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有一种痛叫清明》
2020-10-24抒情散文杨木华
有一种痛叫清明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正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可我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我父亲生于1926年,应算小地主出生,可年幼时家道在我爷
有一种痛叫清明
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正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可我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26年,应算小地主出生,可年幼时家道在我爷爷的鸦片烟雾中迅速衰败,当家中一切财产化为乌有后,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十来岁的叔叔去学校当小长工,姑妈成为王家的童养媳,而父亲成了“茶马古道”上马帮的牵马人。几年后,父亲成了一个小马锅头,直到解放,父亲一直在马帮做事。
我的家族本是从大理喜州迁居到漾濞县,守一个农庄——我家那个村至今叫“官庄”。到我爷爷这辈,分为两家,解放后另一家是“富农”,而我家成为“雇农”。 1952年冬,他家派人到马帮接我父亲,少小离乡,一别经年,孤身一人终于回到故乡的父亲先住在一个小窝棚里,后建了一间木片顶的房屋,还经好心人牵线搭桥,和大理湾桥比自己小十岁的离异妇女——我的母亲结合,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 我的母亲带来一个大姐,又一口气生了六姐妹。那时家里穷,三个姐姐都没上几天学,大哥上完小学也就回家了。我和二哥由于考上了县一中,勉强继续求学之路。家庭的困难让我们理解父母的无奈,上初中起,每个假期,我们都上山挖药换学费。初二的暑假,父亲和我们到苍山上挖一种叫“三棵针”的木本草药。挖到中午,远远看见父亲的背兜装得满满的,我喊说吃早饭休息一下。走近才看清,父亲把药材捆扎了一番,横放在背兜上。本以为他已挖满,可以帮我们,失望中,再看看父亲,他真的老了,连瘦弱的十三四岁的我们上都无法一比高下了,读书的信念一下在心底坚定起来。
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偶尔走二十多公里的路到县城看我们。一次时间迟来不及回家,晚上就睡我的铺。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竟在楼梯上摔倒,右大腿正面的皮肤全搓破,回家养了一个多月才好。可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父亲离开学校时,粗心的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却不知他当时忍受了多大的痛楚!后来我考入了中等师范学校,一学期才回家一次,毕业工作了,回家的次数还不见增多,父亲才跟我提意见。接下来的结婚、带孩子等等,父亲虽帮不了大忙,却总把我的事挂在心头,总说愧对小孙孙,可他不知到,愧疚的种子已在儿子心里种下。前几年,父亲越长越小,两周不见我,脾气就暴躁起来,我回到家里,他经常不理睬,怎么喊,他都不答应。但只要孩子出马,叫几声“姥爷”,就能雨过天晴。 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小病小痛地闹腾。他早年爱喝酒,可一小杯就醉了,七十岁后听从医生劝告,才不再饮酒。他爱吃鱼,每次回家,我都买鱼回去。吃腻了塘鱼,我就到河里捕。那年夏天,我正在河中捕鱼,邻居打来电话,说家中出事了。等我赶回家,父亲已静静离去。母亲说父亲去我三姐家闲了几天,下午回来,感觉身体不适,于是打电话给村医,村医还没到,就离开人世了,没有受疼痛折磨。我想,父亲一生饱经磨难,天可怜鉴。悲痛泪中,看着躺在床上他那安详的面容,我知道,他并非了无牵挂。把父亲送上山后,我跟弟弟商量,趁母亲健在,也像其他人家一样,立两座大墓——这是父亲偶然泄漏的秘密。弟弟也想,可我们都早无财力。我妻子的一场大病,让我亦无力独自承担修建费用,于是,这事一撂就是两年。
今年清明节,我回家祭奠父亲。默坐坟前,向他报告自己的近况,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乡村中学到县一中任教,妻子也调到县城附近,可象您一样白手起家的我经历依旧坎坷……站在坟前,我愧疚自责——只顾自己的“个人奋斗”,您的坟依旧是一堆黄土,想过的都没能实现。看看周围人家新近修建的坟,所有“成就”不值一文——还有什么比得过您的牵挂未了?还有什么能让您在九泉之下安心更重要?
