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大观园与黄河水车
2020-09-30叙事散文西部边关雪
西部风情:水车大观园与黄河水车甘肃·渭源 边关雪 文/图半个世纪前,兰州曾因拥有252架水车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水车之都”,那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昼夜旋转,倒挽河水,蔚为壮观。今天,祖国西北60km黄河风情线上的金城兰州,在穿城而过的
西部风情:
水车大观园与黄河水车 甘肃·渭源 边关雪 文/图
半个世纪前,兰州曾因拥有252架水车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水车之都”,那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昼夜旋转,倒挽河水,蔚为壮观。今天,祖国西北60km黄河风情线上的金城兰州,在穿城而过的黄河南岸,又建起一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水车大观园”,“水车之都”将威名重振,再造辉煌。
1993年,兰州市旅游局的有关人员在白银等地四处寻访制造水车能工巧匠无果的情况下,把制造水车的机会,给了一个自告奋勇一试身手的真诚汉子,这个汉子就是甘肃靖远县北湾乡的农民木工雷钧国。从那时起到现在,雷钧国和他的农民弟兄,先后在黄河岸边在兰州市白塔山下的中山铁桥旁边安营扎寨,把兰州市水车园仅有的两架水车克隆到12架轮,使“水车之都”凸现雏形。在2004年后的一年多里,甘肃省兰州市“水车大观园”里除了12轮咿咿呀呀地旋转的黄河水车外,还有形式各异、风格迥然的水车数10轮,其中包括古老的江南手摇水车、脚踏水车、牛挽水车、风力水车和机器水车等。有些水车还可让市民、游人参与操作,亲自体验先民的劳动情趣。
早年的水车,是专供农民从低河中提水浇地用的。甘肃除兰州外,靖远、皋兰等处也很多。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水车转动时风一吹,无数水珠便从水车上散落下来,就像从天而降的细雨飘洒在人的脸上,清凉舒适,沁人心肺,让惬意的你终生难忘。看着在天上流淌的黄河水流,你的思绪也如面前转动的水车一般,缓缓地沉入历史的长河。后来,这种古老的提灌设施逐步被先进的水泵等现代工业机械设备代替,黄河上的水车逐渐消失,廖廖无几,它的制造工艺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兰州水车构造独到、工艺精湛、雄浑粗犷、风格独特。水车直径16m~30m不等,16对辐条由车轴向车缘辐射以铜线加固构成巨轮,辐条顶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置40个长方体水筒。载4根立柱,通过托梁、车轴装置巨轮,巨轮下部沉入水车巷中,上部高出河岸。车轴固定在水巷石坝之上,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驱动水车转动,水筒依次倒挽河水倾于盛水槽中,流过空中距河面10多m的高架水槽以灌田。水流产生的冲力完全可以打动水车转动起来,建造水车的关键在于“金盘卧龙之水”,“卧龙”指水,“金盘”指地形,河坝拦得水量大、落差大,就能保证水车转动。水车的安装解决了河岸高、水位低不能提灌的矛盾,使沿河农业大受其益,一轮水车可灌溉田地五、六百亩。
1935年,甘肃省平市官钱局发行了一套绘有兰州风物的钞镖,其中一张面值五角的就以水车为题材:图中三辆水车并列为一组,矗立在红黄色的黄河之滨,高大雄伟,极具视觉冲击力。翻开尽人皆知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在《水利·筒车》篇中有这样的文字:“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坡障流,绕于车下,游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水槽)内,流入田中……”。这里所谓的筒车就是水车,也叫天车、翻车。这个记载说明,我们的先辈在宋末明初就用水车汲水灌溉了。据《皋兰县志》载,兰州地区黄河沿岸的水车,是明代嘉靖年间兰州段家滩人士段续所创。据《后汉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毕岚就发明了“翻车”,这翻车就是水车。到三国时,经马钧改进革新,使之成为有效的戽水机械。《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这说明我国在宋代时利用水车来灌溉农田的事情已相当普遍了。元代王祯的《农书》中更是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用水车转筒车即水车提灌农田的情景:“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糟,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孟述祖在1943年出版的《西北花絮》中写道:“江南的手摇水车、踏脚水车、牛挽水车、风力水车、机器水车我都看过,以为中国戽(hù汲‹水灌田›)水灌田所用的水车已尽于此。现在才知道江南仅是中国的一角,以前所看见的只是局部,而且太渺小了,西北的水车那才说得上庄重和伟大。”(着重线为笔者所加),这里所说的西北的水车就是指黄河水车。