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柏坡纪行
2020-11-17抒情散文武俊岭
从西柏坡回来好几天后,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我是4月14日到向往已久的西柏坡去的。在以往的岁月里,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西柏坡。自然,这想象并非因为其地名的独特,而是因为我所敬仰的一批伟人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先看“石刻园”。走进“石刻园”,便见
从西柏坡回来好几天后,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我是4月14日到向往已久的西柏坡去的。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西柏坡。自然,这想象并非因为其地名的独特,而是因为我所敬仰的一批伟人在这里生活、工作过。
先看“石刻园”。
走进“石刻园”,便见那么多的书法镌刻在坚石上。除王学仲等少数专业书家之作外,其他的皆是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革命的手笔。由于我许多年前就对毛泽东书法产生兴趣,驻足观看的时间就要长一些了。毛书的那种气势磅礴、铁划银钩,给我美感,更给我力量。“石刻园”的西面,是一小片柏林。我漫步其中,思绪纷然。时有一阵山风吹来,柏树枝子微微颤动,针叶发出瑟瑟细声。这时,我的脑海里冒出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并非只是在赞扬树木,更是借树喻人。据说,西柏坡之得名,就是源于柏树遍布。进而,不能不使我想到以毛泽东为代表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何尝不也像柏树一样呢。
园子边缘,有一亭子,内有鼓形石凳四个。我坐上去,稍事休息。向西南方向瞭望,只见山势若奔马、若刀锋、若泼墨。我知道,那就是驼梁山等有名的太行山脉了。这时,我的耳际好像响起了王立平作作词作曲的《太行颂》——“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数次,每当看到太行雄姿,我便会默默地诵唱此歌。并且,还会浮想联翩:绵延400公里的太行山,外在形象是力度、骨感、雄性的。这样,用他来象征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是恰当的。
再观看,便是“西柏坡纪念馆”了。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每到一处,对于旅游专家给自然景观起的名字,一概不去记忆,不去认同。我只想按照我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这次也是,虽然有讲解员,但我没有去听,我与他拉开一定距离,认认真真地去看。我一边看,一边调动起以前所学的党史知识,展开联想。一路看下来,我看见了以前没有见过的武器:各种重型机枪、美式冲锋枪等等;看到了三大战役的宏大场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按照实景复制的刘少奇于西柏坡召开土改工作会议的场景——会场里摆放着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便是与会者的坐位。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研究、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毛泽东,自第二次国内战争时便着手实施,改变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使无田贫民得到土地。毛泽东,是党内对农民最为了解,对于中国农村现实研究最透的人。到了1947年10月,党中央所制定的土地政策,便极为成熟、极为符合实际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
按照这样的政策,在解放区轰轰烈烈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样,便赢得了拥护与支持:战争的兵源,来自农民;支前的人员,也全是农民。对这一点,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打出来的。
在西柏坡最后参观的景点是:老一辈革命家于西柏坡生活、工作的故居。
平顶房,小院子。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人的故居。里面的摆设,也差不多。坚实的桌子,质量不一的沙发,电话机,煤油灯...... 看到这里东西,我想象到了当年于其中办公的人们。当时的毛泽东,已是56岁的人了。他在这里,常常伏案至深夜:书写文件、电报、思考重大决策,等等。他从28岁那年起,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看到了胜利便在不远的前面。这28年里,他品味了无数坎坷、无数危险、无数艰难。这28年里,他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妻子与弟弟被杀,儿子失散。我推测,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毛泽东都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一定能够成功,自己的事业——自然也是党的事业了。他的青春,一年一年的失去——他把全副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民族,他热爱的国家。这样的劳绩,彪柄千古,光辉永在。 以前我就认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西柏坡一行,使我更加相信这一点了。
平顶房,小院子。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人的故居。里面的摆设,也差不多。坚实的桌子,质量不一的沙发,电话机,煤油灯...... 看到这里东西,我想象到了当年于其中办公的人们。当时的毛泽东,已是56岁的人了。他在这里,常常伏案至深夜:书写文件、电报、思考重大决策,等等。他从28岁那年起,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看到了胜利便在不远的前面。这28年里,他品味了无数坎坷、无数危险、无数艰难。这28年里,他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妻子与弟弟被杀,儿子失散。我推测,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毛泽东都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一定能够成功,自己的事业——自然也是党的事业了。他的青春,一年一年的失去——他把全副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民族,他热爱的国家。这样的劳绩,彪柄千古,光辉永在。 以前我就认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西柏坡一行,使我更加相信这一点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