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片断
2020-10-04叙事散文梁星钧
冬的片断●梁星钧冬天来了。庭院的树叶早掉尽了。寒冷来得又猛又烈。太阳躲得无影无踪,即使偶尔一出,也是懒洋洋的,速来速去。冰天雪地虽还没来,但风风雨雨来了好几次了,这是雪来前的预兆。人们早已裹上了各式的厚冬衣,笨得像熊,在瑟瑟的寒风中走来走
冬的片断●梁星钧
冬天来了。庭院的树叶早掉尽了。寒冷来得又猛又烈。太阳躲得无影无踪,即使偶尔一出,也是懒洋洋的,速来速去。冰天雪地虽还没来,但风风雨雨来了好几次了,这是雪来前的预兆。人们早已裹上了各式的厚冬衣,笨得像熊,在瑟瑟的寒风中走来走去。 那年寒冬,室内室外是逼人的寒冻,以至老人都不敢来,即便来了,很快又要回去。刚才热热闹闹,现在冷冷清清;上午在后庭生了火,红红的火苗映照着两位老人的脸,他们是我的父母,是夕阳下山的光景了。他们怕冷,又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可是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没完没了的争吵:你的话说错了,我的话你误会了,你的做法不妥当,我的要求你咋不照办呢?他们就这样零零碎碎地相处了几十年,争吵了几十年,如今女儿大了,一群孙子聚在一处快满一桌,他们都还是这样吵,恩恩怨怨永无休止,可能要一直到盖棺定论了。 下午老人各自散了。母亲执意要回乡下,父亲下街打牌去了。他们都为自己的愿望而奔走。我对自己执意挽留他们既觉得对,又感到有点强加于人,其实他们各有活法,我干脆就尊崇他们的心愿,尽量多理解和顺从他们,作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样也就行了。 老人又何尝不知严冬早已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呢?他们为了理性而挣扎了一辈子,为了一句话可以赌气三天两天不说话,甚至不吃不喝,他们并不看重儿女希望的他们能忍则忍,好吃好喝,他们只为自己的理性而活着。所以他们怕冷却不畏惧冬天。他们度过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寒冷冬天。他们不在乎再有一个什么样的冬天来到面前。
他们面对冬的态度令我感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迭迭撞撞来到这个世界已几十年,春天总在播种,秋天打捞收获,冬天常常不知所措,嗟叹四季轮回。我咋缺少老人那样的坚韧不拔呢?我为什么不能面对逆境和困难?冬天对老人来说并不畏惧可怕,对我来说也增添了御寒的信心和力量。在寒冬的瑟瑟萧风中我大步向前。
那年冬天我赴京城。火车卧铺空调温度很高,简直就像夏天。这时车外还是寒冷,到处可见山的凋零,水的枯瘦,极少人的出现,估计他们走了,走向有热有火的地方了。 北京的商场里热气腾腾,春光融融,无论进王府井书店,还是逛西单商场,都有让你想脱掉外衣的强烈感觉;可是一出大街,虽然天上也有太阳,但是手冻,耳朵像被荆条抽打,空气刺鼻,肺部很不好受,但我憧憬走进人民大会堂开会的神圣感觉,所以我的心始终是热的,是激动的,这也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身外是北京初冬的天寒地冻,体内是领奖荣誉的激动热情。 这次赴京,我把开会和申请入会作为我的重点。为那个会员证,我回来填表,寄会费,电话催问,等待两封挂号信的往返。那些日子,我激动着,紧张着,忧虑着,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使我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在门前的清江河上行走,目睹寒冬下的景致,我的脚步既昂扬而又涩重,渐渐吟咏出了这样的句子:溪水江上流/白鹭翱翔空/悠船江心游/红日露山头。
