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泰山行
2020-11-22叙事散文汪彤
我到泰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去泰山脚下,一家专门生产警用三轮摩托车对口单位参观考察。这个单位的第一道门敞开着面向泰山,而第二道门,我也没有来得及进去,它坚实紧闭着,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那屏障维护了泰山脚下人们的安宁。 十二年前我也到过泰山,那时
我到泰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去泰山脚下,一家专门生产警用三轮摩托车对口单位参观考察。这个单位的第一道门敞开着面向泰山,而第二道门,我也没有来得及进去,它坚实紧闭着,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那屏障维护了泰山脚下人们的安宁。
十二年前我也到过泰山,那时我还年少,那时是乘了国庆放假专门来泰山游玩。那次为了看泰山日出,晚上九点多开始登山。登山的队伍很庞大,大多是年轻人,但看背影又不像,因每个人手中都拄着一根拐棍,弯腰驼背,拖着沉沉的步子往上爬。泰山7500多层台阶,在没有风景茫茫的黑夜里步行往上,给人带来的感受,更深刻的是太多的疲惫。这是一条折腾人的山路,一次一次的上台阶,一次次的下台阶,山高路窄,气力很快就耗尽。那曾在来泰山路上的所有向往和憧憬都化为乌有,到最后只有麻木的抬起脚、放下脚,内心已经无数次的产生出后悔,终于也没有力气去想太多的后悔。到了日观峰时已经临晨三点,在这山体渐渐平坦的地方,看到更多的又是被昏暗的灯光印出的许多晃动的影子。像我一样立志看泰山日出的人很多,他们在磕磕绊绊中爬上泰山顶峰时已经沉默了,不作声,唯有影子在寻找一处歇脚的地方。而那天只有十一万人口的泰安市,却光临了把泰山每一个能立足地方都填补满的游客。
日出我没有看到。黎明时,老天阴沉着脸,只有云海把天地连接在一起。云仿佛生了腿,在人们的头顶快步行走,变幻出令人生畏的寒煞,大雾笼罩了整个泰山,人们尽兴而来,败兴而归。那一次我对泰山最多的印象是从没有来过这么阴冷的地方,也从没有看过这么多漫山遍野的人。记忆最深的是匆匆下山后,饭馆里热情的泰安人抄了一盘姜芽,为我驱尽了身上的寒气,我从阴冷、困顿中恢复了体力。 再来泰山,我没有再重复从前走过的路。甚至我已没有勇气让勇气和体力再做一次较量。我走了一条导游言谈中所谓的桃花路。尽管路上没有几星绿意,桃树上的嫩芽也许正在冬日的暖阳里悄悄萌发。这条桃花路很快就会让人有君临山水的感觉。索道缓缓上行,从山的怀抱中脱离开来,欣赏到的是阳光普照下大山裸露的躯体。泰山呈现给我的是嶙峋怪异泰山石的奇特,还有那些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奔涌而下的瀑布,这时它们仿佛被点身术定了形,以冰的形态雕塑成银光闪闪白色的练带,远远映射进在我眼里。可我相信那冰体下依然是气势雄浑、浑然震耳的水声,只是那怒吼的声音在冰的覆盖下,呜咽了。 很快到了天街。这里让我熟悉的是天街老牌坊,不熟悉的是那些曾经的店铺。过去记得也许是一排排小茅屋,有很多店铺就是临时搭起来的一个帐篷,经营着茶水和饮食。如今像换了人间,路宽道平,楼阁毗连,好像天上的街市。独特的是那些楼阁店宇门面上的招牌都是名家的书法笔墨。郭沫若说:“泰山的石刻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而如今这店宇楼阁上的招牌也是中国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浓缩吧。 冬天,泰山没有太多诗情画意的风景展现出来。最好看的,最耐看的还是泰山的石刻。泰山石刻自秦汉以来,上下两千年各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庄子》曾云:“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余处”不知这段记录是否是巧妙的预言,现在泰山石刻仅存恰恰又是1800余处。 看了那么多的泰山石刻,我只能看懂那块《无字碑》,但那里蕴含的大道理我却琢磨不来。传说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焚书坑儒后,秦始皇为招告天下引起警示,在一次封禅祭祀时立了这块没有字的碑。如今,这块无字碑依然默默矗立在登封台下,但它面前却有更多的导游,把更多关于它的故事描述给游人。 看着一路的碑刻,最后我还是在观日峰上驻足不再往前了。前面没有路,只是一片把天和地分成两种颜色的云海。一条青色的云线低低的把山峰压在隐隐约约柔揉淡淡的云雾中。青色的云线的上方是瓦蓝的天空和万丈光芒普照大地的娇阳。今天的云海没有那么大的势气,太阳的光芒把它逼退无数丈远,远去天边。 站在云淡风轻的泰山顶遥望,这里有宗教、有石刻、有诗文,有冬日里的暖阳。心中荡然也有了很多畅快和轻松。今天的泰山没有那么多的游人,这次泰山之行也并不寥落。大概最美的风景是从人们的心底油然而生的吧。
