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二:寒冬腊月忙打场(编辑后整文)
2020-10-10抒情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二:寒冬腊月忙打场文/于文华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我记忆中乡村冬天打场的经历,却在悠远的怀想中日渐清晰,许多细节仿佛历历在目,宛如眼前,且比现场发生的更逼真、更真切。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的冬天里打场,不是随意的笑话,不是痴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二:寒冬腊月忙打场
文/于文华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我记忆中乡村冬天打场的经历,却在悠远的怀想中日渐清晰,许多细节仿佛历历在目,宛如眼前,且比现场发生的更逼真、更真切。 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的冬天里打场,不是随意的笑话,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实实在在曾经的现实,是以往在我的家乡大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绝不是在冰天雪地里打场。照样找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照样要套上队里的马和驴,拉起石磙子,一圈一圈地转。要是夏天,麦子晒的干的几乎要冒烟,人踏上去,麦杆儿可能要陷进去一个深坑。可在冬天,地皮是干硬的,天气是冷飕飕的,就算有太阳,也绝对没有夏天的火热,打起场来就有些困难,有些吃力、有些费劲。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干一件事情,就没有干不成功的。 那时,我小小的脑袋纳闷:为啥把一个个的麦垛摞起来,队长估摸着人家面柜里的面吃的净光了,才张罗着打场?为何要等到寒冬腊月的时节,还要赶着石磙子打场,为什么不能一场接一场地打完全部麦子,一次性分配到各家各户,这样多省事,人们还皆大欢喜。 长大后,阅历与见识的日渐丰厚,加上生活思考的广度与了解层面的增多,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夏天,社员们要忙着抢收:油菜收拾了,还有麦子;麦子割完了,还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像拔苦豆给土豆上肥,浇秋庄稼,将积攒了一个春夏的饲养场的粪全部起走,响应公社号召搞大会战,像把花麻割下来,捆扎后,放到池水里浸泡……这些农活有些是非要干且必须干好的,有些是事前绝然没有料到的。先打几场麦子,让大人小孩先凑合吃着,让饿了一个春天的肚子稍稍吃的好些扎实点。然后收豆子、割谷子、拔糜子、挖土豆、剁麻子(前者的花麻是剥麻的,用来搓成麻绳,搓成使用的绳子,或者纳鞋底,后者是用来吃的或者榨油的麻子)……一样一样的农活,排好队似的,那件都不能忽视,哪来的时间和经历去打场。况且,麦子摞成了一个个整整齐齐方形或者圆形的大垛,遮盖的严严实实、风雨不侵。先把谷子、糜子打下来,社员们可以变化花样吃饭,不再是单纯的面食,巧妇做饭除了面还是面。下点小米,切几个土豆,拌几把面,做成面糊糊,或者多拌些面,做成稠饭。糜子在碾子上碾了,金黄的黄米下到锅里,放些小葱,炝些清油,焖成黄米稠饭,就着酸菜吃,感觉特香! 地里所有的庄稼拾掇了,颗粒归仓了,现在可以腾出手来打场了吧?且慢,队里所有的地块,必须要赶在入冬冷冻前全部犁完,否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没有拖拉机,没有机械化的过去,犁地的事情全指靠饲养场里的那些牲畜,尤其是牛跟马、骡子,哪有多余的畜力去打场。 队里的老把式一天撵着一天犁地,好早点打场。可是,秋雨不可遏止地袭来,且延绵不绝,一场接着一场。这样,停停歇歇犁完每一寸土地,还要浇一次秋水,再细细耙过一遍所有的耕地,让付出了粮食的田地进入休眠状态,来年好再来个大丰收,才能够放心自如地打场!这时节,多半就进入了冬天。一个个石磙子,被马、骡、驴甚至牛拉着,一天能打多少粮食呢,最多也就八、九石(此处读dan,一石为400市斤),一个麦垛需要打三四次甚至五六次。遇上阴雨天,只能顺延,可不就一直打到寒冬腊月天吗? 早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队长发话:今天打场,早上全部社员都拆垛,有架子车的拉上架子车,提几把镰刀。刚刚麻麻亮,村子里稀疏的树木、灰白的院落、凋敝的田野依稀看见个轮廓,大公鸡还在一声接一声地叫鸣,各家各户的庄门里,急急忙忙走出一个个的男女,打着招呼,说着话语,有人提着镰刀,有人拉着架子车,有人扛着木叉,很少有赤手空拳的,都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愉悦,有些激动。毕竟,又可以各家按照工分与人口,能够分些粮食——家里老人与娃娃,吃几顿白面面条,蒸些黑面馍馍,饱饱吃些几顿像样的饭,谁不喜形于色,谁不心花怒放呢?
