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在那边
2020-10-09叙事散文汤如浩
雪山在那边
汤如浩季节,是的,这个语词不止一次诉诸我的笔端,每每形成一段晦涩的文字,它们是一支锋利的羽箭,凭空射来,总会一次又一次刺痛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当相似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向远方奔去,只留给我一个暗淡的背影时,凝眸默念,感受到一种无
雪山在那边
汤如浩
季节,是的,这个语词不止一次诉诸我的笔端,每每形成一段晦涩的文字,它们是一支锋利的羽箭,凭空射来,总会一次又一次刺痛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当相似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向远方奔去,只留给我一个暗淡的背影时,凝眸默念,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东西包抄周身,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所以,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忧伤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看风起云涌,看苍穹大地,看芸芸万物,看白云流霞人家,还有流水般的光阴,它们保持着世界上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的沧桑变幻,傻乎乎地思索点点滴滴的关于生长和死亡的问题,关于所处的处境的问题,关于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问题,我确实无法冷静下来。白云,蓝天,雪山,从我的眼帘一一掠过,高远而古旧,熟悉却又陌生,带着一丝冷漠,一丝寥落,就像这片雪山下的高原一样,它们细小的变化,每每会引起我心潮的涌动,这种忧伤毫无来由,我脚踩着河西高原厚实的泥土,却好像是毫无根基的浮萍,无法沉稳下来。 秋天的时光在一点点短去,牵引出的是冬天长长的根须,不用怀疑,季节向前,是它们的定数,我也会向前,但我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回到从前。从前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只能张望,就像远方,我只能看见它依稀的轮廓。我注定会在现在,像一个烦躁的狮子一样,暴躁,烦闷,走来走去,困守在囚笼中,倒竖鬃毛,伸展利爪,无助地发出长长的啸叫。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生存的困境,或者说是思想的困境,我无法走出,眼睛射出的微弱光线,能抵达多远的距离? 有一段日子,我专注于乡村。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巷子,我踽踽独行。褐色的麦秸垛,高低错落的粪土堆,歪歪斜斜的土坯墙,乱草,碎石,土坯垛或者稀疏的小杨树林,乡村的小路很不平坦,沟洼,泥泞,无序,撒落着驴马的粪便,羊的粪便,猪的粪便,在硕大的涝池和贯穿小村南北的土路之间,那座颓败的小卖部赫然挺立,摇荡着屋顶几株瘦弱的茅草。在风中摇曳的电线是乡村小院之间搭建的蛛网,连接着这家和那家,枝叶稀疏的杨树刺入青天,一条水泥块石砌就的小水渠,蜿蜒前行,消失在无尽的原野。小村还是这样,在变与不变之间,走着迂回盘旋的羊肠小道。砖房与土坯房纵横穿插,崭新和败落,一并呈现。那堵黄土夯就的老庄墙,依然如故,墙身坍塌大部,墙体斑驳陆离,潜生着暗色的苔藓,而老墙下的小落叶松林,那曾经碧绿的松针泛着鹅黄和褐黄混合的颜色,一季的繁华之后,又该凋落了。我的游走没有目标,就像我的思绪没有根基一样。在乡村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我是一个茫无目的的流荡者,和乡村中那些每年辗转在外的人是同类,我没有固定的栖息地。 在乡村和小城之间,我的确是一个候鸟,飞来飞去,年年如是。这就注定了,现在,关于乡村,我只能耳闻而不可目睹和亲见。小村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平凡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只知道,每年,小村里会有许多稚嫩的孩子呱呱出生,男孩或者女孩,开始承载庄户一家人遥远的希望;故去一些老人,曾经强壮抑或疾病缠身,在唢呐凄凉的吹奏中,入土为安。