十二年前我也到过泰山,那时我还年少,那时是乘了国庆放假专门来泰山游玩。那次为了看泰山日出,晚上九点多开始登山。登山的队伍很庞大,大多是年轻人,但看背影又不像,因每个人手中都拄着一根拐棍,弯腰驼背,拖着沉沉的步子往上爬。泰山7500多层台阶,在没有风景茫茫的黑夜里步行往上,给人带来的感受,更深刻的是太多的疲惫。这是一条折腾人的山路,一次一次的上台阶,一次次的下台阶,山高路窄,气力很快就耗尽。那曾在来泰山路上的所有向往和憧憬都化为乌有,到最后只有麻木的抬起脚、放下脚,内心已经无数次的产生出后悔,终于也没有力气去想太多的后悔。到了日观峰时已经临晨三点,在这山体渐渐平坦的地方,看到更多的又是被昏暗的灯光印出的许多晃动的影子。像我一样立志看泰山日出的人很多,他们在磕磕绊绊中爬上泰山顶峰时已经沉默了,不作声,唯有影子在寻找一处歇脚的地方。而那天只有十一万人口的泰安市,却光临了把泰山每一个能立足地方都填补满的游客。
日出我没有看到。黎明时,老天阴沉着脸,只有云海把天地连接在一起。云仿佛生了腿,在人们的头顶快步行走,变幻出令人生畏的寒煞,大雾笼罩了整个泰山,人们尽兴而来,败兴而归。那一次我对泰山最多的印象是从没有来过这么阴冷的地方,也从没有看过这么多漫山遍野的人。记忆最深的是匆匆下山后,饭馆里热情的泰安人抄了一盘姜芽,为我驱尽了身上的寒气,我从阴冷、困顿中恢复了体力。 再来泰山,我没有再重复从前走过的路。甚至我已没有勇气让勇气和体力再做一次较量。我走了一条导游言谈中所谓的桃花路。尽管路上没有几星绿意,桃树上的嫩芽也许正在冬日的暖阳里悄悄萌发。这条桃花路很快就会让人有君临山水的感觉。索道缓缓上行,从山的怀抱中脱离开来,欣赏到的是阳光普照下大山裸露的躯体。泰山呈现给我的是嶙峋怪异泰山石的奇特,还有那些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奔涌而下的瀑布,这时它们仿佛被点身术定了形,以冰的形态雕塑成银光闪闪白色的练带,远远映射进在我眼里。可我相信那冰体下依然是气势雄浑、浑然震耳的水声,只是那怒吼的声音在冰的覆盖下,呜咽了。 很快到了天街。这里让我熟悉的是天街老牌坊,不熟悉的是那些曾经的店铺。过去记得也许是一排排小茅屋,有很多店铺就是临时搭起来的一个帐篷,经营着茶水和饮食。如今像换了人间,路宽道平,楼阁毗连,好像天上的街市。独特的是那些楼阁店宇门面上的招牌都是名家的书法笔墨。郭沫若说:“泰山的石刻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而如今这店宇楼阁上的招牌也是中国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浓缩吧。 冬天,泰山没有太多诗情画意的风景展现出来。最好看的,最耐看的还是泰山的石刻。泰山石刻自秦汉以来,上下两千年各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庄子》曾云:“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余处”不知这段记录是否是巧妙的预言,现在泰山石刻仅存恰恰又是1800余处。 看了那么多的泰山石刻,我只能看懂那块《无字碑》,但那里蕴含的大道理我却琢磨不来。传说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焚书坑儒后,秦始皇为招告天下引起警示,在一次封禅祭祀时立了这块没有字的碑。如今,这块无字碑依然默默矗立在登封台下,但它面前却有更多的导游,把更多关于它的故事描述给游人。 看着一路的碑刻,最后我还是在观日峰上驻足不再往前了。前面没有路,只是一片把天和地分成两种颜色的云海。一条青色的云线低低的把山峰压在隐隐约约柔揉淡淡的云雾中。青色的云线的上方是瓦蓝的天空和万丈光芒普照大地的娇阳。今天的云海没有那么大的势气,太阳的光芒把它逼退无数丈远,远去天边。 站在云淡风轻的泰山顶遥望,这里有宗教、有石刻、有诗文,有冬日里的暖阳。心中荡然也有了很多畅快和轻松。今天的泰山没有那么多的游人,这次泰山之行也并不寥落。大概最美的风景是从人们的心底油然而生的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