2006年12月21日是我永远应该铭记的日子。这天我如愿以偿,荣幸地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成为一名正式会员,这也是我既入山东省青作协之后的惟一一个会员。至此,我奋斗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我的写作之路从此迈上了更加宽阔的道路,也更深感任重而道远。当然,我的写作是轻松的,愉快的,也是随心所欲的。这是我写作的大趋势,大主流。
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我工作上一次最好的晋升机会丧失了。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晋升机会。具体原因我都不想细述,总之这对我是一个沉重打击!对此我非常失望,感到了人生的失落和巨大悲凉,也感到了世事的沧桑和无限苍茫。为此我非常生气,有意见,有怨恨,用一句准确的话来说:心很寒冷。 我冷得瑟瑟发抖,我吃了饭还是冷,回宿舍钻进被窝睡觉也冷,任办公桌旁的火炉开得最大也同样冷,我做什么事都冷,都力不从心,这时正好家里有事,我趁此告假回去。 妻下岗回家已一些日子了,但她自己开辟了一份新工作。我回去受到了妻的热情款待和温存,她要用她的热心,体贴之心,爱心来温热我,来化解我的冰寒身体和孤寂心灵。 这次我知道我输在哪里,失在哪里,但我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许多重要品格追求,失利仿佛一直就潜伏着,注定着,只需我慢慢去迎接和消受它,去感受和领受它。其实我最忧的还不是那些逝去的逝水浮萍,而是担忧以后该怎么面对和相处。当满脑子排解不掉的时候,我胸口就隐隐痛起来,我是学过养生学的,我调息,用“扬”的办法来冲淡,把《2006:文学写作年鉴》发到逐日网上,拚命找可以慰藉我的文章,把此心情告诉部分好友,最后,还是妻始终在温存我,在一点一滴地化解我的寒冻,虽然她的话语平淡,贫乏,苍白,但她的心是厚实的,强大的,包容的,这时的她,分明就是我的天神,我的救星! 老友老陈陪我上山。我们在寒风中,在不热的太阳里行走,然后在山包上找一处坐下来。他给我讲“早该有这个想法准备”,“这样就没有压力了”,“随遇而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然后冷了,我们就近捡一些柴禾,烧起一堆火来,在熊熊的火堆旁,我们都是一张红红的脸膛,身子被烤热了,心也被烤热了。 文友为我写来了鼓励劝勉的诗词对联,我很感动;《老子》的话这时也很对我有用;我重新装了网,新购了优盘,更换了一个烤火炉,我的心有点平静了;《卧薪尝胆》的电视剧也对我也有点用;我下周回去给逝世的父亲烧二周年,电话里说打工的大妹本月30日即从北京动身,我的心里似乎更温暖了。
我也仍然没忘写作。我每晚回寝室带上笔记本,任瑟瑟的寒风吹动窗子,我只要有写的想写的就随时写。我一向认为自己的写作不该赋与责任使命,只是生命的点缀和附加值,但是我自工作失望,生活感到琐碎和灰心时,就把文字当作了自己的寄托和希望,这就无形增重了压力的法码,甚至成了束缚和压迫我的锁链,使我处于不自由不舒畅,很烦恼很愁苦。 冬还在持续着,还在寒冻着,仍处在凛冽中,我的身子是寒的,心也是寒的。大自然无时不在左右和支配我们,让我们东奔西走,走进我们并不知晓的纷繁琐事,天涯海角。这喜与忧,忧与喜,都是它随手的一个动作,我们看来是无力了,只有顺应的份,依从的份,我们所能作的,也仅仅是一点点,非常有限。但是,我也想过,天和自然既然让我们立世,就会有一个立足的地方,哪怕这个立足是非常小,非常微不足道,毫不惹眼,我们都是可以大加利用的,都是可以找到和作好我们的喜爱的。人们常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寒冷,即将过去,残冬,即将结束。
我们工作的新城是一座寒城。此地前面流淌着一条清江河,地势平坦,背靠低矮的秃山,虽然三面都是高山,但风可从北面的峡口处灌进来,因此新城格外寒冷。加上人口稀少,根本就是一座空城。确切点说,是一个格外冷清的“小村庄”。 我们每次从老城来上班,下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上班虽然几人一室,但还是特别冷,手和脚特别冻。中午吃饭,即便出了太阳,也有寒冷的迎面风。午休最好钻进被窝,即使看书了也要钻进被窝;晚上溜达河堤,迎风或背风而走,睡觉如果先看点书,往往窗子被风摇得“格格”直响,手脚疼得也只能钻进被窝。
