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聆听罗丹
2020-11-11叙事散文官舟寨
1“默东治下的瓦弗勒里村的高处,山岗上簇拥着几间明媚秀丽的华屋,矞丽堂皇,可以令人臆想是艺者之家。”“这些屋舍,浮现于花果遍野的田园中。这种景色确可说是巴黎近郊腹地之一了。自然把它装饰得清幽。复经这位名雕刻家二十年来,把惨淡经营的作品点缀得
1
“默东治下的瓦弗勒里村的高处,山岗上簇拥着几间明媚秀丽的华屋,矞丽堂皇,可以令人臆想是艺者之家。”“这些屋舍,浮现于花果遍野的田园中。这种景色确可说是巴黎近郊腹地之一了。自然把它装饰得清幽。复经这位名雕刻家二十年来,把惨淡经营的作品点缀得更为壮丽了。”
上个世纪初,葛赛尔与罗丹在绿荫夹道的山坡上漫步,同时谈着雕塑艺术。他们或者行走在罗浮宫,边看那些雕塑和绘画,边谈论艺术。我想这是轻松、惬意的。艺术家谈艺术,可以在大学授课,也可以搞讲座,但这种聊天式的更佳。不过,我以为艺术是自由的发挥和灵机的创造,艺术精品在于突发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是应约而作,所以这种随意畅谈比那种电视采访式的摆个正禁危坐的架式来谈要好到几十倍,它不是刻意地要照顾这方面或那方面,而在随意中表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是连其本人也不太注意的潜意识,这更接近艺术本身。罗丹说:“奉自然为你惟一的女神吧。”葛赛尔与罗丹约谈艺术,就是这样特别随意,这让我很喜欢。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罗丹在忙碌。薄暮时分,罗丹仍没有结束一天的工作,“他趁着黄昏的微光,兴奋地押运着刀笔。”他常常是动作急迅、神情专注,“因为这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美丽姿态,如果研究过深,动作稍慢,那就很易放过这昙花般的‘真’的浮现。”“或者画素描,或者只用手指揩摩轮廓线而出。”
葛赛尔真实地记录他们的谈话,写成了《罗丹艺术论》。我早就想要买这本书,却一直无缘。这一回算是运气好,一位朋友借了一个美术界人士的这本书,我撞见了,在他还没有看完的情况下,被我拿来先睹为快。要说,这段日子因为被抽到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办公室,千头万绪缠着我,我忙得团团转,也没有时间去看这样的理论书,且我又并不是搞美术和艺术理论、艺术评论的,不必在忙碌中增添这样的事。在这些特别忙碌的日子里,我耐心细致地看完了《罗丹艺术论》,我也似乎到了默东,聆听着罗丹关于艺术的一席席畅谈。
2
雕塑是一种造形艺术,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只追求其“形”,始终处在匠人的层次提升不上去。在罗丹面前,我连匠人也算不上,可是我向往着真正的艺术。
大师就是大师,大师追求的是思想。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中心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的雕塑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艺术的秘密。”
罗丹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肉体的表象,而是人的精神世界。他还说:“然实际上,全身没有一根筋不传达内心之变化,快乐或忧愁、热情或失望、清明或郁怒……一切都表露于人体全部。两臂伸张、身躯无力的姿势,是和眼睛与口唇同样表示微笑的心情的。但要传达各种肉的表象时,一定要耐心地去研究这部‘美之书’(人体)。”
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研究者自己必须有深的感悟。此书序言中有语云:“艺术就是默想。洞察自然,而触到自然运行的精神;瞩视宇宙,而在方寸之中另创造出自己的天地;真是心灵莫大愉快。”这正好解释了罗丹这样的大师对感悟的重视。
用心去感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功夫不到,就是花拳绣腿,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用做此书译序的刘海粟谈话中说到:“厌弃言筌的禅宗也要通过语言促成渐悟,顿悟之后才可以抛开语言文字。雄鹰在天,双翅不动,那是很高的境地;公鸡斗架时翅膀乱动,羽毛纷纷扬扬,其实并不会飞,可见妙悟之难。”
