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谁能说出饥饿之痛
2020-10-12抒情散文洪水河畔
谁能说出饥饿之痛除开记忆,没有什么可以连接那个遥远的年代。现在想起来,那些人和事,那些悲惨而充满泪水的场景,仿佛就是一个黑白默片,从头至尾,缓慢地转动、滑行、摇摆,呈现出诸多蜡黄消瘦、绝望痛苦的面容,而镜头最后却定格于一个村庄:雪山,荒滩,
谁能说出饥饿之痛
除开记忆,没有什么可以连接那个遥远的年代。
现在想起来,那些人和事,那些悲惨而充满泪水的场景,仿佛就是一个黑白默片,从头至尾,缓慢地转动、滑行、摇摆,呈现出诸多蜡黄消瘦、绝望痛苦的面容,而镜头最后却定格于一个村庄:雪山,荒滩,干涸的河岸,萧条的树林……
1970年。对故乡的人来说,1970年就是一个岸,只要泅渡过饥饿蔓延的死亡之水,就能看见蓝天和白云,就能听到那悦耳动听的鸟鸣,就能活下来并且走进充满希望的田野。1970年,饥饿不是一个词。饥饿是一颗子弹,从远处呼啸而来,击中了贫穷的农民。饥饿残忍地将人杀戮,却没有留下血的痕迹。
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乡连年旱灾,庄稼没有收成,土地被毒辣的太阳烤炙成焦土,就连耐旱性极强的野燕麦也很少发芽、吐穗,甚至刚长出新芽便被热风吹走。尽管政府每年派发救济粮,但依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村民的生存问题。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或奔赴新疆挖煤,或去了青海乞讨。到了1970年,整个山村渐渐少了炊烟,家鸽迁徙,萧萧的西风中只能听到芨芨草发出干涩凄凉的鸣声。
那是我的童年。童年唯有的记忆就是饥饿。钻心的饥饿。疼痛的饥饿。空空荡荡的饥饿。两眼冒着金星的饥饿。不想活下去的饥饿。饥饿铺天盖地滔滔不绝。饥饿渗入了每一个毛孔、每一滴血液。那时我上一年级,从早晨返校到下午回家,要走十多里山路。因为饥饿,背着书包时就像背着一座大山,两腿发软、抽筋、颤抖。在上学的路上,我跟几个小伙伴逮蚂蚱,捉蜥蜴,或者弄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昆虫,放火烧烤,然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塞进嘴巴。为了争抢一只蚂蚱大腿,甚至不顾同窗友情,大打出手,喊爹叫娘,几乎每天都有人鼻青脸肿,血污满面。要想活下去,就得填饱肚子,而肚子里仅仅是一些昆虫的尸骸,所以每个孩子都成了骷髅的样子,眼睛深陷,皮肤浮肿,看上去有着玻璃的颜色。那年月,我们曾合谋偷窃过生产队喂马的油渣,那种褐色坚硬的物质,放到嘴里有香油的味道。我们把那东西偷出来后就藏在自己的书包里,从不敢一次享用,而是等到最饥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放在舌尖上,慢慢地吮吸几下,咬下一点儿吞进去,而将大半继续留在那里,等待下一次饥饿的到来。
1970年,我梦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就是小麦:金黄的穗儿,挑着露水的麦芒,细长油绿的叶片,叶片上缓慢爬行的七彩瓢虫……麦子黄了,饱满的颗粒在太阳下闪着光芒,然后就被磨成面粉,母亲将面粉倒进盆子,来回地搓揉,蒸馒头,做面条……拿着一个馒头,我能看见自己印在上面的指纹,有时是箩箩,有时是簸箕……
童年的梦往往被母亲的几声叹息惊醒,当我睁开眼睛后,发现母亲就坐在灶火前,有气无力地拉着风箱,灶膛里的火焰窜出来,舔着母亲因饥饿而变型的脸,还有鬓间的丝丝白发。母亲的锅里没有粮食,沸腾的水面上只漂浮着几片野菜的叶子。而就是那些苦涩的叶子,也只能留给为全家挣工分的父亲。
饥饿宛若长满利齿的饕餮,不停地撕咬和吞噬着每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
村里的年轻女人,每天晚上都要去山那边的煤场,用肉体交换挖煤汉子的土豆和炒面,她们已经忘记了尊严,只要有人送来食物,哪怕是一升豌豆或青稞,她们也会解开自己的裤带。我曾听说村里有个媳妇,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换来粮食,跟煤窑里的几个男人发生关系,每睡一次,就能得到一到两颗土豆,尽管这样,她的一个孩子还是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后来,那个媳妇发疯了,她把所有的土豆都种在了孩子的坟墓旁边,而第二年春天,那些土豆竟然在干旱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
还有一个女人,十五岁就远嫁青海,她的全部聘礼是一麻袋青稞。那时候,这么多粮食可以救活一家人的生命,但奇怪的是,她的家人从没有动过麻袋里的青稞,直到她爷爷去世,家人才把无比金贵的粮食倒入一口棺材。她的父亲说,活着的人还有吃饭的时日,而死去的人就永远没有希望了。他不忍心自己的亲爹做一个饿鬼,所以只能让亡灵带着青稞上路。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那个姑娘嫁给了一个傻子,她的婚姻压根没有幸福,仅仅是为了一个亡灵的饥饿,她竟然拿自己的青春交换了一麻袋粮食。
1970年,故乡在饥饿中颤抖。
