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婆的“茅香粑”
2020-11-11叙事散文邱澎
春日,一个温暖的假日,到老公的家乡——云南永胜省亲,餐桌上婆婆端出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杵米粑粑”的食物,咀嚼着,一种“似曾相识”的遥远而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该食物是用一种生长在田间地头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菜与糯米面等在杵臼中舂兑后合水经蒸或油煎
春日,一个温暖的假日,到老公的家乡——云南永胜省亲,餐桌上婆婆端出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杵米粑粑”的食物,咀嚼着,一种“似曾相识”的遥远而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该食物是用一种生长在田间地头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菜与糯米面等在杵臼中舂兑后合水经蒸或油煎而成,用当下的语言,这是由山茅野菜制成的食物,是纯天然高纤食品,经常食用有降脂保健等功效。吃着这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里难予品尝到的佳肴,一种铭心的记忆涌上心头……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们一家因父亲所在部队调防,为了使尚在年幼的我们有人照顾,我的外婆从贵州毕节大方老家随我们来到了云南,那时由于国家物质匮乏,几乎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都要凭票供应或定量供应,如:粮票、肉票、布票、糖票,油脂等,那时的我们正是“吃长饭”的年龄,完全依靠吃供应的粮食会显得十分紧张,为了让我们吃饱,外婆就在我家住地附近的沟边、空地开荒种菜,种包谷、红薯、花生等作物,那个时期的部队大多居住在远离市区的郊区甚至大山上,所以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开荒。同时,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外婆还会带着我们到田边地头去采摘这种开着小黄花的野菜,采回来后洗净,用开水烫一下,然后与从平日里节省下来的米面合在一起(野菜多面少),揉捏成饼状,上火蒸熟,吃到嘴里有一种野菜的清香味,在哪个年代算得上是一种美味了,按照外婆的解释,这种开小黄花的野菜在外婆的家乡被称作“茅香菜”,用它做成的粑粑就叫“茅香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再也不用找野菜充饥,我也渐渐淡忘了外婆的“茅香粑”。
这个春天,在老公家吃到的这种“杵米粑粑”就是用被外婆称为“茅香菜”的野菜做成,不同的是,在加工方法上的区别,永胜人在制做时,不是揉合,而是将野菜与糯米面一同放在杵臼中舂,所以叫“杵米粑粑”。
转眼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们也早已脱离了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靠票证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不仅保有生活的数量,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餐桌上“山茅野菜”的回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中国人的现实写照,昨天是为了填饱肚子,今天却是身体健康的保健食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伟大。
吃着婆婆为我们送上的“杵米粑粑”,亲切感让我倍觉食物的香甜,它让我想起了在艰苦岁月里陪伴我们成长的勤劳善良的外婆,让我咀嚼出了今天生活的美好。我由衷地祝愿我的亲人、我的祖国,愿明天更美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