这里是寒冷的。冷风,冷河,冷山,冷清的街道村庄,冷清的工作和冷清的人,孤独和清冷的工作和人的心态。我们只有回家了心情才最温馨温暖。我一般先去书店看看是否已有新书上架。然后就自由活动。或上山走走,或写字看书上网。冬天很冷,很少出太阳,有太阳的下午我就出去。一天下午我沿公路走正好碰上老陈,我们一道上了山。太阳也不怎么暖和,我们坐在一个清冷的山包上,他给我谈他的保险业务如欠工资欠保费,他义愤填膺称或许在保费里扣取或许打官司,他进的绵阳某饲料公司两月未付工资所以不想干了……很快时间就过去了,天更冷了,太阳绕过山头天边,滑到黑雾去了,风厉起来,我们不由抖了一下身子。我们随即下山,语意未尽地各自悻悻离去。 我每天上午去后院的水泥瓦棚下和母亲烤柴火。柴火的烟雾和火苗蹿得很高,火的温度扩散上身,很暖和。我当然不想离开了。我就去书柜随便取一本《一个世纪的经典》或《中华散文百年精华》阅读。我从头至尾任翻,好读则读,不好读则翻过去。我也不管是谁写的,简介只供参考。我还是读了一些好文章,也重新审视一些名人名篇。我读书现在是当场把它们理解进去,然后忘掉,在后来的写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影子痕迹。我也感觉出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我最喜欢的最异质的。午后我打开电脑上网,阅读一些收藏网站,择录一些自己写的文章。母亲如果要出去则把火盆端给我,放在脚边。晚上妻子往往睡前也把火盆端给我,不过火已经很小了。
寒冬还继续着,我们每天还离不开火。但无论多么寒冷,我们都要生活,都要正常做事,都要继续推进我们的追求和事业。寒冷不能阻止和滞留我们,相反更会令我们冷静思考,深层思考,给新春,给来年埋下一棵更大的希望的种子!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09-1-24 11:35 编辑 ]
冬天来了。庭院的树叶早掉尽了。寒冷来得又猛又烈。太阳躲得无影无踪,即使偶尔一出,也是懒洋洋的,速来速去。冰天雪地虽还没来,但风风雨雨来了好几次了,这是雪来前的预兆。人们早已裹上了各式的厚冬衣,笨得像熊,在瑟瑟的寒风中走来走去。 那年寒冬,室内室外是逼人的寒冻,以至老人都不敢来,即便来了,很快又要回去。刚才热热闹闹,现在冷冷清清;上午在后庭生了火,红红的火苗映照着两位老人的脸,他们是我的父母,是夕阳下山的光景了。他们怕冷,又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可是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没完没了的争吵:你的话说错了,我的话你误会了,你的做法不妥当,我的要求你咋不照办呢?他们就这样零零碎碎地相处了几十年,争吵了几十年,如今女儿大了,一群孙子聚在一处快满一桌,他们都还是这样吵,恩恩怨怨永无休止,可能要一直到盖棺定论了。 下午老人各自散了。母亲执意要回乡下,父亲下街打牌去了。他们都为自己的愿望而奔走。我对自己执意挽留他们既觉得对,又感到有点强加于人,其实他们各有活法,我干脆就尊崇他们的心愿,尽量多理解和顺从他们,作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样也就行了。 老人又何尝不知严冬早已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呢?他们为了理性而挣扎了一辈子,为了一句话可以赌气三天两天不说话,甚至不吃不喝,他们并不看重儿女希望的他们能忍则忍,好吃好喝,他们只为自己的理性而活着。所以他们怕冷却不畏惧冬天。他们度过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寒冷冬天。他们不在乎再有一个什么样的冬天来到面前。