有人自告奋勇,双手像利爪一样插进麦垛,紧紧抓住看似高不可攀、坚硬无比麦垛的麦根儿,攀援而上到最顶部,卸去上面遮挡风雨的麦草。厚厚的一层,有些腐烂,有些潮湿。人们很快将这些多余的东西抱的抱,拉的拉,运送到麦场外围。站稳脚跟后,又有几个人攀援到高高的麦垛上面,将捂的干干的麦捆儿掀下去。码垛是一层一层码的,扯开时也一层层的,就会加快速度。毕竟是冬天,冷风刺骨,冻得人瑟瑟发抖,但干着干着就全身发热,浑身是劲,通体舒泰。劳动真好!它可以驱除寒冷,强筋健骨。劳动着的人真幸福!它能够带来收获的愉悦,锻炼身心。一个愣头青,将几个麦捆儿故意扔到下面一个白白胖胖的女人身上,引得那女人破口大骂。人们嬉笑着,指点着麦垛上的小伙子,可那样的骂顶什么用呢?人家高高在上,再厉害的女人,蹦子跳的再高,也只有一个麦捆高,能干啥哩?骂半天,顶多只能解个气。 太阳一杆子高了,才摊好场。队长发话,再抖一遍。拿木叉的,一个个站定,一叉不漏地将全部麦子抖动的散散的,好让太阳均匀地照射,人们才争先恐后回家吃早饭。 夏天打场,到正午才套磙子,几个时辰就不知不觉熟了。可在冬天,却越打好像越生了。麦子下面的麦场是冰冷的地面,干干的麦子被磙子一碾压,就有些返潮。一人在前,拉着那头调皮的红马,那是老把式,后面依次套的是灰马、杂色的骡子甚至牛。侧面一般也有一人驱赶着牲畜,有时赶天黑能打完。有时,只仅仅起走了头茬麦草,夜黑的看不见了,关键是地气回潮了,不能打了,只好叉成几个大堆,第二天接着再打。在农活面前,任何的侥幸都是多余,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无用的,唯一的只能是按部就班,扎扎实实。我怀疑:农民的憨厚与实在,是不是长期侍弄庄稼与农活,日濡目染熏陶的结果。
麦子打下来,扫成一个大堆:候风。冬天的西北风,有些硬,有些冷,只要风大,照样能够扬场。但怕就怕来一场乱风。忽而在东面,忽而又转向西面,不一忽儿又跑到南面去了,搞的人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而天早就黑的对面不见人影。这么一大堆还没有扬净的麦子咋办?有办法,派人看管,东西南北各一人,麦堆上也派人严加看管,可谓防守森严,四周用生产队的大印过了印。那印我清楚地看见过,长约60、70公分,宽约20、30公分,底部的字体是“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和河北队三个小字,四周雕刻着青松流水等精美的花纹,保管员小心翼翼地将印迹重重地落在麦堆上。殊不知,聪明的看管人,会在夜深人静之时趁机偷窃一些麦子。将两个裤管扎紧,装满细粮食(有杂物但麦子居多),估摸着有几十斤的麦子。这是深夜里发生的事情。到早五更,队长与保管员合计好,提着袋子,“偷偷摸摸”弄走几袋子麦子,再依样画葫芦,重新落好印迹,糊弄社员。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谁都心知肚明,敢怒而不说出。
好不容易将几个最后的麦垛全部打完,离过年差不了几天了,赶紧推磨、扫房、购置一些东西,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好在年过的简单,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要添,无非稍稍比平日好些。
麦子分完了。过几天,将一个夏秋跟冬天麦垛下面的落场与打场的渣头,统统按照人口分掉。人们不约而同,都挤在生产队饲养场宽敞高大的后院里,男人跟女人嚷成一片,急不可耐的样子,像过年过节时开戏前那样急切而开心的喧闹,像逛集市般那样兴高采烈而热闹非凡的慌乱。老人跟小孩也挤进来,生怕差了他们就干不成一件事情。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场,拎着筐背着背斗或是提个布袋(或是毛线编织的口袋),等着队长、保管员喊到户主的名字,便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的从人缝中挤过去,分到早就分成堆或一户一户称出的渣头,心满意足地背回家去,清苦、贫穷的日子便多了些甜美跟希望。