饥饿的人。饥饿的村庄。饥饿的牲畜。饥饿的土地。饥饿的草木。饥饿的天空大地。饥饿的肉体灵魂。当岁月流逝之后,再回首,我依然能看见饥饿的魔影,盘桓着,疯狂地吞噬着一切。时光中,人性的神殿毁弃坍塌,但从未有人说出她的痛。
除开记忆,没有什么可以连接那个遥远的年代。
现在想起来,那些人和事,那些悲惨而充满泪水的场景,仿佛就是一个黑白默片,从头至尾,缓慢地转动、滑行、摇摆,呈现出诸多蜡黄消瘦、绝望痛苦的面容,而镜头最后却定格于一个村庄:雪山,荒滩,干涸的河岸,萧条的树林……
1970年。对故乡的人来说,1970年就是一个岸,只要泅渡过饥饿蔓延的死亡之水,就能看见蓝天和白云,就能听到那悦耳动听的鸟鸣,就能活下来并且走进充满希望的田野。1970年,饥饿不是一个词。饥饿是一颗子弹,从远处呼啸而来,击中了贫穷的农民。饥饿残忍地将人杀戮,却没有留下血的痕迹。
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乡连年旱灾,庄稼没有收成,土地被毒辣的太阳烤炙成焦土,就连耐旱性极强的野燕麦也很少发芽、吐穗,甚至刚长出新芽便被热风吹走。尽管政府每年派发救济粮,但依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村民的生存问题。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或奔赴新疆挖煤,或去了青海乞讨。到了1970年,整个山村渐渐少了炊烟,家鸽迁徙,萧萧的西风中只能听到芨芨草发出干涩凄凉的鸣声。
那是我的童年。童年唯有的记忆就是饥饿。钻心的饥饿。疼痛的饥饿。空空荡荡的饥饿。两眼冒着金星的饥饿。不想活下去的饥饿。饥饿铺天盖地滔滔不绝。饥饿渗入了每一个毛孔、每一滴血液。那时我上一年级,从早晨返校到下午回家,要走十多里山路。因为饥饿,背着书包时就像背着一座大山,两腿发软、抽筋、颤抖。在上学的路上,我跟几个小伙伴逮蚂蚱,捉蜥蜴,或者弄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昆虫,放火烧烤,然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塞进嘴巴。为了争抢一只蚂蚱大腿,甚至不顾同窗友情,大打出手,喊爹叫娘,几乎每天都有人鼻青脸肿,血污满面。要想活下去,就得填饱肚子,而肚子里仅仅是一些昆虫的尸骸,所以每个孩子都成了骷髅的样子,眼睛深陷,皮肤浮肿,看上去有着玻璃的颜色。那年月,我们曾合谋偷窃过生产队喂马的油渣,那种褐色坚硬的物质,放到嘴里有香油的味道。我们把那东西偷出来后就藏在自己的书包里,从不敢一次享用,而是等到最饥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放在舌尖上,慢慢地吮吸几下,咬下一点儿吞进去,而将大半继续留在那里,等待下一次饥饿的到来。
1970年,我梦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就是小麦:金黄的穗儿,挑着露水的麦芒,细长油绿的叶片,叶片上缓慢爬行的七彩瓢虫……麦子黄了,饱满的颗粒在太阳下闪着光芒,然后就被磨成面粉,母亲将面粉倒进盆子,来回地搓揉,蒸馒头,做面条……拿着一个馒头,我能看见自己印在上面的指纹,有时是箩箩,有时是簸箕……
童年的梦往往被母亲的几声叹息惊醒,当我睁开眼睛后,发现母亲就坐在灶火前,有气无力地拉着风箱,灶膛里的火焰窜出来,舔着母亲因饥饿而变型的脸,还有鬓间的丝丝白发。母亲的锅里没有粮食,沸腾的水面上只漂浮着几片野菜的叶子。而就是那些苦涩的叶子,也只能留给为全家挣工分的父亲。
饥饿宛若长满利齿的饕餮,不停地撕咬和吞噬着每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
村里的年轻女人,每天晚上都要去山那边的煤场,用肉体交换挖煤汉子的土豆和炒面,她们已经忘记了尊严,只要有人送来食物,哪怕是一升豌豆或青稞,她们也会解开自己的裤带。我曾听说村里有个媳妇,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换来粮食,跟煤窑里的几个男人发生关系,每睡一次,就能得到一到两颗土豆,尽管这样,她的一个孩子还是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后来,那个媳妇发疯了,她把所有的土豆都种在了孩子的坟墓旁边,而第二年春天,那些土豆竟然在干旱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
还有一个女人,十五岁就远嫁青海,她的全部聘礼是一麻袋青稞。那时候,这么多粮食可以救活一家人的生命,但奇怪的是,她的家人从没有动过麻袋里的青稞,直到她爷爷去世,家人才把无比金贵的粮食倒入一口棺材。她的父亲说,活着的人还有吃饭的时日,而死去的人就永远没有希望了。他不忍心自己的亲爹做一个饿鬼,所以只能让亡灵带着青稞上路。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那个姑娘嫁给了一个傻子,她的婚姻压根没有幸福,仅仅是为了一个亡灵的饥饿,她竟然拿自己的青春交换了一麻袋粮食。
1970年,故乡在饥饿中颤抖。
饥饿的人。饥饿的村庄。饥饿的牲畜。饥饿的土地。饥饿的草木。饥饿的天空大地。饥饿的肉体灵魂。当岁月流逝之后,再回首,我依然能看见饥饿的魔影,盘桓着,疯狂地吞噬着一切。时光中,人性的神殿毁弃坍塌,但从未有人说出她的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