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像风一样自由

2020-09-17抒情散文云南张礼
像风一样自由散文/张礼风,来源于空气的流动以及太阳的辐射,风是自由的,风无拘无束。风也是快乐的漂泊的,风不怕任何阻隔。风没有边界,不喜欢被束缚,风喜欢自由自在。而我们人类,也总想着像风一样,渴望自由地飞翔。人生而自由,但总被锁在枷锁中,而这

像风一样自由
散文/张礼 风,来源于空气的流动以及太阳的辐射,风是自由的,风无拘无束。风也是快乐的漂泊的,风不怕任何阻隔。风没有边界,不喜欢被束缚,风喜欢自由自在。而我们人类,也总想着像风一样,渴望自由地飞翔。
人生而自由,但总被锁在枷锁中,而这些枷锁,都是人类自已制造。自由没有边界没有确切的定义,人们对它总是在争议,它永远是那么遥不可及。像风一样,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束缚,喜欢自由自在地在大地上自由行走。从家里推开一扇窗,你会看到小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就若小鸟在天空飞翔一样。自由是人类引以为豪的珍品,自由一旦扎根土壤,就会在原野上迅速生长。
像风一样随意,像小鸟一样飞翔,这是我在小孩时做的一个梦。小时候我总想离开小城,到外面去闯荡,但感觉总有一双无形的手,束缚住我的手脚。那个灵魂被囚禁思想被禁锢的年代,你的思想是贫瘠的生活是贫困的,你的双眼总是渴望与迷茫,那个时代,你绝对生不出一双飞翔的翅膀,绝对找不到一个自由的方向。小时候我喜欢在空旷的原野上放风筝,我喜欢把风筝放到更高的地方,让风筝随风而去。风筝在风中摇摆着、挣扎着、抖动着,想挣脱线的束缚,风筝很想脱离我的摆布,然后随风而去。但我从来都不想给风筝太多的自由,因为我知道,风筝太自由,风筝离开我手中的线,风筝可能就会挂在电线或者树枝上,或是落在一堆乱草之中。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并非是绝对的。人们对自由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相应改变,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就是“由于自已”,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已作主。汉朝郑玄《周礼》中有“去止不敢自由”一说,春秋战国时代,有过“百家争鸣”,言论可以说是自由的,出现了孔子、老子、孟子等思想家。到宋朝时,“自由”一词成为流行俗语。然而,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民众对“民主与自由”这一概念,意识上比较模糊。我国以前的历史上,还没有像古希腊、古罗马那样,出现过“自由与民主”的概念,出现过“自由民”阶层。雅典实行过民主制度,古罗马也搞过选举换届,以保护一般的平民权力不受权贵侵犯。而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而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基本同义。自由一词,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与获得解放的意思。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在古拉丁语中,自由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
20世纪下半叶,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也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赛亚·伯林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觉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没有受到别人干涉,或没有受到人为的束缚。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到了“自由、平等、民主、公正”,还有“和谐、文明、诚信、友善”,这些规范执政者与民众行为的词语,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幸福感与自豪感,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开始有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理念与观点。
有些人为了抵制自由的观念,把自由的观念绝对化,认为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这些人否认自由的存在与意义。有人认为自由是相对的,认为自由本来就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为前提,是限制的和有条件的。但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自由观念的无意义,相反,在限制之外,存在广阔的自由天地。而专制主义者,反对的就是个人的自由和人们的自由天地。因为个人的自由必然会瓦解到专制者行使的专制统治。所以,在专制国家,自由往往不被广泛认可,其意涵也是受到刻意扭曲的。
对于社会的一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个人的希望与要求,以及生存空间与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法律的等外部条件,也包括个人的欲望、财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从政治的角度看,自由就是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赞同的执政者,也有权不选择自己不赞同的执政者。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与强暴。”《道德经》里说,执政者要“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执政者必须按照百姓的意愿管理国家,如果执政者做不到的时候,百姓有权更换,选择真正能为百姓做事的领导者。现代民主制度,其实不过就是保护人们的政治自由,尊重人们的自由意识,维护人们行善的自由,并制止侵害他人的恶行。
自由,从心理学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受到自己的能力、掌握的信息、外界环境等限制。也就是说这种自由意识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可以说是自由了,如果是受到了外界的强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的。换一个角度,从社会学来说,自由就是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一定是鼓励善行,惩罚恶行的,并通过赏罚归正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相互侵害的发生,保护人们行善的自由。而从法律的角度讲,自由就是不违法。因为法律要求行为人,照其规定的行为才是允许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要求执政者制定的法律公正与完善,这才会在民众中有公信力。自由与爱也关系密切,如果爱不是从自由发出来的,这种爱也是没希望的一样没有价值。
人生来是自由的,这肯定没人反对。但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而且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比树叶上的脉络更复杂更充满变数,这就注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善意的理解,还需要关爱与无私,不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遥远。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总沉迷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疯狂,等我们一觉醒来,发现那些所谓的真理不是真理,我们所坚持的竟是那么可笑,所谓的自由不是自由,我们都醒悟过来时候,才发觉我们都被糊里糊涂地玩弄了,而且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认为:“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该书的论点在于,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是无数的人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产品,在个人自由得到最大保障时,民众的智慧会空前活跃,创新的东西也会不断出现,财富作为一种产品也会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此书的另一个观点,认为管理没有创新功能,认为管理可能会聚拢现有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一时的强盛,但会使智慧之源枯竭,为强盛的土崩瓦解埋下伏笔,而且无一例外地都会导向死亡。认为只有个体的充分自由,才会开掘出人的智慧之源,只有一种自由的土壤,才会让科技与财富开出的灿烂的繁花。
人类的追求无外乎利益或者幸福,而你在追求的路上总会有许多障碍,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束缚与约束。你得到了财富可能还不会幸福,可能你还想要没有约束的自由还想要健康的体质。有一种观点认为,心态决定自由,自由不是你想要寻求谁的施舍,即使一个人被束缚,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只要心不被压制,对于自己而言随时都可称之为自由。这类观点以出家人做例子,说出家人无欲无求,就不会有渴求自由的意识和行为。但这种人为的自由可能很主观,这种感性的自由必然会与外部世界产生矛盾冲突。
手是自由的,人的手不必像动物一样总拄着地面行走,手被解放出来,手有了闲暇,人的手无比地进化了,自由的手就能做出千百种灵巧的动作来。以前,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人与人之间斗来斗去,总是螺丝钉一样做着同一样的工作,这时人的大脑只能考虑生存,无暇它顾。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幸福时光,不在为生存烦恼的时候,就像手被解放一样,自由一词就会自然进入人的脑海。
有人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不应该有所限制,如果自由是毫无限制,那就会产生野蛮与放纵,就说美国式的绝对自由,允许私人拥有枪支,你的绝对自由,本质上就会威胁到别人的自由。吸毒的时候抽大麻的时候,你很自由当时你很是享受,可当你想要丢掉它的时候,它却不让你丢掉,这时你才知道那短暂的自由是假的。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天赋的权利。帕特里克·亨利曾说:“自由,自由,不自由毋宁死!”而罗兰夫人却说:“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这两者间肯定是有矛盾的。
小时候,我觉得人若能像风一样自由,像小鸟一样能在天空自由地飞翔,那是多么自在开心的一件事。如果你整天一个人闷在家里,你肯定会莫名其妙地烦燥。而你总是喜欢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你的心胸就会宽广很多,就会摒弃一些世俗杂念。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最想获得的两样东西,就是幸福与自由,人类是需要一个大同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