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七:行走在乡村
2020-10-08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七:行走在乡村文/于文华总是在跋涉人生、风雨命运的沉重里,在疲倦不堪、焦头烂额的空顿时,倾听来自乡村的深情呼唤,走进乡土温馨的怀抱——行走在乡音袅绕的大街小巷,行走在生命昂扬蓬勃的家园田畴,行走在亲情恣肆浓郁的家族树下,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七:行走在乡村
文/于文华
总是在跋涉人生、风雨命运的沉重里,在疲倦不堪、焦头烂额的空顿时,倾听来自乡村的深情呼唤,走进乡土温馨的怀抱——行走在乡音袅绕的大街小巷,行走在生命昂扬蓬勃的家园田畴,行走在亲情恣肆浓郁的家族树下,便会重新汲取前行的营养并增添奋进的力量。
当我一次又一次地从城市走向乡村,走在熟悉而陌生的乡道上,我用我全部的生命体验阅读脚下的这片热土,我用我炽热的情感,拥吻这片家园上的一切——枯井、老树、小河、房屋、炊烟、庄稼、乡情,甚至那些深深浅浅的呼唤,那些牛马狗鸡的嘶鸣嚎叫,那些挥汗如雨的割麦场景,那些夜以继日的劳作印象……都会化作生动而形象的画面,闪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情不自禁地抚摸与咀嚼。
我常想:乡村绝对有着鲜活而璀璨的生命,青葱而热烈的梦想,有着均匀而顽强的呼吸,跳动而粗壮的脉搏,有着奔涌而欢快的血液,不懈而执著的思想。我的天真烂漫的童年,理想闪烁的少年,激情飞扬的青年时代,双脚行走在乡村满是尘土与泥泞的小路,长满野草与植物的田埂,就像世世代代生活在乡间的父老乡亲一样,恣意将自己的脚印,遍“撒”进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参加工作后,也会在寒暑假,毫不犹豫甚至迫不及待地回到乡下,尽情地感受阳光的沐浴,麦子的芳香,田野的活力,亲人的生活。而直到今天,那些和泥土一样朴质、厚重、实在的伙伴们,依然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辛勤地劳作,安详地生活,寻觅并且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行走在乡村,我更多的感知到家园的呼唤,真情的呼唤,乡亲的呼唤——无论我走向哪里,无论我去向何方,这深沉而执拗的呼唤,总会伴随着我,鼓舞着我。我只能在这样的呼唤中跌跌撞撞中前行。
我发现:村庄和村庄似乎很近很近,息息相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纽带,有着山水相连田块相接的地域联系,有着共同的乡俗一样的乡音,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性同样的命运轨迹。但它们似曾相识却有各具特色,马庄有马庄人不一样的说话乃至生活方式,青石湾人有青石湾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种植特点,而花庄子靠近铁道边,以为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村子里的许多人,就像铁道游击队一样在火车上来去自如,随意盗取货物,生火做饭用的煤炭有些人家每年都有剩余,像吃饭的盐、花瓷碗甚至蔬菜,像穿衣戴帽用的衣服、鞋子,除了军用物资以外,他们是见啥拿啥,用公家货车里的东西,就像自己家里的仓库一样方便,肆无忌惮,以至于铁路公安摸清底细,一锅端了几十号青壮年,他们村子的人才稍稍有所收敛。起初,我们还有些眼热与羡慕,他们吃穿不愁,生活比我们自在。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们才恍然大悟: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会流失。而不劳而获者,必将一事无成!是生活教育了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是生活让我们一天天明白事理,懂得了是非曲直。