兰州黄河水车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说起兰州水车,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段续,字绍先,号东川,兰州市段家滩人士,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任云南道御使、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多有惠政”。在任曾宦游南方数省,对南方木制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详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制,他利用兰州的榆、槐、柳木取代竹子仿制的是一架八个木斗的小水车,“高约三丈”,但做出来却怎么也转不动,于是差人快马加鞭赴湖广询问,获得水道翻水之巧思,结合黄河水急等特点,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制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轮式的黄河水车。这兰州的第一挂水车架设在兰州广武门外黄河北岸,人称“祖宗车”、“老虎车”或“翻车”。乡亲们把水车叫“天车”,把段续造的第一架水车叫“老爷车”,并把修建水车的地方称为“水车园”,此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段续研制的那架水车从明朝嘉靖开始,经过清朝,一直运转到民国,抗战时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来,他又将3挂水车安装在今兰州市镇原路北口,可灌600多亩菜畦果园。从此,“水车园”之名叫响兰州。从那时起,黄河岸边的人家竟相效仿,到处可见水车。到清末,黄河南岸的西固桥沟、黄河北岸的安宁十里店以及上游的马滩,下游的苏家滩等村庄的水车总数达157轮,灌溉亩数达2万亩。到解放初期,252轮水车林立兰州黄河两岸,蔚为壮观,兰州也因此被誉为“水车之都”。为了纪念段续,由我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制作了雕塑《段续》置于水车大观园内,这尊雕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段续创制水车的情景,他左手执图,右手置于胸前,左脚向前跨出,清风将衣摆吹起,似在思索,似在指挥,宛若在现场指导建造水车。
有一个禅意故事,讲的是水车与人生: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湖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漂浮无根。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有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这个故事,也许对你了解黄河水车的文化内涵有些许启迪?
“一架古老的水车转了多少年/一支深情的歌总也唱不完/黄河水车吱呀吱呀地转/风里雨里/日日夜夜/转呀吱呀呀地转”,“引来天上的水浇灌河两岸/织出丰收的景看得人心暖/黄河水车呀吱呀呀地转/转去苦难/转来甘甜/转得春色满人间/转出幸福来。”黄河水车文化始终没有因为水车的断代和缺失而中断。这首老歌名叫《黄河水车》,在新千年经重新编配后由甘肃电视台拍为MTV,并且荣获“第四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金奖。黄河水车既是编导演的情感载体,也是评委和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了解西部地域风情的窗口,它承载着深得化不开的西部情结,承载着对古老水车的深深谢意,更承载着劳动者不断开创新生活的豪迈之情。车轴吱吱作响,水桶哗哗倾注,车下细雨霏霏、艳阳高照、彩虹道道、车身黑湿、绿苔斑驳,掩映在槐、柳、梨树的绿荫中,动人心魄,流淌诗意,蔚为壮观。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叶礼的诗人看到此景后赋诗一首赞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wéi<书>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清末兰州山水画家温筱(xiǎo)舟创作“兰州八景图”,其中有一幅画的是《莲池夜月》:圆月高照,如带黄河与绵延长城之间,为一泓湖泊,蒸萏(dàn)放艳,扁舟汛月,垂柳苇获围湖而生,月朦胧,烟茫茫,静谧优雅,充满诗意。而河边一轮水车旋转,顿时画面静中有动,使之流溢生命的张力。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游兰州小西湖,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实则金山之下,黄河之岸……园中小有花木,且在河堤之旁,水车声隆隆,对面细谈为之禁遏(è),“兰州最胜处也”。黄河水车黄河谣,唱出了甘肃兰州百年来兴衰的足迹,转出了“水车之都”的辉煌一页。随着滔滔黄河水悠悠转动的兰州水车,不仅灌溉了黄河两岸成千上万亩的沃土良田,而且成为黄河兰州段上独有的景观,定格在古老而年轻的西北古城滨河风情线上。它向世人展示的,是黄河文化的古朴雄浑及博大精深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画卷。
