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二月二,龙抬头

2020-10-28抒情散文王霞
过完春节,闹罢元宵,在农家人的心里就盼着过“二月二”了。虽然这个节日远比不上春节、中秋隆重,却也可与清明、端午节等同。“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这一天
  过完春节,闹罢元宵,在农家人的心里就盼着过“二月二”了。虽然这个节日远比不上春节、中秋隆重,却也可与清明、端午节等同。   “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这一天龙王要升天,人们为之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期盼龙王及时行运布雨,帮助人们及时耕耘播种。“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应是人们的最好希冀吧?   关于二月二,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不同风格的民俗习惯。在我年少微薄的记忆里,只记得有打囤、祈丰收和炒料豆等活动。   祈丰收,在二月初一午后时分,把磨房打扫干净,把磨的上扇支起来,禁止使用。石磨有上下两扇,上扇有两个石眼,磨一转动粮食从磨眼里漏出来。磨眼的下面凿有一条弯曲而突出的龙形图案,所以人们都视磨为龙头,到了二月二这一天要把它抬起来。现代的农村,机器电磨早取代了笨重的石磨,不知道在“二月二”这天,也和过去一样,停工一天吗?也不知道,那样的石磨还有吗?
 
  打囤,也有的叫“打灰囤”、“围仓”,就是在这一天清晨用草木灰在场院和庭院里撒成若干廪状的图案。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敲边沿,灰徐徐落下,成一寸多宽的线,边打边走,围成一个个圆圈,好似一个个粮仓,在圈正中挖一个坑,中间再放上些许的五谷杂粮。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我所居住的地方,有的还在围囤的外沿撒下一个类似梯子的形状,寓意为囤很高,粮食也自然满满的,预兆一个丰收年。每年一到“二月二”,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人,想起我的邻居张宝申大爷来,虽然时隔二、三十年,还是有着太多的感动。七一年,因父亲工作的需要,我们举家全迁去了外地,把家安在了农村,那时的我才一岁大。住的是土坯房子,半人多高的土墙相围,一个篱笆算作是大门了,七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是这样的院落。其实,在那个年代,我们在那里被称为“外来户”,凭着父母亲的诚实和一番作为,与那里的乡亲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张宝申大爷和我们是前后院邻居,他是个热心的人,因父母工作都很忙,平时种个瓜果蔬菜的,没有少帮我们的忙。每年的二月二,当早起上学的我推开了房门,都会看见院子里打的灰囤。没有人知道他几时来几时去,他也从没有声张过。那时的我虽然年龄小,看到这些,心里却也充满了感动和对他的敬重。随着条件的逐渐好转,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们盖了砖瓦房子,有了自己真正的大门为止。俗话说,叶落终究要归根,八六年父亲又回到了故乡,我也慢慢长大。至此,微山县欢城镇翁楼村成为了我第二个故乡。有好多次,梦回故乡,梦到昔日的伙伴,梦到曾经的同学,时隔这么多年,不知道他(她)们还好吗?   说起炒料豆,在七十年代孩子的眼里是一件非常期待的事。那时的食品远没有现在的丰富,能吃上黄灿灿、香喷喷、脆生生的料豆也算是改善生活的了。糖酥的、油炸的、茴香煮的,花样繁多。二月二的学校,看谁的口袋里装的鼓鼓囊囊,课间,你给我,我送你,互相交换。有调皮的伙伴,捏起一颗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更有甚者抛在空中,抬头仰脖用嘴“叭”一下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阵阵的清香,阵阵的嬉笑声不时地从教室里飘出来。二月二,还记得三尺讲台上的那张讲桌吗?报纸上你一捧我一把堆成了圆圆尖尖的“小山”,我们用微笑迎来老师,走上讲台的老师往往伫立凝视良久,然后把一个微笑传递给大家,郑重地品尝上一颗,然后宣告一句“上课”,快乐的一天就此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往日的期盼如今早成为了现实,满口生香的料豆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如今的二月二,一头是农家苦难的往昔,一头是今天幸福的生活;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和怀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