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条“康河”开始
2020-10-05叙事散文李皓
从另一条“康河”开始——读木桂子的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
文/李皓我不知道,木桂子生活的那座江南之南的沿海城市,是否是一个能够被烟雨弥漫出故事的城市。我只知道,这个年代讲故事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读
从另一条“康河”开始
——读木桂子的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
文/李皓
我不知道,木桂子生活的那座江南之南的沿海城市,是否是一个能够被烟雨弥漫出故事的城市。我只知道,这个年代讲故事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读木桂子的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令我想起了一个故事,那个著名的康桥之恋的故事。
我想,如果一个故事是因诗歌引起人的联想和怀想的,那么这个故事一定会是一个诗意的故事。当然,康桥的故事也不会例外。
循着这个故事的铺垫,现在,就让我的解读,从另一条“康河”开始:
你坐在康河的柔波里。
桨橹声只在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
吃吃,又吃吃。
低眉浅笑的女子,从水声里走出的江南莲荷。
是开在水中,亦开在云端的轻啊。
人们常说,阅读就是一种聆听。而我在读了诗中开头的这几句时,立马就意识到自己不仅仅要“听”,而且还要“看”。看什么?看画,一幅徐徐打开的清逸淡雅的水墨画。并且,这幅水墨画是由一些优美的意象组合出来的——它让我感受到的,是水一样空灵曼妙的韵质和烟雨迷蒙的江南意境。这幅画,它给了我一种“场感”。
众所周知,抒情诗歌在表达上侧重的是主观世界。同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诗歌是有别于那种“丁是丁,卯是卯”的“文字”的,也就是说它具有文学性。何谓文学性?我的理解就是它应当能让读者透过文本找到一些文学的“技巧”、“意味”和“东西”。而作为鉴赏者,对那些隐藏在文本里面的“技巧”、“意味”和“东西”,是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和忽视的。
那么,就让我继续阅读木桂子笔下这个诗意的文本,并试图去挖掘一些文学的“技巧”、“意味”和“东西”吧:
持一管长萧,但凭云山雾雨。
天涯亦远,天涯亦近。
箫声来了,君就来。
今夜,请许伊一片冰心,枕一池清荷。
梦里约定那片康河的云彩。
悠长悠长的思绪,是悠长悠长的云烟。
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
继续“听”。继续“看”。而在这不知不觉的“听”和“看”中,一幅水墨画已经徐徐地打开到它的最精彩之处了:“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多么悠远和缱绻的画面啊。
我一直认为,抒情诗歌应该摒弃空泛式的抒情,也就是说作者应当让其主观的“情”有所“依”,否则就有失浮泛和空洞了。很明显,这首诗的“情”是“依”在第二人称上。也就是说,作者怀着一种女性意识,向一个假定的“符号”(第二人称),以一种倾诉的口吻直接表达,即直接抒情。我认为,直接抒情有直接抒情的好处,一者感情浓烈不吐不快时选择直接抒情效果比较好,二者直接抒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弯弯绕”。以我私见,我觉得木桂子是为了避免“弯弯绕”而直接抒情的,也就是说她在写这首诗时,有意地“懒”了一下。这自然也是技巧,而技巧是智慧的。
很想说说诗中两个人称代词“君”和“伊”,我觉得这两个代词颇有象征意义。象征是什么?记得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象征就是那种什么都可以是,但唯独不是他自己的东西。那么,这首诗中“君”和“伊”又是什么“东西”呢?是符号,两个抽象的符号。作者借助这两个抽象的符号,象征的是一种美与另一种美的相引和相吸。无疑,这种象征的手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点金术”,也就是说通过象征的“点金术”,作者将两块“石头”(“君”和“伊”)“点”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的“黄金”。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
