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印象

2020-09-16叙事散文xam720
少年之时,喜欢看书,可是当时能看到的书是太少了,每借到一本书都是十分的艰难,每一学期新的语文课本就成了我最大的期盼。遗憾的是课本都很薄,到手之后,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无聊之时,实在无书可看,只好翻来覆去的看语文书。相对而言,看课本里鲁迅的文

少年之时,喜欢看书,可是当时能看到的书是太少了,每借到一本书都是十分的艰难,每一学期新的语文课本就成了我最大的期盼。遗憾的是课本都很薄,到手之后,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无聊之时,实在无书可看,只好翻来覆去的看语文书。相对而言,看课本里鲁迅的文章多一些,记忆最深的大多是鲁迅文章里的人和事,祥林嫂、闰土、孔乙己、阿Q,还有鲁镇、咸享酒店、乌蓬船等。
  孩提时代,幻想颇多,三味书屋、百草园、美女蛇等总是让我有无限的遐思,总是想置身于百草园,如当年的鲁迅一样玩耍一番。以至长大以后,在脑海中一直留存的印象,绍兴是极具江南情调的城市,像威尼斯一样是个水城,人们乘着乌蓬船穿梭往来,河畔的房子灰瓦白墙,街边上布满酒坊,男人们都戴着怪怪的毡帽,坐在小桌旁,喝着绍兴老酒,吃着茴香豆。
  人到中年,终于有机会到了绍兴,在亲身感受水城的同时,也想顺便去鲁迅的故居看看,圆一下儿时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梦。
  下了火车之后,心中不免有了落差,乍一看,绍兴和别的都市相仿,没有太大的不同,一样是高楼临立,车水马龙,充满着现代的气息。不过这种失望并没有持续多久,当临近鲁迅的故居时,我的眼帘之中终于出现了想像中的画面。
  鲁迅故居潜藏于喧嚣的都市之中.游离于鳞次栉枇的大厦之外。此处,与现代都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青瓦粉墙,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一派江南景象,尽收眼底。最惹人注目的是乌蓬船,像一群乌鸦,黑黑的排成一排,静静的躺在小河之中,不过,乌蓬船已不再作为通行工具,只是供游人品味、游玩,怀古而已。
  过一个小桥,就是三味书屋,原以为三味书屋仅是私塾名字,到此才明白,“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寓意,“三味”寓意绵远,极具内涵。看来,在学习时,我没有认真听讲,以至人到中年才补上了“三味”这一课。
  私塾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老师,可以说是一代名儒。在鲁迅的文章里,这位老师是个极其严厉、不苟言笑的老夫子。书屋仍能看到鲁迅当时的课桌,或许是学费太贵,或许是老先生择人而育,书屋中能容下的学生仅是四五人而已,一般家庭的孩子根本进不到老先生的私塾,
  书屋后面有一个小院,院中两棵硕大的桂花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院子确实很小,七八个人聚在此处,转身都困难,小院就是学生们课休时栖息之所。恐怕当时谁也想像不到,在孩子们的嘻笑打闹中,在朗朗的读书声里,一个古朴的院落会培育出一个名闻遐迩的大文豪。
  桥的另一面就是鲁迅的家,周家。周家是个大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拥有这么大的一片宅院的人,不是富甲一方,也是达官显贵。宅院坐北朝南,灰壁黛瓦,墙高院深,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座楼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
  鲁迅文中的百草园就是周家的一个荒芜的大菜园。时过境迁,进入园中,眼中的景象让我有些失望。园里面种的菜夹杂着许多野草,几棵高低不一的树,散落在院里的各处,树中不知是否有鲁迅文中提到的皂荚树。园对面的灰瓦白墙上镶嵌着一个月亮门,这个墙就是鲁迅文中的泥墙,美女蛇当年就是在这个墙头上露出了她的面庞。不知是游人太多,还是岁月的长河冲走了一切,我来之时,园中不仅没有见到美女蛇,连黄蜂、叫天子、油蛉也没有见到,看来就是到了百草园,想要品味鲁迅年少之时的乐趣,也是不易之事。
  离开了鲁迅故居,乘坐乌蓬船去鲁镇,船可容纳三个人,蓬很低,最奇特的是船夫的划船方式,手脚并用,两只手划一支桨,两支脚划一支桨。据说这种划法,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年轻人会的已经是很少了,再过几年,这门划船的手艺是否能传承下去,都是个未知。要说明的是,《祥林嫂》中的鲁镇,其实并不存在,现在的鲁镇是为了满足旅游人的好奇心,按小说的描述而建造的。
  如今,鲁迅笔下的绍兴水城的特征,已消失殆尽。如果没有鲁迅,没有鲁迅故居,人们来到绍兴,恐怕已难以见到昔日绍兴的旧貌。久负盛名的江南水城就会成为难以找寻的记忆,只能是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浮于纸上。
  于此,真的是要感谢鲁迅,他不仅给国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学财富,由于他的存在,在无意之中,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个上个世纪初繁华的江南水城的缩影。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在今天和将来,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留存,都会比它们本身的存在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