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寻找不回的秋天(外一篇)

2020-10-02叙事散文牛旭斌

寻找不回的秋天(外一篇)秋天,我总觉得比夏天舒坦。
这种喜欢也决定了我潜意识的心理基调:传统和古旧。从我上小学一年级起,语文课第一篇就是《秋风来了》,因此,那种“秋风来了、树叶黄了”的意境最早赋予我对秋天的深爱。对于一年四季,一个人都有一
寻找不回的秋天(外一篇)

秋天,我总觉得比夏天舒坦。
这种喜欢也决定了我潜意识的心理基调:传统和古旧。从我上小学一年级起,语文课第一篇就是《秋风来了》,因此,那种“秋风来了、树叶黄了”的意境最早赋予我对秋天的深爱。对于一年四季,一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生命经历怎样的花开花落,对好多人来说,都是长满蔷薇或者爬山虎之类的藤蔓的围墙,迫切想懂得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什么也看不透。我们只需静候,就瓜熟蒂落了。
于是,我便学会了猜测,设想,以至于梦幻。当所有影响我们生活的系列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再不休想还去说什么,只是默认。一个人面对无可挽回的变化,我明白这叫缘分已尽。就像原野里凛冽飓风吹不倒的一棵树,在我们心间定格,回味无穷,而关于一个不大不小的乡村朴茂的秋天,却一去不复返了。
我一直在编纂和改写时光,唯独对秋天未动干戈。
祖母去世后的日子单位很忙,我一直忧郁压抑,恍惚迷茫。街头碰着中学时代非常要好的同学,他劝说我人死难以复生,要勇敢回到生活中来。我往往控制不住情绪,泪如雨下。
秋后,顺着村庄的那条土路,我常去看望长眠于地下的我至亲至爱的祖母。对她说说我的生活,在做梦与现实之间如何度过。我曾完全相信善良会给人公正的回报,慎密地对待世间人事。我想起秋天的屋檐下,炊烟一缕缕地散尽,金黄色的玉米一串串地吊在墙上,雨水从天空霏霏地落下,一阵接着一阵,数日连着数日,祖母坐在门槛上,把我们搂在怀里讲故事,从王祥卧冰的二十四孝到后母待儿的家庭伦理,是我们兄弟姊妹永远念叨和怀念一个人的原由,也是上苍对我们的怜爱和眷顾。人乃为爱而活在世上,那横亘在心的恩惠,注定了我们在难以把握的棋局里,惟长久地思念。
眼前的路,若不是大哥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的话,我可能也没有如此多的机会踏访。缓慢步行在久违的路上,我得以看到和想到童年的伙伴比我沧桑的面容,顺着沿路的水沟走来拐去,转过湾,迈上坡,脚下是旧生产队遗留下来的一大片苹果园子,那曾是整个少年时代我们为所欲为的乐园。童话般的宁静里,天空清亮、阴郁,荞麦花淡紫淡红,毫不张扬地开放在连理的丘壑之间。母亲精心栽植的豆荚和南瓜,在秋雨里多了丰收的盼头,打麦场的柿子渐次红了,那是牛家祖先所植的柿子树,果子属于大家。父亲背着沉甸甸的玉米,步履轻巧地穿阡越陌,一双沉着有力的脚印,踩踏在久雨之后松软、潮湿的泥土上,草虫慌乱地叫,一些幼虫闻讯遁逃。
