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缘来缘去归香橼
2020-11-05抒情散文高迎春
香橼,音节朗润好名字。听罢。想象。婀娜心间的柳丝,就返青了;眉头含苞的樱花,就绽开了。国人取其音,形而寓意香橼花语为“缘分”。家中六角青瓷花盆中,这株身高近米的香橼,就与我有缘。朋友长假,去护理有病在身的母亲,便把它托付给我。这,可不就是缘
香橼,音节朗润好名字。听罢。想象。婀娜心间的柳丝,就返青了;眉头含苞的樱花,就绽开了。国人取其音,形而寓意香橼花语为“缘分”。家中六角青瓷花盆中,这株身高近米的香橼,就与我有缘。朋友长假,去护理有病在身的母亲,便把它托付给我。这,可不就是缘分么?
香橼送来时,叶色淡黄,植株瘦弱,根部堆积着残茶渣、废烟蒂。养花近二十年的我,一看便知花儿缺肥,盆土也该施硫酸亚铁调节了。南方花卉,多喜微酸性土壤。我沤制水肥的缸内,有芝麻酱、豆饼、蹄片和硫酸亚铁,虽置小院一角,也难免有异味散发。给花儿浇肥时,常使妻子掩鼻。为了花儿形美色艳,我只得委屈自己的鼻子了。看似简单的施肥,其实讲究多多矣。盆花切忌浓肥。热肥。基肥。腐熟是当然。还得记住:黄瘦多施、芽前多施、孕蕾多施、花后多施;肥壮少施、芽时少施、开花少施、雨季少施;徒长不施、新栽不施、盛暑不施、休眠不施。细心呵护,花儿才会枝叶茂盛,花香味浓。清除根部杂物,浇上肥水,阳光下的香橼,便悄悄改变着容颜。只见卵形树冠,枝叶交柯,柔条复地、婆娑可爱。至晚春,紫红色的顶端,生出丛生花蕾。萼片五合,外紫内白,盛开后香气四溢,引得蝶穿密叶,蜂恋繁香。电话告知朋友香橼开花消息,他诧异自己白养三年,未见花开。
香橼,别名香橼子,枸橼,香圆,香泡,原生印度喜马拉雅山麓,与代代,佛手柑,柠檬等观果类叶形近似,同为芸香科柑橘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香橼的叶互生,边缘有锯齿,叶柄短而无翼,表面光滑。茎具棘刺,春时枝梢为紫色,夏秋枝条呈灰绿色。香橼很早便翻越山岭,来我国南方定居。在不同版本的古籍中,对它均有记载。《本草图经》曰:“枸橼,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陶隐居云性温宜人,今闽、广、赣皆有,彼人但谓之香橼子。”《花疏》云:“香橼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士人置之明窗净几间,颇可赏玩。”由记载可知,香橼在南方分布甚广,而且古代先民已习惯将其栽置庭院,或栽为盆景赏玩了。香橼至今在彝家寨子作为珍贵特产栽培,结婚喜庆场合,供上一对,视其为传宗接代吉祥物。
《滇海虞衡志》云:“香橼、佛手、柑之大者,直如头,重三、四斤,皆可生片摆盘”。香橼、佛手虽苦涩难食,却外形美观,香气浓郁。古人便用其所长,置青花瓷盘内供人清赏,丝丝奇香溢漾书房、客厅,美雅而不失谐和。摆放香橼的盘具,古人也很讲究,这从北京故宫收藏的清乾隆时期的一只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就可一窥倪端。此盘高3.8厘米、长15.7厘米、宽10.5厘米,盘呈翻卷起伏的荷叶形,叶梗从叶后过枝而上,荷叶边缘,帖塑一枝含苞荷花,一枝老熟莲蓬。其中,莲籽颗颗能动。盘底,以田螺和菱角为足,题有“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四字款。色彩、质感高雅,瓷器成型及烧制,水平高超。不难想象,这般工艺精致的香橼盘,摆放香橼、佛手置书斋,美妙而香氛,该能凭添几多雅趣了。
