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黄沙吹尽显“白金”

2020-11-10叙事散文山西侯勇

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是历史的大手笔偶尔为之,隐世两千年后现世,中国钱币博物馆才藏有完整的一套。这希见之物世人难得,王艾甫也藏得一套,难得,鲜见。〖 白金三品2006年春,我偶获“秦半两”和“汉五铢”各一枚。这两种古钱的历史地位在于承前
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是历史的大手笔偶尔为之,隐世两千年后现世,中国钱币博物馆才藏有完整的一套。这希见之物世人难得,王艾甫也藏得一套,难得,鲜见。

〖 白金三品 2006年春,我偶获“秦半两”和“汉五铢”各一枚。这两种古钱的历史地位在于承前启后,“秦半两”是秦统一之后为中国货币史贡献的一大杰作,汉武帝时期颁行了“五铢钱”,而后的朝代一直沿用七百年。流行广泛,这两枚铜钱的收藏价值也就不高,但我偏偏喜欢看着这两位孔方兄,想着秦汉年间人们就是花着我手中的钱币,这让我得以揣摸先人们行走在长安、平阳或太原之千里迢迢,狂妄的那位还抛掷起来去听熟铜在青石板上的声音。那个时候豪门盛筵不会有那么多的红灯笼,乞丐们能够随意地进出,下人与贵族之间还没有那么多得等级,那枚铜币的落脚处正在一个机灵的孩子眼中。我经常走过的文源巷是电视台后门,小道上也时而遇见遗落的硬币,我会在行走间想这枚像银子一样着色的东西可能会滚落着直至不再运动。收藏之物有时会出自旮旯不起眼,在获取之后还会想入非非。 而后,我电话告知老王。老王乃王艾甫,太原收藏协会会长,是我的老朋友,其老有三:年岁之长;收藏资深;交往较近。他呵呵一笑,说这“秦半两”和“汉五铢”两种钱的使用年份之间还短暂出现了一种“白金三品”。 我一惊,速查《史记》,在其中[平准书]里找到确切的记载:“又造银锡为白金。”当时的白金是另个概念:“杂铸银锡为白金也。”汉武帝在元狩年间铸造了这套钱币,但是,在《史记》《汉书》等几处文献都有记载的这种“白金三品”确是历经两千年而始终未见实物现世,成了千古之谜。所以此前我自然闻所未闻,此番得知,我便饶有兴趣探讨点玄妙。翻看其他的钱币书籍,“唯汉武帝白金三品,仅有是说,未见是泉。”这是近代著名钱币学家丁福保在《古钱大辞典》感叹之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陕西、甘肃、安徽等省出土了少数的铜质龙、铅质龙、马、龟形物,以及陶、泥质的同形冥币,这些实物的形制、纹饰与史籍记载有了初步的吻合,让人相信“白金三品”的存在确有可能。 如此稀有珍品,全国的藏者屈指可数,老王说他有所获,我再惊。
〖 形表异像 那间局促的居室,从外面看有漏雨的可能,每次来都有这样的担心。背后高楼耸起,这排老房子就视觉平淡了,好在同样局促的院子里还种了些许花草,添加了色料,主人的情趣未谋便已显然。老王从柜子取出一个很普通的小盒子,我知道秘密就隐藏在此了,有点心跳,想象着它被埋藏2000多年后的面孔是否还清晰如故。老王打开的是时间。时间里有沙漠之光,有铸房之火,有江山一统,有挥戈匈奴,还有武帝威颜,也有张骞顿足。 几层宣纸的包裹一一打开,“白金三品”果然以龙、马、龟为纹样,形态各异,正如《史记·平准书》唐人司马贞索隐:易云行天莫如龙也,易云行地莫如马也,诸侯以龟为宝也。 龙币为圆形,重141克,径55.2毫米,高13.5毫米。正面凸起的纹饰为长嘴、独角、长脖的腾云驾雾之飞龙。背面凹,周沿有一圈还未释读的铭文,中间有两个方形戳记铭文为“少”。据文献记载当时铸币原料多来自皇帝的私府“少府”,简称“少”。 马币为方形,重28克,尺寸为33.8×32.4×3.5毫米,正面是马形,挺胸、昂首,三蹄着地,一蹄抬起,气势昂然。背略凹,有方形戳记铭文为篆书“少”。 龟币为椭圆形,重12克,尺寸为40×21.7×3.7毫米,正面纹饰为鳞甲状,上有一个方形戳记铭文为“少”。背面平,有似篆字样图形,释读为“垂光”,意为颂扬汉武帝普施恩泽或光辉照世。 历代珍贵的货币是人类历史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缩影。在两千年后惊现于世的“白金三品”,神秘面纱揭开,显然独一无二。
〖 历史瞬间 老王轻轻拍落了《史记》封面上的灰,在一张纸条处翻开,“白金三品”作为货币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此,他还端来了《汉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找出详细的描述来佐证。 王艾甫:汉武帝即位后连年征伐,开拓疆土,军费开支最为庞大。元狩年间,汉军讨伐匈奴,而山东又遭水、旱灾害,饥民皆依赖政府救济而致财政空虚。大臣张汤奏请造“白金三品”及五铢钱。 笔者:可是“张汤审鼠”的那个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张汤? 王艾甫:正是。张汤(?~前114年)是汉武帝时候制订和实施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他在年幼时候的一个故事“张汤审鼠”就很有意思,后来他做人做事都能看到这样的性格。 笔者: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名的。张汤的父亲原来是长安丞,这个官职不大,但与众不同,张汤的成长经历也许与其他孩子不同,当爹的整天办案,估计早晚都会烦躁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偶尔也会兴奋一下,那一定是审出了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案子。那个时候搞案子几乎靠的就是大脑,智商一定要超过那些嫌疑人才行,张汤的家教中肯定有法律的影响。