但无论男或者女,都曾经是我非常熟悉的。村边荒地上某一处的那一抔崭新的黄土,家里人会告诉我,哪座是杨家大伯的,而哪座又是赵家大妈的。时光的飞旋如此迅速,似乎在不经意间,童年时候那些开朗的大妈,那些寡言的大伯,在垂垂老矣,在日渐稀少,在悄然逝去。活着的,也老态龙钟,颤颤巍巍,拄着弯木的拐棍,在向阳的地方,终日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当一位满面沧桑的汉子向我疾步走来,大声的呼叫我的名字,我会悚然一惊:孩提时顽皮异常、经常带领我们一群拖鼻涕的小屁孩,和公路对面一队的娃子们利用石块和土坯相互攻击展开生死对垒的六零娃,现在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他的鬓角,毫无例外地挂上了白霜,而他的面部,早就活脱脱是沟壑纵横,皱纹密布了。他告诉我,他的孩子要上高中了,只是成绩不好,请教我关于和县高中老师打交道的要诀。而他从各方收集到的信息提醒他,上门去拜访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最佳的选择。我只能点头,作为一名深陷其中的人,我懂得其中的潜规则,我无法给他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但是,无疑,对于这样模棱两可的答语,他还是满足的。他递给我的劣质香烟和殷勤的邀请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我拒绝了他,实质上也是在拒绝我自己。 祁连雪山在那边,我抬眼可见。这个季节,皑皑的白雪已经不可遏止地将它的触觉伸展到最前沿的地带,石峰、冷杉、土丘,甚至那道暗红色的山梁,都隐藏在厚厚的白雪之下,静默无语。只要是有阳光的时段,它莹白的光,总会在高而远的蓝天的边缘,幻化出一道道光圈,旋转着,如深夜里城市广场的霓虹灯,闪烁着妩媚的眼眸,我知道,这种比喻是非常牵强的,在乡村,没有比喻,雪线的回缩和下伸,人们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从疏落的白杨树的枝条间到日渐充满凉意的清晨和下午,从小菜畦蜷缩的的大白菜的叶片到落满白霜荒草萋萋的田野,人们早就感觉到这个季节的无边清寒,厚实的大棉袄包裹着身体,他们还忙着各自的农活,浇秋水,运麦草,拉煤块。雪山就在那儿,似乎与他们无关。 是的,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在乎最现实的问题和生计,他们不是多愁善感的小资,不会刻意注意季节的变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除非是与庄稼有关,与收成有关,与生存最现实的问题有关。这个季节,老人们终于熬不住了,从庄稼上场的那一刻起,陆续有老人去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当青壮年男人和妇女们披着仆仆的风尘归来,来不及歇息一会儿,来不及把庄稼地里那种慌乱的忙活深深喘一口气,老人就撒手归去。高悬在大门前“楼儿纸”五色斑斓,花花绿绿的纸花在寒风中瑟瑟有声;各色的匾额高高地挂在老人的灵堂前的铁丝上,素白的纸条上写满称颂的文字,文字的潮湿墨迹依稀可辨;凄凉的唢呐整天响个不停,衣衫褴褛的盲人唢呐手坐在院子里的明火旁,缩手缩脚,腮帮子时起时伏;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副棺材突兀地挺立在板凳上,一群乡村画师手里攥着猪尿泡做成的工具,在勾画着称为“螭虎”或者“锦鸡”的图案轮廓;灵堂前的案几上,摆放着各色水果和女儿女婿精心制作的花馍,上面布满惟妙惟肖的面制花卉——莲花、牡丹、菊花,这被名为“供样”的祭品旁,围满啧啧有声的妇女;香气弥漫,搭着塑料布的厨房门口,有妇女在端着盘子出出进进,盘子中盛满各种热气腾腾的食物,猪肘、炖鸡、烧鱼,前来祭奠的客人们端坐方桌前,吃相各不相同。一个老人的离去,色香味俱全,是一场乡村的盛宴,寂静的乡村因了一个生命的终了,沉浸在看似凄凉的欢乐里,一场忙忙碌碌的葬礼过后,没有人去细心回味,除非那些老人,还会憧憬自己身后葬礼上的辉煌。 我还会听到一些看似传奇般的乡村故事,在乡村的这个季节,它就会猝不及防地引起一些恐慌和叹息。就像,某人的妻子,在外出打工的这一段里,终于没有回来,也许,永远就从这个乡村消失了。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之为乡村爱情的萌发,乡村的闭塞注定了乡村的婚姻带着鄙陋的原始气息,固然曾经,我也曾揣着好奇看到或者听到过“自由恋爱”一类的新闻。但是,就像那个叫做莲花的女子,曾经是一个乖巧的小媳妇,低眉顺眼,一副羞答答的模样,如今,却引起异常轩然大波。