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打平伙

2020-10-10抒情散文zhaoyanq

打平伙
一从我记事时候起,头脑中的农村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即便是饿肚皮的时候,村子里也没有死气沉沉的景象。那时候,除了重大节假日,农村里几乎没有农闲的时间,春种秋收之后还要积肥打场交公粮,一年忙到头。不下田挣工分的老弱病残,只能按不同的年
打平伙 一
从我记事时候起,头脑中的农村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即便是饿肚皮的时候,村子里也没有死气沉沉的景象。

那时候,除了重大节假日,农村里几乎没有农闲的时间,春种秋收之后还要积肥打场交公粮,一年忙到头。不下田挣工分的老弱病残,只能按不同的年龄段聚在一起,所谓“老有老伴,小搭小伴,壮劳力聚在田里”:下不了田的老人们拉扯着孙儿聚在村口的树荫下,边照顾娃娃们边闲聊,手里还要断断续续地做点事,有的搓动着别在腰间的草绳,有的打草鞋,有的纳鞋子。放了学的孩子们则聚在村中的空地上,女孩子跳绳、跳房子、抓子儿、……男娃娃们则三三俩俩,有的打纸牌、耍铜钱;有的抽陀螺、打窝窝子。吃过晚饭,不论有没有月亮,都要自发地聚在一起玩耍一阵,除了老鹰抓小鸡、躲猫猫、抓特务,还有些围坐在老人旁边听故事、学唱样板戏、模仿宣传队演出时跳的忠字舞等等,依哩哇啦地瞎闹,直到玩得大汗淋漓,气喘嘘嘘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睡觉。

对于整天在田地里忙碌挣工分的父辈们来说,除了以小组为单位每天聚在一起的劳作,“同吃、同住”的共同享受几乎不存在。只有偶尔打一次平伙,全家老少齐上阵,才既饱了口福又联络了感情,令人终身难忘。

所谓的打平伙,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几个人在一起搓一顿,完事后三一三十一,各人拼钱拼柴拼米拼菜甚至拼油拼盐拼份子平摊。在困难年代,便是几根柴,一碗米,二两肉,再到谁家园子里弄点菜,吃时人人有份,拼时也见者有份,图的就是少拼甚至不拼钱,只要拿出家中现成的东西就能打上牙祭,吃上“百家饭”。 二
在我的记忆中,“打平伙”是一个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的词儿,又与穷悄悄地联系在一起。在家里,只要大人说某天要打平伙,总要在小孩子们的心底激起一阵阵向往,暗暗盼望着这一时刻的到来。真到了这一天,老人小孩们不自觉地聚到就餐地点,在争着为主厨的当下手,捡菜、洗菜、凑火、准备碗筷的同时,悄悄地嗅着饭菜散发出的阵阵香味,俨然沉醉在烟雾弥漫的仙境之中。

其实,村里大规模打平伙的时候并不多,往往是在生产队出现了受伤或带病的耕畜或羊子或生猪的时候,被某一个作业小组、几个处得来的朋友或几家人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然后在某个人的家里或野外(处理有病的牲口往往在野外)生火做饭,大快朵颐。有时候,那些胆子大的围了一个野狗,打到了一只下坝的狼,除了自己留下皮子外,其它都要拿出来与隔壁邻舍或亲戚朋友们“共产”,这一切,就是俗称的“打平伙”。

其实,那个时候的人都特别纯朴。由于长期吃粗粮,特别看重吃,把吃一顿肉叫做“打牙祭”,把到亲戚朋友家做一次客也看得很很庄重,总是要梳头洗脸,穿上最好的衣服,同过大节一样。那时,看到谁家园子里有几样长得好的菜,也会有人开玩笑说:“把它平伙了吧,我拼二两腊油。”“拿它打平伙,我拼一碗猪肝渣”……队里开秧门时,谁家炒了几个炒豆,除了多留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几个外,都要拿出去给作业小组的队友“打平伙”。

记得我读小学这几年级的时候,由于经不住枯肠寡肚的唆使,和一群小伙伴在村外的守田房里打起平伙来。活动由头儿启智担任总指挥,我和杨栋负责到生产队的“菜园组”刨洋芋,木星想办法“拿”家里的腊肉,家禄的父亲在粮管所工作,家里有米吃,由他负责“拿”两碗米,其它的人有的回家拼碗筷,有的拼炊具,有的到梨园里捡柴火,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大家很快完成了任务,木星虽然没有“拿”到肉,但割到了一小圈腊板油、一整块肉皮子和小半碗儿猪肝渣;家禄撮到了一帽壳大红米;“小鼻涕”的奶奶还给他挖了一大碗腌菜。接下来就是七手八脚地做饭等待和狼吞虎咽的进食。虽然第二天木星和家禄都挨了一顿打,但在大家的安慰和鼓励下,心里同样美滋滋的,还隐隐约约地生出自豪感来。

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忘不了这次游戏色彩很浓的打平伙,忘不了这顿自己做出来的“百家饭”,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美的宴席了! 三
万事开头难,有一必有二,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孩了。那以后,我们又打过几次平伙儿,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断丰富,不时把邻村的下蛋母鸡和田里接近成熟的食物都“搬”进了铁锅……。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先期受益者之一,恢复考试第二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开始与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半脱产”,但周末回家都会不自觉地聚在一起,还在头儿家里打了几次平伙,由他的妹妹做给大伙吃。三年高中后,我又顺利考上大学,不到十八岁就顺利参加了工作。其它小伙伴则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学手艺的学手艺,也有一个上了大学,两三个升入中专,在家的也很快娶妻生子,几十年结成的平伙联盟也就宣告解散。