站在父亲的坟前,周围一座又一座的高大坟墓直插心底,一种恒久之痛瞬间弥漫眼前……我才知道,有一种痛叫清明,总在固定的时节浮起,痛得格外明晰;有一种孝也叫清明,总在亲人逝去后才珍惜,漫漫人生长叹息。
长跪坟前的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有一种爱也叫清明!让活着的母亲欣慰见证,让母亲感受亲历。
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正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可我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26年,应算小地主出生,可年幼时家道在我爷爷的鸦片烟雾中迅速衰败,当家中一切财产化为乌有后,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十来岁的叔叔去学校当小长工,姑妈成为王家的童养媳,而父亲成了“茶马古道”上马帮的牵马人。几年后,父亲成了一个小马锅头,直到解放,父亲一直在马帮做事。
我的家族本是从大理喜州迁居到漾濞县,守一个农庄——我家那个村至今叫“官庄”。到我爷爷这辈,分为两家,解放后另一家是“富农”,而我家成为“雇农”。 1952年冬,他家派人到马帮接我父亲,少小离乡,一别经年,孤身一人终于回到故乡的父亲先住在一个小窝棚里,后建了一间木片顶的房屋,还经好心人牵线搭桥,和大理湾桥比自己小十岁的离异妇女——我的母亲结合,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 我的母亲带来一个大姐,又一口气生了六姐妹。那时家里穷,三个姐姐都没上几天学,大哥上完小学也就回家了。我和二哥由于考上了县一中,勉强继续求学之路。家庭的困难让我们理解父母的无奈,上初中起,每个假期,我们都上山挖药换学费。初二的暑假,父亲和我们到苍山上挖一种叫“三棵针”的木本草药。挖到中午,远远看见父亲的背兜装得满满的,我喊说吃早饭休息一下。走近才看清,父亲把药材捆扎了一番,横放在背兜上。本以为他已挖满,可以帮我们,失望中,再看看父亲,他真的老了,连瘦弱的十三四岁的我们上都无法一比高下了,读书的信念一下在心底坚定起来。
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偶尔走二十多公里的路到县城看我们。一次时间迟来不及回家,晚上就睡我的铺。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竟在楼梯上摔倒,右大腿正面的皮肤全搓破,回家养了一个多月才好。可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父亲离开学校时,粗心的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却不知他当时忍受了多大的痛楚!后来我考入了中等师范学校,一学期才回家一次,毕业工作了,回家的次数还不见增多,父亲才跟我提意见。接下来的结婚、带孩子等等,父亲虽帮不了大忙,却总把我的事挂在心头,总说愧对小孙孙,可他不知到,愧疚的种子已在儿子心里种下。前几年,父亲越长越小,两周不见我,脾气就暴躁起来,我回到家里,他经常不理睬,怎么喊,他都不答应。但只要孩子出马,叫几声“姥爷”,就能雨过天晴。 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小病小痛地闹腾。他早年爱喝酒,可一小杯就醉了,七十岁后听从医生劝告,才不再饮酒。他爱吃鱼,每次回家,我都买鱼回去。吃腻了塘鱼,我就到河里捕。那年夏天,我正在河中捕鱼,邻居打来电话,说家中出事了。等我赶回家,父亲已静静离去。母亲说父亲去我三姐家闲了几天,下午回来,感觉身体不适,于是打电话给村医,村医还没到,就离开人世了,没有受疼痛折磨。我想,父亲一生饱经磨难,天可怜鉴。悲痛泪中,看着躺在床上他那安详的面容,我知道,他并非了无牵挂。把父亲送上山后,我跟弟弟商量,趁母亲健在,也像其他人家一样,立两座大墓——这是父亲偶然泄漏的秘密。弟弟也想,可我们都早无财力。我妻子的一场大病,让我亦无力独自承担修建费用,于是,这事一撂就是两年。
今年清明节,我回家祭奠父亲。默坐坟前,向他报告自己的近况,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乡村中学到县一中任教,妻子也调到县城附近,可象您一样白手起家的我经历依旧坎坷……站在坟前,我愧疚自责——只顾自己的“个人奋斗”,您的坟依旧是一堆黄土,想过的都没能实现。看看周围人家新近修建的坟,所有“成就”不值一文——还有什么比得过您的牵挂未了?还有什么能让您在九泉之下安心更重要?
站在父亲的坟前,周围一座又一座的高大坟墓直插心底,一种恒久之痛瞬间弥漫眼前……我才知道,有一种痛叫清明,总在固定的时节浮起,痛得格外明晰;有一种孝也叫清明,总在亲人逝去后才珍惜,漫漫人生长叹息。
长跪坟前的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有一种爱也叫清明!让活着的母亲欣慰见证,让母亲感受亲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