我大多时候替家里做后勤,跑腿送饭。左手提着灌水的茶壶,右手攥着心爱的玩物。倘若碰见好东西时,心便像脱缰的野马,什么也顾不得了,茶壶顺手弃于一边,自是寻找或者追逐那好东西去了,待回到家父母盘问,方骤然想起,立即跑至山顶,茶壶还在。在乡下,丢茶壶、镰刀、草帽的事很多,很平常。我遁逃多年,在农业、庄稼和乡亲们面前自惭形秽,陡然成为村庄的局外人。离去少年英雄侠义张狂的年代,秋天无比美好的胜景,不一概再属于我。生活让我在面对秋天的时候,更加的小心翼翼和胆小怯懦。路依旧弯弯曲曲地通向一座座山坡,有我熟悉的乡亲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走过,背篓有的满满,有的空空,成群结队的蚂蚁搬家,其中相当幼小的一只盘桓路间,和我抢道,我不忍迈步,让它先过。我看到的是微小的生命在瞬间逃窜里升华为精灵。姹紫嫣红的野花铺满了路径,绛红色的夕阳映在裸露的黄土地上,折射出一种耀眼的金光。
山梁上跑下来一辆卡车,开着两束橘黄色穿透夜空的灯,紧促的刹车声足可推测承载的重量。这是一个县通往另一个县的捷径,一天很少有车辆走。三年前是尘土飞扬的乡村道路,每到秋天雨水连绵的季节,在红豆坡、大柳树底以及官坪等路段淤泥一尺多深,时常有车陷入其中进退失据,我的印象中全村子的男女老少都挤在路旁地头,挖的挖,垫的垫,硬是用铁锹、洋镐和人力把车从泥潭里拖出来。抬起头,满眼都是化解不开的云朵,云团堆积在灰色的天幕,鸟儿径自在枝头和天空之间飞翔、搏击。蚂蚱、蟋蟀在一天天地失去。水桃终于在孩童们的盼望里悄悄成熟,石榴像灯笼一般挂在房前屋后的院落。多雨赶上了农闲,西和、礼县一带的货郎客带上针线和一些玩具、锅碗瓢盆等日用品来到了村庄,在那“换头发换针”的叫卖声里,我们跟着四处奔跑。祖母每在这个时候,会从炕席底下拿出妥善积攒的头发换针换线。在寨子,在弥漫着青草衰枯和苔藓腐朽气息的寨子,在村庄的历史长河里,我为老一辈人对待自己身体每一个部分的敬畏之情汗颜。如今,时光轻轻地带走了村庄的体温。只留下,屋脊上风雨飘摇的瓦松,院墙根疯长的毛秥草。父亲还是那么不善言谈,依然白天种田晚上读书。
布满苦难的人生,像严霜凝结的深秋,质朴沧桑,意蕴深长。艰难的人生,不等于悲惨的人生,更不是黯淡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们要配得上这苦难。
人生的许多想法都在秋天的冷静中孕育。看雨和听风是秋天密不可分的事情。六年前的索乡,我和一个安塄的村庄紧密相连。我在寂寞凄清的山峦间奔走,心情非常沉重,农民生活的艰辛令我痛楚。一个个乍寒乍暖的时节,我走村入户,和朴实憨厚的乡亲生活在一起,田间地头,村头村尾,盛开着一丛一丛的黄菊花、木棉、桔梗、黄芪花和漫山遍野的苦荞花。在这个四县交界、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家徒四壁,一般家庭愿生男孩,主要考虑的是劳力问题,吃水要从河谷去背,柴火要从河对岸去砍伐,磨面也要过河到另一个村子,重男轻女的思想某种程度上是合乎实际的。合情合理但不合法。一个很深很黑的夜晚我记忆犹新,误会差点制造了一出祸端。我宁愿相信是那晚的风作怪了。那个还不通电的村落,恐怕今天的生活还很黑,很苦吗?那些三更半夜走在犀牛江河谷背水的人,他们今天能喝到清冽甘甜的泉水吗?他们朗朗的笑声和乐观的态度,一如昨天吗?
生活细节的连锁反应,带给我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寻觅。
我的秋日纪事潦潦草草算不得什么,充其量是在后来遇到陌生城市和人事光景里,流连忘返的一段记忆破土而出罢了。在小城泉北,我隐隐感到的大抵是一个不同的、生疼的、坚硬的秋天。逝者如斯夫,恐怕是那些惬意不过的秋天,我终究再找不到了,更不敢奢言找回了。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段经历,一旦走远了,过去了,谁也没法子追回来。但我始终宁愿秋天作为铺垫我人生的背景。

