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古城济宁

2020-10-31叙事散文拥炉吟雪
我不知道该不该用古城来称呼济宁,因为打我记事时起济宁就没有了古城的影像,残存的古城墙只剩下了互不相干的两堆黄土,一堆是打靶场的箭垛,另一堆成为公园里供人休憩的小土山。倒是还有声远楼和铁塔,却是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怎么也造不出古色古香的意境。
  我不知道该不该用古城来称呼济宁,因为打我记事时起济宁就没有了古城的影像,残存的古城墙只剩下了互不相干的两堆黄土,一堆是打靶场的箭垛,另一堆成为公园里供人休憩的小土山。倒是还有声远楼和铁塔,却是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怎么也造不出古色古香的意境。更不用说太白楼的水泥基座和浣笔泉围栏里的干涸土坑。   然而济宁却分明是一座古城。不信你到大街上随意一走,那带有古记的街道地名便不时与你擦肩而过:察院街、道门口、小校场街、御米仓街……。几乎每一个名字都能昭告它的悠久历史,甚至可以诉说一段曾经的辉煌。面对纷至沓来的古老传说一时竟不知从何处着笔,当我对着老运河那湾碧水出神的时候,竹竿巷一下跃入我的眼帘。
 
  济宁的古街道以行当特色命名者居多,竹竿巷即属此类。   巷子很长,从这头到那头几乎用掉了大半个时辰。原先磨的凹凸不平的青条石板已经被柏油路面所代替,两旁林立的店铺按照古老的布局原汁原味的修缮一新,虽说看不到台阶高耸、门板横斜的旧时相貌,但是整个巷子中所经营的竹器行当却还是因循了下来,也许这就是竹竿巷曾经得名的来历吧。   如今竹竿巷中大部分店铺经营的依然是竹器,只不过篓耙器物被竹制的桌凳、躺椅之类所代替,但房子的格局却没有大的改变,还不难寻出“江北小苏州”的历史痕迹。济宁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之所以被称作“江北小苏州”,主要就是因为这条顺河而成、有江南风味的街巷——竹竿巷。这里不但曾经是济宁商业最繁华、手工业最集中的地段,而且建筑风格也凸显江南风情,前厅后院、压水枕河,多少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记得七十年代电影《两个小八路》就是在竹竿巷开机实拍,引得四乡八里百姓争来观看,现在如果真想寻找济宁旧貌的话,倒不妨找来这部片子看一看,或许能从偶尔过目的镜头中寻觅到当年那些圆滑无棱的青石条板,油漆斑驳的窗棂雕栏,久经风雨的飞檐斗拱,还有那些摊肆作坊、竹垛庐棚,甚至还能够再现竹笼为幌、竹根作炊的生活画面。遥想当年老运河贯通京杭,济宁水陆辐辏,跃居运道要冲,岸上行栈商铺林立,水上官踵商舶鳞集,南北交汇,百业兴盛,宛若一幅明清版的《清明上河图》。有句谚语说得好,“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差可揭示当年济宁的繁华盛景。   竹竿巷西端是享誉百年的老字号玉堂酱园,打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玉堂酱园的酱菜便钦定为皇家贡品,此后多年兴盛不衰,号称“京省驰名,味压南北”,直到今天仍是济宁人引以为豪并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    玉堂酱园向南二里多地便是有着“南池荷净”之誉的王母阁。可惜当年的八大胜景之一如今只剩下了一汪浅水,那种荷花遍池、亭阁翼然、游人比肩、香火兴盛的风光再也难以搜寻。岁月的沧桑不仅湮灭了风物胜迹,而且还风干了人们的记忆,也许再过不长的时间,王母阁只能是地方志中的一个名词了。   与竹竿巷一水之隔的便是济宁的著名文物太白楼。说起太白楼大概普天之下不止数千百座,但是济宁的太白楼绝对算得上名副其实。据文献记载: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携妻将子由湖北移家山东,寓居东鲁,依附做任城县尉的父亲。当年的东鲁便是今天的济宁。对此《旧唐书•李白传》亦有明确记载:“父为任城尉,因家焉”。济宁古称任城,至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改任城县为济宁州,始称济宁。李白在济宁居住了整整二十年,其间曾西上长安,供奉翰林,演绎出一段“高力士脱靴磨墨、金殿醉书”的佳话,但终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不羁和蔑视权贵的高傲,三年后被赐金放还。在公元756年因避“安史之乱”离开济宁到江南之前,其间李白曾四次遇到大诗人杜甫,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诗词唱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愉快时光,且相互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那首著名的《春望》便是产生于这段时期。   如今的太白楼中仍保存着据说为李白手书的“壮观”残碑,向东不远,还有一处“浣笔泉”,据传属于李白当年写字浣笔之处。不知是后人的附会还是遗迹的单调,总之这里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遗憾的是,因为岁月的久远,一代诗仙更多的遗迹只能从纸墨中去品读了。   作为古迹,倒是位于古槐路东侧的铁塔及声远楼尚属北宋旧物。这里原有一座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崇觉寺,当时寺内无塔,到北宋崇宁乙酉年(1105年),州人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独资在寺内铸建了七级铁塔,崇觉寺也因此被改为了铁塔寺。明万历九年又增铸两级并加铸塔顶,于是这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铁塔模样。   声远楼位于铁塔东侧,因楼内悬挂一口铁钟,其声响彻十里之外而得名。“声远楼”建于北宋中叶鼎盛时期,后虽经明清几次修缮,但均保留了宋代风格。该楼与铁塔相互辉映,彼此依托,成为古城济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翻看一下济宁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图或者电话号簿之类,题头或封面十有八九便是声远楼和铁塔的照片。   真正让济宁闻名遐迩的还是那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历元明清三朝,漕运兴盛,大运河成了京省的运输生命线,整条河道中,济宁恰处“运道之中”,又因“地势高亢”和黄河决溃改道的困扰,使济宁成了整个航运的冲要之区和“襟带泗汶,控引江淮”的咽喉之地。为此,自明朝初年朝廷就致力于运河治理,先后在济宁北部修建了戴村坝和南旺分水闸,使运河之水在这里“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其工程之重要几乎可与都江堰媲美。到了清朝,政府索性把全国最高河道总督衙门设在了济宁,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曾在济宁做过一任河道总督。其治所当在济宁一中西校区附近。   如今的济宁虽然不复旧日模样,但改革开放却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新的城建格局已经凸现“运河之都”的文化品位。2006年济宁市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的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按照“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思路进行济宁城区建设布局。如今东拓西跨的目标基本实现,济宁崇文大道向东已经与孔子故里曲阜连在一起,向西已经抵达嘉祥军民合用机场。随着滨河大道南北贯通,水泊梁山、微山湖也将成为古城济宁的外围景区,用不了多久,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东方文化圣城”便会呈现世人眼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