记得曾经也是在一次乡村的葬礼上,我看到过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子,在众多的媳妇中,她的样子的确引人注目,眼睛明亮,头发乌黑,身材高挑,手脚麻利,关键是,她的服装很是得体,显示出与一般乡村女子的不一般,有让人眼睛突然一亮的感觉。我想她是热情和泼辣的,那次,让我猝不及防的,竟然是在乡宴最热闹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突然从斜刺里冒出来,乘我和大家搭讪说笑不注意的当儿,硬是将一块硕大的花馍三下两下撕碎,一古脑儿按进我的汤碗中,而后捂着嘴逃之夭夭。这是乡村中礼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有让客人吃饱吃好的意思。我成了村中的客人,大伙大笑不止,那种尴尬无以言表。此后每当我回家和她路遇,她总是热情地打招呼,甚至有时候,她会请我到她家去坐坐。我的眼中,她是贤淑与美丽的,而她的丈夫,那个名叫喜娃的木讷男子,应该是幸福的。可是,这个季节,抛下丈夫和孩子,她却没有回来,一家人和村人的骇急是可想而知的,东奔西走,传回来的信息却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她和一名外地打工的男子私奔了!茫茫人海,路途迢迢,谁又会找得到她呢?而这一切,此前没有任何征兆。 这个季节变化很多,唯一不变的,却是时光的轮回,时钟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深秋的凉意已经逐渐转化为寒意了,河西高原的第一场雪也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顷刻间,大地一片雪白,那些尚未完全凋零的树木和花草,终于禁不住寒冷的考验,纷纷倒伏在地,形成匍匐的形状,整个大地,一片白色的苍茫!雪山在那边,在祁连山的那边,厚积着冰雪,显得愈加高峻,愈加巍峨,愈加冷漠,雪山巍然挺立,耸入湛蓝高远的青天,目光深邃,思考它自己的事情,不会在意这边怎样,就像很多很多年前一样,它没有去在意隋炀帝西行会怎么样,霍去病征讨匈奴会怎么样,祁连山下民族纷争会怎么样。这些,它全不管,全不在意,全不留下些什么痕迹或者记忆,何况山的这边,普普通通的生生死死,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故,普普通通的邻里琐屑呢?雪山就是雪山,不像我,幼稚得一次又一次痴痴地望,痴痴地想。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08-10-30 22:36 编辑 ] 雪山
季节,是的,这个语词不止一次诉诸我的笔端,每每形成一段晦涩的文字,它们是一支锋利的羽箭,凭空射来,总会一次又一次刺痛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当相似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向远方奔去,只留给我一个暗淡的背影时,凝眸默念,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东西包抄周身,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所以,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忧伤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看风起云涌,看苍穹大地,看芸芸万物,看白云流霞人家,还有流水般的光阴,它们保持着世界上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的沧桑变幻,傻乎乎地思索点点滴滴的关于生长和死亡的问题,关于所处的处境的问题,关于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问题,我确实无法冷静下来。白云,蓝天,雪山,从我的眼帘一一掠过,高远而古旧,熟悉却又陌生,带着一丝冷漠,一丝寥落,就像这片雪山下的高原一样,它们细小的变化,每每会引起我心潮的涌动,这种忧伤毫无来由,我脚踩着河西高原厚实的泥土,却好像是毫无根基的浮萍,无法沉稳下来。 秋天的时光在一点点短去,牵引出的是冬天长长的根须,不用怀疑,季节向前,是它们的定数,我也会向前,但我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回到从前。从前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只能张望,就像远方,我只能看见它依稀的轮廓。