为见证古老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和历史沦桑的兰州黄河水车,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土儿女的聪明才智,国家邮政局与荷兰邮政部门联合发行2005-18《水车与风车》特种邮票,全套两枚。首发式与“兰州·首届中国水车节”同时举行,兰州水车模型作为中国水车的典型形象,郑重赠与荷兰友人永久收藏并展出。兰州黄河水车在我国江南手摇水车、脚踏水车、风力水车、机器水车等众多“水车”中脱颖而出,被国家邮政局选中,与“风车之国”荷兰的风车一道出现在同一套邮票上,在两国同时发行。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底蕴的两种“车轮”首次同“邮”世界。之所以选中“兰州黄河水车”,主要是因为黄河水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入选邮票的“水车”原始图案,就是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下川的黄河水车,该水车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境内木匠刘功仿制。
目前,涵盖了3大板块的“水车大观园”占地6万平方米。第一板块是水车为主的生态园,第二板块是以兰州黄河水车创始人段续塑像为主体的水车博览园,第三板块则以兰州握桥为主加上象征甘肃民族大团结的何鄂雕塑“和谐”构成文化广场。生态园主要展示兰州黄河水车,水车博览园将汇集各种形式的水车,文化广场有民俗博物馆等,主要展现甘肃黄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文化广场有金城最大的露天演出广场,仅舞台就有200多平方米。这里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已成为兰州市60km黄河风情线上的王牌景点。金秋时节(9月22日),“兰州·首届中国水车节”在水车博览园盛大启幕,礼炮齐鸣,水车旋转,礼花腾空,高亢悠扬的甘肃花儿《白鸽子令》唱响河岸。同时宽阔的黄河水面上16架羊皮筏子顺流而下,筏子上水车节旗招展。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和“花儿”,构成一幅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西部风情画卷。当恢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颂》奏响之际,身着唐装、年逾古稀的兰州市民代表王博悦朗读祭文,庄重的祭拜黄河仪式开始了:维公元2005年9月22日,古历八月中秋。值此良辰吉日,地择母亲河畔,博园披红挂彩,天车神韵飞旋。敬备水酒三杯、心香九瓣,祭拜四百年创造水车之先贤、九万里壮阔黄河之波澜,祝愿我们的家乡风调雨顺,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
“水车之都”兰州将威名重振,为了再造秀美的大西北,为甘肃打造文化旅游大省、为完善西北文化名城再造辉煌。朋友,倘若你想真正见识水车,欢迎你到甘肃兰州“水车大观园”驻足赏览。
(约4800字)
(本文作者为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终身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兰州标志 黄河铁桥 何鄂所塑 段续像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3-25 17:49 编辑 ] 甘肃兰州, 何鄂, 黄河风情线, 金城, 水车大观园
水车大观园与黄河水车 甘肃·渭源 边关雪 文/图
半个世纪前,兰州曾因拥有252架水车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水车之都”,那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昼夜旋转,倒挽河水,蔚为壮观。今天,祖国西北60km黄河风情线上的金城兰州,在穿城而过的黄河南岸,又建起一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水车大观园”,“水车之都”将威名重振,再造辉煌。
1993年,兰州市旅游局的有关人员在白银等地四处寻访制造水车能工巧匠无果的情况下,把制造水车的机会,给了一个自告奋勇一试身手的真诚汉子,这个汉子就是甘肃靖远县北湾乡的农民木工雷钧国。从那时起到现在,雷钧国和他的农民弟兄,先后在黄河岸边在兰州市白塔山下的中山铁桥旁边安营扎寨,把兰州市水车园仅有的两架水车克隆到12架轮,使“水车之都”凸现雏形。在2004年后的一年多里,甘肃省兰州市“水车大观园”里除了12轮咿咿呀呀地旋转的黄河水车外,还有形式各异、风格迥然的水车数10轮,其中包括古老的江南手摇水车、脚踏水车、牛挽水车、风力水车和机器水车等。有些水车还可让市民、游人参与操作,亲自体验先民的劳动情趣。
早年的水车,是专供农民从低河中提水浇地用的。甘肃除兰州外,靖远、皋兰等处也很多。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水车转动时风一吹,无数水珠便从水车上散落下来,就像从天而降的细雨飘洒在人的脸上,清凉舒适,沁人心肺,让惬意的你终生难忘。看着在天上流淌的黄河水流,你的思绪也如面前转动的水车一般,缓缓地沉入历史的长河。后来,这种古老的提灌设施逐步被先进的水泵等现代工业机械设备代替,黄河上的水车逐渐消失,廖廖无几,它的制造工艺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兰州水车构造独到、工艺精湛、雄浑粗犷、风格独特。水车直径16m~30m不等,16对辐条由车轴向车缘辐射以铜线加固构成巨轮,辐条顶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置40个长方体水筒。载4根立柱,通过托梁、车轴装置巨轮,巨轮下部沉入水车巷中,上部高出河岸。车轴固定在水巷石坝之上,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驱动水车转动,水筒依次倒挽河水倾于盛水槽中,流过空中距河面10多m的高架水槽以灌田。水流产生的冲力完全可以打动水车转动起来,建造水车的关键在于“金盘卧龙之水”,“卧龙”指水,“金盘”指地形,河坝拦得水量大、落差大,就能保证水车转动。水车的安装解决了河岸高、水位低不能提灌的矛盾,使沿河农业大受其益,一轮水车可灌溉田地五、六百亩。