既便参加了工作,吃上了公家饭,但不知是由于年纪轻,正长身体的缘故,还是饭菜中油荤太少的缘故,反正,总还是思吃,因此,就经常邀约单位上几个处得来的同事,在晚上备完课、批改完作业之后临时动议,每人拼一两元钱,然后敲开附近小卖铺,买一瓶勾兑的白兰地,几包咸味的鱼皮花生或县糖果厂生产的饼干,回到某人的宿舍分亨。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方式也有了一些改进,如份子不再是平摊,而是按工资、奖金的多少抽成。也有由拼伙人依据各自的“公心”和实力“捐资”吃饭的。更多的时候,采取“画鸡脚”的方式:按人头在纸张上标出顺序号,每一个号码后面对应连线一定的金额,各金额之间有小幅度的差别,要是夜深或是天气不好,还有不出钱跑腿号。可是,“跑腿”总是大家最向往的,既免了份子,还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选购,一举几得!

后来,公职人员的工资开始有所增加,物质供应也逐步放开,可吃的东西慢慢多了起来,尽管还少不了打平伙,但炒豆下寡酒、壳子伴咸菜,在某个的宿舍穷侃一通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家懒得动手的时候,就到酒馆饭店点上一桌,猜拳行令,尽情吃喝。几年前,兰花产业悄然兴盛,兰花价格一日三涨,手里有几文现钱的特别是有工资保障的公职人员都加入了养兰炒兰的行列,只要有一笔生意做成,就请好朋友、同事、生意伙伴在酒楼饭馆吃一天,到歌舞厅玩一夜,几乎成为时尚。

不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兰花产业发展的推动,各种档次的休闲娱乐山庄农家乐方兴未艾,有人来了兴致,号召一声,就能组织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在山庄尽兴搓一天麻将,顺便吃两顿正在成为时尚,不仅“打平伙”成了“吃大户”,为了聚会而吃的氛围少了,而且,输赢的金额越来越大,“赌”成了主要内容,隐藏着用金钱来打发时常的倾向。

而自己呢?尽管后来从农村中学调回到县城工作,但一方面忙于工作,另一方面两个孩子还小,虽然回家的时候很多,也不是为了看望一下父母,就是忙于生计,很少集中精力专门与童年时候的伙伴们聚在一起。事实上,决大多数伙伴虽然没有继续升学读书,但却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或打工或做生意或承包建筑工程,在外忙得不亦乐乎,回家的时间比我还少,对个别人,甚至有十几年没见过面,童年时的打平伙几乎成了一种记忆和回味。

一天,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说村里属虎、属免、属龙和属蛇的“近龄人”要打一次平伙,集中讨论成立“帮辈”的事,叫我无论如何回家一趟。兄弟的电话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内心中隐约萌生出了尽快与儿时伙伴相聚的冲动……。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的家乡那么样的坝区农村,吃对绝大多数家庭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打平伙之风却又悄悄地兴旺起来。

聚得最多,也首当其冲的是老年人,他们最先成立了老年协会,协会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打平伙,在打平伙这一天讨论村里的村容村貌建设、红白喜事的习俗改革和办学办医等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后提交党小组和村民小组讨论决策,付诸实施。而国家规定的“九九”敬老节,更成了除春节、接祖日外全村性的重大节日。这一天,全村的老人聚会,在近处经商打工的子女也要回到家中,早早地为自家的老人拼去份子,然后,集中在老协会听候会长的分工,手巧勤快的媳妇们主厨,当年结婚的新郎新娘负责茶水和就餐服务,还有一些人到镇上、县城采买蔬菜食品,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体现着孝心。在邻村,这一天也同样热闹非凡,有请戏班子唱戏的,也有开展“孝顺儿女”、“孝顺儿媳”、“五好家庭”等内容的评选表彰。

其次是家庭主妇、“留守”农村的婆娘们,他们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又是各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最活跃的一群。农忙时她们在田地里忙活,农闲时候唱歌跳舞逛庙会,到了“三•八”节,大家梳洗穿戴整齐,不是租几辆面包车,到县内风景旅游区打平伙野饮,就是到外地旅游,别有一番情趣。

这次帮辈聚会的地点是老年协会。这里过去建有魁阁,一度办过学前班,后来划给村老年协会,由村里筹集了一点钱,在外工作和务工经商的村民捐了一部分,由儿时的娃娃头,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老板的启智包底并义务改造装修。而今,这里虽然房子不是很好,只有西边和北边两排各三间的平房头顶大门成丁字型排列,但却粉刷一新,白墙青瓦,水泥地皮,中间整齐地摆放着水晶瓷砖镶面的桌凳,宽敞的院子东南边靠墙砌着丁字型的大花台,里面穿插栽培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西排靠南还用木板隔了半间密封的屋子,里面装着一整套斩新的扩音设备和一台32英吋的投影电视,都是由在省城开电器行的木星捐献的。

平伙会还挺正规,由启智主持,先选出了负责财务管理、生活安排和成员联络召集几个方面的人员,提出了成立帮辈的主要用意:成员家中有红白喜事,大家都到场祝贺,帮一帮忙,不能到场的适当罚款;每年至少打一次平伙,沟通沟通感情;在外工作和营生的要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等等。经大家热烈讨论,补充了一些具体条款,一个粗线条的章程正式形成。

这次的饭菜虽然说不上丰盛,但气氛却很热烈,大家谈论生活的感受、人情冷暖,叙儿时的趣事友情,感叹三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相互祝福,相互敬酒,浓浓的情感溢于言表,弥漫在整个院落中。

随后的几天,我总在回味这次相隔快三十年平伙。村民有一句谚语:“人生就象打平伙”,看来不无道理!


[ 本帖最后由 zhaoyanq 于 2008-11-12 10:53 编辑 ] 打平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