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如果说上面的笔触更多的是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虚”,那么这里体现出来的则更多的是“实”了。并且,这种“实”不是机械的“实”,因为它在“实”中蕴含了隐喻、“技巧”和“意味”。譬如“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这一句,“弓”字就用得非常巧妙。何谓“弓”?“弓”者,“紧张”也。因此,在这里“弓”有一种烘云托月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烘托了上句的心“紧”,而且还与下句“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互相映照和映衬。还有,在诗里,那衣衫裹“紧”的果真是“缕缕箫音”吗?这些,作者都没有明说。我觉得,没有明说有没有明说的好处,因为其让我感受到了隐喻和“意味”。
此外,在诗结尾的那个问句里,我觉得“情怀河”一词不仅令此诗有了鲜活感和亲切感,而且这个词还是解读此诗的一把好钥匙。“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这个柔柔的问句,问的其实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作者之所以要写下这个问句,也许有两个用意:其一首尾呼应,其二就是想交给读者一把解读的“钥匙”。诗歌必须具有技巧,而具有技巧的诗歌,也是需要“钥匙”来打开的。循着木桂子提供的“钥匙”,我知道了“情怀河”就是“康河”。而“康河”又是什么呢?“康河”是一个泛着柔波的地方,“康河”也是一个地址,它能让人“停留”或“停顿”。读木桂子的这首诗,我有三次“停留”和“停顿”,并且是以“照搬照抄”的方式。确切地说,我是“照搬照抄”地“停留”在诗歌的意境以及它的三重“愁”上,即:第一重,“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淡愁)。第二重,“一层,又一层”加深的“滴愁”。第三重,“夜,很黑。/ 心,很紧。”的“紧”愁。
读完这首诗,再纵观一下全诗的结构:先由“康河”的铺垫起兴,随之而来的是通过想象抒发和衍生一系列美丽的情感和画面,然后回归到“实”,最后以一个问句首尾呼应地收尾。我觉得,把简单的诗歌写得复杂和花样未必是水平,而把复杂的诗歌写简单,却能给人以“惊喜”。读木桂子的这首诗歌,我有“惊喜”的感觉。并且,我还想这样说:诗歌其实并不复杂,它只是我们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好东西。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在用词上也很锤炼,此外在语感和音乐的节奏上把握得也很好。尽管这首诗不长,但是其句子却错落有致。这要归功于作者恰到好处地断句,并且是以“柔”的方式断着,它让读者在阅读之时有一种柔柔地换气的可能。最起码,我在读这首诗时没有急促地“喘”气,我仅仅只是轻松愉快地“换”气,并且是以均匀的方式。诗歌是离心灵最近的文字。我觉得,这首诗不是木桂子在断句,而是木桂子写这首诗时的情感和心境替她断了句——她将她的这首诗歌,“断”得像一章舒缓的散文诗。尤为巧妙的是,尽管诗句被“断”了,而诗意的气息和“柔”却在不知不觉的“换”中弥漫和绵延着,它们永远也不会“断”——以一种舒缓的节奏,传递心灵的呼吸和心跳:断句也是一种表达?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如何礼遇古典的、抒情的,没有受流行风影响,不渗杂虚妄和浮燥并且像水一样透明和纯净的诗歌的。不过,当我读木桂子这首诗时,我是把它作为宾语来礼遇的——作为宾语的诗歌,正被主语的我欣赏和赞叹着。
宾语也是宾客?