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要想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就必须在这个方面下苦功夫,在创作中必须表达内心、表达思想或者精神。罗丹认为:“一言以蔽之,一切线条都要能表白,就是要能起到内心的传达。”“一个完美的作品(肖像),足与一部传记相等。”在大师的眼里,好的雕塑艺术品不只是一个似人的物件,而完全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要创作这样的好作品,从内心出发:“无论一个雕塑家塑什么像,第一很先要深切地蕴蓄着大体的动作,第二便须自始至终地把中心思想在明白觉醒的心中维持着,这样才可以使作品最微细的地方,也永远与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络。”尽管人们把习惯于雕塑归为造型艺术,但罗丹更愿意将之看作表现内心的艺术:“绘画、雕塑、文学、音乐,它们中间的关系,有着为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密切。它们都是对着自然唱出人类各种情绪的诗歌;所不同者,只是表白的方法而已。”“艺术所造出来的形,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子,情绪可以由觉醒而扩大,而幻出无穷的变化。”可见,对雕塑艺术大师比一般人看得深。罗丹还要求艺术作品,可以让人看到内在的震撼力:“一幅美的风景,其动人处,并不只是它呈现的舒适感觉,而尤其在它隐示的思想上。线条与色彩,其本身并不足以感人,只是藉以寄托深远的意义,方能震撼我们的心魂。”因为他理解的至美是内在的美,而且他是那么地看重内在的美:“所谓美,便是性格与表情。”“人体尤其是心灵之境,就是这一点造成了它的至美。”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看着书中《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雕塑佳作的图片,我内心确实受到了强有力的震撼,我从那些富有张力的外形,看到了其内心的情绪、思想,乃至个性。这些作品因为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时间是公正的法官,它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审判,后来这些伟大的作品终于了世人的认可和高度称赞。
我们大多数文学艺术界的人士都在追求自然,可是我们常常肤浅,达不到“雄鹰在天,双翅不动”的高境地。这是我们内心还缺少一些重要的东西,所以那些从内心流露出来的东西还到不了高的境界。这样的功夫自然是先要“面壁十年”才能“图壁破”的。
3
罗丹是强烈地追求着自然美的艺术大师。“我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我惟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的卑顺忠实。”
“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这既是他对别人的告诫,也是自己奉行的原则。他认为:“虔诚地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真’。”他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特别反感,他说:“不要装腔作势去勾引群众,要单纯,要天真。” 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有时罗丹带着葛赛尔,拿了灯,一起欣赏放在其工作室的雕像,比如在欣赏放于一隅的雕像《梅迪契的维纳斯》时,他就痴迷地抚摸“人体”的凹凸,这典型地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切迷恋。 甚至他认为自然中的一些丑也是美。“自然中公认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罗丹对于力的研究和表现有着特别的喜好,他认为这是雕塑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创作雕塑作品,还是看待雕塑作品,都要把力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说:“第一要知道动作是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过渡。”“要有喜剧的程序。”在他心目中,这才是自然的、美的、符合事物本质的。 在与罗丹细细观看《青铜时代》、《圣•扬•巴蒂斯特》等雕塑后,葛赛尔说:“神秘的、无上的力在激励着我们。”可见,罗丹这些雕塑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散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那里,也正是由于其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力才具有超然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美?他说:“艺人则‘视’而有所‘见’,他心底的慧眼能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我不禁想,我的力在哪里?我发现了什么美?我到底能不能洞察到自然的奥秘?我更懂得了我的肤浅,因为我更加明白我发现美的能力有限,所以看到的美是多么缺乏。我需要在大师的指引下,练就一双慧眼,“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4 罗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而他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对崇高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反感过多的非艺术的活动。他认为艺术家本身也要单纯:“一个人不能同时兼顾两种事业。你的一切社会上的活动就是你在艺术上的损失。”
