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两棵古槐

2020-10-25抒情散文零落如雨
一直在担心两棵古槐。一棵在坡头,属张岗;一棵在坡尾,属付庄。它们被一条长长的弧形大坡紧紧相连,又被永久分隔。据庄里老人说,两棵古槐本是同根生的。元末明初,一对洪洞大槐树逃难来的夫妇被好心人收留,寄居扶风。一双儿女乖巧可爱。没多久,儿子被送到
  一直在担心两棵古槐。一棵在坡头,属张岗;一棵在坡尾,属付庄。它们被一条长长的弧形大坡紧紧相连,又被永久分隔。

  据庄里老人说,两棵古槐本是同根生的。元末明初,一对洪洞大槐树逃难来的夫妇被好心人收留,寄居扶风。一双儿女乖巧可爱。没多久,儿子被送到张岗,女儿被送到付庄。临走时,两个孩子各带一芽槐枝。第二天,人们在渭河边发现两具尸体。是那对夫妇。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寻短见的原因。但,那两芽槐枝却在后稷教民稼穑的杨陵,在连畔种地的两个村庄,日渐丰茂,绿树成荫,鸟雀成群。几年后,两个孩子男婚女嫁,勤耕织作,子子孙孙,其乐融融。一日,不知谁多嘴,将他们父母的事抖露出来。原本幸福的姐弟俩自缢槐树,一命归天。死时,他们相向遥望,难以瞑目。村人便用篱笆围了两棵槐树,系以红绳,躲避邪灾。又一个世纪过去。槐树长得合抱粗,枝繁叶茂。不谙世事的小伙子贪财,抡起大斧,结果斧头没伤着大树毫毛,却砍断自己的胳膊。此后,再没人敢动槐树一根指头。

  两棵树,就这样,年年月月,风风雨雨,一高一低,一胖一瘦,一个姿势,一种神情,耸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村庄的历史变迁,见证男人女人的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这个冬季,古槐的确老了。几百年的沧桑全写在脸上。树皮凹凸无序,裂痕清晰,剥落处,有古木的气息,一阵阵沁入心脾。那个古老的故事便在古木的气息里渐渐复活,让我唏嘘不已,让我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战乱不断,中原呈现出“春燕回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惨景象。水、旱、蝗、疫等灾害连年发生,致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明朝初年,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就连朱元璋也慨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而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人口增至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在洪武和永乐年间,统治者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活动,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洪洞大槐树移民遍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现在,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成百上千的人都会来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举行寻根祭祖活动。人们在大槐树下寻到自已的根,找到自已的祖,理清自已与先祖的衍生脉络,辨明同宗同姓者之间的亲疏长幼。在祭祖堂内,移民裔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方式,向先祖致以崇高的礼节,以此来寄托自已的夙愿。

  我不知那对死去的夫妇,还有那对自缢的姐弟,他们是否也是大槐树移民中的成员?他们的故事仅仅是个传说,他们的死因也许会成为千古之谜。但是,这古老的槐树啊 ,是否也承载着这么沉重的历史负债?风过时,频频晃动的枝叶给过往的行人絮叨着什么吧?是迁居过程中回望家乡渐渐模糊的泪水吧,是官兵叛乱骨肉离散的悲痛吧,是恩爱夫妻找不到前行之路的迷惘吧……

  看,坡头的古槐,苍老,毅立。被四方的水泥台高高隆起。仰望,整树的枝桠光秃秃,褐色的皱缩的肌肤,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粗壮不一参差不齐的枝条,在寒风中牵连交织,瑟瑟抖动。仿佛随时被掳掠的孩子,惊恐,战栗。主干分岔处,偌大的鸟窝密实,稳稳地架在那里。时时有雏儿鸣叫的声音,把我的心叫得极为柔软极为善感。我常常站在树下,望着高高的鸟窝,特想褪掉鞋子,哧溜一下攀爬上去,看看鸟蛋,看看雏鸟红红的喙,摸摸雏鸟柔柔的肤,甚或把脸儿贴上去,给它一点人文的关怀与温暖。

  可是,我的身体早已丧失了孩童时的敏捷,没有了攀爬的能力。几十年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所谓的文雅束缚了我,手脚头脑僵化麻木,只能望鸟兴叹,望树汗涔。

  一场大雪覆盖了北方的原野,也覆盖了古槐的所有枝桠。雪冰冷冰冷,紧紧地裹住古槐粗糙的身体,凝成冰凌。我听得见古槐皮肤皲裂的声音在耳边噼噼啪啪。我攥紧拳头,恨不能给这些冰凌一顿饱拳,让它们碎裂,让它们远离,让它们在寒风中震落,让它们在暖阳中消得无影无踪。

  古槐在这场罕见的冰雪中老泪纵横。它穿着厚厚的冰甲,望着坡尾付庄的古槐,眼泪成串成串地滑落。付庄的古槐,低矮,瘦削,却竭力伸展枝桠向北遥望。它们想知道些什么,想关注些什么,想在变迁的道路中回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可是,我知道,它们站在这条路边,对望了六百余年。东风来了,西风去了;燕儿来了,雁儿去了;叶儿绿了,叶儿黄了……它们在自然的物候中看自己,看对方。看青春的容颜渐渐隐去,看枯燥的皮质渐渐到来。四季轮回中,看昔日的风光旖旎,看今日的老迈无力。

  看着看着,村里的孩童长大啦;看着看着,村里的男婚女嫁啦;看着看着,村里的老人驾鹤啦。古槐的眸子里装着一部电影,那是逃难的父母残留的尸骸,那是孤苦的姐弟念母的哀嚎,那是他们的后代无根无祖的辛酸,那是尘土飞扬的羊肠小路水泥化的进程,那是两个村庄的草房演变成楼房的漫漫历程。多少代人犁耕的汗水滋养了古槐,古槐铭记在心。现在,机耕的轰鸣摧残着古槐健硕的身体,它们在混凝土的夹缝里生存,再也感受不到松软的泥土传递的彼此的温存。只能在夕阳暮影里,惯看秋月春风,花残柳败,时序更替,高楼迭起。

  一阵热风吹过,有浓浓的汽油的味道。我捂住嘴巴,屏住呼吸。站在坡尾古槐身边,遥望坡头的古槐,莫大的忧虑自心头升起。

  古老的槐树啊,你们侧着身子,隔坡相望,是渴望风雨相伴的深情么?是寻找一种生命的救赎么?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无声控诉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