王艾甫:张汤的父亲有次外出,就嘱咐年幼的张汤看家。后来父亲回来发现橱藏的肉被老鼠偷吃了,就责备他贪玩。张汤很内疚,于是便扒洞熏穴找老鼠算帐,有只老鼠被他逮住了,可是他觉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没有物证啊。于是,他就挖开洞捡出残余的肉末。 笔者:张汤的父亲可能还琢磨着,这孩子这么回事啊,玩上瘾了不是,还是跟老鼠呢。 王艾甫:接下来,张汤在屋中搬来小案几什么的,就当作设立了“公堂”,自己还拟了篇讨鼠檄文,然后以肉为证,审判那只老鼠,最后将它毙之门外。这本不过是小孩子的一场游戏,将童心尽兴一番,但在父亲的眼里,张汤幼稚的言行却让他意味深长,不由得暗自称奇。 笔者:小小年纪就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很少见,可能是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所以,在这件事情之后,他父亲就决定让他学习法律,从抄写案牍开始,了解汉朝的法律以及大人的办案程序。后来,张汤接了他父亲的班也当了长安丞,再后来就到朝廷里成为汉朝有名的执法大臣。 王艾甫:现在看来,张汤执法与“白金三品”也有间接的联系。当时货币制度的混乱非常严重,大量盗铸翻版充斥于市。经济混乱了,国家的实力就削弱了,攻打匈奴就很困难,所以,汉王朝多次下达“禁铸令”,不断地进行货币改革以扭转局面。这个时候,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以“检约奸邪”、“摧浮淫并兼之徒”为名进行货币改制,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开始,铸造“白金”。 笔者:盗铸翻版充斥于市的危害,贾谊在《新书-铜布》中分析得明白:铜布于下,杂以铅铁(为一祸),伪钱不止,钱用不信(为二祸),弃田家铸(为三祸)。在这样的情况下,私币造的多了,可能已经通货膨胀,所以“白金”一出来大家吓一跳, “文龙”值3000钱,“文马”值500钱,“文龟”值300钱。这样高的面值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吗? 王艾甫:当时铸“白金三品”的愿望是要解决财政危机,弥补用度不足的。由于这是一种巨额虚币,很快就引起了社会上空前的大盗铸,“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已虑皆铸金钱矣。”社会风气由来已久,没有办法,汉武帝很烦恼,最后下狠心颁布了严酷的法令:“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即便如此“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那么,接下来更加严厉执法过程就要由张汤参与执行了。 笔者:说到执行者张汤,他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打击富贾,诛锄豪强,必然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而这些人正是靠着与皇室的千丝万缕的背景才私下铸造钱币的,皇上要打击他们,必要的时候还要保护他们,那么在牺牲的往往是第三者。张汤最终也被诬陷而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自杀,他死后的第二年 “白金三品”也被废止。《史记》说:“诸所废兴,附上困下,皆自汤,故人不思之也。”看来,恨张汤的人不少。 王艾甫:张汤死得冤,有人告发他,皇上就派人去抄家,结果家里除了正常的俸禄没有预想的收获。汉武帝这才后悔,接着就将诬陷的人也治罪了。 笔者:汉武帝自己觉得是大聪明的人,圣旨一出,也许他还跟左右大臣们下了赌注呢,那些大臣们有不少人跟私铸者有牵连,也幸灾乐祸地等待消息。但最后汉武帝感觉到自己是被小人耍了一回,又让天下人尽知,实在是很没面子的。张汤之死从时间上看与“白金”被废止相近,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但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虚币的政策与客观经济规律逆向而行。《史记》说明白了:“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白金终废不行。” 王艾甫:从少年审鼠到推行白金再到自杀身亡,我手中的三枚古钱币涵盖了一段历史进程,也浓缩了一个人物的命运啊。
