嫩的手猛扇了兔子的耳朵,兔子却昂着头不死。母亲见状就转身默默地走开了,我是清楚地记得母亲眼中是含着泪水的。中午,母亲自然是借口不会烧兔子,就让女知青亲自显了手艺。饭桌上,基本上就是女知青一个人把那只兔子给扫荡了。我们当然不能抢着吃,我们更不忍心吃。而母亲,几乎没有拿正眼看过那一只瓷钵。从此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养兔子。
  然而,人世间一直流传着的那一句“善恶有报”的箴言,却似乎并为在我的父母的身上得到印证。父亲的英年早逝不用说了,就是母亲,也在六十三岁的时候,突然离世,也未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多少幸福。所以,我倒是常常想起了民间流传着的另一句话:“好人命不长!”不过,我想我的父母,他们秉持善良的性格,绝不是为了有所回报的。父母都不信佛,甚至基本不信迷信。他们的善良只是一种最世俗的人性,也是一种最本真的人性。
  还记得我们曾经养过的一条狗与一只猫。在那些无数的快乐之后,也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忧伤和惆怅。   一条黑白相间的土狗,长得很秀气。是相邻院子的一条灰色母狗一次产下的三只中的一只。乡下土狗,命贱如草。生下的小狗崽,有人要就随便拿去,没有人要有时还要被主人活活扔水田里淹死。我和哥哥跑去要来一只,母亲本来是要反对的,但是一看到小狗那可怜巴巴的样子,也就再没有说什么。后来的日子,当然是小狗随着我们的童年一起成长,长成了一只很漂亮的大花狗。每天跟着我们玩耍,我们也教会了它不少本事,比如纵身跃起在空中接住抛投的东西,比如帮我们衔来远处的拖鞋等。我去上学,它常常要送我几里路才回去。
  父亲病危进了县医院,母亲跟着去了,家中就剩下我们兄妹四人。凄惨地排坐在门口一言不发。花狗此时只做两件事——有时默默陪坐在我们的身边,眼巴巴地一会望着我们,一会望着远处的垭口;有时就跑到屋侧边的坡上去疯狂的嚎叫,叫得人撕心裂肺,叫得人魂飞魄散。三天后父亲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被救护车送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距离家几十里路远的地方,居然出现了花狗的身影,它追赶着车子狂叫。我们的车回家不到半个小时,它就跑回来了。父亲去世了,花狗从此也不吃不喝,大概在父亲走了半个月后,花狗也走了。
  花狗被我们葬在了一棵核桃树下。在我对童年无数黯淡往事的回顾中,它的身影同许多难以忘怀的感伤一样,总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记忆里。
  还有一只猫,也一直在我的记忆里轻爪蹑脚地走着。那是一只被称为“松鼠猫”的大白猫,全身白毛细长浓密,尾巴上的毛尤其蓬松。女儿特别喜欢它,给它取名绒绒。我当然也很喜欢,只是后来这家伙逐渐不安分了,常常一来劲就把木门框抓得稀烂,把沙发垫子抓得千疮百孔,还把细白毛粘得到处都是。在养了大概三年之后,由于女儿读书时间紧了,我们也无暇很好地照顾它,于是只好想办法送人。说要送人,女儿是伤心地哭了好几场的。最后还是一狠心把它送了出去。又过了大概一年多时间,我在妹妹家看到了绒绒,全身的白毛几乎都变成了灰色,一副猥琐不堪的样子。它看到了我,明显还认得我,眼里似乎储满了忧伤。它小心翼翼地从窗口上跳了下来,慢慢地靠近我的脚边,然后在我的脚背上躺了下来。我想,它要是个人的话,它一定是会放声大哭的吧。后来听妹妹说了它的曲折的经历——我们送养的第一家人,在喂养了它半年后,就把它送到了乡下老家;乡下老家见它并没有捉老鼠的特长,便不再养它,它便成了一只流浪猫;妹妹意外地碰上了它,就把它带回家,但是它的流浪的习惯已经养成,常常从窗口跳出去,在外面晃荡好几天才回来。可是,即便这样,它见了我还认得我,这让我既感动也很惭愧。几年后,听说它还活着,只是已经老态龙钟,成了个偎灶猫了。想必现在那只猫早已老死,但是,我总时不时想起它那忧伤的眼神。
  可以这样说,能够对小动物充满善意的人,都不可能是恶人。人的善良,别人不一定感受得到,而动物是一定感受得到的。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生灵,也就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故事,滋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感。但是,一旦它不论以何种原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了你永远无法删除的生命信息。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你,须得是善良的,因为动物是栖息在我们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的精灵!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4-3 17:5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