附原诗:
无边丝雨细如愁
作者/木桂子
你坐在康河的柔波里。
桨橹声只在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
吃吃,又吃吃。
低眉浅笑的女子,从水声里走出的江南莲荷。
是开在水中,亦开在云端的轻啊。
持一管长萧,但凭云山雾雨。
天涯亦远,天涯亦近。
箫声来了,君就来。
今夜,请许伊一片冰心,枕一池清荷。
梦里约定那片康河的云彩。
悠长悠长的思绪,是悠长悠长的云烟。
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
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 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见本论坛“明月清风”版块,网址——
http://bbs.zhongcai.com/viewthread.php?tid=110471&pid=1127486&page=1&extra=page%3D2#pid1127486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皓 于 2009-1-5 09:58 编辑 ]
——读木桂子的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
文/李皓
我不知道,木桂子生活的那座江南之南的沿海城市,是否是一个能够被烟雨弥漫出故事的城市。我只知道,这个年代讲故事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读木桂子的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令我想起了一个故事,那个著名的康桥之恋的故事。
我想,如果一个故事是因诗歌引起人的联想和怀想的,那么这个故事一定会是一个诗意的故事。当然,康桥的故事也不会例外。
循着这个故事的铺垫,现在,就让我的解读,从另一条“康河”开始:
你坐在康河的柔波里。
桨橹声只在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
吃吃,又吃吃。
低眉浅笑的女子,从水声里走出的江南莲荷。
是开在水中,亦开在云端的轻啊。
人们常说,阅读就是一种聆听。而我在读了诗中开头的这几句时,立马就意识到自己不仅仅要“听”,而且还要“看”。看什么?看画,一幅徐徐打开的清逸淡雅的水墨画。并且,这幅水墨画是由一些优美的意象组合出来的——它让我感受到的,是水一样空灵曼妙的韵质和烟雨迷蒙的江南意境。这幅画,它给了我一种“场感”。
众所周知,抒情诗歌在表达上侧重的是主观世界。同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诗歌是有别于那种“丁是丁,卯是卯”的“文字”的,也就是说它具有文学性。何谓文学性?我的理解就是它应当能让读者透过文本找到一些文学的“技巧”、“意味”和“东西”。而作为鉴赏者,对那些隐藏在文本里面的“技巧”、“意味”和“东西”,是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和忽视的。
那么,就让我继续阅读木桂子笔下这个诗意的文本,并试图去挖掘一些文学的“技巧”、“意味”和“东西”吧:
持一管长萧,但凭云山雾雨。
天涯亦远,天涯亦近。
箫声来了,君就来。
今夜,请许伊一片冰心,枕一池清荷。
梦里约定那片康河的云彩。
悠长悠长的思绪,是悠长悠长的云烟。
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
继续“听”。继续“看”。而在这不知不觉的“听”和“看”中,一幅水墨画已经徐徐地打开到它的最精彩之处了:“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多么悠远和缱绻的画面啊。
我一直认为,抒情诗歌应该摒弃空泛式的抒情,也就是说作者应当让其主观的“情”有所“依”,否则就有失浮泛和空洞了。很明显,这首诗的“情”是“依”在第二人称上。也就是说,作者怀着一种女性意识,向一个假定的“符号”(第二人称),以一种倾诉的口吻直接表达,即直接抒情。我认为,直接抒情有直接抒情的好处,一者感情浓烈不吐不快时选择直接抒情效果比较好,二者直接抒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弯弯绕”。以我私见,我觉得木桂子是为了避免“弯弯绕”而直接抒情的,也就是说她在写这首诗时,有意地“懒”了一下。这自然也是技巧,而技巧是智慧的。
很想说说诗中两个人称代词“君”和“伊”,我觉得这两个代词颇有象征意义。象征是什么?记得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象征就是那种什么都可以是,但唯独不是他自己的东西。那么,这首诗中“君”和“伊”又是什么“东西”呢?是符号,两个抽象的符号。作者借助这两个抽象的符号,象征的是一种美与另一种美的相引和相吸。无疑,这种象征的手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点金术”,也就是说通过象征的“点金术”,作者将两块“石头”(“君”和“伊”)“点”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的“黄金”。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