对于社会非艺术的压力,或者不懂艺术而对艺术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他说:“最要紧的是不能示弱,要对得住自己,如果作品被拒绝了也无妨,也许更好,因为在这等不讨人喜欢的作品中,常藏有特别优越的美点。” 他认为,这样,艺术家是有艺术家的快乐的,甚至更快乐。在对他的学生谈到艺术家的效用时,他说:“第一,你们是否曾注意,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艺术家,只有艺术家——我说的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他的快乐。” 现在有太多的艺术工作者热衷于社会交际,热衷于做秀,特别喜欢寻找官场的支点,特别喜欢找门子、炒作出轰动效应。他们很可能能出名,但肯定成不了大师,大师都是一些默默辛勤耕耘的人。罗丹已经离世90年了,但他这些忠言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应当是罗丹矗立于我们心中的另一些雕塑。 5 这本《罗丹艺术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傅雷译,刘海粟作序,傅敏编。傅雷翻译后一直没有正式出版用。这个版本,是修订插图本,大量的雕塑、素描、油画精品图片,让我更容易理解罗丹的艺术思想。 我手捧着这本书,本想细细品味每一句话和每一幅插图的深义,可是因为人家催着要书了,我只得加快阅读速度,不能在阅读时停下来沉思。可是,仍然有许多话触动着我,让我记下来,也有许多细节让我很感兴趣——
“这(比隆庐)实在是艺术家梦想的中的最好居处,《思想者》的作者在此布置着好几间高敝的大厅,壁是白垩的,周围的剜线是金色的,他工作的一间是圆顶的房子,窗子开向美丽的家园。” “几年来,这场地日渐荒芜,然而从蔓草中还可辨认以前围着走道的矮冬青,在虬结的葡萄藤下,还可以看到当日油漆支架的遗迹。每届春令,花坛中盛开着鲜艳的花。再没有比人类的劳作在自然中消磨毁灭的沧桑之感更为凄凉的了。” “罗丹在比隆庐里终日画着素描。”“在这修道院式的隐者生涯中,罗丹每喜独对着青年少女的裸体,用铅笔勾勒她们的姿态。”“昔日是女修士们教养闺女的地方,今日则是伟大的雕刻家在此表现裸体美;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并不下于当时圣心院修女教育少女们的虔诚。” 有一个冬天的早上,葛去访问罗,家人告诉他罗生病了,正要离开,“忽然楼梯上面的一扇门开了,我听见主人喊道:‘请上楼啊,我欢迎你呢!’”这时,罗丹穿着睡衣,蓬着头发,趿着拖鞋,坐在炉火前面,这正是十一月里的初冬的气候。“这是,”罗丹说,“我一年可以生病的时节。”罗丹终年劳累,连生病也只可以在冬季的某些时候,一个艺术大师的生活、创作状态,由此滴水而见大海。罗丹是亲切的,亲切得可以让朋友看见他生活的另一面。罗丹是幽默的,幽默得可以让我们掩卷一笑。
2007年6月初稿,7月下旬改稿
Email:yanghanli@56.com
http://blog.sina.com.cn/yanghanli
“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这既是他对别人的告诫,也是自己奉行的原则。他认为:“虔诚地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真’。”他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特别反感,他说:“不要装腔作势去勾引群众,要单纯,要天真。” 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有时罗丹带着葛赛尔,拿了灯,一起欣赏放在其工作室的雕像,比如在欣赏放于一隅的雕像《梅迪契的维纳斯》时,他就痴迷地抚摸“人体”的凹凸,这典型地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切迷恋。 甚至他认为自然中的一些丑也是美。“自然中公认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罗丹对于力的研究和表现有着特别的喜好,他认为这是雕塑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创作雕塑作品,还是看待雕塑作品,都要把力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说:“第一要知道动作是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过渡。”