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背后的故事(十七)鹅儿老师
2020-10-05抒情散文秦时明月
鹅儿老师鹅儿老师最先不叫鹅儿老师,叫芋母子。因为他从小就长了一个宽宽的额头,在额头的两边又隐隐地突起两个鸽子蛋大小的包,就像芋头(芋艿)种子上长的两个小芋头,我们老家的人称做种子的芋头叫做芋母子(也有的叫做芋子娘娘),芋母子于是成了他的外
鹅儿老师
鹅儿老师最先不叫鹅儿老师,叫芋母子。因为他从小就长了一个宽宽的额头,在额头的两边又隐隐地突起两个鸽子蛋大小的包,就像芋头(芋艿)种子上长的两个小芋头,我们老家的人称做种子的芋头叫做芋母子(也有的叫做芋子娘娘),芋母子于是成了他的外号。据说长这样的额头的人很聪明,估计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个芋母子的确很聪明。芋母子是我同族的一个长辈,我该叫叔叔,虽然他比我小五六岁。
芋母子被称作鹅儿老师是在他大概十岁的时候了。芋母子的娘在鸡窝里用母鸡孵鹅蛋,孵到一半时间的时候,那母鸡却瘟死了,院子上临时又找不到有抱窝的母鸡,这让芋母子的娘作难了。想放弃,又可惜了那十几个白生生的大鹅蛋;不放弃,又别无他法。这个时侯,芋母子突然说,娘,让我来抱(我们称“孵蛋”叫“抱崽崽”)。他娘吃惊,你怎么抱啊?芋母子说,我躺在床上抱。他娘一想,还真是个好办法哈。于是就让芋母子躺到床上去,把那十几个鹅蛋放到他的温暖的两腿之间。芋母子就这样在床上躺了十多天,连吃饭都是他娘给端到床边,最后居然将那十多个鹅蛋一个不少地孵成了小鹅。
孵出了小鹅的芋母子竟然母性大发,成天就带这最后一群小鹅到田边地头去溜达,去吃青草。小鹅完全把芋母子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只要芋母子在什么地方一坐下来,那一群小鹅就会围到他的身边,钻进他的衣服,或者攀到他的腿上甚至肩膀上,用金黄的扁嘴轻轻地嘬他的耳朵和脸蛋,发出轻柔的唧唧喳喳的声音。那一群小鹅很快就长成了大鹅;长成了大鹅,芋母子还是成天带着它们在田野里四处游荡,并且他已经把它们教得几乎能够听得懂他说的话了。他在鹅队伍的后面拿一根小竹棍儿,叫一声,走田坎,鹅群于是走田坎,他叫一声,上坡,鹅群于是上坡。简直太神奇了。这让院子上烧窑的狗大王也不得不佩服,于是送了芋母子一个新外号——鹅儿老师。“鹅儿老师”一叫就响,竟很快就盖过“芋母子”了。
鹅儿老师读书并不咋样,成绩平平,而且只读到初中就没有再读上去了。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不聪明,相反,他在读书之外的其他方面却相当机灵。那时候,他娘常常背着一个密背篼,在周边的几个场镇追着赶场天摆个地摊卖鞋垫和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后来他的两个姐姐也做起了这个小生意。初中毕业的鹅儿老师就跟着他的娘和姐姐赶场耍。有一天他对他娘说,为什么不卖点其他的东西呢,比如婴儿的衣服鞋子之类的?经他提醒之后,他娘和他姐姐果然开始“扩大经营范围”了。结果一年之后,他们家就在万古场上租了门面开始正儿八经地做起了服装生意,并且生意红火。而年龄不大的他,竟成了他们家的生意上的主要顾问,他在万古场上也有一些名气了。
不过,鹅儿老师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去做一个出色的商人,在他18岁那年,他竟然参军了。其实,很快大家便明白过来他参军的原因——他亲伯伯在福建,据说是个军长。他参军最先到的是广东湛江,半年后他转到了北京的一个部队,又半年后他进了北京昌平的一所中专军校,两年后他军校毕业留校,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上班。不久,他就负责了整个学校的伙食采购。很快,他发达了的消息便传到了我们老家,这很让人们羡慕又嫉妒。据说他在那里所负责的工作,就算再怎么廉洁,每个月也有不少于两万块钱的落头。这样的财运,让乡下人想象起来都会头晕。