若是渣头倒成一堆一堆的,方便倒方便的多,你只需找到写有户主纸条的渣头,毫不含糊地装上便可回家。但这可大有讲究和“猫赋”在里头,粗看都是些未打干净的麦子穗头,实则里面的内容和货色却大不一样。有头有脸的人家,包括跟队长沾亲带故的,队里的记分员、保管员乃至饲养场的饲养员,再就是生产队的大头社员,他们爱挑肥拣瘦,干活出工不出力,专爱挑毛病闹事,是不好惹没法惹的主,里面的细子儿多(未扬净的麦子),实惠也大,而一般人家的大多是些麦叶、麦渣、麦穗儿掺杂在一起,看起来堆较大,实则东西不是很丰盛。
吃粮紧张的时节,人们对怎么分粮食便格外关注。称斤分渣头,尽管也有弊端,但多少让人心里平衡,最起码在量上是一样的。渣头都是落场(麦垛的底子,垛越大,攒落下的麦子就越多),扬场时清扫在一旁未打净的粮食。在过年前,分些渣头背回家,扫净院子的空地,找个小棒棒仔仔细细捶下来,用簸箕簸的净净的,推出来的面和马与骡子拉着石滚子打下的好粮食一样的雪白,做出来的饭、蒸出来的馍嚼起来却格外有劲——大概来的越是不易得到的东西,人们越是格外珍惜的缘故罢。
寒冬腊月忙打场的事情,反映了改革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势在必行:充分说明了大锅饭是禁锢农民手脚的桎梏,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与集体所有制的缺陷,而改革开放尤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们的农民生活衣食无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等不到麦黄,人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新麦客们开着快捷方便的大型收割机康拜因,早就等候在一旁。只等主人一声令下,几十分钟就能够将麦子拉进家中。农民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使各家的招式,小型收割机、脱粒机更是大显身手,人们是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比赛着收田、打场,就连那些偏僻疙垃里的、道路不畅机器无法驶进的地块,人们都手工割了,肩挑手扛,提到方便处,农用三轮车拉回来,放到麦场上,机器拉着铁磙子,不到几小时就打碾下来,再用吹风机利利索索扬得干干净净。
如今农村的打场,十天半月的时间,所有的麦子都会收拾完毕。人们还要忙着拾掇温棚里的蔬菜,或者走南闯北去城市打工,盘算着多挣些钱,添置些新农用机器或时髦电器,将新式瓦房变成封闭式,为家里的儿女上大学储存学费。
乡村的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舒不缓,该播田时播田,该割麦时割麦,该落垛时落垛,该打场时打场,一切都似乎追寻着前一年的脚步与轨迹,好像一茬又一茬的麦子,一垄沟紧挨着一垄沟。一件做完了,另一件早已等侯在那里,仿佛一切都沿着事先预定好的线路,你只管按步就班,用不着谁的喊叫与催促。但,日与月在人们不知不觉,匆匆忙忙的变换、推移中,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长大了,冬天打场、分渣的日子,今天看来也许永不再来。可春华秋实,乡村一张张朴实而憨厚的笑脸里,一个个佝偻的身子与忙碌前行的足迹里,分明有我的乡亲们艰难里厮守着日月,贫穷中向往着幸福的梦幻——包括目睹过的每一个孩子饥饿的眼神,以及众多深深皱纹里绽放出的对收成的忧虑与哀伤。
(全文4181字)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8 11:27 编辑 ]