1935年,甘肃省平市官钱局发行了一套绘有兰州风物的钞镖,其中一张面值五角的就以水车为题材:图中三辆水车并列为一组,矗立在红黄色的黄河之滨,高大雄伟,极具视觉冲击力。翻开尽人皆知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在《水利·筒车》篇中有这样的文字:“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坡障流,绕于车下,游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水槽)内,流入田中……”。这里所谓的筒车就是水车,也叫天车、翻车。这个记载说明,我们的先辈在宋末明初就用水车汲水灌溉了。据《皋兰县志》载,兰州地区黄河沿岸的水车,是明代嘉靖年间兰州段家滩人士段续所创。据《后汉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毕岚就发明了“翻车”,这翻车就是水车。到三国时,经马钧改进革新,使之成为有效的戽水机械。《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这说明我国在宋代时利用水车来灌溉农田的事情已相当普遍了。元代王祯的《农书》中更是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用水车转筒车即水车提灌农田的情景:“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糟,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孟述祖在1943年出版的《西北花絮》中写道:“江南的手摇水车、踏脚水车、牛挽水车、风力水车、机器水车我都看过,以为中国戽(hù汲‹水灌田›)水灌田所用的水车已尽于此。现在才知道江南仅是中国的一角,以前所看见的只是局部,而且太渺小了,西北的水车那才说得上庄重和伟大。”(着重线为笔者所加),这里所说的西北的水车就是指黄河水车。兰州黄河水车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说起兰州水车,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段续,字绍先,号东川,兰州市段家滩人士,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任云南道御使、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多有惠政”。在任曾宦游南方数省,对南方木制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详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制,他利用兰州的榆、槐、柳木取代竹子仿制的是一架八个木斗的小水车,“高约三丈”,但做出来却怎么也转不动,于是差人快马加鞭赴湖广询问,获得水道翻水之巧思,结合黄河水急等特点,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制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轮式的黄河水车。这兰州的第一挂水车架设在兰州广武门外黄河北岸,人称“祖宗车”、“老虎车”或“翻车”。乡亲们把水车叫“天车”,把段续造的第一架水车叫“老爷车”,并把修建水车的地方称为“水车园”,此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段续研制的那架水车从明朝嘉靖开始,经过清朝,一直运转到民国,抗战时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来,他又将3挂水车安装在今兰州市镇原路北口,可灌600多亩菜畦果园。从此,“水车园”之名叫响兰州。从那时起,黄河岸边的人家竟相效仿,到处可见水车。到清末,黄河南岸的西固桥沟、黄河北岸的安宁十里店以及上游的马滩,下游的苏家滩等村庄的水车总数达157轮,灌溉亩数达2万亩。到解放初期,252轮水车林立兰州黄河两岸,蔚为壮观,兰州也因此被誉为“水车之都”。为了纪念段续,由我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制作了雕塑《段续》置于水车大观园内,这尊雕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段续创制水车的情景,他左手执图,右手置于胸前,左脚向前跨出,清风将衣摆吹起,似在思索,似在指挥,宛若在现场指导建造水车。
有一个禅意故事,讲的是水车与人生: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湖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漂浮无根。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有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这个故事,也许对你了解黄河水车的文化内涵有些许启迪?
