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残留的心结(告白)

2020-09-29叙事散文零落如雨
昨天,就是昨天,我永生难忘的昨天。我叫它黑色星期一。早上,阳光很好,空气很好,暖风很好,路边的草木也很好。我穿白色风衣,长发在肩后被春风梳理成轻扬的柳丝,柔顺地飘在长安街头。深紫色的红蜻蜓皮鞋被浓黑的休闲裤管遮住,露出小巧的圆头。轻点青色地
  昨天,就是昨天,我永生难忘的昨天。我叫它黑色星期一。早上,阳光很好,空气很好,暖风很好,路边的草木也很好。我穿白色风衣,长发在肩后被春风梳理成轻扬的柳丝,柔顺地飘在长安街头。深紫色的红蜻蜓皮鞋被浓黑的休闲裤管遮住,露出小巧的圆头。轻点青色地砖,听不到蹬蹬蹬的声音,柔和如这三月的风,让一颗参赛的心装满自信。   自从去年11月被区上推荐参加全省优质课大赛,时至昨日比赛结束,历时近乎半年。原本定于2008年12月中旬举行,因为学生水平测试等原因,推至今年三月末举行。开始没有规定内容,让老师自选。那时,我刚好讲到选修教材。因为特别喜欢《春江花月夜》,我便选定这首诗歌。课余时间,我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关于古筝等乐器知识,关于张若虚本人,关于唐朝诗歌的发展史,关于网络上所有这首诗歌的评论等等,我都调出来认真阅读,仔细研究。还请诗歌评论家解非为我解读,请伊娜为我解读。我最终明白这首诗歌的绝佳之处。它的确无愧“孤篇压全唐”之美誉。文学史上,一首诗歌成就一位大家,怕只有张若虚一人。可见这首诗歌之经典。所以,我选定这首诗歌参赛。备教案,做课件,一遍遍修改,一遍遍试讲。诗歌都能倒背如流。可是,等准备成熟时,却传来推迟比赛的消息。而且还没有说推至何时,我的心仿佛掉进冰窟,凉透了。   整个春节,我都是在惶惶不安中度过,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参加省级赛教,总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所以,反复修改教案,熟悉诗歌,研究诗歌。研究得自己写诗的水平也跟着提高很多。开学后,一直等待比赛的日期,同时还准备一个省级课题的结题。学校正在创办标准化高中,要准备的资料更多。整天忙得团团转。   三月上旬,才接到比赛的正式通知。日期为三月末。讲课内容变为必修教材。我一看,傻眼啦。这如何是好?提供的是高二学生,必修教材他们早已学完。如果讲不出新东西,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经典课文,讲得太多,网络上优秀教案太多,很难设计出新颖独到的教案。于是,我想讲作文,选定一个训练角度,选定一个熟悉的同学或老师,让全体学生当堂用集体智慧共同创作一篇作文。一个学生敲字,其他学生构思,发言。边创作边修改,教师点拨写作技巧和修改要点。最后整理成一篇佳作,再让学生归纳写作过程。赶下课,把这篇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文中的主人公。但是,这种设计被我们领导否定了。他认为太冒险,如果找不到一个打字速度很快的同学怎么办?如果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我没有试过,所以只好放弃。   在朋友的指点下,我避开经典篇目,选了陆蠡的《囚绿记》。陆蠡是散文家,一生只出版过三本散文作品集,34岁便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当时教学时也没怎么深究,就把教参上的理解提供给学生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但是,我相信,只要下功夫,一定能挖掘出非同寻常的角度。起初,我准备讲象征手法。只要讲清象征手法,文章的主旨也就理解了。试讲后效果不错。但是,一个老教师对我说,文学作品重在“德”,而不是“术”。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学生教成作家,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文学作品熏陶净化自己的灵魂。“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话。学生考不上大学不要紧,但绝对不能在做人方面出现偏差。想到这里,我调整了整个教学思路,决定从问题入手,让学生从文题中发现问题,自己阅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边解决便生成问题,有些可以留给学生课外自己思考。然后利用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主旨。再借用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竹祭》,迁移训练,看学生是否学会从标题入手解读文章。这也给他们提示一点,写文章一定要注意拟题。然后布置一个课外写作训练。   可是,大赛提供的学生是那所学校把所有班级打乱组合的学生。学生之间比较陌生,合作探究很难开展。省城重点学校,找一个打字速度很快的学生都很难。也许是他们不愿意展示自己吧。上课沉默得令人可怕!一个在全国巡回讲课的老师都没有办法让他们积极发言。他们站起来弯着腰,坐下时驼着背,发言时后面老师根本听不见。没有话筒,电脑和黑板一南一北,相距甚远,操作极为不便。   很简单的问题学生都不主动举手发言,就等着老师叫。站起来答不到点子上,你得慢慢引导。