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游吉壤看长陵
2020-10-24叙事散文运涛涛
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准备给他置办丰厚的随葬品并寻找墓穴。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随葬的东西难道还不最丰厚?还需要墓穴和随葬品等显得微不足道的东西吗!”他的弟子解释:“我们惟恐天上的乌鸢把您的遗体当
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准备给他置办丰厚的随葬品并寻找墓穴。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随葬的东西难道还不最丰厚?还需要墓穴和随葬品等显得微不足道的东西吗!”他的弟子解释:“我们惟恐天上的乌鸢把您的遗体当做食物。”庄子不在意地说:“遗体在地上是乌鸢的食物,埋在地下也不过是蝼蚁的食物,厚葬地下就是夺乌鸢的食物给蝼蚁,这样的偏心是没道理的啊。”
象庄子这样豁达,一般人难以做到,尤其是在风水学中,厚葬不但是死者一个人的事情,也关乎子孙和家族的旺衰,所以只要有条件厚葬,古代都会为死者隆重其事,如果是帝王,更不得了,几乎是登基之初,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但他觉得在南京建都,不利于震慑元朝的残余势力,在永乐四年,征调上百万工匠、民夫,在北京营建居住和办公用的宫殿,准备迁都。第二年,就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的风水宝地,营建死后安身的陵寝。当时大多数人主张选在潭柘寺,朱棣没有同意,最终定在了昌平正北的黄土山,它自西北东折而来,龙翔凤舞,是万年宝藏之地,包络蟠亘,倍蓰钟山,改名为天寿山,就在此建立起了皇家陵园,朱棣为自己建造的长陵在明十三陵中不但营建时间最早,也是建筑规模最大和地面建筑保存得最为完好的。
十三陵今天已经成为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二OO三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我有幸游览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长陵博物馆,那一年门票是二十元。
十三陵中唯一发掘的是定陵,挖了定陵之后有人又要挖长陵,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地下埋着比我们地上保存还好”才罢,所以参观长陵只有地上的建筑。
陵宫建筑占地约十二万平方米,埋葬的只有两个人:朱棣和皇后徐氏,徐氏是功臣第一徐达的女儿。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陵门之前只有神厨之前的碑亭保存至今。
看到朱棣自己的碑,或许有人会联想到他为父亲朱元璋选碑材的故事,永乐三年,朱棣下诏开凿阳山碑材。数万军工开采南京附近阳山近三万平方米的石山,选得三块碑材。这三块碑材依山开凿,碑座碑身一端均与山体相连,其中碑额石材高十五米,碑身石材高四十五米,碑座石材,高十三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七十三米,重三点一万吨。以重量而论,埃及金字塔所用的石头最大仅五十吨,与之相比简直轻如鹅毛。但随着修建北京宫殿和长陵,碑材最终没有运往孝陵,孝陵遗憾地没有变成世界奇迹之一。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祾恩名始于嘉靖十七年,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它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皇宫的金銮殿修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柱网总面积达一千九百多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称“三出陛”。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古时大臣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所以称皇帝为陛下,就是与此“三出陛”有关。
它建筑宏伟,用材考究,全殿的梁、柱、桁、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楠木加工而成。支撑殿宇的六十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内金柱胸径都在一米以上,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那里人迹不到,伐倒的楠木,往往是“一木初卧,千夫难移”,而一木至京,费银最终达万两。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园”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
明楼在初时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所以,乾隆五十年修缮,改变了结构,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死,故此,现在前后券门通畅如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仍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古代皇帝生前是没有号的,号是死后得到的评价,所以历史上除了秦朝的皇帝自己给自己上尊号为“始皇帝”、“二世”之外,其他都是后世给死去的皇帝表功明德、号令臣下才制定的,所以号中非“祖”即“宗”。 朱棣最初的庙号不是“成祖”,而是“太宗”, “成祖”是他死后一百多年,在嘉靖朝所改。
故宫和明十三陵都是朱棣开始修建的,现存万里长城也是明代所留,连北京的名字,也是朱棣时所改定,还有疏通大运河,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了不起的全世界最伟大的工程,朱棣应说是北京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决策者。
他这个明太宗的登基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骨肉相残得到的。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坐上皇位的。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的。
但两位“太宗”又不一样,李建成和李元吉确死无疑,李世民对旧臣采取了安抚政策,甚至加以重用,如魏徵做到宰相一级。而朱允炆是被烧死宫中还是被人救走却一直无法知道详情,朱棣怕他复辟,采取了一系列的极端的办法。 “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但方孝孺坚决不合作,面对诛灭九族的威胁,顶撞到“便十族奈我何?”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凌迟处死。朱棣夺位后对建文诸臣之镇压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瓜蔓抄”。建文四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成为无人区。朱棣又设立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东厂,起初直接受皇帝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但这并不妨碍朱棣创立盖世的文治武功,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文献大成》,后来称《永乐大典》。全书正文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约三点七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吧千余种,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清朝的《四库全书》与它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朱棣最重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永乐七年,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其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北稳定。
邻国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永乐十七年六月在望海埚之战中,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终于敛迹,东南稳定。
乌斯藏(今西藏)文都千户家族首领赏思进京朝贡,受到朱棣的封赏,明令“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西南稳定。
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西北稳定。
永乐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南方稳定。
永乐三年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澳大利亚,主观目的之一是为了找寻可能远遁的建文帝,实际上起到了加深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的作用,海外稳定。
有人认为长城是被动防御的工事,但修长城的时代从来都是主动出击的时代,北方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皇帝封号。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亲自进行漠北之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也就是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最终埋葬于长陵。
评价朱棣类似于评价秦始皇,有人看重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的一面,但那是针对上层社会的。而对于人民,他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政策,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缩小贫富差距。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人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财政收入),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朱棣统治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几个时期之一,他应该是一代最伟大的帝王,在非开国帝王中,其功绩可与汉武帝、唐太宗鼎足而三的。
一个维护国家强大统一的帝王,建一座占地十几万平方米的陵寝,也不为过;一个使国库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帝王,进行隆重的厚葬,也不为奢。现在以长陵为首的明十三陵,依然在无声地向世界展示着我们曾经的国力雄厚强大和高超的技术进步,这里本是存放死者的空间,但在文化上,却昭示着无限的生命力。
即使是清代所修《明史》,也赞叹他“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