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趣的小镇
2020-09-29叙事散文木祥
木祥我从丽江农校毕业分配到永胜后,在梁官镇农技站工作了五年。农技站在清泉办事处,站里的房子建得象一座百姓的院落,低矮的瓦房和泥巴筑起的围墙,院子里长满了桑树,长满了青草。房后有一块一亩多的园地,我们在地里种玉米,种青菜、辣椒和西红柿。我独自
木祥
我从丽江农校毕业分配到永胜后,在梁官镇农技站工作了五年。农技站在清泉办事处,站里的房子建得象一座百姓的院落,低矮的瓦房和泥巴筑起的围墙,院子里长满了桑树,长满了青草。房后有一块一亩多的园地,我们在地里种玉米,种青菜、辣椒和西红柿。我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时候,还孵了一窝小鸡,天天喂食和喂水,捉它们进厩。鸡仔都不怕我了,请兽医站的罗医生去打预防针,捉起一只打针,其它的都在一旁看着;打完了,放下一只,重新捉起一只打。园里的菜,站里的几个人吃不了,就用自行车拉到中学里去卖给食堂。再后来,我的妻子也娶到了农技站里,孩子也生在了农技站里。直到1987年,县农业局里需要驾驶员,我才调到了永胜城里去了… …我和梁官镇,有挥之不去的情缘。
梁官镇,和金官镇一样,是在三川这个鱼米之乡里。梁官这个地名,和金官的地名来源并无二至。是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名叫梁从仁的澜沧卫军官驻守在这里,就得了梁官这个地名。在三川,对金官和梁官的叫法,还有上川和下川之说。梁官在上游,叫上川,金官就叫下川。梁官,同样属于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梁官人,在旧社会赶马的也特别多。别的不说,单是梁官镇有一个麦场村,就算得上是镇上的马帮村。麦场村在梁官街西,当时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赶马,而且多数是赶丽江和昆明的长途马帮。8月16日,我到麦场村采访,找到了当年的老马帮刘荣。刘荣已经75岁了,当年是村子里最有名的赶马人。刘荣说,他赶的牲口,是自己家的两匹骡子,但有时候,就再租上一匹马赶,每跑一转丽江,付给养马人家五块钱的租金。刘荣老人说,那时候,他们村子里,男人只要到了二十来岁,就赶马出门了,出门赶马,就象现在到外面打工,当个小老板一样,让人羡慕,自己也感到自豪。村子里的马帮,都相约一起出门,谁的骡马好,谁能在赶马路上有威信,谁的牲口就走前,当头骡和二骡,骡子就挎最大的铃铛,还戴两面小红旗。刘荣老人现在还保存着赶马时的铃铛,牲口用的鞍架和自己穿的麂皮褂。麦场村里的陈杰,曾经帮助丽江茶马古道研究会到麦场村收集赶马用具,收到研究会去收藏。现在,丽江茶马古道研究会里还保存着麦场村赶马人的铃铛,口袋,麂皮褂等等东西。
在梁官镇里,有个中洲办事处,整个村子的房子,集中起来就象一匹奔驰的骏马。从坝子南面山上朝村子里看,马头,马脚,马尾都清清楚楚,惟妙惟肖。村子象一匹马,是不是村子里人故意所为,我不知道,也没有相关的记载,而村子里过去的赶马人,却是十分多。村子里的马帮,主要是驮坛罐。中洲是滇西盛产土陶罐的地方,所产的坛罐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装酒,装油,决不会渗露,工艺十分先进。差不多整个丽江装酒和装酱菜的陶罐都出自中洲,这里产的坛罐,还由马帮驮到昆明和西藏,贩卖到缅甸和印度等地。不但是出陶罐,不但马帮多,中洲还出过举人。据《永胜县志》人物志记载:刘必苏,中洲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廪生中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赴北京会试,考取第一名。我记得,在我家的家谱上记载,我的曾祖母,就是中洲人,中洲周氏人家。当然,我对曾祖母,不可能有直截的印象,我只是在曾祖母的墓碑上看到曾祖母如何勤俭持家,如何在我们那个马帮世家辛劳一生的文字。
过去的茶马古道,现在都修通了公路。到梁官的路,沿桥头河顺河而下,走在这条路上,我最喜欢的是河岸上长满了的桑树。四月,桑树发出了鹅黄的叶子,青秀而春意盎然。河岸上其它树不多,就只有桑树,是梁官的一道风景。梁官是蚕桑生产基地,这里养蚕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据《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永胜春蚕产鲜茧量32194担,干茧量11159斤,价值及费用国币71889.39元;秋茧产鲜茧9246担,干茧3440斤,价值及费用国币30808.21元,远销美国市场。”现在,永胜县丝绸公司的生产基地主要就在梁官,我在梁官工作的时候,唐元达老人就常到我们站里的院子里来采桑叶,都六十岁了,还轻松地爬到桑树上,用一把剪刀剪桑叶,动着十分麻利,我还经常到他家的屋子里去看那些正在吃叶和已经上架的蚕子。说到蚕,我还想起,我小时候到梁官去走亲戚,曾见一些老人在用土制的抽丝机抽蚕丝。土法抽丝是先用一口大锅把蚕茧煮熟,再用脚踏机把丝抽出来。那种最原始的抽丝方法,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还记得老人们踏抽丝机的动着,抽丝机的响声,那种古老原始的韵昧。
我在梁官工作的时候也好,现在也好,我觉得梁官不但是一个生长马帮村庄,而且是一个风趣的小镇。走到小镇上,每天都会有人带给你许多快乐。我在梁官镇上,常常见梁官大桥上坐着许多人,都是一些男子汉和年轻小伙子。大桥上的人,老也好,小也好,他们都喜欢叫乳名或外号,并在乳名和外号后面加上一个“子”和“巴”。象“金全子”,“水林巴”。特别是年纪七八十岁的老人,还互相叫着“火荣子”、“炳祥巴”,让人感觉到老人们可爱的幼稚天真。因此,你到了这座大桥上,你会觉得自己也显得年轻了。你会觉得,这里的人是多么的活泼开朗。在梁官镇上,一个外号,就是一个人的一段历史,包含着一个十分幽默故事,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梁官人的外号,不但只是在一个村子里叫,有几个人的外号,一说出来,大多数丽江人都知道。象“鸡爪”、“脑震荡”、“老狗子”、“和梦延”等等,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知道这个人——但就是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 梁官人的外号在外面叫得响,和他们喜欢到外面去找市场,喜欢到外面去闯世界有关,和他们受过去的赶马人影响有关。还是在生产队时,这里的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人在外面做付业,那时候就有常年的付业队,一年四季在外面为生产队挣钱。包产到户以后,那时的付业队已经不存在了,梁官人就开始自己干,自己找活,自己出资,自己找工,自己当老板。生产队时打下的基础,想不到改革开放后又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梁官还是一个“老板镇”,走在街上,不经意就会碰到两个响当当的老板,他们手里的钱,把你吓一跳。
小镇富裕了,然而,乳名和外号更能让小镇充满快乐… …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3-28 10:3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