文/于文华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我记忆中乡村冬天打场的经历,却在悠远的怀想中日渐清晰,许多细节仿佛历历在目,宛如眼前,且比现场发生的更逼真、更真切。 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的冬天里打场,不是随意的笑话,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实实在在曾经的现实,是以往在我的家乡大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绝不是在冰天雪地里打场。照样找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照样要套上队里的马和驴,拉起石磙子,一圈一圈地转。要是夏天,麦子晒的干的几乎要冒烟,人踏上去,麦杆儿可能要陷进去一个深坑。可在冬天,地皮是干硬的,天气是冷飕飕的,就算有太阳,也绝对没有夏天的火热,打起场来就有些困难,有些吃力、有些费劲。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干一件事情,就没有干不成功的。 那时,我小小的脑袋纳闷:为啥把一个个的麦垛摞起来,队长估摸着人家面柜里的面吃的净光了,才张罗着打场?为何要等到寒冬腊月的时节,还要赶着石磙子打场,为什么不能一场接一场地打完全部麦子,一次性分配到各家各户,这样多省事,人们还皆大欢喜。 长大后,阅历与见识的日渐丰厚,加上生活思考的广度与了解层面的增多,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夏天,社员们要忙着抢收:油菜收拾了,还有麦子;麦子割完了,还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像拔苦豆给土豆上肥,浇秋庄稼,将积攒了一个春夏的饲养场的粪全部起走,响应公社号召搞大会战,像把花麻割下来,捆扎后,放到池水里浸泡……这些农活有些是非要干且必须干好的,有些是事前绝然没有料到的。先打几场麦子,让大人小孩先凑合吃着,让饿了一个春天的肚子稍稍吃的好些扎实点。然后收豆子、割谷子、拔糜子、挖土豆、剁麻子(前者的花麻是剥麻的,用来搓成麻绳,搓成使用的绳子,或者纳鞋底,后者是用来吃的或者榨油的麻子)……一样一样的农活,排好队似的,那件都不能忽视,哪来的时间和经历去打场。况且,麦子摞成了一个个整整齐齐方形或者圆形的大垛,遮盖的严严实实、风雨不侵。先把谷子、糜子打下来,社员们可以变化花样吃饭,不再是单纯的面食,巧妇做饭除了面还是面。下点小米,切几个土豆,拌几把面,做成面糊糊,或者多拌些面,做成稠饭。糜子在碾子上碾了,金黄的黄米下到锅里,放些小葱,炝些清油,焖成黄米稠饭,就着酸菜吃,感觉特香! 地里所有的庄稼拾掇了,颗粒归仓了,现在可以腾出手来打场了吧?且慢,队里所有的地块,必须要赶在入冬冷冻前全部犁完,否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没有拖拉机,没有机械化的过去,犁地的事情全指靠饲养场里的那些牲畜,尤其是牛跟马、骡子,哪有多余的畜力去打场。 队里的老把式一天撵着一天犁地,好早点打场。可是,秋雨不可遏止地袭来,且延绵不绝,一场接着一场。这样,停停歇歇犁完每一寸土地,还要浇一次秋水,再细细耙过一遍所有的耕地,让付出了粮食的田地进入休眠状态,来年好再来个大丰收,才能够放心自如地打场!这时节,多半就进入了冬天。一个个石磙子,被马、骡、驴甚至牛拉着,一天能打多少粮食呢,最多也就八、九石(此处读dan,一石为400市斤),一个麦垛需要打三四次甚至五六次。遇上阴雨天,只能顺延,可不就一直打到寒冬腊月天吗? 早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队长发话:今天打场,早上全部社员都拆垛,有架子车的拉上架子车,提几把镰刀。刚刚麻麻亮,村子里稀疏的树木、灰白的院落、凋敝的田野依稀看见个轮廓,大公鸡还在一声接一声地叫鸣,各家各户的庄门里,急急忙忙走出一个个的男女,打着招呼,说着话语,有人提着镰刀,有人拉着架子车,有人扛着木叉,很少有赤手空拳的,都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愉悦,有些激动。毕竟,又可以各家按照工分与人口,能够分些粮食——家里老人与娃娃,吃几顿白面面条,蒸些黑面馍馍,饱饱吃些几顿像样的饭,谁不喜形于色,谁不心花怒放呢?