嫉妒的人有时就会忍不住冒一句“不该吃的吃多了不消化的”;更多的人却只把这当做一种传言,并不全信。不过,据说那几年我们县里的领导,凡是进京办事的,他没有不接待的。后来,凡是进京的县领导,没有不去拜见他的。他被一些人戏称为“驻京办事处”。这些事情开始也是传说,后来我接触了一些人之后,才发现那些全都不是虚言。也就是说,在他还在北京当兵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老家的父母官全部搞定了。在他后来的几年内,他把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都弄到了昌平,在那里找了工作安了家。我们都以为他肯定不会回来了,然而,几年后他却转业回来了。
回到县里,据说县里的好多领导轮流请客为他接风洗尘,鹅儿老师简直无限风光。有关部门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并不急,他说慢慢再说嘛。在“慢慢再说”的过程中,他在县城最豪华的楼盘买了房,在县城东关的木材市场做起了木材生意。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县里一些有头有面的人物在酒楼茶楼出入,面色赤红,谈笑风生。再后来,这样的场面就很少见到了。据说,他想到市政公司去任职,结果没有如愿。最后,他竟然到下面一个镇的汽车站去当了一个治安科长。我与他比较密切的接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我们去到一个餐馆喝酒。他很能喝,至少不低于一斤的酒量。酒到半酣的时候,他话多起来,开始骂人,骂县长骂县委书记,骂这个局长那个主任。他骂那些“龟儿子”光吃不吐……这时,我才知道他回来后,原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风光,这样的结果也超出了他的预料。他说,当初他在北京,那些来京的“县官”们享受了他的贵宾似的接待,个个都赌咒发誓要回报他,可是他回来后,渐渐发现那些人并不是像当初说的那样对待他了。他四处送礼塞钱,一年多时间,他起码花出去不少于二十万,可是结果却只捞到个治安科长……那一天,鹅儿老师喝得大醉。
鹅儿老师的木材生意也做得不好,他说两年几乎没有赚到什么钱。可是他后来却把那个治安科长干得有滋有味。在那个繁华甚至可以叫做混乱的镇上,他与两个派出所以及所有的政府部门的人都混得烂熟。他仍然常常出钱请吃,也常常被人请吃,混得有点江湖大佬的味道。他的治安科长的位置原来也是一个可以发财的位置,他手下一帮喽啰都很听他的,他常常坐在某个茶楼里运筹帷幄,每天都会抓住几个有“安全隐患”的客车。车老板很懂事,知道科长在什么地方喝茶,便乖乖地找了来,悄悄地勾兑一番,车子又“安全”了。就这样,鹅儿老师的日子也就很舒服地过下去了。
在我们乡下老家,人们所知道的,仍然是鹅儿老师很有钱,鹅儿老师在官场上混得很熟,鹅儿老师的官当得很滋润——总之,鹅儿老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鹅儿老师回到乡下,的确也很有派头,开着公家的面包车,抽着名贵的香烟,说话大大咧咧,还保持着军人的派头,让乡下人敬而且畏。
鹅儿老师尤其热衷于家族事务。凡涉及到我们大家族的事,他总是十分关注和投入。他常常会很自豪地在一些场合宣扬,我们这个家族是多么的优秀;每年组织清明会,他是主角;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到场;谁有困难求他帮忙,他都会热情很高地给予帮助——因此,他在我们家族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我感觉,鹅儿老师在这个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不过,我常常私下里想:这个鹅儿老师,曾经有过那么好的机遇,赚到过那么多的钱,结交过那么多的权贵,怎么最后竟如此满足地安于现状了呢?