乡村里,每个家族都有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亲戚网络。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代表着门第的显赫,血脉的延伸。以生活的乡村为圆心,亲戚成放射状分布在四维。亲戚生活地域的远近,显现着家族的经济实力、教育文化水准和认知程度。能够将女子出嫁在市里县城的人家,必定身世不凡,家大业大。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亲戚大多生活在乡下,即或出嫁远到武威、宁夏的,也在乡村。这确定了我行走的地域只能在乡村——父母一共有十个姑妈,每年春节,就是一次集中的走亲戚,互相走动,互相联络。而我在平日的假期和星期天,喜欢走亲串友。常常,我总要在瓜果飘香时节,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穿越阡陌纵横的田野,走过树木环绕的乡村,去姓安的姑妈家,爬在他们家的大脖子树上,美美餐一顿果子。或者爬行长长的陡坡,敲开一户破旧的柴扉,我的大姑妈会喜出望外走出来,急急忙忙迎接了我,从缸里挖一碗脑核豆子(一种极香的山区豆子),从炕洞里掏出几铁锨火红的炕灰,“噼里啪啦”一阵子,喷香扑鼻的豆子,就会让人吃的肠胃发热,心中喜悦。有次穿越一条深深的山谷,走进深山的一个远方舅爷家,他们满脸堆笑,烙了过年才吃的油饼子,铺上过年才铺的大白毡,一个劲地劝住了几天才回家。
行走在乡村,你会发现有时候树上贴有或杏黄或红色的纸条。乡下孩子不知道是母亲的奶水少,营养跟不上,经常肚饿的缘故,还是生了病人们无法晓得,经常哭闹。而大人们哄孩子方式各异,一般采取发帖子,即找些杏黄色或者红色的纸,裁成小长条,写上诸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话语,贴在路旁的大树上,让过路行人念一念、读一读,以期让孩子睡觉安稳。再者就是找干爹,方法有二:一是撞亲,而是认亲。前者是烙一块厚厚的大锅盔,父亲起个大早,撞见的第一个男子就是干爹。央到屋里,给孩子说说:干爹找到了,别哭叫了。然后再找个吉祥日子,干爹准备了长命锁,孩童衣帽,或者玩具什么的,正式认亲。此后,孩子要在过年过节,像亲戚一样去相认。我的干爹姓刘,是个民办教师,是撞来的。经常默默关注着我的成长。后者是民间的神婆掐指一算,找一个什么方位,大致属相及生辰八字的人,认为干爹,孩子的哭闹就会好起来,而此法有时候也有见效的。
那些年,由于高考录取人数相对较少,屡次失利,每次总和大学擦肩而过,一次次将自己闷在小房间里,生怕见任何人。没有音乐可以舒缓情绪,没有排解苦闷的灵丹妙药。自以为睡够了,就会行走在乡间,苦痛、忧愁、失望、低落依然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亦步亦趋。但看着青翠的树木,生机勃勃的村子,奔走在大地上的生灵,听着小河清澈的流水,欣赏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想:乡村固然是贫瘠荒凉的,但它滋养了我多思的情怀、质朴的品格、率真的本性。故乡的人或事物,不会也不大表露自己,但他们始终昂扬向前的生命力量,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甚至灵魂。直到今天,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是什么让我难以入眠,激动不安?又是什么让我不知疲倦地歌吟着故乡大地上的一切。梦里面展现的,又是怎样鲜活灿烂的花朵、飘飘欲坠的果实、真切忙碌的人影、亲切慈爱的笑脸,这些都烙刻在记忆深处,化作一篇篇随不精美但朴实无华的文字。
我固执地自信: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多久,走多远,有了多大变化,仍会回到乡村去看看。即便人不能来,但他一定会在梦里梦外 “常回家看看”——因为那里埋着生育他的胎衣,流淌着他的血液,残存着他走过的脚印与足迹,留下了那么多深刻的记忆。
其实,一个人要真正走遍村庄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即或长到八十岁,也有没有进过的家门,没有走过的田野、山川。乡村很小很小,抬脚一走,不过一、二十里,百多户人家,也许许许多多的乡村,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名字。但乡村又很大很大:不知繁衍了多少茬庄稼、多少棵植物、多少头牲畜,养育了多少代人、多少个家族,修筑了多少间房屋,栽植了多少棵树木……深不可测而又阔大辽远的村庄,总是点燃希望的炊烟,总是敲响幸福的锣鼓,总是擦亮生活的油灯,即使贫穷即使苦难即使灾荒即使困厄。
乡村里的树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大!一个人行走的空间越远,心智越大,他的理想、信仰抵达的触角就有多宽广!我从小行走在乡村,直到今天我还依然无缘、无法、不能用我整个的身心融入都市,只能用我的坚定执著在乡村行走,用我的火热情感在乡村行走。
