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忆唐之宦官将军
2020-11-09叙事散文凌云昕
高力士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见证了大唐王朝由乱及治,又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对唐玄宗时期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批评他怀私固宠,紊乱朝纲,是“祸乱所从来者”,在民间故事里,更有着金殿脱靴陷害李白的
高力士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见证了大唐王朝由乱及治,又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对唐玄宗时期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批评他怀私固宠,紊乱朝纲,是“祸乱所从来者”,在民间故事里,更有着金殿脱靴陷害李白的丑行;也有人称赞他近无闲言 ,远无横议,是“真忠臣也”,在史册上留下了中立不倚得君不谀的美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是什么样子呢?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生于公元684年,是唐初上柱国高州总管冯盎的曾孙 ,年幼时随父居于潘州。长寿二年(694年),10岁的冯元一因受潘州刺史冯君衡谋反案牵连,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以太监的身份进献给武则天,改名为力士。则天女皇“嘉其黠惠,总角修整,令给事左右”,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为高。成年后的高力士身长六尺五寸,善于骑射, 出土于陕西蒲城高力士墓的《神道碑》称赞他“一发而中 ,三军心服”,加之办事谨慎缜密,被在宫廷笼络人才图谋帝位的李隆基相中,并倾心结交成为心腹。景龙四年(710年),高力士协助李隆基诛杀韦后集团和武氏党羽,扶助唐睿宗登上皇位,因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成为太子李隆基的贴身内侍。太极元年(712年),高力士又因参与诛灭太平公主的政变 ,升任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从而开始了长达50年的宦海沉浮。
玄宗继位初期 ,任用姚崇为相,励精图治,以图复兴。一次姚崇奏事,玄宗一言不出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谏道:“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谏者。”玄宗回道:“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高力士遂向姚崇作了转告 ,打消了姚崇的疑惧,使其放手改革,推行新政,“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玄宗很赏识高力士的办事能力,说“力士当上 ,我寝则稳”,甚至让“四方表奏 ,先呈力士 ,然后进御 ,小事便决之。”天宝初,加封为冠军大将军,累至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此时的高力士权倾一时,太子称他为兄,诸王公主呼为阿翁,驸马辈则呼为“爷”,他在宫中的住所“雕莹璀璨,穷极精妙”,珍楼宝屋为“国赀所不逮”,他在来廷坊建宝寿寺,建成后宴请公卿,每人敲钟一杵纳礼钱十万,想攀附他的至二十杵,最少的也不少于十杵。他娶河间吕玄晤的女儿国姝为妻,玄晤由刀笔吏被擢升为少卿,玄晤妻子死的时候送葬者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相望不绝。
随着国势的日渐强盛,玄宗开始头脑发昏洋洋自得起来,他重用奸佞,沉溺情色,陶醉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谓高力士“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高力士正色回道:“天下权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玄宗不悦,高力士忙顿首请罪:“臣狂疾, 语谬当死”。玄宗笑道:“朕与卿休戚共同 ,何须忧”,乃置酒为乐。太子李瑛被废后,李林甫因自己拜相得益于寿王母亲武惠妃的推荐,故多次劝立寿王。玄宗则认为寿王缺乏担当国之储君的气度和素养,不同意策立,但又觉得对不住武惠妃,因此“常忽忽不乐 ,寝膳为之减”。高力士知道后询问其故,玄宗道:“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道:“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玄宗点头,力士对道:‘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 ,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遂下定决心立忠王李亨为太子。虽然后来李林甫多次劝玄宗改立太子,所幸李亨外示仁弱内藏机心,高力士也常在玄宗面前加以保护,所以李林甫的阴谋始终也未能得逞。后来的历史证明立李亨为太子有利于限制相权的过度膨胀和皇室内部的互相争斗,从而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高力士不仅敢于得罪“口密腹剑”的李林甫,对权势熏天的杨国忠同样也毫不客气。天宝十三载(754年),杨国忠为求边功,冒然发兵征讨南诏的战争,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杨国忠欺瞒玄宗,慌报战功并继续征兵作战,朝中却没有人敢上奏实情。唐玄宗对此毫无察觉,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 ,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谏道:“臣间至阁门,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又北兵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玄宗扫兴地说道:“卿勿言 ,朕徐思之”。同年秋大雨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在杨国忠的淫威下,没有人敢反映灾区的实际情况,玄宗担心连日的阴雨对禾苗不利,杨国忠便选取庄稼中长势良好的给玄宗看,并说:“雨虽多,不害稼也。”玄宗征求高力士的意见,他直言道:“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 ,赏罚无章,阴阳失度 ,臣何敢言!”安史之乱爆发后 ,当玄宗认识到“卿往日之言是今日之事 ”时已经晚了。
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克潼关,玄宗借口亲征率皇室成员和杨国忠等亲信大臣仓皇西逃,十四日士兵们在马嵬驿诛杀杨国忠全家,又以“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为由要求将杨贵妃“割恩正法”,玄宗以“贵妃常居深宫 ,安知国忠谋反”为由断然拒绝,一场兵变迫在眉睫。在这关键时刻 ,高力士从旁进谏:“贵妃诚无罪 ,然将士已杀国忠 ,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迫使玄宗痛下决心,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引至佛堂缢杀。士兵们以“国忠将吏皆在蜀不可往”反对继续西行入蜀,玄宗担心违背众心,只得问高力士“何道堪行”,在这样的危急时刻 ,又是高力士挺身而出:“太原虽固,地与贼邻,本属禄山,人心难测。朔方近塞,半是番戎,不达朝章率难教驭,西凉悬远,沙漠萧条,大驾顺动,人马非少,先无备拟,必有阙供,贼骑起来,恐见狼狈。剑南虽窄,土富人繁,表里江山,内外险固,蜀道可行。”从而确保了玄宗的安行入蜀,为大唐赢得了喘息之机。
唐军收复长安之后,迎玄宗归朝,高力士等“上皇旧臣”遭到了肃宗亲信的防范打击。上元元年 (760年) ,高力士因李辅国的陷害被流配黔中道,临行前他哀求道:“巨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日,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但没有得到准许。行至巫州时,高力士见当地多荠而不食,有感而发作诗咏道:“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 ,气味终不改”,借此表达自己对唐玄宗的忠心不渝。宝应元年(762年),高力士在得知玄宗逝世的消息后,北望恸号,绝食七日呕血而亡,终年79岁。大历十二年 (777年 ),代宗“以其耆宿 ,保护先朝 ,赠扬州大都督 ,陪葬泰陵”,并下诏立神碑以纪念。在高力士死后的德宗年间,还发生了一件与他的后人有关的奇事。高力士有个养女嫠居东京,颇能言宫中之事,当时德宗的母亲沈氏在安史之乱中不知所终,正在四处寻访,因高女年轻时曾入侍宫掖,与沈氏年貌亦颇相似。沈氏曾因削脯哺帝致伤左指,高女亦尝剖瓜伤指,因此两人形迹几乎相同,被奉迎使误认为是沈氏而迎入上阳宫。因宦官、宫人贪功诱谕,高女只得自称是沈后。当时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在长安,恐日久获罪,遽自言本末。德宗命力士养孙樊景以牛车载其还家,也并未加以深究。
应该说,作为从小就因获罪被阉的太监,高力士能忠心侍奉玄宗而又敢于指出他的失误,能全面认识时局并积极维护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堪称封建治世楷模的开元盛世的实现,这是非常难得的;至于说他是开启宦官乱政的祸端,那也并非他一个人的过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