有人自告奋勇,双手像利爪一样插进麦垛,紧紧抓住看似高不可攀、坚硬无比麦垛的麦根儿,攀援而上到最顶部,卸去上面遮挡风雨的麦草。厚厚的一层,有些腐烂,有些潮湿。人们很快将这些多余的东西抱的抱,拉的拉,运送到麦场外围。站稳脚跟后,又有几个人攀援到高高的麦垛上面,将捂的干干的麦捆儿掀下去。码垛是一层一层码的,扯开时也一层层的,就会加快速度。毕竟是冬天,冷风刺骨,冻得人瑟瑟发抖,但干着干着就全身发热,浑身是劲,通体舒泰。劳动真好!它可以驱除寒冷,强筋健骨。劳动着的人真幸福!它能够带来收获的愉悦,锻炼身心。一个愣头青,将几个麦捆儿故意扔到下面一个白白胖胖的女人身上,引得那女人破口大骂。人们嬉笑着,指点着麦垛上的小伙子,可那样的骂顶什么用呢?人家高高在上,再厉害的女人,蹦子跳的再高,也只有一个麦捆高,能干啥哩?骂半天,顶多只能解个气。 太阳一杆子高了,才摊好场。队长发话,再抖一遍。拿木叉的,一个个站定,一叉不漏地将全部麦子抖动的散散的,好让太阳均匀地照射,人们才争先恐后回家吃早饭。 夏天打场,到正午才套磙子,几个时辰就不知不觉熟了。可在冬天,却越打好像越生了。麦子下面的麦场是冰冷的地面,干干的麦子被磙子一碾压,就有些返潮。一人在前,拉着那头调皮的红马,那是老把式,后面依次套的是灰马、杂色的骡子甚至牛。侧面一般也有一人驱赶着牲畜,有时赶天黑能打完。有时,只仅仅起走了头茬麦草,夜黑的看不见了,关键是地气回潮了,不能打了,只好叉成几个大堆,第二天接着再打。在农活面前,任何的侥幸都是多余,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无用的,唯一的只能是按部就班,扎扎实实。我怀疑:农民的憨厚与实在,是不是长期侍弄庄稼与农活,日濡目染熏陶的结果。
麦子打下来,扫成一个大堆:候风。冬天的西北风,有些硬,有些冷,只要风大,照样能够扬场。但怕就怕来一场乱风。忽而在东面,忽而又转向西面,不一忽儿又跑到南面去了,搞的人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而天早就黑的对面不见人影。这么一大堆还没有扬净的麦子咋办?有办法,派人看管,东西南北各一人,麦堆上也派人严加看管,可谓防守森严,四周用生产队的大印过了印。那印我清楚地看见过,长约60、70公分,宽约20、30公分,底部的字体是“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和河北队三个小字,四周雕刻着青松流水等精美的花纹,保管员小心翼翼地将印迹重重地落在麦堆上。殊不知,聪明的看管人,会在夜深人静之时趁机偷窃一些麦子。将两个裤管扎紧,装满细粮食(有杂物但麦子居多),估摸着有几十斤的麦子。这是深夜里发生的事情。到早五更,队长与保管员合计好,提着袋子,“偷偷摸摸”弄走几袋子麦子,再依样画葫芦,重新落好印迹,糊弄社员。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谁都心知肚明,敢怒而不说出。
好不容易将几个最后的麦垛全部打完,离过年差不了几天了,赶紧推磨、扫房、购置一些东西,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好在年过的简单,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要添,无非稍稍比平日好些。
麦子分完了。过几天,将一个夏秋跟冬天麦垛下面的落场与打场的渣头,统统按照人口分掉。人们不约而同,都挤在生产队饲养场宽敞高大的后院里,男人跟女人嚷成一片,急不可耐的样子,像过年过节时开戏前那样急切而开心的喧闹,像逛集市般那样兴高采烈而热闹非凡的慌乱。老人跟小孩也挤进来,生怕差了他们就干不成一件事情。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场,拎着筐背着背斗或是提个布袋(或是毛线编织的口袋),等着队长、保管员喊到户主的名字,便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的从人缝中挤过去,分到早就分成堆或一户一户称出的渣头,心满意足地背回家去,清苦、贫穷的日子便多了些甜美跟希望。
