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留痕岁月

2020-10-06抒情散文炬焰炯炯

留痕岁月(一)走乡――卖磨牙糖“卖磨牙糖嘞――”噹――噹――一面小小的锣由远及近的敲响,从这村敲到那村,从村这头敲到村那头,随着敲响的还有我童年的记忆。一副扁担,两头货箱。一头装着磨牙糖,一头是玻璃做箱面的货箱,里面一般放着发夹、红头绳、
留痕岁月

(一)走乡――卖磨牙糖
  “卖磨牙糖嘞――”   噹――噹――一面小小的锣由远及近的敲响,从这村敲到那村,从村这头敲到村那头,随着敲响的还有我童年的记忆。

  一副扁担,两头货箱。一头装着磨牙糖,一头是玻璃做箱面的货箱,里面一般放着发夹、红头绳、顶针等等一些女红。用玻璃做箱面主要是为了便于购买者浏览。

  卖货郎是一个瘦小的老头。瘦小、老头是那个年代男子的普遍形象。腆着大肚子的都是“将军”,所谓“将军肚”;不过现在“将军肚”又改昵称了,谓之“腐败的肚子”因为腆出来的大肚子都是公款吃喝吃出来的。

  那吆喝声、那锣声是全村孩子的结集号。三声完毕保准全村孩子都聚集了过来。象小麻雀一样吱吱喳喳,伸出脏脏的小手指在箱面上一个一个的点着货箱里的东西,然而再望着有磨牙糖的那一头吞咽着口水,大的挤着小的,小的从人缝里张望,那时孩子也多,一个村差不多大的很多,因为那时计划生育还不是太严,每家都有几个孩子。

  卖磨牙糖货郎的到来使整个小村一派繁荣。

  一些小村的小媳妇、大姑娘也会聚集过来,不过她们的兴趣多半不在磨牙糖而在货担的另一头――玻璃柜子里的东西,一个发夹、一根红头绳、或者是一个顶针什么的。其实不用戴这些她们已是这个小村的女主角了,日日夜夜接受着小村老少爷们的目光的爱抚。但是谁让她们是女人呢?多少还是有着一些女性的虚荣的,她们人人都是自己心中的女一号,梦想着那么一次更为华贵的出场并能压倒群芳。

  孩子们在短暂的结集后都纷纷回家跟父母要钱或者找牙膏皮、塑料什么的。那时物质是相当匮乏的。多数人家一根牙膏皮都找不到,更别说是钱了。五分钱可以买五颗糖,还可以外赠送一颗,如果买磨牙糖可以买一大块,如果谁能有一毛钱的话,就有一点象“万元户”那样暴富了。

  我那时小,每每是哥哥姐姐们领了钱走了,虽然父母吩咐他们一定要带我一起吃,不过那总是仰人鼻息、看人眼脸的事,心中很是怅然,想想我什么时候能长大,拿着自己的钱去办自己想办的事,不再跟在哥哥姐姐的屁股后面。

  机会来了,有一次妈妈不在家,卖磨牙糖的进村后,个个小朋友都买走了他们的一份,唯独没有我的,我一急,回家把爸爸刚从县城带回的牙膏(刚买的,还没有用呢)挤光了,才拥有了一个牙膏皮,拿去卖给卖磨牙糖的,那一次我可是满载而归,并且独自享用。

  可想而知,妈妈回来以后将我暴菜了一顿。说来惭愧惭愧啊!

  卖磨牙糖的货郎挑着货担走乡串户,也许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理想和抱负,仅仅是单纯的赚钱、养家糊口,但是一不小心他们却成了无数个小村的文化使节、精神使者,城乡物质流通的中转站、纽带、桥梁;无形中为小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也把小村的淳朴、落后、善良带向外面的世界。

  “卖磨牙糖嘞――”

  全村的孩子站在桥口目送这位乡村的使者远去。
(二)走乡――卖豆腐

  “卖豆腐嘞――”

  这样的一声长长的吆喝,余音袅袅、芳香四溢,尾韵里的那点生动将整个小村都吵醒了。

母亲悄悄起身,怕惊动了她的孩子。其实她就是弄出很响的动静,我们也未必醒来,被宠坏的我们啊,是多么的贪睡,那里会知道父母的艰辛。

  追声而起的母亲拿着一个粗瓷大碗,买回一块豆腐。其它人家有需要买豆腐的也会相继聚来,谁家要是买了一大块,旁边肯定会有人问,今天来亲戚?是啊,勤劳、节俭、好客的小村人只有在来亲戚的时候才会比平时更“豪华奢侈”一点,那怕仅仅是买一块比平时稍大的豆腐。

  买回的豆腐做法很简单,一种是凉拌,真接放一点油、盐、酱油拌一拌就可以吃了;另一种是热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拿豆腐跟咸菜烧,味道好极了!不管怎样做,那个时代,一碗豆腐是绝对的佳肴!