也许,他到底也只是一个鹅儿老师啊!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1-3 11:16 编辑 ]
鹅儿老师最先不叫鹅儿老师,叫芋母子。因为他从小就长了一个宽宽的额头,在额头的两边又隐隐地突起两个鸽子蛋大小的包,就像芋头(芋艿)种子上长的两个小芋头,我们老家的人称做种子的芋头叫做芋母子(也有的叫做芋子娘娘),芋母子于是成了他的外号。据说长这样的额头的人很聪明,估计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个芋母子的确很聪明。芋母子是我同族的一个长辈,我该叫叔叔,虽然他比我小五六岁。
芋母子被称作鹅儿老师是在他大概十岁的时候了。芋母子的娘在鸡窝里用母鸡孵鹅蛋,孵到一半时间的时候,那母鸡却瘟死了,院子上临时又找不到有抱窝的母鸡,这让芋母子的娘作难了。想放弃,又可惜了那十几个白生生的大鹅蛋;不放弃,又别无他法。这个时侯,芋母子突然说,娘,让我来抱(我们称“孵蛋”叫“抱崽崽”)。他娘吃惊,你怎么抱啊?芋母子说,我躺在床上抱。他娘一想,还真是个好办法哈。于是就让芋母子躺到床上去,把那十几个鹅蛋放到他的温暖的两腿之间。芋母子就这样在床上躺了十多天,连吃饭都是他娘给端到床边,最后居然将那十多个鹅蛋一个不少地孵成了小鹅。
孵出了小鹅的芋母子竟然母性大发,成天就带这最后一群小鹅到田边地头去溜达,去吃青草。小鹅完全把芋母子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只要芋母子在什么地方一坐下来,那一群小鹅就会围到他的身边,钻进他的衣服,或者攀到他的腿上甚至肩膀上,用金黄的扁嘴轻轻地嘬他的耳朵和脸蛋,发出轻柔的唧唧喳喳的声音。那一群小鹅很快就长成了大鹅;长成了大鹅,芋母子还是成天带着它们在田野里四处游荡,并且他已经把它们教得几乎能够听得懂他说的话了。他在鹅队伍的后面拿一根小竹棍儿,叫一声,走田坎,鹅群于是走田坎,他叫一声,上坡,鹅群于是上坡。简直太神奇了。这让院子上烧窑的狗大王也不得不佩服,于是送了芋母子一个新外号——鹅儿老师。“鹅儿老师”一叫就响,竟很快就盖过“芋母子”了。
鹅儿老师读书并不咋样,成绩平平,而且只读到初中就没有再读上去了。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不聪明,相反,他在读书之外的其他方面却相当机灵。那时候,他娘常常背着一个密背篼,在周边的几个场镇追着赶场天摆个地摊卖鞋垫和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后来他的两个姐姐也做起了这个小生意。初中毕业的鹅儿老师就跟着他的娘和姐姐赶场耍。有一天他对他娘说,为什么不卖点其他的东西呢,比如婴儿的衣服鞋子之类的?经他提醒之后,他娘和他姐姐果然开始“扩大经营范围”了。结果一年之后,他们家就在万古场上租了门面开始正儿八经地做起了服装生意,并且生意红火。而年龄不大的他,竟成了他们家的生意上的主要顾问,他在万古场上也有一些名气了。
不过,鹅儿老师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去做一个出色的商人,在他18岁那年,他竟然参军了。其实,很快大家便明白过来他参军的原因——他亲伯伯在福建,据说是个军长。他参军最先到的是广东湛江,半年后他转到了北京的一个部队,又半年后他进了北京昌平的一所中专军校,两年后他军校毕业留校,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上班。不久,他就负责了整个学校的伙食采购。很快,他发达了的消息便传到了我们老家,这很让人们羡慕又嫉妒。据说他在那里所负责的工作,就算再怎么廉洁,每个月也有不少于两万块钱的落头。这样的财运,让乡下人想象起来都会头晕。嫉妒的人有时就会忍不住冒一句“不该吃的吃多了不消化的”;更多的人却只把这当做一种传言,并不全信。不过,据说那几年我们县里的领导,凡是进京办事的,他没有不接待的。后来,凡是进京的县领导,没有不去拜见他的。他被一些人戏称为“驻京办事处”。这些事情开始也是传说,后来我接触了一些人之后,才发现那些全都不是虚言。也就是说,在他还在北京当兵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老家的父母官全部搞定了。在他后来的几年内,他把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都弄到了昌平,在那里找了工作安了家。我们都以为他肯定不会回来了,然而,几年后他却转业回来了。