这样引导,占用时间很多,所以好多善于启发诱导的老师都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大讲特讲,老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教学目标难度相对较小,内容比较浅显。但这根本不符合新课改理念。   等到我引导学生把前面的问题解决了。教材最难理解的地方学生刚提出来,铃声便响了。只好匆忙总结。课堂设计的最大亮点,是教参也没有挖掘出的深层内涵,但还没来得及探讨,时间便到了。我心里堵了一个硬硬的疙瘩,跑出教室,背着人,泪水哗哗地流。   此前,在我们学校其它班级陌生的学生面前试课,学生都能积极发言,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学生大胆发言,你才能发现他们思维的误区,然后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思维,从而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即使离开老师,学生也会解读其它文章。   可是,那些学生,从全省很多地方招来的优秀学生为何如此沉默?为何很简单的问题都要老师引导半天?所有参赛老师都有这种感受。没有一个人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满意。也许他们对这些陌生的老师有很强的抵抗情绪,也许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本来就低。数理化的习题把这些本来灵性的孩子变得木然,让他们失去应有的机智与幽默。   我最终获得二等奖。第六名。前面有四位都是全省名气很大的专家,也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他们中有两人讲的课,我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也听过。我怎么可能比得过他们?第二名是宝鸡的一位老师。他讲的课和我相同。他的教学设计没有脱离教参的窠臼,没有挖掘出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但他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我越想越心越不甘!可是,我设计再好,却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怪谁呢?写教后反思时,想到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释然了。学生的水平这样,我能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跨一个台阶,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教会他们解读文章从标题入手,直抵作者的心灵,挖掘作者创作的本意,也就可以了。至于那个难点,只能留给善于思考的学生自己钻研,或者求教于他们的老师了。   第一次参加赛教,我失败了,有很多客观因素。当然还有主观原因。我缺少临场经验,不懂得及时变通,总想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最后限制了课堂的灵动性。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上课肯定会吸取教训的。   赛教归来,我更加喜欢我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老师。学生们多好啊!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就像潺潺流动的溪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生辩论,师生辩论,辩着辩着,很多问题就清楚了,一朵朵智慧火花在闪现。许多时候,我很敬佩我的学生们,他们读的很多书我没读过,了解的名人故事比我更多,思维推理好清楚。我在他们的智慧中成长。我和他们一起进步。一旦有新的发现,仿佛哥白尼发现新大陆,开心得满教室都是笑声。可是,看着那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感觉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没有青春年华的激情。鼻梁两侧架着厚厚的眼镜,眼神木愣愣的。我真的希望是因为陌生而让他们表现出这种状态,而不是别的原因。   赛教结束了,我该搞我的课题了。课本剧系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但这件事要轻松很多。我以后就有时间上网,拜读朋友们的大作,写自己喜欢的诗文,一定想办法弥补我欠下的债务。   最后感谢我最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一如既往地对雨的关心与牵挂。希望你们能谅解雨这段日子不能及时回访的亏欠。   朋友们,知道我现在最大的心结是什么吗?我把《囚绿记》倒背如流,我把陆蠡写作的最终目的挖掘如此深刻,我好渴望有一个机会,让我把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引导学生分析出来。特别是想让同学们把我的《文竹祭》和《囚绿记》比较阅读,指出我与名家散文的差距,就满意啦!                             2009.3.31 [ 本帖最后由 零落如雨 于 2009-4-4 20:1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