我注定会在现在,像一个烦躁的狮子一样,暴躁,烦闷,走来走去,困守在囚笼中,倒竖鬃毛,伸展利爪,无助地发出长长的啸叫。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生存的困境,或者说是思想的困境,我无法走出,眼睛射出的微弱光线,能抵达多远的距离? 有一段日子,我专注于乡村。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巷子,我踽踽独行。褐色的麦秸垛,高低错落的粪土堆,歪歪斜斜的土坯墙,乱草,碎石,土坯垛或者稀疏的小杨树林,乡村的小路很不平坦,沟洼,泥泞,无序,撒落着驴马的粪便,羊的粪便,猪的粪便,在硕大的涝池和贯穿小村南北的土路之间,那座颓败的小卖部赫然挺立,摇荡着屋顶几株瘦弱的茅草。在风中摇曳的电线是乡村小院之间搭建的蛛网,连接着这家和那家,枝叶稀疏的杨树刺入青天,一条水泥块石砌就的小水渠,蜿蜒前行,消失在无尽的原野。小村还是这样,在变与不变之间,走着迂回盘旋的羊肠小道。砖房与土坯房纵横穿插,崭新和败落,一并呈现。那堵黄土夯就的老庄墙,依然如故,墙身坍塌大部,墙体斑驳陆离,潜生着暗色的苔藓,而老墙下的小落叶松林,那曾经碧绿的松针泛着鹅黄和褐黄混合的颜色,一季的繁华之后,又该凋落了。我的游走没有目标,就像我的思绪没有根基一样。在乡村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我是一个茫无目的的流荡者,和乡村中那些每年辗转在外的人是同类,我没有固定的栖息地。 在乡村和小城之间,我的确是一个候鸟,飞来飞去,年年如是。这就注定了,现在,关于乡村,我只能耳闻而不可目睹和亲见。小村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平凡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只知道,每年,小村里会有许多稚嫩的孩子呱呱出生,男孩或者女孩,开始承载庄户一家人遥远的希望;故去一些老人,曾经强壮抑或疾病缠身,在唢呐凄凉的吹奏中,入土为安。但无论男或者女,都曾经是我非常熟悉的。村边荒地上某一处的那一抔崭新的黄土,家里人会告诉我,哪座是杨家大伯的,而哪座又是赵家大妈的。时光的飞旋如此迅速,似乎在不经意间,童年时候那些开朗的大妈,那些寡言的大伯,在垂垂老矣,在日渐稀少,在悄然逝去。活着的,也老态龙钟,颤颤巍巍,拄着弯木的拐棍,在向阳的地方,终日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当一位满面沧桑的汉子向我疾步走来,大声的呼叫我的名字,我会悚然一惊:孩提时顽皮异常、经常带领我们一群拖鼻涕的小屁孩,和公路对面一队的娃子们利用石块和土坯相互攻击展开生死对垒的六零娃,现在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他的鬓角,毫无例外地挂上了白霜,而他的面部,早就活脱脱是沟壑纵横,皱纹密布了。他告诉我,他的孩子要上高中了,只是成绩不好,请教我关于和县高中老师打交道的要诀。而他从各方收集到的信息提醒他,上门去拜访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最佳的选择。我只能点头,作为一名深陷其中的人,我懂得其中的潜规则,我无法给他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但是,无疑,对于这样模棱两可的答语,他还是满足的。他递给我的劣质香烟和殷勤的邀请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我拒绝了他,实质上也是在拒绝我自己。 祁连雪山在那边,我抬眼可见。这个季节,皑皑的白雪已经不可遏止地将它的触觉伸展到最前沿的地带,石峰、冷杉、土丘,甚至那道暗红色的山梁,都隐藏在厚厚的白雪之下,静默无语。只要是有阳光的时段,它莹白的光,总会在高而远的蓝天的边缘,幻化出一道道光圈,旋转着,如深夜里城市广场的霓虹灯,闪烁着妩媚的眼眸,我知道,这种比喻是非常牵强的,在乡村,没有比喻,雪线的回缩和下伸,人们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从疏落的白杨树的枝条间到日渐充满凉意的清晨和下午,从小菜畦蜷缩的的大白菜的叶片到落满白霜荒草萋萋的田野,人们早就感觉到这个季节的无边清寒,厚实的大棉袄包裹着身体,他们还忙着各自的农活,浇秋水,运麦草,拉煤块。雪山就在那儿,似乎与他们无关。 是的,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在乎最现实的问题和生计,他们不是多愁善感的小资,不会刻意注意季节的变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除非是与庄稼有关,与收成有关,与生存最现实的问题有关。