向往

小时候,我抬着头,躺在故乡的山坡上,听习习清风吹过耳畔,看悠悠白云飘翔在蓝天。那时候,有一个梦,就是能在长大后走出这座连绵的群山。我重峦叠嶂的故乡,让我最初产生了离开她的憧憬,在这种憧憬的驱使下,我得以通过发奋读书,最终走出了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每当夕阳下山,耳边唱起《原野牧歌》那首老歌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我的父亲,农业社里最普通的一位农民。他在黄土地里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仅为了来年生产足够多的粮食,父亲对粮食的尊重和热爱,时刻氤氲和感染着我。他对待土地的一丝不苟,希望我用在治学上。从清晨耕到日落西山的地,父亲牵着牛来回地耱,我坐在牛缰绳拉的耱上,看到的是四面的山峦映过余晖的静默,成群的鸟儿自由搏击的天空,有蝶在花丛憩息的温煦的阳光,看到的是牛温顺、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看到的是父亲在农业生产线上没有尽头、执著无悔的一生。
残留的乡间轶事难以忘怀,因为它曾深深地刻画过我的童心。
居民,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称呼。对二牛抬杠、肩拉背扛的农村人来说是终生不及的奢望。其实,那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二者生活条件的悬殊。居民代表着住公家房、吃供应量、娶城里的媳妇喝自来水,代表着生活的安逸和自足。拥有居民户口就有了脱产干部的待遇。因此,在我的那个小小村落里,就有三个人的名字叫“居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父母对子女寄予的一个殷切期望。如果能做居民,衣服不用再缝缝补补,无须再老大穿了老二穿。打醋买盐不必再眉头紧缩、掐指盘算。
同那个时代关联的还有玩具,在麦垛堆满的碾麦场里,在雨后返晴的山谷小溪间,在和风终年轻拂的山坡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玩具要数蚂蚱笼子、弹弓、水磨和泥车。漫山遍野欢叫的蚂蚱载着我童年的梦,陪伴一个个如火如荼的夏天,蚂蚱是我除了亲人之外结识最早的朋友。弹弓是充满侠气的少年时光的产物,一支树木叉子,攥在自己手中,征服着一个不小的世界。乡下孩子爱水,大雨过后从山谷或地下涌出的山泉水,清冽而甘醇,一帮孩子聚在一起,用手抓着泥巴聚住流淌的小溪,用青草秸编一个很大的磨盘,中间支一根棍子,然后用新发芽的泡桐树干作引水管,水打在磨盘上,水磨便飞快地转了起来。从书本上学到了汽车,在镇子的街道上见过汽车呼啸而过,但从来没有坐过汽车,一件神秘而美好的事物,在几个伙伴盘腿坐在家中的院落里炮制而出,翻斗车、拖拉机、小轿车,晾在窗台上经一定时日阴干便可以在平地上跑了。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孩子,在没有去异地读书之前,不曾翻过那大山一步,是城里人眼中的十足的乡邦。那是一个没有卡通、漫画、机器人、智力拼图和玩具,孩子们脸上时常挂着泥却快乐无比的童年。
再说说我年少时最亲密的兄弟,我家的那只大黄狗,风餐露宿在院墙的角落,吃残汤剩饭,却担负着保护全家财物的安全使命。村子里来个陌生人,一家的狗吠起,全村的狗都在狂吠,直听得这个人心里发毛,走路规规矩矩,不敢生任何邪念歪道。乡里话说,叫吃的鸟食担的骆驼担。后来我在市声喧嚣的坚硬的大城市看见一种宠物狗,被主人抱在怀里亲昵,吃主人调理好的营养餐,住在高高的洋楼上一间叫宠物房的套房里郁郁寡欢。春夏秋冬按时令穿上花色各等的衣服,与主人一起会友、购物和旅游。
贫穷和无聊的乡间生活,没有带给我忧愁和寂寞。曾经不敢四处张望的乡下人,如今在一个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唱着别人不懂的歌打拼生活,在拥挤的人潮中向往鸟儿飞进山顶无穷的蓝色。我好像是在远方生活,在远方回望自己曾经的村庄,曾经的生活。
二〇〇六年七月三十日于小城成县

○作者简介 牛旭斌,笔名家村,男,1982年10月生于甘肃成县。做过乡政府、旅游公司职员、行政部门秘书。在20余家报刊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百余篇。有散文入编天涯2008年度散文选等文学读本。有散文集《清秋》。
通联: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人口委
邮编:742500

电话:13993991272
QQ:115938428
E-mail:[email=]mailto:[/email]jiacun963@sina.com

[ 本帖最后由 牛旭斌 于 2009-2-23 10:1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