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如果说上面的笔触更多的是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虚”,那么这里体现出来的则更多的是“实”了。并且,这种“实”不是机械的“实”,因为它在“实”中蕴含了隐喻、“技巧”和“意味”。譬如“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这一句,“弓”字就用得非常巧妙。何谓“弓”?“弓”者,“紧张”也。因此,在这里“弓”有一种烘云托月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烘托了上句的心“紧”,而且还与下句“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互相映照和映衬。还有,在诗里,那衣衫裹“紧”的果真是“缕缕箫音”吗?这些,作者都没有明说。我觉得,没有明说有没有明说的好处,因为其让我感受到了隐喻和“意味”。
此外,在诗结尾的那个问句里,我觉得“情怀河”一词不仅令此诗有了鲜活感和亲切感,而且这个词还是解读此诗的一把好钥匙。“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这个柔柔的问句,问的其实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作者之所以要写下这个问句,也许有两个用意:其一首尾呼应,其二就是想交给读者一把解读的“钥匙”。诗歌必须具有技巧,而具有技巧的诗歌,也是需要“钥匙”来打开的。循着木桂子提供的“钥匙”,我知道了“情怀河”就是“康河”。而“康河”又是什么呢?“康河”是一个泛着柔波的地方,“康河”也是一个地址,它能让人“停留”或“停顿”。读木桂子的这首诗,我有三次“停留”和“停顿”,并且是以“照搬照抄”的方式。确切地说,我是“照搬照抄”地“停留”在诗歌的意境以及它的三重“愁”上,即:第一重,“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淡愁)。第二重,“一层,又一层”加深的“滴愁”。第三重,“夜,很黑。/ 心,很紧。”的“紧”愁。
读完这首诗,再纵观一下全诗的结构:先由“康河”的铺垫起兴,随之而来的是通过想象抒发和衍生一系列美丽的情感和画面,然后回归到“实”,最后以一个问句首尾呼应地收尾。我觉得,把简单的诗歌写得复杂和花样未必是水平,而把复杂的诗歌写简单,却能给人以“惊喜”。读木桂子的这首诗歌,我有“惊喜”的感觉。并且,我还想这样说:诗歌其实并不复杂,它只是我们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好东西。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在用词上也很锤炼,此外在语感和音乐的节奏上把握得也很好。尽管这首诗不长,但是其句子却错落有致。这要归功于作者恰到好处地断句,并且是以“柔”的方式断着,它让读者在阅读之时有一种柔柔地换气的可能。最起码,我在读这首诗时没有急促地“喘”气,我仅仅只是轻松愉快地“换”气,并且是以均匀的方式。诗歌是离心灵最近的文字。我觉得,这首诗不是木桂子在断句,而是木桂子写这首诗时的情感和心境替她断了句——她将她的这首诗歌,“断”得像一章舒缓的散文诗。尤为巧妙的是,尽管诗句被“断”了,而诗意的气息和“柔”却在不知不觉的“换”中弥漫和绵延着,它们永远也不会“断”——以一种舒缓的节奏,传递心灵的呼吸和心跳:断句也是一种表达?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如何礼遇古典的、抒情的,没有受流行风影响,不渗杂虚妄和浮燥并且像水一样透明和纯净的诗歌的。不过,当我读木桂子这首诗时,我是把它作为宾语来礼遇的——作为宾语的诗歌,正被主语的我欣赏和赞叹着。
宾语也是宾客?
附原诗:
无边丝雨细如愁
作者/木桂子
你坐在康河的柔波里。
桨橹声只在清唱轻烟的薄暮之愁。
吃吃,又吃吃。
低眉浅笑的女子,从水声里走出的江南莲荷。
是开在水中,亦开在云端的轻啊。
持一管长萧,但凭云山雾雨。
天涯亦远,天涯亦近。
箫声来了,君就来。
今夜,请许伊一片冰心,枕一池清荷。
梦里约定那片康河的云彩。
悠长悠长的思绪,是悠长悠长的云烟。
轻轻转一个身,君的背影,伊的滴愁。
梦里的雨烟,一层,又一层。
夜,很黑。
心,很紧。
房间里静默着两张弓。
衣衫裹紧的身子,
还有那缕缕箫音。
情怀河水上的柔波,
是康河里的柔波吗? 诗歌《无边丝雨细如愁》见本论坛“明月清风”版块,网址——
http://bbs.zhongcai.com/viewthread.php?tid=110471&pid=1127486&page=1&extra=page%3D2#pid1127486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皓 于 2009-1-5 09:5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