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2020-10-04叙事散文刘敬胜
书缘在我看来,“缘份”是一件奇妙的,无法捉摸的东西。说它真实吧,它又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说它虚假吧,它又切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并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与书有缘!我与书的缘分是从听书开始。我所说的听书并不是收听收音机里的广播,
书缘
在我看来,“缘份”是一件奇妙的,无法捉摸的东西。说它真实吧,它又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说它虚假吧,它又切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并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与书有缘!
我与书的缘分是从听书开始。我所说的听书并不是收听收音机里的广播,也不是从学校的教室外面听里面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而是听我的哥哥们在家背书。那时我应该六七岁吧,按照现在的上学年龄都要上一二年级了。可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上学年龄都比较晚,要到八九岁才上学,有的甚至要十岁多。三个哥哥都已经上学了,只有我还没有脱离童年的影子,在学校的大门外嬉戏。三个哥哥下午放学回家后都要写作业,写完了作业还要背书。大哥背书喜欢摇头晃脑如古代的私塾的老先生,二哥和三哥背书时喜欢闭着眼睛,嘴里含糊不清,仿佛老和尚念经。我被他们有趣的样子吸引了。哥哥们背书时,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他们背的什么。有一次,大哥背了一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哥背了好几遍还没有背熟,我在一边却听会了。我说我会背了,大哥不信,我就背给他听,背完了,竟然一字不差,大哥连连夸我“神童”。后来,哥哥们每次写完作业,就教我拼音认他们书本上的字。潜移默化中,我喜欢上了读书,还有那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
上小学时,因为家里穷,除了学校发的书本,家中没有什么其他的课外读物。不像现在的教辅书籍门类繁多,各种各样,可供选择。那时只有从别人手里借来的小人书填充知识和精神的空缺。小人书真是好啊,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上面是图画,下面还有字作简单的介绍,每次拿到小人书都是爱不释手的。当时,谁如果有一本小人书谁就可以在所有的孩子中间耀武扬威。记得我们班的张伟有一套小人书《林海雪原》,大约一年的时间,他都没有打扫过教室的卫生,基本都是别人代劳的。当然,每天代劳的结果是看一天他的小人书。
十一岁上四年级时,我用父母给我的压岁钱独自购买了第一本书。那也是属于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那时热播电视剧《霍元甲》,全国也兴起了练武术的热潮。我们一帮小学生也不甘落后,每天放学后都自发地来到村南的社场耍枪弄棒劈腿跨腰,练习我们美其名曰的“武术”。春节后不久,一次放学后,一个收旧书的老人在我们学校里收废弃的书本,一本《历代武术大家》异常显眼地摆在所有的书的上面,绿色的皮,隶书的书名,一些闪转腾挪的身影诱惑了我。我问老人多少钱。老人说两毛五。我问两毛卖吗,我只有两毛钱。老人倒很爽快地答应了。两毛钱是父母给我压岁钱,让我买铅笔和本子的。因为书的吸引力太大了,我连父母的嘱咐全忘了。我匆忙跑到家,拿来压在枕头底下的两毛钱,买下了这本书。我太高兴了,搂着书,几乎一夜没合眼,想着想着就笑出了声。因为我终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后来发生的事情在意料之中,父母知道我买了这样的一本“无用”的书后,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真正的读书是在初中。我上初中时,大哥已经上了高中。大哥学的是文科,喜欢买书看书。我喜欢看书也是受了大哥的影响。大哥买的书并不固定,散文、哲学、科普,还有一些英语书。大哥每个周日都要回来拿煎饼咸菜,带一周的饭食,顺便也会带来一些他买的书。我家的屋后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河堤上生长了许多的树,夏天荫凉,是读书的好去处。大哥回来后,就拿上书去河边,一看就是一个中午。在大哥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喜欢上了在美丽的河堤上读书。
初中的三年我读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冰心的《三寄小读者》、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呐喊》、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等等一些中外名著,还有孙犁秦牧一些散文家的的几本小散文集。虽然有些书也看不懂,有的甚至读后也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可是,在我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时候,有那么多书可以读,也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吧!
中专的三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三年,也是我生活最充实,最幸福的三年。没有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没有世俗的打扰,心中干净得就像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记得上中专报道的第一天我就被学校的图书馆震撼了。新生入学报道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前。当我看到“图书馆”三个硕大的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时,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魔幻世界。这么大的一座楼就是图书馆?里面装的全是书?真的不敢相信。这可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的啊!我像一个在沙漠上行走的又饥又渴的旅人忽然看见了泉水和面包,恨不得立即跑上前去,吃饱喝足。以后的日子里,我以书为朋,一点也不寂寞。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阅览室。三年的时间我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背诵了许多篇唐诗宋词,我在浩瀚的书海中游弋,在文字描写的情感中,与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忧虑、快乐、郁闷、欢笑、哭泣……我像一株小树尽情地在书的雨露的滋润下快乐地成长生活,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唯一遗憾的是在我中专之前读了那么多书,除了写一些日记和学习总结外,我并没有在文字的领域写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浪费了许多的青春时光。而真正的物尽其用——开始写文章是在工作后。一次和大哥的意外聊天,我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个领域,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变成文字在报纸上发表。最初的萌动带着一些忐忑和不安,怀疑自己的水平达不到编辑的要求。当我真正地写起起来,最初读书的益处方才显现出来。很快地,我就写的得心应手,我的心情文字就在一些纸质媒体上发表。从最初的小报以至到后来的国家级报纸。当我第一次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和书本一样的铅字,那种快乐和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表。当我真正的把我的心情融入了书写的文字中,把我心中的美好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更多的人高兴快乐,体会我的心情,我才发现我与书已经无法分开。
现在,读书写文已经成了我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我想,书也将会是我一辈子的“缘”。
(2300字)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1-16 09:50 编辑 ]
在我看来,“缘份”是一件奇妙的,无法捉摸的东西。说它真实吧,它又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说它虚假吧,它又切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并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与书有缘!