回到县里,据说县里的好多领导轮流请客为他接风洗尘,鹅儿老师简直无限风光。有关部门要给他安排工作,他并不急,他说慢慢再说嘛。在“慢慢再说”的过程中,他在县城最豪华的楼盘买了房,在县城东关的木材市场做起了木材生意。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县里一些有头有面的人物在酒楼茶楼出入,面色赤红,谈笑风生。再后来,这样的场面就很少见到了。据说,他想到市政公司去任职,结果没有如愿。最后,他竟然到下面一个镇的汽车站去当了一个治安科长。我与他比较密切的接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我们去到一个餐馆喝酒。他很能喝,至少不低于一斤的酒量。酒到半酣的时候,他话多起来,开始骂人,骂县长骂县委书记,骂这个局长那个主任。他骂那些“龟儿子”光吃不吐……这时,我才知道他回来后,原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风光,这样的结果也超出了他的预料。他说,当初他在北京,那些来京的“县官”们享受了他的贵宾似的接待,个个都赌咒发誓要回报他,可是他回来后,渐渐发现那些人并不是像当初说的那样对待他了。他四处送礼塞钱,一年多时间,他起码花出去不少于二十万,可是结果却只捞到个治安科长……那一天,鹅儿老师喝得大醉。
鹅儿老师的木材生意也做得不好,他说两年几乎没有赚到什么钱。可是他后来却把那个治安科长干得有滋有味。在那个繁华甚至可以叫做混乱的镇上,他与两个派出所以及所有的政府部门的人都混得烂熟。他仍然常常出钱请吃,也常常被人请吃,混得有点江湖大佬的味道。他的治安科长的位置原来也是一个可以发财的位置,他手下一帮喽啰都很听他的,他常常坐在某个茶楼里运筹帷幄,每天都会抓住几个有“安全隐患”的客车。车老板很懂事,知道科长在什么地方喝茶,便乖乖地找了来,悄悄地勾兑一番,车子又“安全”了。就这样,鹅儿老师的日子也就很舒服地过下去了。
在我们乡下老家,人们所知道的,仍然是鹅儿老师很有钱,鹅儿老师在官场上混得很熟,鹅儿老师的官当得很滋润——总之,鹅儿老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鹅儿老师回到乡下,的确也很有派头,开着公家的面包车,抽着名贵的香烟,说话大大咧咧,还保持着军人的派头,让乡下人敬而且畏。
鹅儿老师尤其热衷于家族事务。凡涉及到我们大家族的事,他总是十分关注和投入。他常常会很自豪地在一些场合宣扬,我们这个家族是多么的优秀;每年组织清明会,他是主角;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到场;谁有困难求他帮忙,他都会热情很高地给予帮助——因此,他在我们家族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我感觉,鹅儿老师在这个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不过,我常常私下里想:这个鹅儿老师,曾经有过那么好的机遇,赚到过那么多的钱,结交过那么多的权贵,怎么最后竟如此满足地安于现状了呢?
也许,他到底也只是一个鹅儿老师啊!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1-3 11:1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