  那时的豆腐只有一毛伍分钱一斤,或者拿自己田里长得黄豆去换,一般一斤黄豆能换二斤豆腐。

  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我家隔壁的王伯就是卖豆腐的。一个完全手工的时代,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卖豆腐的王伯会在第一晚就泡好黄豆。第二天两三点钟就起床开始磨豆腐,那时做豆腐用得是石磨,石磨上下两块,把豆子放在两块石磨中间,转动石磨,挤出豆汁,磨出来的豆汁下锅煮,然后点卤……等他装好担子准备沿村叫卖时天一般都不会亮。因为他一定要赶在大人下田做事之前,把豆腐卖出去,不然他就是再走乡串户都没有用。

  王伯生性木讷,家境贫穷,三十好几都没有娶上媳妇。有一次村口来了一个女子,又脏又丑,善良老实的王伯把她拣回家,收拾的干干净净,在王伯的爱心和豆浆的浸润下,这个拣来的王婶,竟然一天比一天出落的水灵,害得全村老少爷们都背地里眼红,老实巴交的王伯竟然走了一个大大的桃花运。从此王伯叫卖豆腐的声音更响了。

  一碗豆腐,成了小村人改善生活的梦想,成了小村人热情好客的标志。

  日子越过越好了,用豆腐做菜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豆腐的好处。并且能把有关豆腐的话题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形而上。富贵荣华转眼即逝,而那些在困难中相伴走来的东西越来越深的陷落在我们的生活里,不忍拔去。“鱼上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一面是让人少吃大鱼大肉等荤腥,常吃豆腐、青菜保持身体健康;一面告诉人们不贪图富贵,廉洁奉公,为官清正、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平常的东西是最常久的东西。而“刀子嘴、豆腐心”让人认识到豆腐温柔善良的一面,心好一切都好。把豆腐的道德水平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一个可以忽略“刀子嘴”的高度,不是有一句话吗!?有才有德一定要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而有才无德坚决不用。还有一句关于“豆腐”的话让人忍俊不住,那就是谁谁吃了谁谁的“豆腐”,这话显然暧昧,不过也温情,暧昧就暧昧着吧,人类就是这样在暧昧中繁衍了下来。


(三)走乡――铲刀磨剪

  “铲刀磨剪嘞――”

  黄昏是忧郁的。当夕阳慢慢收起她最后的裙摆;当小村上空飘起炊烟的味道;当月亮在天未黑之前爬上树梢;当两三点最亮的星星出现在小村东头,那个孤独的老人收起了他最后的物什,一块磨刀砖、一个磨剪架,并最后吆喝一声:“铲刀磨剪嘞――”尽管天已黑,尽管已不可能再有人来铲刀磨剪。习惯,一切都是习惯。是自己对自己一天承诺的交待,是自己对自己回去的呼唤。   生活是艰难的。生存却需要维持。这个铲刀磨剪的老人已老,住在一条大堆上,我每天上学经过他的家。骨瘦嶙峋,黝黑的皮肤饱经风霜,苍老的吆喝浑浊而又沧桑,那双手青筋外暴,纵横交错。铲刀磨剪的工夫全在一双手和一双脚。生意是需要脚去找寻的,而接下生意是需要手来完成的。

  一天以吆喝开始,又在吆喝声中结束。当有人拿出用钝了的菜刀或柴刀,必先打量一番,然后拿条长凳上楔木,把刀楔紧。跨上长凳,如同骑马,两手紧握铲子,来回地拉动,把钝厚的刀刃刨薄,削铁如泥是他努力的目标。磨剪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两个刃,难以楔得紧些,难度系数更大一点。最后在刀斩木、剪剪布拉出来溜溜时,主人家微微的一点头,这样今天就有着落了。

  这是一个纯粹的老人。一生只做过一件事,铲刀磨剪。铲刀磨剪也是一门手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刀刃剪尖上跳舞。可是他能。一个喜欢在刀刃剪尖上狂舞的老人。当刀刃上的锈迹一点点的退去,雪刃透出锋利的光芒,一双手却由年青变苍老、由细腻变粗糙;当剪尖上射出逼人的锐气,冒出一缕缕寒意,一张脸也已爬满了皱纹,由油青色变深暗色。这是一个利与钝的转换,是刀剪的利与人的钝的转换。刀剪钝,人利;刀剪利,人却钝了。谁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样一种枯燥的营生呢?在生存压迫之外,他又该是何等的专注啊。

  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终生未娶。未娶可能是娶不到,也可能是不想娶,仰或是一场多么痴情的等待。行走的路上,有没有孤独和荒凉,是不是能做到心静如水?行走的经历是不是能让他悟到,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谁也不会永远在谁身边。铲刀磨剪多数是需要和女人打交道的。一个能蹲下来和女人交谈并按女人的旨意办事的男人,该会有怎样的柔情呢。

  一个终生不与女人生活,却与女人打交道。也曾听过他跟村里的小媳妇调情,却不选择去跟她们相融,这种距离的把握是不是一种人生的顿悟?仰或是生活无赖的选择?我该以怎样的冷静去揣度他的思想和心理呢。




[ 本帖最后由 炬焰炯炯 于 2008-12-20 10:1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