“一架古老的水车转了多少年/一支深情的歌总也唱不完/黄河水车吱呀吱呀地转/风里雨里/日日夜夜/转呀吱呀呀地转”,“引来天上的水浇灌河两岸/织出丰收的景看得人心暖/黄河水车呀吱呀呀地转/转去苦难/转来甘甜/转得春色满人间/转出幸福来。”黄河水车文化始终没有因为水车的断代和缺失而中断。这首老歌名叫《黄河水车》,在新千年经重新编配后由甘肃电视台拍为MTV,并且荣获“第四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金奖。黄河水车既是编导演的情感载体,也是评委和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了解西部地域风情的窗口,它承载着深得化不开的西部情结,承载着对古老水车的深深谢意,更承载着劳动者不断开创新生活的豪迈之情。车轴吱吱作响,水桶哗哗倾注,车下细雨霏霏、艳阳高照、彩虹道道、车身黑湿、绿苔斑驳,掩映在槐、柳、梨树的绿荫中,动人心魄,流淌诗意,蔚为壮观。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叶礼的诗人看到此景后赋诗一首赞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wéi<书>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清末兰州山水画家温筱(xiǎo)舟创作“兰州八景图”,其中有一幅画的是《莲池夜月》:圆月高照,如带黄河与绵延长城之间,为一泓湖泊,蒸萏(dàn)放艳,扁舟汛月,垂柳苇获围湖而生,月朦胧,烟茫茫,静谧优雅,充满诗意。而河边一轮水车旋转,顿时画面静中有动,使之流溢生命的张力。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游兰州小西湖,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实则金山之下,黄河之岸……园中小有花木,且在河堤之旁,水车声隆隆,对面细谈为之禁遏(è),“兰州最胜处也”。黄河水车黄河谣,唱出了甘肃兰州百年来兴衰的足迹,转出了“水车之都”的辉煌一页。随着滔滔黄河水悠悠转动的兰州水车,不仅灌溉了黄河两岸成千上万亩的沃土良田,而且成为黄河兰州段上独有的景观,定格在古老而年轻的西北古城滨河风情线上。它向世人展示的,是黄河文化的古朴雄浑及博大精深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画卷。
为见证古老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和历史沦桑的兰州黄河水车,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土儿女的聪明才智,国家邮政局与荷兰邮政部门联合发行2005-18《水车与风车》特种邮票,全套两枚。首发式与“兰州·首届中国水车节”同时举行,兰州水车模型作为中国水车的典型形象,郑重赠与荷兰友人永久收藏并展出。兰州黄河水车在我国江南手摇水车、脚踏水车、风力水车、机器水车等众多“水车”中脱颖而出,被国家邮政局选中,与“风车之国”荷兰的风车一道出现在同一套邮票上,在两国同时发行。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底蕴的两种“车轮”首次同“邮”世界。之所以选中“兰州黄河水车”,主要是因为黄河水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入选邮票的“水车”原始图案,就是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下川的黄河水车,该水车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境内木匠刘功仿制。
目前,涵盖了3大板块的“水车大观园”占地6万平方米。第一板块是水车为主的生态园,第二板块是以兰州黄河水车创始人段续塑像为主体的水车博览园,第三板块则以兰州握桥为主加上象征甘肃民族大团结的何鄂雕塑“和谐”构成文化广场。生态园主要展示兰州黄河水车,水车博览园将汇集各种形式的水车,文化广场有民俗博物馆等,主要展现甘肃黄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文化广场有金城最大的露天演出广场,仅舞台就有200多平方米。这里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已成为兰州市60km黄河风情线上的王牌景点。金秋时节(9月22日),“兰州·首届中国水车节”在水车博览园盛大启幕,礼炮齐鸣,水车旋转,礼花腾空,高亢悠扬的甘肃花儿《白鸽子令》唱响河岸。同时宽阔的黄河水面上16架羊皮筏子顺流而下,筏子上水车节旗招展。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和“花儿”,构成一幅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西部风情画卷。当恢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颂》奏响之际,身着唐装、年逾古稀的兰州市民代表王博悦朗读祭文,庄重的祭拜黄河仪式开始了:维公元2005年9月22日,古历八月中秋。值此良辰吉日,地择母亲河畔,博园披红挂彩,天车神韵飞旋。敬备水酒三杯、心香九瓣,祭拜四百年创造水车之先贤、九万里壮阔黄河之波澜,祝愿我们的家乡风调雨顺,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
“水车之都”兰州将威名重振,为了再造秀美的大西北,为甘肃打造文化旅游大省、为完善西北文化名城再造辉煌。朋友,倘若你想真正见识水车,欢迎你到甘肃兰州“水车大观园”驻足赏览。
(约4800字)
(本文作者为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终身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兰州标志 黄河铁桥 何鄂所塑 段续像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3-25 17:49 编辑 ] 甘肃兰州, 何鄂, 黄河风情线, 金城, 水车大观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