他们面对冬的态度令我感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迭迭撞撞来到这个世界已几十年,春天总在播种,秋天打捞收获,冬天常常不知所措,嗟叹四季轮回。我咋缺少老人那样的坚韧不拔呢?我为什么不能面对逆境和困难?冬天对老人来说并不畏惧可怕,对我来说也增添了御寒的信心和力量。在寒冬的瑟瑟萧风中我大步向前。
那年冬天我赴京城。火车卧铺空调温度很高,简直就像夏天。这时车外还是寒冷,到处可见山的凋零,水的枯瘦,极少人的出现,估计他们走了,走向有热有火的地方了。 北京的商场里热气腾腾,春光融融,无论进王府井书店,还是逛西单商场,都有让你想脱掉外衣的强烈感觉;可是一出大街,虽然天上也有太阳,但是手冻,耳朵像被荆条抽打,空气刺鼻,肺部很不好受,但我憧憬走进人民大会堂开会的神圣感觉,所以我的心始终是热的,是激动的,这也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身外是北京初冬的天寒地冻,体内是领奖荣誉的激动热情。 这次赴京,我把开会和申请入会作为我的重点。为那个会员证,我回来填表,寄会费,电话催问,等待两封挂号信的往返。那些日子,我激动着,紧张着,忧虑着,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使我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在门前的清江河上行走,目睹寒冬下的景致,我的脚步既昂扬而又涩重,渐渐吟咏出了这样的句子:溪水江上流/白鹭翱翔空/悠船江心游/红日露山头。
2006年12月21日是我永远应该铭记的日子。这天我如愿以偿,荣幸地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成为一名正式会员,这也是我既入山东省青作协之后的惟一一个会员。至此,我奋斗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我的写作之路从此迈上了更加宽阔的道路,也更深感任重而道远。当然,我的写作是轻松的,愉快的,也是随心所欲的。这是我写作的大趋势,大主流。
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我工作上一次最好的晋升机会丧失了。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晋升机会。具体原因我都不想细述,总之这对我是一个沉重打击!对此我非常失望,感到了人生的失落和巨大悲凉,也感到了世事的沧桑和无限苍茫。为此我非常生气,有意见,有怨恨,用一句准确的话来说:心很寒冷。 我冷得瑟瑟发抖,我吃了饭还是冷,回宿舍钻进被窝睡觉也冷,任办公桌旁的火炉开得最大也同样冷,我做什么事都冷,都力不从心,这时正好家里有事,我趁此告假回去。 妻下岗回家已一些日子了,但她自己开辟了一份新工作。我回去受到了妻的热情款待和温存,她要用她的热心,体贴之心,爱心来温热我,来化解我的冰寒身体和孤寂心灵。 这次我知道我输在哪里,失在哪里,但我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许多重要品格追求,失利仿佛一直就潜伏着,注定着,只需我慢慢去迎接和消受它,去感受和领受它。其实我最忧的还不是那些逝去的逝水浮萍,而是担忧以后该怎么面对和相处。当满脑子排解不掉的时候,我胸口就隐隐痛起来,我是学过养生学的,我调息,用“扬”的办法来冲淡,把《2006:文学写作年鉴》发到逐日网上,拚命找可以慰藉我的文章,把此心情告诉部分好友,最后,还是妻始终在温存我,在一点一滴地化解我的寒冻,虽然她的话语平淡,贫乏,苍白,但她的心是厚实的,强大的,包容的,这时的她,分明就是我的天神,我的救星! 老友老陈陪我上山。我们在寒风中,在不热的太阳里行走,然后在山包上找一处坐下来。他给我讲“早该有这个想法准备”,“这样就没有压力了”,“随遇而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然后冷了,我们就近捡一些柴禾,烧起一堆火来,在熊熊的火堆旁,我们都是一张红红的脸膛,身子被烤热了,心也被烤热了。 文友为我写来了鼓励劝勉的诗词对联,我很感动;《老子》的话这时也很对我有用;我重新装了网,新购了优盘,更换了一个烤火炉,我的心有点平静了;《卧薪尝胆》的电视剧也对我也有点用;我下周回去给逝世的父亲烧二周年,电话里说打工的大妹本月30日即从北京动身,我的心里似乎更温暖了。
