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少年食事(二题)

2020-11-22叙事散文叶梓
少年食事(二题)叶梓年夜饭厨房里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弥久不散。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白符子以及其它佐料的香味,让大年三十的这个黄昏,更加意味悠长了。我一次次地钻进厨房,偷着祖母揭开锅盖,看看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骨头。严厉
        少年食事
        (二题)
         叶梓
         年夜饭
              厨房里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弥久不散。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白符子以及其它佐料的香味,让大年三十的这个黄昏,更加意味悠长了。我一次次地钻进厨房,偷着祖母揭开锅盖,看看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骨头。严厉的祖父,还是拉上我去接先人。这是年夜饭前的重大仪式,也是一户西北人家过年的大事——只有把烈祖烈宗们从遥远的墓地接回来,年夜饭才能开始,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了。   回来的时候,祖母早早就在土炕上摆好了小炕桌,梨木的。
  但先不吃肉,像是故意卖关子似的,一人一碗浆水面。这是穷人的饭,天天吃,今晚还吃,用祖母的话说,“是给好好吃肉垫个底!”后来我才知道了祖母的“良苦用心”:先清淡,后油腻,再说免得馋了好久的小孩子们大快朵颐于肉食时坏了肚子。简单、平凡、普通的浆水面,如同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旋即,院子里开始放起了炮,叭啦一响,祖母笑盈盈地从厨房里才把一大盆堆得高高的肉,端出来,年夜饭才算开始了。一盆热气腾腾的肉,一罐加了盐的蒜泥!年年如此,年年如此简单,这就是我的除夕夜我的年夜饭。没有饺子,没有祝福的言辞,也不看中央央电视台晚上八点准时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还没有电视。后来有了电视,也很少看。祖父发现谁在看,就用祖父鄙视的眼光瞅一眼,说:“那有什么好的看,没有肉好!”——只有肉,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围着一盆肉盘腿而坐不禁发出的津津有味声。
  吃毕肉,稍稍收拾,端上几盘凉菜,开始喝酒啦。每年,梨木炕桌上总会出现凉拌胡萝卜丝、油炸花生米这些下酒菜,还有一点水果和盐水炒的瓜籽。祖父善饮,一个人能喝大半瓶。他常常不管别人自顾自地喝。喝一会,祖母就去抢酒盅:“老不死的,把你喝下场了,咋办?”下场了,是方言,意即死了。但他还是接着喝。祖母一辈子似乎管不住他的喝酒抽烟。祖父的脸上有些微红,这是他喝多的标志。这时候,他常常会一个人,先去睡了。
  带上门时,他还要说一句:“今晚大家喝好啊!”
  他分明是高兴的。作为一个家族的最高法官,他看着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聚一堂,热闹,亲切,和睦,还请来了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无处不在的烈烈祖宗,他当然心里爽快。祖父提前离了席,但每年总有两样活动要进行,像是年夜饭的尾声似的。其一是唆猪尾巴,其二是夹门扇。
  唆猪尾巴,其实在大家围锅吃肉时就开始了。家里的小孩子如果常流口水,那就在除夕夜里,特意煮一条猪尾巴,让他一遍接一遍地唆。据说,此法可治孩子流口水。至今,我也不知道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但在家乡,多少年来一直风靡不息,而且,据说效果还奇佳。我小时候,有好几年就唆过猪尾巴,那味道现在忘了,但想起人家吃肉我连汤都喝不成只握着一个猪尾巴唆来唆去,实在是好笑又好气。现在,我怀疑那时候的常流口水,是不是跟饮食的贫乏有关呢?
  夹门扇,就是哪个孩子个子长得不高,或者长得不快,就在大年三十晚上,等大人们吃完肉,就把他夹在将闭未闭的主房门扇里,一人在里,一人在外;一个执头,一人提脚,像拉皮筋似地往两头拉,而且边拉边喊,一个说“长着么?”
  “长着哩!”另一个答到。
  一问一答声里,屋内笑语飘飘,欢乐融融。如此者反复三五次,就停下来。被夹了门扇的孩子,开始给长辈们一一磕头,讨要红包了。
  也许,这两样风俗,如今在家乡已经雪泥鸿爪了。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消亡的时代。          腊月的盛宴
  冬至吃饺子,饺子吃毕,就等着喝腊八粥了。这是我儿时的记忆。   这一天,天麻麻亮,母亲就早早地下炕,去厨房忙碌开了。她一个人,在油灯点亮的厨房里,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像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进行着一种极其威严的仪式似的。稍后,开始烧火煮粥。她在一大锅粥里,放进红枣、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好像还有胡萝卜丁。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锅粥,也差不多就好了。有几年,记得母亲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早早踏上了腊八粥之旅。一个晚上,都用文火炖着。炉堂里的火,星星点点地亮着。听锅里煮得“叭嗒” “叭嗒”地响,真是好听。“腊月八,家家煮得叭嗒嗒”,这句家乡的谚言,形象,生动,又明白如话,言外之意大概是说腊八是年前最重要的节令,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做腊八粥。   传说中,好像这是一道与佛教有关的食品。但在家乡,似乎没有,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显得更加珍贵。我小时侯,家家都穷,一顿腊八粥,几乎是一户穷苦人家粗茶淡饭的美食改善。平时,顿顿都是面食,鲜有米饭,但再穷的人家,在腊八这一天,也要凑点钱,买些米及佐料回来,做一顿像模像样的粥。其实,就是现在,在北方偏远落后的乡村,有不少人家,一年四季也是上顿白面下顿白面,很少去吃米饭——一方面,一方水土一方饮食,是饮食习惯使然,但与穷也有关系。我甚至想,在富庶南方的穷人家里,他们一定也很少花钱去吃面粉。当然,这种猜测不一定对。   物以稀为贵,所以,善良的母亲总会把做好的腊八粥,端一些,送人。看着母亲一碗一碗地端出端进,我和哥哥舍不得,就不高兴起来:   “连锅端走算了!”   母亲急了,总会劝:“大家吃,香!”   后来,读到南宋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的句子时,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家乡就有腊八粥相送的习俗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寓意一年之末的团圆和来年的风调雨顺!   喝粥的早晨,韵味悠长,记忆犹新。我们姐弟三人,一人一碗,在热热的土炕上,腿上还捂着被子,使劲地喝,生怕下一碗会舀不上,像是在抢。“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的二三月”,这是家乡的谚语。也许有些道理,想想,寒风凛冽大雪飞扬的腊月,因为盛大隆重的年事而忙,时间自然觉着飞快。不过,再紧再忙,腊月八这一天,还得认认真真地吃一顿腊八粥。吃毕,腊月里剩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走得急,像黑夜里赶路的人,埋头只顾往春节走。   这么一想,腊八粥,像一场腊月里的盛宴,像一朵开放在寒冬腊月里的花,朴素,而且生动。
              (2007年1月9日于听车楼)

文章评论