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惠兰生香 清澈儒雅

2020-10-08抒情散文聂中民

惠兰生香
清澈儒雅
――读天水诗人阎虎林先生诗作随感
■聂中民偷得浮生半日闲,诚然再一次阅读了阎虎林先生的诗歌散文集《春柳抚摸的村庄》。读他的诗歌,有时不免觉得朴素恬静、清澈芬芳。读着读着就让人击节叫好起来,这是很纯粹的诗。既不流俗也非常
惠兰生香
清澈儒雅

――读天水诗人阎虎林先生诗作随感
■聂中民
  偷得浮生半日闲,诚然再一次阅读了阎虎林先生的诗歌散文集《春柳抚摸的村庄》。读他的诗歌,有时不免觉得朴素恬静、清澈芬芳。读着读着就让人击节叫好起来,这是很纯粹的诗。既不流俗也非常规,是一种介乎于精品与素材的神性之诗。在其诗作的叙述上可以说有点自然的神秘,有点奇诡多变。因此,要概括其诗歌中丰富的内涵和独创的艺术体例,并不容易。在《春柳抚摸的村庄》这本集子中诗歌文本洋溢着的独特的,很私人化的色彩。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就是他诗歌的动人之处吧。
我与阎虎林先生亦师亦友,且敬重有加。先生长我二十余岁,有过短暂的务农、打工、经商生涯。先生能自学而成才,就意味着不怕劳苦、潜心求索、读书积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集大成者。由于年龄的差距,我只能用乏味、苍白的语言来弥补对部分诗歌作品的解构。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阎虎林先生诗歌的表现形式:一是融入人格化的事物极其活动,在这种形式中,一切静物与动物都被统摄在人格化的情境及其活动之中,以其幽默的笔调汩汩流淌在笔端。作为西部诗人,他的作品植根入生于斯而长于斯的这篇土地。试看《重读张家川》:“我看见一群又一群的羊/轻盈的飘过张家川的天空/边远山区的云/在灵魂深处咩咩地叫着/让我的生命孤寂而沉静/关山一带/有许多戴着头巾的牧羊女/成为蓝天下流动的风景/粗狂的牧歌/如一只苍老的鹰/在青青的麦苗之上展翅掠过/阳光下黄牛拱起脊梁/高大而崇高/成为村庄永恒的依靠/黄土大道/一个民族古老的回声/经久不息”。 在关山,有一望无边的草原和麦田、有流云一样的羊群,还有那些孤独的牧羊女,阳光下卧地而息的黄牛。诗人给读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之美的同时,神性化的苍鹰在高处盘旋飞舞,而地上的黄牛让人感觉到了脊梁的坚挺与奉献的崇高。一座真实的村落就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的,然而读者的心灵置身于诗人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里时,难到在孤独和宁静的背后能听不见关山古道上的刀光剑影与战马嘶鸣么。我想,这样的悠悠的抒情是诗人通过人格化的处理才会有的,显得其诗更饶有意趣。