我也仍然没忘写作。我每晚回寝室带上笔记本,任瑟瑟的寒风吹动窗子,我只要有写的想写的就随时写。我一向认为自己的写作不该赋与责任使命,只是生命的点缀和附加值,但是我自工作失望,生活感到琐碎和灰心时,就把文字当作了自己的寄托和希望,这就无形增重了压力的法码,甚至成了束缚和压迫我的锁链,使我处于不自由不舒畅,很烦恼很愁苦。 冬还在持续着,还在寒冻着,仍处在凛冽中,我的身子是寒的,心也是寒的。大自然无时不在左右和支配我们,让我们东奔西走,走进我们并不知晓的纷繁琐事,天涯海角。这喜与忧,忧与喜,都是它随手的一个动作,我们看来是无力了,只有顺应的份,依从的份,我们所能作的,也仅仅是一点点,非常有限。但是,我也想过,天和自然既然让我们立世,就会有一个立足的地方,哪怕这个立足是非常小,非常微不足道,毫不惹眼,我们都是可以大加利用的,都是可以找到和作好我们的喜爱的。人们常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寒冷,即将过去,残冬,即将结束。
我们工作的新城是一座寒城。此地前面流淌着一条清江河,地势平坦,背靠低矮的秃山,虽然三面都是高山,但风可从北面的峡口处灌进来,因此新城格外寒冷。加上人口稀少,根本就是一座空城。确切点说,是一个格外冷清的“小村庄”。 我们每次从老城来上班,下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上班虽然几人一室,但还是特别冷,手和脚特别冻。中午吃饭,即便出了太阳,也有寒冷的迎面风。午休最好钻进被窝,即使看书了也要钻进被窝;晚上溜达河堤,迎风或背风而走,睡觉如果先看点书,往往窗子被风摇得“格格”直响,手脚疼得也只能钻进被窝。
这里是寒冷的。冷风,冷河,冷山,冷清的街道村庄,冷清的工作和冷清的人,孤独和清冷的工作和人的心态。我们只有回家了心情才最温馨温暖。我一般先去书店看看是否已有新书上架。然后就自由活动。或上山走走,或写字看书上网。冬天很冷,很少出太阳,有太阳的下午我就出去。一天下午我沿公路走正好碰上老陈,我们一道上了山。太阳也不怎么暖和,我们坐在一个清冷的山包上,他给我谈他的保险业务如欠工资欠保费,他义愤填膺称或许在保费里扣取或许打官司,他进的绵阳某饲料公司两月未付工资所以不想干了……很快时间就过去了,天更冷了,太阳绕过山头天边,滑到黑雾去了,风厉起来,我们不由抖了一下身子。我们随即下山,语意未尽地各自悻悻离去。 我每天上午去后院的水泥瓦棚下和母亲烤柴火。柴火的烟雾和火苗蹿得很高,火的温度扩散上身,很暖和。我当然不想离开了。我就去书柜随便取一本《一个世纪的经典》或《中华散文百年精华》阅读。我从头至尾任翻,好读则读,不好读则翻过去。我也不管是谁写的,简介只供参考。我还是读了一些好文章,也重新审视一些名人名篇。我读书现在是当场把它们理解进去,然后忘掉,在后来的写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影子痕迹。我也感觉出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我最喜欢的最异质的。午后我打开电脑上网,阅读一些收藏网站,择录一些自己写的文章。母亲如果要出去则把火盆端给我,放在脚边。晚上妻子往往睡前也把火盆端给我,不过火已经很小了。
寒冬还继续着,我们每天还离不开火。但无论多么寒冷,我们都要生活,都要正常做事,都要继续推进我们的追求和事业。寒冷不能阻止和滞留我们,相反更会令我们冷静思考,深层思考,给新春,给来年埋下一棵更大的希望的种子!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09-1-24 11:3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