(全文2896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8-11-29 21:59 编辑 ]
文/于文华
总是在跋涉人生、风雨命运的沉重里,在疲倦不堪、焦头烂额的空顿时,倾听来自乡村的深情呼唤,走进乡土温馨的怀抱——行走在乡音袅绕的大街小巷,行走在生命昂扬蓬勃的家园田畴,行走在亲情恣肆浓郁的家族树下,便会重新汲取前行的营养并增添奋进的力量。
当我一次又一次地从城市走向乡村,走在熟悉而陌生的乡道上,我用我全部的生命体验阅读脚下的这片热土,我用我炽热的情感,拥吻这片家园上的一切——枯井、老树、小河、房屋、炊烟、庄稼、乡情,甚至那些深深浅浅的呼唤,那些牛马狗鸡的嘶鸣嚎叫,那些挥汗如雨的割麦场景,那些夜以继日的劳作印象……都会化作生动而形象的画面,闪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情不自禁地抚摸与咀嚼。
我常想:乡村绝对有着鲜活而璀璨的生命,青葱而热烈的梦想,有着均匀而顽强的呼吸,跳动而粗壮的脉搏,有着奔涌而欢快的血液,不懈而执著的思想。我的天真烂漫的童年,理想闪烁的少年,激情飞扬的青年时代,双脚行走在乡村满是尘土与泥泞的小路,长满野草与植物的田埂,就像世世代代生活在乡间的父老乡亲一样,恣意将自己的脚印,遍“撒”进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参加工作后,也会在寒暑假,毫不犹豫甚至迫不及待地回到乡下,尽情地感受阳光的沐浴,麦子的芳香,田野的活力,亲人的生活。而直到今天,那些和泥土一样朴质、厚重、实在的伙伴们,依然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辛勤地劳作,安详地生活,寻觅并且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行走在乡村,我更多的感知到家园的呼唤,真情的呼唤,乡亲的呼唤——无论我走向哪里,无论我去向何方,这深沉而执拗的呼唤,总会伴随着我,鼓舞着我。我只能在这样的呼唤中跌跌撞撞中前行。
我发现:村庄和村庄似乎很近很近,息息相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纽带,有着山水相连田块相接的地域联系,有着共同的乡俗一样的乡音,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性同样的命运轨迹。但它们似曾相识却有各具特色,马庄有马庄人不一样的说话乃至生活方式,青石湾人有青石湾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种植特点,而花庄子靠近铁道边,以为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村子里的许多人,就像铁道游击队一样在火车上来去自如,随意盗取货物,生火做饭用的煤炭有些人家每年都有剩余,像吃饭的盐、花瓷碗甚至蔬菜,像穿衣戴帽用的衣服、鞋子,除了军用物资以外,他们是见啥拿啥,用公家货车里的东西,就像自己家里的仓库一样方便,肆无忌惮,以至于铁路公安摸清底细,一锅端了几十号青壮年,他们村子的人才稍稍有所收敛。起初,我们还有些眼热与羡慕,他们吃穿不愁,生活比我们自在。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们才恍然大悟: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会流失。而不劳而获者,必将一事无成!是生活教育了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是生活让我们一天天明白事理,懂得了是非曲直。
乡村里,每个家族都有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亲戚网络。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代表着门第的显赫,血脉的延伸。以生活的乡村为圆心,亲戚成放射状分布在四维。亲戚生活地域的远近,显现着家族的经济实力、教育文化水准和认知程度。能够将女子出嫁在市里县城的人家,必定身世不凡,家大业大。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亲戚大多生活在乡下,即或出嫁远到武威、宁夏的,也在乡村。这确定了我行走的地域只能在乡村——父母一共有十个姑妈,每年春节,就是一次集中的走亲戚,互相走动,互相联络。而我在平日的假期和星期天,喜欢走亲串友。常常,我总要在瓜果飘香时节,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穿越阡陌纵横的田野,走过树木环绕的乡村,去姓安的姑妈家,爬在他们家的大脖子树上,美美餐一顿果子。或者爬行长长的陡坡,敲开一户破旧的柴扉,我的大姑妈会喜出望外走出来,急急忙忙迎接了我,从缸里挖一碗脑核豆子(一种极香的山区豆子),从炕洞里掏出几铁锨火红的炕灰,“噼里啪啦”一阵子,喷香扑鼻的豆子,就会让人吃的肠胃发热,心中喜悦。有次穿越一条深深的山谷,走进深山的一个远方舅爷家,他们满脸堆笑,烙了过年才吃的油饼子,铺上过年才铺的大白毡,一个劲地劝住了几天才回家。