〖 千古字谜 秋阳透过陈旧的窗户降着手中的“白金三品”,它的光泽醒目而陌生,几点未知尚不得知,我便借机与王艾甫探究一番。 笔者:可能所有见到这枚龙币的人都会对它背面整齐地排列着一圈文字感兴趣,它的含义是什么?至今无人能识,据说是千古之谜。 王艾甫:我查过相关资料,也做了一些研究,关于这块龙币的猜测就非常的多,有与汉朝同时期的大秦(古罗马)的袅蹄金饼说;有汉“柿子金饼”(指铜饼)说;有“波斯铅币”及安息晚期钱币说;有“天竺饼钱”说;有白金三品“龙币”说;有“铭文铜饼是希腊--巴克特利亚铜币”说;还有希腊化时期中亚大夏国的仿制币说,他们仿制汉代的金饼,目的是为了去汉朝朝贡。这些说法的根源在于龙币背面的这个环形文字符号,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完全解破的文字。 笔者:我觉得中国古代瓦当或其它器皿也使用过类似的符号,这是否也是个记数?或者还有天文方面的含义?还有就是汉武帝在铸币时也有赶时尚模仿外文的可能?西汉时期中西文化开始大范围的交流了,是有可能影响到铸币的。 王艾甫:到目前掌握的研究结果看,大多认为是失传的或变形的希腊文或者是外国字符。据说硬币上的文字让外国学者和专家研究过,能读出“万王之王”、“显赫的”、“爱好希腊(文明)的人”,或者“大王,王中之王”等等含义。现在已经考证出铅饼为汉人所铸,那么真的是“大王”、“王中之王”的话,这个“王”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当时的汉武帝。 笔者: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了,中国铸造的钱币上有了外文,以你的收藏经历推测,如此罕见的造币现象应该受到一种强大的政治意识介入其中,或者在实际使用上要涉及到这些文字。 王艾甫:史料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我推测,很大因素在于与西方交往的方便。从历史角度看,那个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而铸造“白金三品”的公元前119年,又恰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时。
笔者:张骞的行囊应该有充足的“白金三品”。 王艾甫:你的推测可能性很大,龙币背面的外文也许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这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反映或验证。我们搞收藏的应该对藏品的来龙去脉做点研究,开眼界长见识,但考证这个问题还是交给专家去深入考究吧。 笔者:能有疑问留给未来,说明你收藏的这套古币更有价值了。
   〖 银币先河 一番理论,日渐西下尚言犹未尽。从王艾甫家出来,院子里的花都沉静下来了,色香已经隐匿,一两颗星星偶尔闪现。回到我的桌案,关于这套珍币的历史地位就有了深入探究的想法了。收藏的真谛所在,不居奇而要晓理,我那“秦半两”与“汉五铢”便要拿出来审视一番。 秦统一后以半两(12铢)钱流通天下,到汉初由于战乱频繁且诸侯有铸币劝而引发货币制度混乱,禁铸令下达仍“盗铸如云而起”。这样的史实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就有多处记载: 1]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2]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3]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
4]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
5]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
6]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白金终废不行。
7]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其中[1]为汉文帝时的四铢钱;[2--7]为汉武帝时的白金、皮币、三铢、五铢、钟官赤侧、三官钱等。由此可见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中国金融多么的混乱,“白金三品”在此时出现并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就不足为怪了。这段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收回了封国铸币权,统一由中央政府铸行“三铢钱”。建元5年(公元前136年)废“三铢钱”改铸“半两钱”,却因为流通量过大引发了货币贬值。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颁行“五铢钱”。元鼎4年(公元前113年), “五铢钱”由上林三官铸,称“上林三官钱”。至此为止,西汉前期的币制混乱才终结了,为汉武帝时代的鼎盛奠定了经济基础。 “白金三品”它开创了中国铸银币的先河,是中国最早的法定银币,虽然在中国货币史上昙花一现,使今天的人们都知之甚少。从收藏的角度看,它使用年限短,存世量极为稀少,加上铸造样式奇特,是异形币中的佼佼者,众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在寻、寻、寻,要集齐一套三枚却难、难、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