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堂”
2020-10-04抒情散文茌山石
鲁西乡村的年味总是比城里要浓厚的多,这不单是在乡下过年可以铆了劲地随便放鞭炮,更多的是过年的讲究五花八门,讲究多了,即便明知是折腾人让人劳累的事情,也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充实与快乐。过年的准备一般进了腊月就开始,等到了年初一要忙拜年,初二之后
鲁西乡村的年味总是比城里要浓厚的多,这不单是在乡下过年可以铆了劲地随便放鞭炮,更多的是过年的讲究五花八门,讲究多了,即便明知是折腾人让人劳累的事情,也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充实与快乐。过年的准备一般进了腊月就开始,等到了年初一要忙拜年,初二之后要忙走亲串友,正月十五还要挂花灯,简直不到二月二这年就算没过完,而年三十这天更是贴门神、包饺子、烧照庭等等样样不可少,但其中最让人体会到年味和亲情的莫过于请“家堂”了。
每年春节之时,在我们乡下老家兴请“家堂”,意即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家家在堂屋正中摆上供桌,并将提前写好的祖上的折子竖在供桌上,开饭前家中男性子孙辈先去村外冲祖坟的方向烧香、磕头、放鞭炮,尔后嘴里念叨着请仙逝的亲人都跟随了回家过年,等进了家先在大门口横上一根木棍,意味着已将先人请回了家,接着进屋在供桌前磕头、上香,这叫请“家堂”。“家堂”请回后家人不得再随意坐供桌旁的椅子,因为那里已“坐”上了仙逝的辈辈先人,也不得随意吃供桌上的供品,因为那是让先人吃的,同时还要及时为供桌上的香炉换香,就连供桌上的烟、酒、茶也要及时点上或斟满,而且每到吃饭时都要先给供桌上的先辈添加一些新鲜的饭菜。
除夕之时,全家人要在有供桌的堂屋里为先辈守岁,男人们一般另设下桌饮酒喝茶,女人们忙于包午夜饺子,而孩子们最喜推牌看春晚什么的,也许平日里大家不会经常聚在一起,特别是赶在春节回家探亲的游子,好像一年了终于得以团聚,而且所有仙逝的祖辈们也回家过年了,那分因了世代繁衍的血缘关系而交融在一起的亲情便悠然洋溢开来,特别是相互拉起家常,你言我语地笑谈一年的收获,进而聊起先辈人的恩德,其乐融融的年味也便温润而无限浓郁了。待到午夜过后,煮出的第一锅除夕夜饺子要先敬天后敬地,再特意放至供桌上五碗以敬先人,烧过火纸,放过鞭炮,并人人在供桌前向先辈磕过头后才可去吃,颇为讲究,这叫守“家堂”。
而在第二天的清晨,全村老老少少全都出动了拜年时,虽然讲究的是晚辈到长辈家磕头拜年,但若是谁家大门前摆放了木棍,即便那家的在世之人辈分偏小,大家也要必定前去磕头的,原因是要为供桌上的先辈拜年。正是这分久年不变的的乡间礼仪,而且是由所有族中仙逝之人参与了的一种特殊形式,才使得乡里乡亲的家族理念得以凝聚并发扬光大,这应该叫做拜“家堂”了。
“家堂”桌子一般要摆至初一的下午,几近太阳快要下山了,各家约定俗成般开始进行请“家堂”的最后一道程序,仍旧是各家中的男性子孙,再次在供桌前磕过头后,便带了火纸、鞭炮,口中念念有词地引领先人们回去,路过大门口时还要先将那根木棍挪开,这一次一般是要直接到坟前祭奠的,相当于上坟,那时的乡村田野就会到处鞭炮四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祥和年味,这叫送“家堂”。
这样说来,请“家堂”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既包含了请,也包含了守、拜、送,但正是这分生者对死者的特殊怀念和敬重,既增添了乡村春节时的浓郁年味,也传承了人世间永不忘本的传统美德,进而凝聚了后世之人的心志,恢宏壮大了族人的力量。
父亲在世时就一直把请“家堂”当作了他每年过节时的重要之事,这其中其实是暗合了他的一份心事,因为在父亲刚满四岁时我祖父就不幸亡故了,是小脚的祖母既当娘又当爹把我父亲哺育成人,她让他上学、参军、入党,直至成为我们村唯一的国家公职人员。正是祖母这分当年不为命运所劫而屈服,凭其百折不挠铮铮硬骨独自撑起摇摇欲倾家园的坚强,成为父亲以及我们后世子孙的特殊家庭财富,也正是父亲心中始终对早已去世的祖母有一分难解的怀念扣结,父亲便把每年的请“家堂”当作了和祖母最直接的一次亲近和表白,而且每每在年三十中午的家宴上,父亲常会提及祖母的事,特别是晚年的他还会为此而眼眶盈泪。