若是渣头倒成一堆一堆的,方便倒方便的多,你只需找到写有户主纸条的渣头,毫不含糊地装上便可回家。但这可大有讲究和“猫赋”在里头,粗看都是些未打干净的麦子穗头,实则里面的内容和货色却大不一样。有头有脸的人家,包括跟队长沾亲带故的,队里的记分员、保管员乃至饲养场的饲养员,再就是生产队的大头社员,他们爱挑肥拣瘦,干活出工不出力,专爱挑毛病闹事,是不好惹没法惹的主,里面的细子儿多(未扬净的麦子),实惠也大,而一般人家的大多是些麦叶、麦渣、麦穗儿掺杂在一起,看起来堆较大,实则东西不是很丰盛。
吃粮紧张的时节,人们对怎么分粮食便格外关注。称斤分渣头,尽管也有弊端,但多少让人心里平衡,最起码在量上是一样的。渣头都是落场(麦垛的底子,垛越大,攒落下的麦子就越多),扬场时清扫在一旁未打净的粮食。在过年前,分些渣头背回家,扫净院子的空地,找个小棒棒仔仔细细捶下来,用簸箕簸的净净的,推出来的面和马与骡子拉着石滚子打下的好粮食一样的雪白,做出来的饭、蒸出来的馍嚼起来却格外有劲——大概来的越是不易得到的东西,人们越是格外珍惜的缘故罢。
寒冬腊月忙打场的事情,反映了改革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势在必行:充分说明了大锅饭是禁锢农民手脚的桎梏,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与集体所有制的缺陷,而改革开放尤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们的农民生活衣食无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等不到麦黄,人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新麦客们开着快捷方便的大型收割机康拜因,早就等候在一旁。只等主人一声令下,几十分钟就能够将麦子拉进家中。农民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使各家的招式,小型收割机、脱粒机更是大显身手,人们是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比赛着收田、打场,就连那些偏僻疙垃里的、道路不畅机器无法驶进的地块,人们都手工割了,肩挑手扛,提到方便处,农用三轮车拉回来,放到麦场上,机器拉着铁磙子,不到几小时就打碾下来,再用吹风机利利索索扬得干干净净。
如今农村的打场,十天半月的时间,所有的麦子都会收拾完毕。人们还要忙着拾掇温棚里的蔬菜,或者走南闯北去城市打工,盘算着多挣些钱,添置些新农用机器或时髦电器,将新式瓦房变成封闭式,为家里的儿女上大学储存学费。
乡村的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舒不缓,该播田时播田,该割麦时割麦,该落垛时落垛,该打场时打场,一切都似乎追寻着前一年的脚步与轨迹,好像一茬又一茬的麦子,一垄沟紧挨着一垄沟。一件做完了,另一件早已等侯在那里,仿佛一切都沿着事先预定好的线路,你只管按步就班,用不着谁的喊叫与催促。但,日与月在人们不知不觉,匆匆忙忙的变换、推移中,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长大了,冬天打场、分渣的日子,今天看来也许永不再来。可春华秋实,乡村一张张朴实而憨厚的笑脸里,一个个佝偻的身子与忙碌前行的足迹里,分明有我的乡亲们艰难里厮守着日月,贫穷中向往着幸福的梦幻——包括目睹过的每一个孩子饥饿的眼神,以及众多深深皱纹里绽放出的对收成的忧虑与哀伤。
(全文4181字)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8 11:2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