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童年的年味儿

2020-10-31叙事散文傲霜寒梅
童年的年味儿近些年,常常听到人们一种议论,那就是现在过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对年味儿有着不同的认识,大都回味以前的年味儿,每当过年,我也常常回味着小时候我们村庄的年味儿。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大概所有的
           童年的年味儿   近些年,常常听到人们一种议论,那就是现在过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对年味儿有着不同的认识,大都回味以前的年味儿,每当过年,我也常常回味着小时候我们村庄的年味儿。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大概所有的孩子盼望最多的就是过年吧。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赶上下雪还能堆个雪人,打个雪仗什么的,往疯里玩。记得那时在我们村子里一进入腊月,老人们就开始提醒孩子们:快要过年了,不许再说脏话、粗话。总之一切不吉利的字眼儿一律都是禁忌。奶奶也总是这样千嘱咐万叮咛地提醒我和顽皮的哥哥,不许说这说那的,象似真的说错了话要受到谁的惩罚似的。大家都是这样,所以我和哥哥和所有的小伙伴一样再不敢“胡言乱语”。   乡村的年来的早。其实远在秋收后大人们就合计着怎样过年了。真正的年味到来还得过了腊八,“狗也闲”的孩子们一个个放了假,最上心的就是缠着各自的爹娘买鞭买炮。前街上一声“嗵”,后街上立马就应一声“咣”,虽零零星星,却搅浓了年味儿,又好像是孩子们为大人们提了个醒:多买鞭,多买好衣服,多买好吃的东西。   一般来说,过了腊月十六,各种集市就被称作“年集”了。四村八乡的小集一个个都像涨了潮似的,被赶得大大的。在我们家乡,大人孩子都喜欢赶年集,大人可以从集市上买回过年的肉、菜、面、鞭炮等年货,而孩子们或到鞭炮市儿看放鞭放炮的,到狗市儿里去看各种各样的非常好玩的狗儿,或到羊儿市热火朝天地看羊抵头的游戏;女孩子可以从集市上买回自己喜欢的头花、新鞋、新衣服等等。腊月二十三,是糖瓜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一年来,他老人家在灶前受了整整一年的烟熏火燎,保护和监察着一家家儿,这会儿该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据说,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所以家家都不敢怠慢。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墙上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大麦芽做的“祭灶糖”(我们称呼麦芽糖)、苹果、点心,放上用秫秸蔑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唐代《辇下岁月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卖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然后将神像揭下,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此时一家人共同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过灶王爷之后,大人们把一年的劳累暂时搁下,开始忙过年,先是围着火炉商量着过年准备哪些年货,给老人或者孩子添置什么衣服……人们在计划着、盘算着。随着年的气息渐渐逼近,村庄时不时传来杀猪、宰羊、宰鸡、宰鱼的声音。   过年忙的是妇女,忙过浆洗缝被、打米磨面之后,就开始在厨房里忙了。先是进行卫生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地过年;再就是蒸年糕、花糕、馍馍、炸丸子、炸藕夹子、煮肉、熏鱼等,所有过年的肉都要大锅煮熟了存放着,用的时候只要切一切稍稍加工一下就成了。饺子馅则一定是用生肉做的,那时没有绞肉机,左邻右舍传来啪啪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那是乡下过年最动听的音乐。还有就是要准备好走亲戚拿的礼品。至于蒸什么,蒸多少,都要由全家女性中年长者来决定,由媳妇、姑娘们来执行。这期间,夜里醒来,常能听到厨屋里“咕当—咕当”地拉风箱和女人们说话的声音,听着它会感到一种非常特别的气氛,这深夜里的响动告诉你,真的要过年了。   除夕之夜,家家都在大门前挂起了灯笼。此时,是我们这些盼望了一年的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挑着自己心爱的花灯笼和小伙伴们聚集到一起,比比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最亮。母亲则将从锅底下掏出的草灰摊开拨匀,在大门口画两个灰道道,然后在院子里均匀地撒上预先准备好的芝麻秆,据说这样就把家门拦住了,任凭什么妖魔鬼怪都进不来了。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始守岁,大人们抽烟喝茶,小孩子们则吃葵花子、大枣、花生等零食,大家吃着、喝着、抽着、说着、不时传来朗朗的笑声,那种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难忘。   刚进入下半夜,忽然有一处爆竹声起,紧接着就会出现左邻右舍、四面八方的爆竹声声。顿时,全村沸腾了,象炸了营、似开了锅,那种情景是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一时间,各家的灯笼相继亮起来了,先是各家自己拜年,年龄最老的长辈坐在上首,晚辈们则轮流来磕头拜年,然后依次按照辈份再拜,发放压岁钱。接着,下饺子,吃团圆饭。之后,在黎明的黑暗中,穿上新衣服,提上灯笼,走出去拜年。全村的街巷,霎时间流动着点点荧光,洋溢着吉祥问候,沸腾着声声道贺。“过年好,过年好!”大人孩子都穿着最新最鲜亮的衣服,兴高采烈地互致着问候和祝福,谁家和谁家有点小“过节儿”,也在这一声“过年好”的问候里而抵消了。那种邻里之间,乡亲之情,霎时都融入到天地之间。那种气氛,在城里、在乡下、在现在、在将来,怕是再也感受不到了!   “初二的老娘,初三的姑,初四、初六看岳母”。接下来的日子里,主要的活动一个是和小伙伴们在村里玩耍,如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扔沙包、打棒、……再是走亲戚,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牛车、驴车或马车,依各自的条件而定;若是遇到亲戚村上有唱大戏的,还可能住下听几天戏;再就是各村的高跷队、狮子队相互之间的拜年性表演,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时候了。尤其是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的晚上,是耍狮子踩高跷表演和燃放花炮的高潮,也是过年的最高潮和尾声。过完了十六,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起书包走向了学堂,大人们开始捣粪送粪,“抓革命促生产”忙活春耕了。   回想儿时在农村老家所过的十几个年,可说是有滋有味,其乐无穷。那时盼望一个年需要伸长脖子等那么长的时间。现在则感觉,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得是那么飞快,况且对于过年也不再有新鲜感和期盼之心了。那时的生活是简单贫乏的,但过年的细节一样儿也没有省略,而且还特别讲究。也许,人年龄越大越喜欢回忆吧,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时常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儿时的年,把平淡升华为烂漫,把贫穷化为一种富有和快乐。儿时的年,像一个神秘的宝盒,释放着永恒的魅力和无穷的精彩。好想再次体验那浓浓的年味享受乡情亲情,又可品味人间冷暖的日子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