我与书的缘分是从听书开始。我所说的听书并不是收听收音机里的广播,也不是从学校的教室外面听里面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而是听我的哥哥们在家背书。那时我应该六七岁吧,按照现在的上学年龄都要上一二年级了。可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上学年龄都比较晚,要到八九岁才上学,有的甚至要十岁多。三个哥哥都已经上学了,只有我还没有脱离童年的影子,在学校的大门外嬉戏。三个哥哥下午放学回家后都要写作业,写完了作业还要背书。大哥背书喜欢摇头晃脑如古代的私塾的老先生,二哥和三哥背书时喜欢闭着眼睛,嘴里含糊不清,仿佛老和尚念经。我被他们有趣的样子吸引了。哥哥们背书时,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他们背的什么。有一次,大哥背了一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哥背了好几遍还没有背熟,我在一边却听会了。我说我会背了,大哥不信,我就背给他听,背完了,竟然一字不差,大哥连连夸我“神童”。后来,哥哥们每次写完作业,就教我拼音认他们书本上的字。潜移默化中,我喜欢上了读书,还有那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
上小学时,因为家里穷,除了学校发的书本,家中没有什么其他的课外读物。不像现在的教辅书籍门类繁多,各种各样,可供选择。那时只有从别人手里借来的小人书填充知识和精神的空缺。小人书真是好啊,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上面是图画,下面还有字作简单的介绍,每次拿到小人书都是爱不释手的。当时,谁如果有一本小人书谁就可以在所有的孩子中间耀武扬威。记得我们班的张伟有一套小人书《林海雪原》,大约一年的时间,他都没有打扫过教室的卫生,基本都是别人代劳的。当然,每天代劳的结果是看一天他的小人书。
十一岁上四年级时,我用父母给我的压岁钱独自购买了第一本书。那也是属于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那时热播电视剧《霍元甲》,全国也兴起了练武术的热潮。我们一帮小学生也不甘落后,每天放学后都自发地来到村南的社场耍枪弄棒劈腿跨腰,练习我们美其名曰的“武术”。春节后不久,一次放学后,一个收旧书的老人在我们学校里收废弃的书本,一本《历代武术大家》异常显眼地摆在所有的书的上面,绿色的皮,隶书的书名,一些闪转腾挪的身影诱惑了我。我问老人多少钱。老人说两毛五。我问两毛卖吗,我只有两毛钱。老人倒很爽快地答应了。两毛钱是父母给我压岁钱,让我买铅笔和本子的。因为书的吸引力太大了,我连父母的嘱咐全忘了。我匆忙跑到家,拿来压在枕头底下的两毛钱,买下了这本书。我太高兴了,搂着书,几乎一夜没合眼,想着想着就笑出了声。因为我终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后来发生的事情在意料之中,父母知道我买了这样的一本“无用”的书后,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真正的读书是在初中。我上初中时,大哥已经上了高中。大哥学的是文科,喜欢买书看书。我喜欢看书也是受了大哥的影响。大哥买的书并不固定,散文、哲学、科普,还有一些英语书。大哥每个周日都要回来拿煎饼咸菜,带一周的饭食,顺便也会带来一些他买的书。我家的屋后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河堤上生长了许多的树,夏天荫凉,是读书的好去处。大哥回来后,就拿上书去河边,一看就是一个中午。在大哥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喜欢上了在美丽的河堤上读书。
初中的三年我读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冰心的《三寄小读者》、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呐喊》、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等等一些中外名著,还有孙犁秦牧一些散文家的的几本小散文集。虽然有些书也看不懂,有的甚至读后也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可是,在我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时候,有那么多书可以读,也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吧!
中专的三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三年,也是我生活最充实,最幸福的三年。没有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没有世俗的打扰,心中干净得就像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记得上中专报道的第一天我就被学校的图书馆震撼了。新生入学报道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前。当我看到“图书馆”三个硕大的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时,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魔幻世界。这么大的一座楼就是图书馆?里面装的全是书?真的不敢相信。这可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的啊!我像一个在沙漠上行走的又饥又渴的旅人忽然看见了泉水和面包,恨不得立即跑上前去,吃饱喝足。以后的日子里,我以书为朋,一点也不寂寞。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阅览室。三年的时间我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背诵了许多篇唐诗宋词,我在浩瀚的书海中游弋,在文字描写的情感中,与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忧虑、快乐、郁闷、欢笑、哭泣……我像一株小树尽情地在书的雨露的滋润下快乐地成长生活,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唯一遗憾的是在我中专之前读了那么多书,除了写一些日记和学习总结外,我并没有在文字的领域写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浪费了许多的青春时光。而真正的物尽其用——开始写文章是在工作后。一次和大哥的意外聊天,我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个领域,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变成文字在报纸上发表。最初的萌动带着一些忐忑和不安,怀疑自己的水平达不到编辑的要求。当我真正地写起起来,最初读书的益处方才显现出来。很快地,我就写的得心应手,我的心情文字就在一些纸质媒体上发表。从最初的小报以至到后来的国家级报纸。当我第一次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和书本一样的铅字,那种快乐和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表。当我真正的把我的心情融入了书写的文字中,把我心中的美好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更多的人高兴快乐,体会我的心情,我才发现我与书已经无法分开。
现在,读书写文已经成了我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我想,书也将会是我一辈子的“缘”。
(2300字)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1-16 09: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