  二是戏剧化的矛盾与包容并非单纯与排斥。《穿裙子的妻》和《牛车》便是两首矛盾与包容的喜剧之诗作。“放下镰刀/穿起裙子的妻/青绿了我眼里朦胧的风景/我在前面看一下妻/我在后面看一下妻/我还在侧面看一下妻/妻娇羞的神态/全不像两个孩子的母亲/乡村古老的日子/在妻的红晕里/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在临河的小村庄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穿裙子的妻/都说/是你提前了花期”。全诗都是在以一种发现的神情赞美放下镰刀的妻,写着糟糠之妻的朴素之美。诗行间又暗含着内疚与自责,而且又蕴涵了哲理。前两节里,在妻的红晕里一句,承转自如,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柴米油盐的乡村日子。与前面全不像两个孩子的母亲遥相呼应。读到最后,我们才感受到了诗人的别有用心。既然生活了三十年,那么我们再也无法探究那个远去的花期,只有等待那些坐上摇椅慢慢聊,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日子。全诗歌的建筑在这种机智而矛盾的思考上。在《牛车》一诗中,诗人以丰富而幽默的潜台词取胜,也可以说是戏剧化的又一表现形式。“坑坑洼洼的村路上/牛车缓缓辗过/苍茫的岁月/就这样被漫不经心地载走/静静的风里/只留下浅浅的辙印/……沉默 坚毅 忍辱负重/凡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牛都具有/漫长的旅途上/牛总是随意摔着尾巴……牛车上/喜眉笑脸的/是我任性的妻子/她用柔软的柳条/抽打着我的脊梁/你呀真像咱家的牛”。此诗结尾出人意料,全诗的意味在最后收结。“你呀,真像咱家的牛”包含了多少复杂的心理矛盾,就像戏剧中的潜台词一样含蓄,但是意思又不言自明。 抵达灵魂的精神内涵
  当现代人类被工业文明所挤压并吞噬的悲剧重复发生的时候,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形式的,外在的东西,而那份内在的,深层的情感体验其实就是“含泪的喜剧”。我想这就是一种深层的审美观念,又可以说是与审美一致的艺术的精神内涵。《广告人》以戏拟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知识份子即诗人的孤独与苦闷:“当不成总统/就做了广告人/穿行于企业和商家之间/每天以汽车的速度追赶着光阴/进出于钢筋水泥的楼房/始终把笑意写在脸上/企求用三寸不烂之舌/打动对方的心……日日夜夜为别人做策划/心血呕成创意/自己却瘦成了/一支骨骼铮铮的笔”。 从这些句子都可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剧体验。再看这样的诗句“在钢筋水泥的建筑工地/我每天垒砌着游子的相思/一只蝈蝈/小小的蝈蝈/突然的鸣叫/让我怦然心动”(《蝈蝈》)。“从小河里游到餐桌上/就再也游不动了/鱼绝望的眼睛成为幻影/我们笑着扒它的肉/生命临近尾声的时候/我已没有一点力量/拔去扎在心尖上的刺(《鱼》)”。城市的繁华与喧闹,诗人的尴尬与无助,在这短短的诗行中裸露无余,也包含了诗人的人生体验。《吃草的羊》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吃草的羊/不时抬起头/咩咩的叫几声/山坳里晃动着狼的影子/羊的眼睛里/饱含着警惕/好在羊无后顾之忧/牧羊人的脊背/为羊竖起一道坚实的墙……善良的羊啊/其实/人的口里吐出的是骨头/远比狼口里吐出来的要多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狼比人善良,而善良的羊却被善良面目掩盖下的人所欺诈,所伤害,这是何等的悲哀!诗人分明是看到了悲剧现象,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表现出一种无奈之痛。

  阎虎林的诗歌也对小人物予以关注,表现小人物的悲哀。如《拉架子车的人》:“在籍滨饭店的侧面/我看见一排架子车/在等待着路人的青睐/每一辆架子车跟前/都有一个脸色黝黑的乡下人/在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看着你/……这些拉架子车的人/穿着破烂甚至肮脏/扑鼻的汗味盖过了摩登女郎的香水/不断飞来的白眼/往往让车夫们脸色发红/城里人最看不起这些拉架子车的乡下人/但架子车仍然执着而憨厚地为城里人/拉家具 抬家电搬东西/这些拉架子车的人从不图谋什么/往往一根香烟就能让眼下的日子飘飘然……”。关注乡下人,一般化的处理,很可能写成颂歌,也可能抒发一种单纯的赞美之情。诗人的感受却是复杂的,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城市诗。乡下人进城打小工,可谓生存之难。实际诗中的乡下人只是其中此类诗歌的一个元素而已。其诗人笔下的小人物有激动、有失落,读来令人发笑。这苦涩的叙述是诗人内心复杂的嬗变,诗味十足矣。诗人还通过咏物等情境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鸡》:“打谷场上 鸡拼命地刨着/哪一颗谷粒是最大的呢/常常把别人的梦喊醒了/自己又得去面对现实/刨挖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最终也没有存下一颗/小小的谷粒”。为人们唤醒黎明,提醒人们早起的鸡,却辛苦一生后没有存下一粒口粮。鸡的哀哀倾诉,鸡的两难选择。又如《骡子》:“走在庄稼汉身旁/骡子谦逊地低垂着头/无论背上的东西有多沉重/它都不会吭一声/生活在黄土高坡上/走不到头的黄土路/骡子沉沉的走着/收割后的田野/在它身后一览无遗”。诗人笔下的乡下人、鸡、骡子都是卑微之物,其用意是展现小人物无法掌握自身命运和实现理想的生存处境,并寄予真挚同情。仔细想来,其诗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粗略的揭示了其诗歌悲剧意识的思想特点。

  总之,阎虎林先生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形式多姿多彩、语言精巧简练、思想深邃,意味绵长。诗人王若冰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写道:阎虎林先生是一位大智若愚,隐忍而沉静地思考、品位现实人生仅有的诗意的诗人。我所知道的是阎虎林先生为人谦逊儒雅、温厚诚朴。其文清澈明净,素有君子风骨。实乃惠兰初绽、淡香袭人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