后来父亲去世了,母亲也随我们来城里居住了,但每年春节请家堂依旧是家中最重要的事宜,不但程序和场面上同在乡下时没有丝毫的消减,而且颇为讲究的母亲还会将供桌摆得更为丰盛,即使请送家堂时,我和兄长、侄儿他们也是驱车必到乡下完成的。简直每一次请送家堂及除夕守夜都成了我们全家怀思先辈的最重要的年事,每当在节日里真切感受祖母和父亲在家同我们一起过年的情形,总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像祖母和父亲从未离开过我们一样,一种特有的家庭亲情氛围也便幸福在我们的身边,这该是祖母和父亲带给家人的最永恒的祝福,也是请“家堂”这分特有的民俗带给我们的特有的过年和过年之外的深层意旨。
[ 本帖最后由 茌山石 于 2009-1-26 00:58 编辑 ]
每年春节之时,在我们乡下老家兴请“家堂”,意即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家家在堂屋正中摆上供桌,并将提前写好的祖上的折子竖在供桌上,开饭前家中男性子孙辈先去村外冲祖坟的方向烧香、磕头、放鞭炮,尔后嘴里念叨着请仙逝的亲人都跟随了回家过年,等进了家先在大门口横上一根木棍,意味着已将先人请回了家,接着进屋在供桌前磕头、上香,这叫请“家堂”。“家堂”请回后家人不得再随意坐供桌旁的椅子,因为那里已“坐”上了仙逝的辈辈先人,也不得随意吃供桌上的供品,因为那是让先人吃的,同时还要及时为供桌上的香炉换香,就连供桌上的烟、酒、茶也要及时点上或斟满,而且每到吃饭时都要先给供桌上的先辈添加一些新鲜的饭菜。
除夕之时,全家人要在有供桌的堂屋里为先辈守岁,男人们一般另设下桌饮酒喝茶,女人们忙于包午夜饺子,而孩子们最喜推牌看春晚什么的,也许平日里大家不会经常聚在一起,特别是赶在春节回家探亲的游子,好像一年了终于得以团聚,而且所有仙逝的祖辈们也回家过年了,那分因了世代繁衍的血缘关系而交融在一起的亲情便悠然洋溢开来,特别是相互拉起家常,你言我语地笑谈一年的收获,进而聊起先辈人的恩德,其乐融融的年味也便温润而无限浓郁了。待到午夜过后,煮出的第一锅除夕夜饺子要先敬天后敬地,再特意放至供桌上五碗以敬先人,烧过火纸,放过鞭炮,并人人在供桌前向先辈磕过头后才可去吃,颇为讲究,这叫守“家堂”。
而在第二天的清晨,全村老老少少全都出动了拜年时,虽然讲究的是晚辈到长辈家磕头拜年,但若是谁家大门前摆放了木棍,即便那家的在世之人辈分偏小,大家也要必定前去磕头的,原因是要为供桌上的先辈拜年。正是这分久年不变的的乡间礼仪,而且是由所有族中仙逝之人参与了的一种特殊形式,才使得乡里乡亲的家族理念得以凝聚并发扬光大,这应该叫做拜“家堂”了。
“家堂”桌子一般要摆至初一的下午,几近太阳快要下山了,各家约定俗成般开始进行请“家堂”的最后一道程序,仍旧是各家中的男性子孙,再次在供桌前磕过头后,便带了火纸、鞭炮,口中念念有词地引领先人们回去,路过大门口时还要先将那根木棍挪开,这一次一般是要直接到坟前祭奠的,相当于上坟,那时的乡村田野就会到处鞭炮四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祥和年味,这叫送“家堂”。
这样说来,请“家堂”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既包含了请,也包含了守、拜、送,但正是这分生者对死者的特殊怀念和敬重,既增添了乡村春节时的浓郁年味,也传承了人世间永不忘本的传统美德,进而凝聚了后世之人的心志,恢宏壮大了族人的力量。
父亲在世时就一直把请“家堂”当作了他每年过节时的重要之事,这其中其实是暗合了他的一份心事,因为在父亲刚满四岁时我祖父就不幸亡故了,是小脚的祖母既当娘又当爹把我父亲哺育成人,她让他上学、参军、入党,直至成为我们村唯一的国家公职人员。正是祖母这分当年不为命运所劫而屈服,凭其百折不挠铮铮硬骨独自撑起摇摇欲倾家园的坚强,成为父亲以及我们后世子孙的特殊家庭财富,也正是父亲心中始终对早已去世的祖母有一分难解的怀念扣结,父亲便把每年的请“家堂”当作了和祖母最直接的一次亲近和表白,而且每每在年三十中午的家宴上,父亲常会提及祖母的事,特别是晚年的他还会为此而眼眶盈泪。
后来父亲去世了,母亲也随我们来城里居住了,但每年春节请家堂依旧是家中最重要的事宜,不但程序和场面上同在乡下时没有丝毫的消减,而且颇为讲究的母亲还会将供桌摆得更为丰盛,即使请送家堂时,我和兄长、侄儿他们也是驱车必到乡下完成的。简直每一次请送家堂及除夕守夜都成了我们全家怀思先辈的最重要的年事,每当在节日里真切感受祖母和父亲在家同我们一起过年的情形,总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像祖母和父亲从未离开过我们一样,一种特有的家庭亲情氛围也便幸福在我们的身边,这该是祖母和父亲带给家人的最永恒的祝福,也是请“家堂”这分特有的民俗带给我们的特有的过年和过年之外的深层意旨。
[ 本帖最后由 茌山石 于 2009-1-26 00:5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