“要有喜剧的程序。”在他心目中,这才是自然的、美的、符合事物本质的。 在与罗丹细细观看《青铜时代》、《圣•扬•巴蒂斯特》等雕塑后,葛赛尔说:“神秘的、无上的力在激励着我们。”可见,罗丹这些雕塑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散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那里,也正是由于其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力才具有超然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美?他说:“艺人则‘视’而有所‘见’,他心底的慧眼能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我不禁想,我的力在哪里?我发现了什么美?我到底能不能洞察到自然的奥秘?我更懂得了我的肤浅,因为我更加明白我发现美的能力有限,所以看到的美是多么缺乏。我需要在大师的指引下,练就一双慧眼,“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4 罗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而他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对崇高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反感过多的非艺术的活动。他认为艺术家本身也要单纯:“一个人不能同时兼顾两种事业。你的一切社会上的活动就是你在艺术上的损失。”
对于社会非艺术的压力,或者不懂艺术而对艺术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他说:“最要紧的是不能示弱,要对得住自己,如果作品被拒绝了也无妨,也许更好,因为在这等不讨人喜欢的作品中,常藏有特别优越的美点。” 他认为,这样,艺术家是有艺术家的快乐的,甚至更快乐。在对他的学生谈到艺术家的效用时,他说:“第一,你们是否曾注意,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艺术家,只有艺术家——我说的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他的快乐。” 现在有太多的艺术工作者热衷于社会交际,热衷于做秀,特别喜欢寻找官场的支点,特别喜欢找门子、炒作出轰动效应。他们很可能能出名,但肯定成不了大师,大师都是一些默默辛勤耕耘的人。罗丹已经离世90年了,但他这些忠言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应当是罗丹矗立于我们心中的另一些雕塑。 5 这本《罗丹艺术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傅雷译,刘海粟作序,傅敏编。傅雷翻译后一直没有正式出版用。这个版本,是修订插图本,大量的雕塑、素描、油画精品图片,让我更容易理解罗丹的艺术思想。 我手捧着这本书,本想细细品味每一句话和每一幅插图的深义,可是因为人家催着要书了,我只得加快阅读速度,不能在阅读时停下来沉思。可是,仍然有许多话触动着我,让我记下来,也有许多细节让我很感兴趣——
“这(比隆庐)实在是艺术家梦想的中的最好居处,《思想者》的作者在此布置着好几间高敝的大厅,壁是白垩的,周围的剜线是金色的,他工作的一间是圆顶的房子,窗子开向美丽的家园。” “几年来,这场地日渐荒芜,然而从蔓草中还可辨认以前围着走道的矮冬青,在虬结的葡萄藤下,还可以看到当日油漆支架的遗迹。每届春令,花坛中盛开着鲜艳的花。再没有比人类的劳作在自然中消磨毁灭的沧桑之感更为凄凉的了。” “罗丹在比隆庐里终日画着素描。”“在这修道院式的隐者生涯中,罗丹每喜独对着青年少女的裸体,用铅笔勾勒她们的姿态。”“昔日是女修士们教养闺女的地方,今日则是伟大的雕刻家在此表现裸体美;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并不下于当时圣心院修女教育少女们的虔诚。” 有一个冬天的早上,葛去访问罗,家人告诉他罗生病了,正要离开,“忽然楼梯上面的一扇门开了,我听见主人喊道:‘请上楼啊,我欢迎你呢!’”这时,罗丹穿着睡衣,蓬着头发,趿着拖鞋,坐在炉火前面,这正是十一月里的初冬的气候。“这是,”罗丹说,“我一年可以生病的时节。”罗丹终年劳累,连生病也只可以在冬季的某些时候,一个艺术大师的生活、创作状态,由此滴水而见大海。罗丹是亲切的,亲切得可以让朋友看见他生活的另一面。罗丹是幽默的,幽默得可以让我们掩卷一笑。
2007年6月初稿,7月下旬改稿
Email:yanghanli@56.com
http://blog.sina.com.cn/yanghanli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