古人常将香橼、佛手同供一盘,曹雪芹便借助这意象,为板儿和巧姐儿后来结合埋下伏笔。在<红楼梦>第四十回曹雪芹写道:“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放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环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捡了一个与他说:‘玩吧,吃不得的’”。至四十一回曹雪芹才续出下面情节:“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环们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我以为这又香又圆的柚子,便是香橼。何况香橼别名又叫香圆,何况香橼才寓意着“缘分”,何况大姐儿又是刘姥姥给改名叫巧姐儿,且预言“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曹雪芹以这样藕断丝连、层层推进的笔法,悄无声息地洒下草蛇灰线,为后来情节的展开,埋下曲径通幽般伏笔,让人叹服手段高妙。这般生花妙笔,也让我深深体会了香橼寓意缘份的妙用。
几番殷勤风翻绿,几度和雨润香枝。盆中的香橼退去花衣,结了十个青绿的香橼,夏去秋来,已是个个椭圆,形大过拳,渐渐变为柠檬黄,使得果枝低压似垂金。二岁的孙女晓越,认准香橼是大橘子,哭闹着要摘。劝不过,只得忍痛剪下一个,切开让她品尝。香橼瓤囊细小,果汁极酸苦,孙女咬了一口,便弃之一旁。不由联想到梁王吃香橼的传说:梁王遍尝北方水果,就去吴国寻访鲜果。吴人送呈一筐橘子,梁王感觉味道鲜美,再求好果,吴人又呈上蜜柑,梁王吃了觉得超过橘子,于是判断吴国还有更好的。就派人去吴国暗中察访。密使果然找到一种黄澄澄的香果压弯了枝头,近前讨尝。主人笑曰:这叫香橼,中看中闻不中吃。使者回国报告梁王,梁王听后亲差使臣去吴国,向吴王讨要香橼。吴王解释香橼食不得,使臣非要不可,吴王只好命人摘来一筐。使臣赶回梁国,献上香橼,大殿上顿时香气四溢。粱王见了又大又黄的香橼,立刻眉开眼笑,命人剥开一个,大咬一口,顿时把粱王酸出了眼泪。想发怒,却又难言。风趣幽默的传说,使得香橼根植进华夏深厚文化底蕴中。我把切开的半瓣香橼,置于书案上,于是,整个房间冷香浮动。闲暇时,手捧唐诗或宋词,拥鼻微吟,墨香伴芳香,感觉奇好。难怪诗人绿萍在《香橼》中称:“借得天宫瑶池宴,半瓣枸橼九天香”。
香橼,味辛苦酸难食,却是理气、舒郁、消痰、利膈的一味中药。《串雅内编选注》里,录有民间药方:香橼一枚,去核切片,同清酒捣乱,入砂锅,文火徐徐煮之,凉后用蜂蜜拌匀。待用。《本经逢原》谓其可“治咳嗽气壅”《本草便读》曰其能“下气消痰,宽中快膈”。《本经》谓其“主心腹邪气,主着惊痫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这样看来,以香果袭人称奇的香橼,为华夏民族的强健、繁衍、发展,默默地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深秋时刻,香橼茂叶中悬金,婆娑一院香。此时,朋友母亲病愈归来。得空来看望香橼,半年内盆中香橼变化之大,让他啧啧称奇。其实,也不奇。他养时,疏于管理,缺酸少肥,花儿长叶已是强弩之末,焉能开花结果啊。我把个中道理说与朋友,他却狡辩:你若养花没经验,还舍不得托你养护呢。我故意考问,你知道古代诗人中,谁在诗作中提到过香橼吗?若说不上来,不许搬走。朋友苦思。噤言。我只得揭开谜底:是宋代的赵令畤。他在一首[鹧鸪天]中称:“橼经雪重香方满,菊到深秋色自浓”。朋友听罢,却说我以己之长考人所短。其实,我知道,有缘来,就有缘去。玩笑过后,就是把香橼完璧归赵的时候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