这个季节,老人们终于熬不住了,从庄稼上场的那一刻起,陆续有老人去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当青壮年男人和妇女们披着仆仆的风尘归来,来不及歇息一会儿,来不及把庄稼地里那种慌乱的忙活深深喘一口气,老人就撒手归去。高悬在大门前“楼儿纸”五色斑斓,花花绿绿的纸花在寒风中瑟瑟有声;各色的匾额高高地挂在老人的灵堂前的铁丝上,素白的纸条上写满称颂的文字,文字的潮湿墨迹依稀可辨;凄凉的唢呐整天响个不停,衣衫褴褛的盲人唢呐手坐在院子里的明火旁,缩手缩脚,腮帮子时起时伏;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副棺材突兀地挺立在板凳上,一群乡村画师手里攥着猪尿泡做成的工具,在勾画着称为“螭虎”或者“锦鸡”的图案轮廓;灵堂前的案几上,摆放着各色水果和女儿女婿精心制作的花馍,上面布满惟妙惟肖的面制花卉——莲花、牡丹、菊花,这被名为“供样”的祭品旁,围满啧啧有声的妇女;香气弥漫,搭着塑料布的厨房门口,有妇女在端着盘子出出进进,盘子中盛满各种热气腾腾的食物,猪肘、炖鸡、烧鱼,前来祭奠的客人们端坐方桌前,吃相各不相同。一个老人的离去,色香味俱全,是一场乡村的盛宴,寂静的乡村因了一个生命的终了,沉浸在看似凄凉的欢乐里,一场忙忙碌碌的葬礼过后,没有人去细心回味,除非那些老人,还会憧憬自己身后葬礼上的辉煌。 我还会听到一些看似传奇般的乡村故事,在乡村的这个季节,它就会猝不及防地引起一些恐慌和叹息。就像,某人的妻子,在外出打工的这一段里,终于没有回来,也许,永远就从这个乡村消失了。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之为乡村爱情的萌发,乡村的闭塞注定了乡村的婚姻带着鄙陋的原始气息,固然曾经,我也曾揣着好奇看到或者听到过“自由恋爱”一类的新闻。但是,就像那个叫做莲花的女子,曾经是一个乖巧的小媳妇,低眉顺眼,一副羞答答的模样,如今,却引起异常轩然大波。记得曾经也是在一次乡村的葬礼上,我看到过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子,在众多的媳妇中,她的样子的确引人注目,眼睛明亮,头发乌黑,身材高挑,手脚麻利,关键是,她的服装很是得体,显示出与一般乡村女子的不一般,有让人眼睛突然一亮的感觉。我想她是热情和泼辣的,那次,让我猝不及防的,竟然是在乡宴最热闹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突然从斜刺里冒出来,乘我和大家搭讪说笑不注意的当儿,硬是将一块硕大的花馍三下两下撕碎,一古脑儿按进我的汤碗中,而后捂着嘴逃之夭夭。这是乡村中礼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有让客人吃饱吃好的意思。我成了村中的客人,大伙大笑不止,那种尴尬无以言表。此后每当我回家和她路遇,她总是热情地打招呼,甚至有时候,她会请我到她家去坐坐。我的眼中,她是贤淑与美丽的,而她的丈夫,那个名叫喜娃的木讷男子,应该是幸福的。可是,这个季节,抛下丈夫和孩子,她却没有回来,一家人和村人的骇急是可想而知的,东奔西走,传回来的信息却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她和一名外地打工的男子私奔了!茫茫人海,路途迢迢,谁又会找得到她呢?而这一切,此前没有任何征兆。 这个季节变化很多,唯一不变的,却是时光的轮回,时钟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深秋的凉意已经逐渐转化为寒意了,河西高原的第一场雪也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顷刻间,大地一片雪白,那些尚未完全凋零的树木和花草,终于禁不住寒冷的考验,纷纷倒伏在地,形成匍匐的形状,整个大地,一片白色的苍茫!雪山在那边,在祁连山的那边,厚积着冰雪,显得愈加高峻,愈加巍峨,愈加冷漠,雪山巍然挺立,耸入湛蓝高远的青天,目光深邃,思考它自己的事情,不会在意这边怎样,就像很多很多年前一样,它没有去在意隋炀帝西行会怎么样,霍去病征讨匈奴会怎么样,祁连山下民族纷争会怎么样。这些,它全不管,全不在意,全不留下些什么痕迹或者记忆,何况山的这边,普普通通的生生死死,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故,普普通通的邻里琐屑呢?雪山就是雪山,不像我,幼稚得一次又一次痴痴地望,痴痴地想。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08-10-30 22:36 编辑 ] 雪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