行走在乡村,你会发现有时候树上贴有或杏黄或红色的纸条。乡下孩子不知道是母亲的奶水少,营养跟不上,经常肚饿的缘故,还是生了病人们无法晓得,经常哭闹。而大人们哄孩子方式各异,一般采取发帖子,即找些杏黄色或者红色的纸,裁成小长条,写上诸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话语,贴在路旁的大树上,让过路行人念一念、读一读,以期让孩子睡觉安稳。再者就是找干爹,方法有二:一是撞亲,而是认亲。前者是烙一块厚厚的大锅盔,父亲起个大早,撞见的第一个男子就是干爹。央到屋里,给孩子说说:干爹找到了,别哭叫了。然后再找个吉祥日子,干爹准备了长命锁,孩童衣帽,或者玩具什么的,正式认亲。此后,孩子要在过年过节,像亲戚一样去相认。我的干爹姓刘,是个民办教师,是撞来的。经常默默关注着我的成长。后者是民间的神婆掐指一算,找一个什么方位,大致属相及生辰八字的人,认为干爹,孩子的哭闹就会好起来,而此法有时候也有见效的。
那些年,由于高考录取人数相对较少,屡次失利,每次总和大学擦肩而过,一次次将自己闷在小房间里,生怕见任何人。没有音乐可以舒缓情绪,没有排解苦闷的灵丹妙药。自以为睡够了,就会行走在乡间,苦痛、忧愁、失望、低落依然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亦步亦趋。但看着青翠的树木,生机勃勃的村子,奔走在大地上的生灵,听着小河清澈的流水,欣赏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想:乡村固然是贫瘠荒凉的,但它滋养了我多思的情怀、质朴的品格、率真的本性。故乡的人或事物,不会也不大表露自己,但他们始终昂扬向前的生命力量,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甚至灵魂。直到今天,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是什么让我难以入眠,激动不安?又是什么让我不知疲倦地歌吟着故乡大地上的一切。梦里面展现的,又是怎样鲜活灿烂的花朵、飘飘欲坠的果实、真切忙碌的人影、亲切慈爱的笑脸,这些都烙刻在记忆深处,化作一篇篇随不精美但朴实无华的文字。
我固执地自信: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多久,走多远,有了多大变化,仍会回到乡村去看看。即便人不能来,但他一定会在梦里梦外 “常回家看看”——因为那里埋着生育他的胎衣,流淌着他的血液,残存着他走过的脚印与足迹,留下了那么多深刻的记忆。
其实,一个人要真正走遍村庄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即或长到八十岁,也有没有进过的家门,没有走过的田野、山川。乡村很小很小,抬脚一走,不过一、二十里,百多户人家,也许许许多多的乡村,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名字。但乡村又很大很大:不知繁衍了多少茬庄稼、多少棵植物、多少头牲畜,养育了多少代人、多少个家族,修筑了多少间房屋,栽植了多少棵树木……深不可测而又阔大辽远的村庄,总是点燃希望的炊烟,总是敲响幸福的锣鼓,总是擦亮生活的油灯,即使贫穷即使苦难即使灾荒即使困厄。
乡村里的树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大!一个人行走的空间越远,心智越大,他的理想、信仰抵达的触角就有多宽广!我从小行走在乡村,直到今天我还依然无缘、无法、不能用我整个的身心融入都市,只能用我的坚定执著在乡村行走,用我的火热情感在乡村行走。
(全文2896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8-11-29 21:59 编辑 ]
西北风景4.jpg (318.06 KB, 下载次数: 130)
2008-11-29 21:59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